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
《我的父亲母亲》光与色的运用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光与色的运用分析说实话,在张艺谋众多拍摄的电影之中,算得上是很经典的一部。
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而片中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
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
感觉上,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母性而坚定,一股子拧劲。
我始终觉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这是一部标准时长的影片(90分钟),故事其实也相当简单。
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完全没有累的感觉。
这要归公于导演的技巧。
张艺谋在色彩与光线上的把握技术的一贯得当在这部影片里当然有所表现。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过去与现在)中,黑白与彩色的运用。
与大多数此类影片不同,《我的父亲母亲》中是以黑白色来表现“现在”,而用彩色来回忆“过去”。
这在整体表现了本片“回归”的主题。
山中的树林是比太阳更暖人的黄,母亲的头巾和那块红也是父母爱情的象征。
光线方面首先最突出的是母亲在厨房为父亲做“派饭”时通过门外射入光线角度的改变来表示时间的变化。
还有就是尽量保证章子仪的正面侧斜光,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母亲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来“吃派饭"的时候则是正面光,而母亲在路上初见父亲害羞特写时是背光。
对于父亲的正面光就相对少。
.还有就是在母亲给父亲送派饭时,有一个拍摄放在长桌上的派饭的镜头,仰角拍的,母亲的派饭放在了桌子的最前端,光线只打在母亲的那碗饭上,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美好的爱情.还有就是打在教室里房梁上的那块“红”上的光比较特别.我今年19岁,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生活在学校,电视,网络的世界。
我们的思想已经脱离父母,离经叛道,喜欢探求新路,做事必求特例独行,自认为得到了真经。
可是我们的精神游离的太远了,先前所谓的自由到了最后竟变成了孤魂野鬼,当初所谓的自由主义也变的没有了落脚点。
慢慢的我们没有了感情只剩下了会愤怒的空壳,没有了爱,没有了我们父辈的那种对爱的执着等待,在时下电影电视中的痴男怨女更是难找到生活中的原型。
黑白现实和彩色回忆--浅析《我的父亲母亲》

黑白现实和彩色回忆——浅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署名:黄彬201310103222《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作为一部文艺爱情片,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是它特别的用色、内心戏、镜头设计、意象设计等。
我用“黑白现实与彩色回忆”来概括这部影片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
与寻常的叙事镜头用色相反,《我的父亲母亲》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镜头颜色使用黑白,中间部分为主体部分是交代父亲母亲年轻时代的相识相恋故事的回忆,用了饱满的彩色。
导演要表达的情感很明显,现实是冰冷的,让人感觉悲伤压抑的,而回忆则是温暖的、绚烂的。
影片开头部分讲述的是“我”的父亲死了,于是“我”回到老家陪同母亲一起处理丧事。
在家中“我”望着母亲坐在织布机前为父亲织布的背影,看着父亲母亲结婚时的老照片,陷入父亲母亲年轻时候相识相恋的回忆里。
一直到进入回忆前,整个画面都是黑白色。
影片从老照片的慢推镜头软切过渡到与照片中同样的地点的弯弯长路上,由此进入回忆,画面色彩转为暖彩色。
主人公变成了年轻时候的父亲——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和年轻时候的母亲——乡里的美人招娣。
影片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人物的内心戏展现得入木三分。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招娣的笑容还有她奔跑的天真模样。
在见到年轻儒雅的教书先生时心生爱慕时候的笑;在与教书先生四目相对时的羞涩的笑;在家门口迎接教书先生时,身穿大红棉袄时幸福的笑等等。
这些笑容是一个乡村少女面对心上人时特有的语言,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各异,但很多时候还是要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大表现力和张力。
影片中提到“我”的母亲是当时乡里第一个敢于自由恋爱的女性,这使得招娣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她成为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敢女性的形象。
招娣的大红棉袄,肥大的棉裤,甩动的两条麻花辫,在荒原小山坡间一路奔跑的样子打动不少观众。
张艺谋精心设计了这些让女主人翁奔跑的镜头来表现招娣为了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和欢悦。
由于故事背景是在知青下乡年代,地点又是在河北的黄土地区,所以导演张艺谋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父亲母亲影视赏析

色彩分析——《我的父亲母亲》片段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表现突出。
《我的父亲母亲》中最感动我的就是招娣在田野林间的画面。
那时候的秋天,到处都是金黄色,山坡上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盖,还有荒野上的黄土地,金黄色的树林间斑驳的光影,就连太阳的光晕也是暖暖的黄,周围的一切萦绕着暖色调,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幅描绘大自然的油画。
