中医药膳及食疗学理论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的心得体会(1)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的心得体会(1)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的心得体会(1)中医药膳食疗法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是中医药与营养学的结合,旨在通过食物的选择、搭配、烹调方法等,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护人体健康。

在本学期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学科特点中医药膳食疗法学科独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以食物为药:中医药膳食疗法将食物视为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把食物运用到疾病的治疗、康复、预防中,切实体现了“以食补药”的中医养生理念。

2.因人而异:中医药膳食疗法强调“因人而异”,注重根据疾病特点和体质差异,制定个体化的膳食配方和烹调方法。

3.中西结合:中医药膳食疗法结合了中西医学,既借鉴了中医经典理论,又采纳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营养学理论,丰富了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二、实践方法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实践方法包括疾病辨证与膳食调理、食材选择与搭配、烹调方法等。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疾病辨证与膳食调理:中医药膳食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对症的食疗方法、方剂和食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调理。

2.食材选择与搭配:中医药膳食疗法不仅要选择具有药物功效的食材,还要考虑它们的药性、性味,避免产生相互制约的效果。

同时,需要考虑食材的搭配,形成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3.烹调方法:中医药膳食疗法的烹调方法独具特色,如蒸、煮、焖、炖、烤等,不仅能保存食材的营养成分,还能增强食物的药效。

三、应用前景中医药膳食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保健:中医药膳食疗法适合健康人群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比如通过适当饮食调理,减轻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2.疾病治疗:中医药膳食疗法可作为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等非传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食疗调理,有效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康复护理:中医药膳食疗法对于一些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比如肠胃炎患者通过合理调理饮食,改善营养吸收,促进康复。

中医药膳食疗的体会

中医药膳食疗的体会

中醫藥膳食療法的體會這是我第一次接受中醫藥類的課程和機會,在這當中通過老師上課講解的知識以及觀賞製作食療的視頻,我對中醫藥膳以及其實際運用都有了與之前不一樣的體會,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中醫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先來說說藥膳,藥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簡言之,藥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於中醫的瞭解深入,中醫藥膳食療法也漸漸受到人們的推崇,因為它屬於自然療法,與西醫的藥物療法不同,是一種既能治病,又不損傷機體,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比之下,西醫所使用的藥物,雖然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但由於採用化學合成等各種現代工藝,不少藥物會對人體產生某些不良影響,有的還有毒副作用,不利於身體康復甚至損害身體。

在这门课程中,我除了认识到中医学的原理之外,还了解到很多药膳的配制原理和烹饪的方法。

其中最让我印想深刻的,就是介绍《红楼梦》中的美食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不仅是一步盖世无双的文学巨塔,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然而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部小说中生活的饮食细节居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中医药膳文化。

在老师上课放映的视频中,我不但知道了酸梅汤、玫瑰露还有鸡髓笋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没想到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食疗功效,还真的是让我当场大开眼界呢!!其实,药膳真的对我们的身体调养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又健康,没什么负作用在。

不过实不相瞒,小时候我只要一听到“药”就会非常的反感,这是因为我小时后我的身体非常不好,三天两头就生病吃药,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最新】中医药食疗药膳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10页)

【最新】中医药食疗药膳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医药食疗药膳培训心得体会篇一:药膳课程学习后的心得与体会药膳课程学习后的心得与体会转眼间,大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快要结束了,我们的药膳课程也即将完结。

想当初,因为我对中医药膳比较感兴趣,也想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所以选修了药膳课程。

这一个学期下来,倒也积累了不少中医药膳的知识,同时,对中医药膳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结合资料和我自己的理解说说药膳的大概涵义。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

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

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

“义载”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鸡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

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心得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心得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心得第一次接触中医药类的课程,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当初选修这一课程,无非是为了一“食”字,我就是那种嘴里常挂着“减肥”,见到美食便不顾一切的典型。

所谓“民以食为天”、“人以食为养”,食出美味是必须的,食得健康是必要的。

中医药膳,在突出中国美食风味的同时,能够帮助人们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无疑是爱吃之人的第一选择。

更何况,如今“绿色”和“养生”已成为新的健康生活潮流。

自古以来,民间广泛流传着“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

人们自古以来就掌握药膳养生之道。

药膳具有食、治、养结合的作用,但人们更注重的是调养,调养即“治未病”——预防。

人不可能天天吃药,但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

利用三餐与疗养结合,是养生健体的最好方法。

药膳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同样,自然界的物质在性味、质地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体质。

药膳的辩证施食移植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辩证施治,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药膳对证、对病、对体,发挥理想的功效。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医的诊断、防治过程之中,理所当然,药膳食疗在膳食平衡调养上也体现了这些思想。

古人云:“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物、食物都有各自的“四气”、“五味”,药膳的配制需要考虑性、味、功效,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地理环境、体质、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进行合理配伍。

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这门课程中,除了认识到中医学的原理之外,我还了解到很多药膳的配制原理和烹饪方法。

中华医药中介绍的红楼美食令我印象甚是深刻。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这部长篇小说中生活的饮食细节居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中医药文化。

学习中医药膳的体会

学习中医药膳的体会

养生之道——学习中医药膳的体会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吃,“民以食为天"嘛。

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样一所著名的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我学习到的中药医知识非常不全面、不完整,管理类专业使得我们不可能深入、系统的学习中医药课程。

中医药知识的内容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一朝一夕便能完全掌握的。

所以这时中医药膳学的作用便很重要了。

中医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学相结合并以研究药与食的配剂规律、特殊制作工艺、及在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方法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医药膳学主要是讲究以食物来防病、治病,达到养生的目的,更加贴近生活,对我们这种掌握部分常用、浅显的中医药知识的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易于学习和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

我们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了解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机制等基础的中医理论,理解起药膳方子的构成也比较容易,还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或他人的药膳方。

的通过对中医药膳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常用的养生类膳食,用几种很平常很普通的食材就能列成一张能防病治病的方子。

例如比较常见的风热感冒,一般人们都会选择吃一些抗炎、解热的药物,但是学了中医药膳学之后,我就会选择饮用“桑菊饮”。

只要用一些桑叶、菊花泡水喝,就可以不用担心有类似西药的副作用还能起到清热去火、治疗感冒的作用了。

这就是中医药膳学的精妙所在。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体是可以吃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

食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

药膳食疗学心得

药膳食疗学心得

药膳食疗学心得药膳食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问,它将中医药学和食物营养学相结合,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我学习和实践药膳食疗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首先,药膳食疗学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效,通过合理搭配可以发挥最大的疗效。

比如,当我们感到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材,如红枣、山药、黑芝麻等,将它们煮成粥或炖汤食用,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状况。

而当我们感到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湿的食材,如薏米、山药、绿豆等,将它们煮成粥或炖汤食用,可以帮助排湿和改善消化功能。

其次,药膳食疗学注重烹饪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对食材的性味和营养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炖煮是一种常用的烹饪方法,它可以将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出来,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

而煎炒则可以使食材更加香脆可口,增加食欲。

在药膳食疗学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药膳食疗学还注重个体化的调理。

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药膳食疗方案时,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如姜、葱、羊肉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而对于体质偏热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食材,如绿豆、苦瓜、菊花等,以降低体内的火气。

最后,药膳食疗学需要长期坚持和细心调理。

药膳食疗并非一朝一夕的功效,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细心调理。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食材、选择适当的烹饪方法,并结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

总之,药膳食疗学是一门非常有益的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身体状况。

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我们可以发挥食物的药用价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食疗药膳期末总结

中医食疗药膳期末总结

中医食疗药膳期末总结一、引言中医食疗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选择、烹调方法和药膳的搭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学习中医药原理和经典著作,深入研究了不同疾病的食疗方剂和药膳配方,对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二、理论学习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基础。

中医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滋、补等不同属性,根据其性味和功效,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学习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食物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制,为合理选择食材和烹调方法提供指导。

三、药膳研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药膳方剂和药膳配方。

例如,在治疗感冒方面,我们学习了川贝炖梨的药膳,其可以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在养肝护肝方面,我们学习了枸杞炖乌鸡的药膳,其具有益气养血、滋肾养肝的功效。

通过研究这些方剂和配方,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还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食材和烹调方法。

四、实践操作在本学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中医食疗药膳的制作方法。

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药膳,如枸杞粥、黄豆煲猪脚等,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不仅学会了食材的挑选和烹调的技巧,还体会到了药膳对人体的功效和特点。

五、个人见解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中医食疗药膳的重要性。

药膳的研究和制作对于保健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没有时间研究和制作药膳,更不用说去药膳店购买了。

其次,很多人对中医食疗药膳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往往只追求一种口感和饮食享受,忽视了药膳的药用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中医食疗药膳的推广力度,组织一些活动来宣传药膳的价值和功效。