昭蒂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优美而浪漫的暖调色彩中慢慢绽放。
招娣为了能在路上碰见送学生回家的教书先生,老早就山间的小路上等待。
远处泛黄的迂回小路,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脚下枯黄的草丛,手中拿捏着干黄的枯叶,以及背后大片的金黄,招娣坐在微微倾斜的山坡上,如此唯美温暖的画面,等待虽是漫长的,可是心里充盈的期许打败了时间。
看见了父亲的身影,招娣开始了在树林间追逐,招娣像一只小鹿一样在忽高忽低的山林中穿梭,丝毫没有慢下脚步,红色的棉袄在视觉里跳跃,欢欣喜悦尽收眼底,也正与招娣此时忐忑的心情相得益彰。
金黄的树叶时不时会遮住她的面容,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就像她倾慕教书先生却不敢向前,只能默默在这林间追逐其踪影。
红色的棉袄与金黄的枝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招娣炽热的爱情在体内渐渐升温,丛林间不断的追逐是招娣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末了,招娣又独自一人在山林中等待教书先生原路返回并在其身后静静跟随。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将年轻时招娣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单纯、温馨,充满美好与活力。
这虽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画面中,有着这样一个温暖的人儿,在极美的画面背景衬托下,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让人感动不已。
怀着爱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
这样的场景,或许很多初恋的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招娣那样不顾一切为了心爱的人默默付出却不计回报。
此刻的我,只希望招娣能够与这大自然融为一体,让那抹红永远的印刻在泛黄的的记忆中。
举例分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声画关系的设计

举例分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声画关系的设计张艺谋导演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不仅有成功的色彩运用,还有音画效果的完美呈现。
电影音乐能够发挥凸显影片剧情的显著作用,特别是音乐对于刻画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方面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的父亲母亲》从后人的角度解读前辈的爱情故事,因此,影片在表现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之间炽热的爱情主题时,却采用了含蓄手法。
张艺谋导演除了大量运用了色彩对比,还非常重视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构图之间的完美结合。
电影中运用的是一种忧郁的音乐,是为了诠释那种执著而又沉淀为了爱情付出的疼痛。
这种真诚、朴实、纯真的爱情尽管已经成为过去,然而这种残存的记忆却能够引起很多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
电影通过反复运用火红的太阳和漫天的飘雪的画面,再加上悠扬大气的音乐的运用,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电影画面的顺畅。
影片选择了风笛进行电影配乐,这样更加增添了人物感伤的情怀,特别是笛声的高亢、尖锐、柔软婉转的特点,使观众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感染。
电影中当父亲离开乡村的时候,苹原上响起的是一首流行的歌曲,配上草原这种十分凄美的画面,让观众产生一种忧伤的感觉。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情节上没有对人物爱情主题进行过多的引申,紧紧围绕爱情这个亘古不变。
主题进行创作,同时配合精心搭配的唯美画面与音乐,让观众在欣赏一段淳朴、真诫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同时,还欣赏到电影中成功运用的那种赏心悦目的影视美术,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功之处。
[手法,父亲,母亲]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艺术手法浅析
![[手法,父亲,母亲]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艺术手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b1d890b307e87100f69663.png)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艺术手法浅析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北方农村一段质朴而浪漫的恋情。
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井台边及教室旁的相会与絮语,更没有一些偶像剧的海誓山盟,甚至母亲和父亲的双人镜头都很少。
而是用独特的思维与艺术手法通过经典的生活细节、清新质朴的语言、别具匠心的意象选择、色彩的巧妙运用、旁白的插入等方式把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压缩到几个场景、几件道具、几句对白。
让人感受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浓浓的情意。
他们在平淡生活中的相濡以沫诠释了真爱的内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正如张艺谋所言:单纯的爱情故事刻骨铭心的爱。
影片的放映不仅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而且表达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一、经典的生活细节经典的生活细节是影片的支撑点,由于故事情节的简化,所以导演在细节上非常下工夫。