学习食疗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食疗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食疗学的心得体会
健康是一种责任.一个人可以拒绝金钱和地位,但不愿拒绝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要想健康必须做到:合理的膳食,平衡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我们每天都要进食,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该如何吃,吃多少,这就需要各位营养师们发挥所长,指导那些需要健康的亚健康人群的合理膳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食疗对于各位并不陌生.它在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疗是历代医药学家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药食同源'.'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的新陈代谢是通过饮食进行的,所以人体的健康与所处的环境.气候.季节.地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的配膳.如妇女具有月经,胎孕,生育.哺乳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脏腑组织随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除应遵循一般的食补要求外,还应结合其生理特点科学食补.了解,掌握,顺应四季的变化,'因时养身',是保持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正常的重要方法.了解每种食物的特性,和它所含的营养素对不同的人合理指导用膳,食物的合理搭配,以増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食疗的理论基础学习是最基本的,可我们的学会应运,理论联系
实践才能进步的更快,纸上谈兵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渴求健康的人太多了.学习食疗可以更好的服务大众,纠正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希望他们得到一个健康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膳及食疗学理论学习体会
通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习了中医药膳及食疗的有关知识,了解了中医食疗文化,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对药膳食疗的极大兴趣。

药膳起源很早,在我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

首先,我了解到什么是药膳和食疗。

药膳的概念:简单讲,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作成的具有食疗作用的一种膳食。

它是中医传统知识和烹调技艺的巧妙结合。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

既具营养价值,又可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作用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他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的享受,又在无形中使身体得到滋补调养。

因此,中医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膳的起源:在我国,自文字出现后,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
了“药”和“膳”字。

“药膳”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

《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

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

《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

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

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

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无菜为冲,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其所
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食治专篇”。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收载常用食物203种,并逐一介绍食物的性、味及有毒无毒及效用,至为实用。

在使用方面很讲究配膳,详尽记载了各种烧饼、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大量食物(腐乳、酥等),并列举了很多食疗方,极大的丰富了食疗保健的内容。

近代药膳研究方兴未艾,药膳产品甚为丰富,药膳剂型名目众多,药膳水平有所提高。

药膳与中医关联密切,但与中医药物又有区别,兼具药物和食物的特点。

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的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判断其基本症情。

然后再确定其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如慢性胃炎者,如属胃寒者,宜服良副粥;若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强身防病,这是其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药膳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养身的效果比较显著。

如莱阳梨香菇补精、山东中医学院研制的“八珍食品”。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味苦,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

有些人,多是儿童因畏苦不愿食药。

而药膳的食用,多是药、食两用,且有食物的色、香味等特性。

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
了药物的性味选择,并经过与食物的调配与精心烹调,仍然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

药膳根据其保健养生功能和加工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类:
保健药膳主要包括减肥药膳、美容药膳、增智药膳、明目药膳、聪耳药膳、防病药膳以及抗衰老药膳等。

治病或辅助治疗药膳:此类药膳是在专业药膳师或者临床医师的指导下,遵循辩证施膳的原则而遣药配膳。

如解表药膳、祛痰止咳药膳、健脾消食药膳、清热生津药膳、安神助眠药膳等。

按照药膳的工艺特点分,可以分为流食类、半流食类、固体类。

流食类包括:汁,如鲜荷叶汁、鲜藕汁等;饮,《圣济总录》姜茶饮等;汤,《千金方》葱枣汤;酒,木瓜酒等。

半流食类包括:膏,如《积善堂经验方》乌发蜜膏等;粥,如《圣济总录》枸杞羊肾粥等;糊,如藕粉、菱角粉。

固体类包括糖果《随息居饮食谱》中柿霜糖;饭食如茯苓饼、八珍糕。

菜肴,如香椿鱼、冬虫草芽等。

药膳虽好,但其应用也要注意相应的原则。

误食误用,非但不能发挥药膳食疗的独特功效,还会给食者本身的身体健康造成不便甚至贻误治疗。

因此,药膳的食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因症用膳中医讲辩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辩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选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症施膳,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功效。

因时用膳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食用性质寒凉
的药物的时候,应避开寒冷的天气;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远离炎热的天气。

这一观点也适用于药膳。

因人用膳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旱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地用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异,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亦有不同。

有的地方地处潮湿,饮食所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温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道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加深了认识和了解。

之前去医院看病,医生告诉我是体质阳虚,且血瘀,一直服用中药调理身体。

通过学习中医药膳及食疗理论,我知道还可以通过注意平时饮食习惯及使用特殊食材来调养身体,对药物起到辅助的治疗和调节作用。

如山楂、醋、玫瑰花、金橘、油菜、番木瓜等就是血瘀体质者的首选,而肥肉等滋腻之品要少吃。

此外,可以适当饮酒,如黄酒、葡萄酒、白酒等,对促进血液循环有益。

阳虚质的人日常食物则应以温性食物为主,还应考虑有针对性地配合补气食物,保护脾胃,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补阳食物可选用爆炒羊肉、猪肝、狗肉、鸡肉、红烧带鱼、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海参、淡菜、鹌鹑、刀豆、栗子、韭菜等,夏天不要吃过多冰冻食物。

阳虚质的人适宜吃核桃仁,具体吃法可以将核桃韧煮粥。

中医药膳和食疗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现代人经行深入的了解
和发掘,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