母亲的奔跑、路边的等待、井边的汲水、学校门扉外倾听父亲的讲课以及父亲去世后决意要把父亲抬回来等精彩生动的细节让人记忆犹新。
如:影片中母亲的奔跑有五次,这五次奔跑贯穿父母相识相爱的各个阶段,通过对母亲奔跑的反复抒写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爱之深,情之切,母亲纯真、多情、倔强的形象呈现于观众眼前,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传递出母亲对父亲的期待与思念、焦灼与渴盼。
又如母亲等待父亲的细节,在那个婚姻靠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年代,母亲给三合屯的自由恋爱开了个头。
自从母亲心中有了父亲,便常常想见到父亲,为了见到父亲,母亲动了一些心思,听说父亲每天放学要送几个路远的学生回家时,每天在路边等待,等父亲经过的那一刻。
父亲因右派问题离开后,坚信父亲临走时的话,腊月初八一大早就在路口等待父亲。
等的细节表达了母亲不仅是爱情的追求者,同时也是爱情的坚守者。
母亲执著的性格打动并感染着每一个观众。
此外还有母亲汲水、天天坚持听父亲讲课的细节等。
这些经典细节的巧妙安排、反复渲染、逐渐铺陈和累积,不仅塑造了鲜明的母亲形象,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母亲刻骨的相思之情,意味无穷,使整部作品饱满充实,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鉴赏

电影大师分析论文学院: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电影鉴赏任课教师:成绩:时间:2014年5月14日摘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经过巧妙地编排,同时把意境这一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其中让电影里的画面充满美感构图,使影像在对“我”的父亲母亲动人爱情回忆的穿行中获得了一种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
平凡的爱情给予了我们不平凡的感动。
正文:《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生子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平凡而感动。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招娣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
剧中生子的母亲昭娣年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心灵手巧。
更人对她刮目相看的是她的勇气,她对骆老师一见钟情,并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用自家的青花大碗给心上人送自己精心准备已久的美食;她用心地织出美丽的房梁红用来装点骆老师教书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坚持不懈不惜绕远路去担水……这许许多多的努力最终打动了青年骆老师,他们相爱了幸福而又美满。
然而,但是上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不幸意外地降临了:骆老师被打成右派,被遣送回了城里。
两人都没有说再见就分离了,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面但是坚定的昭娣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她一直默默地等待着骆老师的归来,有次决心上城里去找他,但是由于风雪太大,她摔倒了,被人救回来以后就病倒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她等到了骆老师的归来,教室里又响起了骆老师教书朗读的声音,他们再次的相见了,他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父亲逝世以后,年迈的母亲在办完丈夫的葬礼。
悲恸中仿佛又听到骆老师朗朗的读书声。
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
教室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
以前的画面浮现在了她的眼前。
温馨而又幸福。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
一、精彩细节:1、母亲给父亲送饭村里盖小学的时候,男人都上工地。
他们吃的是各家的送来的派饭。
母亲她每天煞费苦心地准备着好吃的,盛在青花大碗里。
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艺术批评

摘要:《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表现纯洁爱情的影片,讲述的是父亲和母亲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融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于一身,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淡化了矛盾冲突,传达了浓郁的情感,引发人们对那个年代美好爱情的追忆与缅怀。
本文旨在从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道具的反复出现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三个方面,对影片传达情感的艺术手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感;运动镜头;道具;色彩一、使用大量的运动镜头传达情感《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执导,于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现实与回忆两部分,讲述了父亲母亲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我的父亲母亲》的场景主要选取在北方的一个村庄,村里的这条路成为父亲母亲感情的见证,影片记录了母亲九次在这条路上奔跑的身影,第一次初见父亲时母亲奔跑着的喜悦与羞涩,第二次母亲跑去听父亲教书写字时的崇拜与欣喜,第三次母亲追随送孩子回家的父亲的满心期待,第四次与父亲相遇后跑着远去的紧张与欢喜,第五次跑着给父亲送饺子的焦急,第六次母亲仿佛听到父亲读书声,跑去学校的期待与失落,第七次父亲回来了母亲跑去学校的急切与兴奋,第八次年老的母亲颤颤巍巍的追随读书声跑向学校的复杂心情,以及最后一次影片结尾再次出现母亲年轻时奔跑的身影,仿佛一切都没有变,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通过这些动感的画面,我们体味到母亲的奔跑不仅是一种追逐,更是一场追寻,对爱情的追寻,对自由的追寻,对知识的追寻。
母亲作为那个年代村里第一个自由恋爱的人,她内心对爱情的追寻是热烈奔放的,母亲不顾姥姥的那句“先生好是好,他跟咱们不是一路人,这事不成”,母亲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一次次的奔跑中,她始终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而她一次次奔跑的这条路,在导演的镜头之下,也成为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二、反复出现的道具强化情感影片中一些道具曾反复出现,具有象征和隐喻的作用,其中大青花瓷碗作为道具在影片中曾四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母亲给干活儿的工人“送公饭”,母亲特意将青花瓷碗放在了第一个位置上,体现了母亲的情窦初开与内心的期盼,而事实上父亲并未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这里的青花瓷碗似乎有一种“单相思”的意味。
《我的父亲母亲创作手法

+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
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
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
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笔者观影时多次泪下。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一、用色彩叙事影片采用低饱和度的黑白画面来叙述父亲去世后的故事时段,体现一种冰冷感和沧桑感,同时在回忆父亲母亲的故事时段,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画面,体现一种浪漫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高反差的色彩运用将影片的时空自然区分,并赋予感情色彩。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善用色彩,对红色情有独钟。
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看得出他的红色情结。
母亲招娣身上的红棉袄、红围巾在画面中极其夺目。
在送饺子、找发卡、等待先生等多组镜头中,以油画一般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作背景,招娣的奔跑就像是一抹跃动的红,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二、影片的叠化手法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各不相同。
有的是为时空过渡,如通过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路来完成叙事的时空转换(13’);有的是为表现时间流逝感,如修学校时饭桌的多次叠化(23’)表现招娣日复一日地送饭,更突出她的急切关注,又如片尾抬棺回村的过程(74’),一方面体现路途的艰辛和人们的坚定,另一方面也配合画外音的叙事;有的是为表达情绪,如找发卡的一连几天早出晚归(50’),体现招娣的坚毅、顽强,又突出了她找不到“定情信物”发卡的沮丧与失落;还有的是为表达丰富的联想,并起到时空交错的作用,如片末那最为精彩的叠化,也是影片的高潮(85’),用一组时空交错式蒙太奇将时空、色彩、声音通通叠化到一起,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体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百感交集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XXX 班级:XX
姓名:XX 学号:XXX
课程论文题目: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
学生:XX
XXXXX 学号XXXXXX
摘要:张艺某的《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个关于老一辈人的故事。
通过运用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营造的回忆和现在空间,现在的冰冷漠然与过去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
从一开始到儿子看着照片回忆父母的爱情故事之前是黑白的画面,之后进入回忆之中,画面由黑白转到彩色,在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中,整个故事拉开帷幕。
关键词:黑白彩色转换对比
一、《我的父亲母亲》剧情简介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说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农村的女孩爱上一个城里来的教书先生,经过艰辛的等待,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
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以第三人(儿子)的角度来讲述他的父亲母亲的恋爱经历。
其实主要还是讲母亲队爱的单纯执著和对母亲开创“咱们村自由恋爱的先河”的骄傲。
影片把现在父亲去世的悲伤氛围放在黑白视觉中,让甜蜜的多彩流淌在过去的河流上。
整部影片都被梦一般色彩斑斓的过去给占据,不会让观众陷入过多的苍白的现实中去。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
(一)影片中包含的色彩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分别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在传统的电影观念中,一般作为回忆的段落,都处理成黑白的,是过去的、旧的感觉,而本片却一反常规。
用张艺谋的话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下着雪又是冬天。
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
回忆部分是彩色的,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
丽的回忆和影像感觉。
”(引自《与张艺谋对话》169页)
在现实时空中,父亲去世了,“我”和母亲为他筹备葬礼,影片用黑白画面象征着死亡与沉重。
而红色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是热情奔放、激情希望的象征,因此在过去时空的叙事中,母亲身穿大红碎花棉袄、头戴红发卡、织红布等局部色相,以及周围橙黄色的环境,这些暖色画面的使用表现了父母恋爱时温馨、兴奋与甜蜜。
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实时空的冷色在对比中蕴涵着和谐。
1、红——暖人心窝,炽烈如火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尽是父亲眼里关于母亲的画面,是那殷切始终,一生倾心的迷恋。
从红棉袄痴痴寻踪到红发卡深情紧握,爱已被展露无疑,但这种直白却还是需要臆想再造的。
在这里,红色发散思维的作用得以体现,母亲的红头绳如一根引线,引燃了情绪的烟花,在回忆的夜幕里缤纷绽放。
冰天雪地里的母亲身着红袄在路上等着父亲,乍眼的火红与冰雪的苍白形成对比,营造出无助而又渺茫的氛围。
红衣不时被大雪遮掩,可以挖掘出哥特式的窒息与挤压,效果雷同于开篇和结尾的黑白纪实。
红是影片的灵魂,可以表现所有,亦可以装点所有,传达了深爱、忠贞与信仰曾在那个不会被刻意想起的年代沸腾过。
2、黄——沧海心醉,温柔如水
黄叶红衣。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可以看见大量的黄作为衬景,突出了母亲在追寻真爱的道路上发自心底的满足感,充盈着对爱情的痴迷与执著。
片中的黄作为大面积渲染的区域色,为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情节提供了一种基调,烘托的同时又达成了升华的目的。
黄叶泛泛的树林,被间隙透过的阳光照得灿若仙境,母亲穿梭其中,追赶着全待把握的幸福。
由是浑黄的道路上,情愫破土萌生,载着母亲雀跃着离开,陪伴父亲深情地目送。
该片定焦在农村,使得这类深情的黄透着漫漫的泥土芬芳,娓娓道来一段地久天长。
不同于当今的某些“色彩心理学”所讲述的那样,黄仅被剖析为“陌生与疏理”。
在这里,黄象征一种持久,传达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坚韧、绵长和韬深似海的爱恋。
3、黑白——心灰意冷肃穆沉痛
而比之红黄的主流,其他色彩真正成为了装饰。
就如表现在远近景交融和穿插的空镜头当中的黑发和白雪。
影片结尾时在黑白色调的画面里,大雪纷飞中,有一排长长的送行队伍,这让
人感动得落泪,并且和原先担心的人手不够,道路艰难,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深深震撼着观众们的心。
而在处理这段抬回来的情景,导演又采用了多个画面模糊交替的形式,跟里面送行的人争先恐后抬棺的情景紧密融合,使得画面在一种隐隐作痛的情境中进行。
所以,面对厚厚积雪和茫茫荒野,面对长长送行队伍和争先恐后抬棺的人,如此在黑白色调中在影片即将结尾时我们每一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色彩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就是寒冷暗沉的天气,一丝寒意慢慢渗透到每一根骨头。
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
淳朴厚实的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沉积在我心里。
父亲去世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然固执的要把父亲从医院里抬回来。
这时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慢慢袭来明朗欢快的绿色铺天盖地的倾泻下来。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的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
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个小村庄,他是作者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村民们翘首仰望着这个象征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干净的笑容,他回头过去,一个女孩的眼神紧紧地跟随着他,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便喜欢上了父亲,这天母亲穿的是红棉袄,这也奠定了影片的主要色调,这充满着热情、温暖的红色!
母亲在小路上等待放学的父亲,还是那一身红棉袄,黄色的土地上,母亲的红棉袄格外的显眼,这充赤着执着热烈的红色,凸显出了母亲那种急切的心情。
金黄色的麦田,绿色茂密的树林,辽阔的土地,弯曲的小路,这一切的真实的画面也为本片增添了真实的感觉。
父亲去母亲家吃饭,母亲得知了父亲喜欢吃水饺,并答应了母亲还会来她家。
可等到母亲做好水饺之后,却得知父亲要走了。
母亲抱着装满水饺的碗,在小路上、山坡上、树林中奔跑,一个个红色的背影出从中穿过,母亲摔倒了,碗碎了,人哭了,父亲送的发卡也掉了。
母亲对父亲那种执着的爱,那热切的心,温暖了寒冷的冬天,也使每个人的血液为之沸腾。
等不来父亲的母亲,执意要冒着风雪去县城找父亲,在漫天大雪的天气里,在白色的大地上,一个红色的人影分外的显眼,那种奔放的热情也为着寒冷的冬
天增添了一丝的暖意,母亲对父亲的爱渗透在这漫天的大雪里,蕴藏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充赤在这弯曲的小路上。
红的与白色的强烈对比,给上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能够给人很深的印象。
母亲途中晕倒,生病了。
父亲偷着跑回来看母亲,母亲有如从前一样跑去看父亲。
这也能看出父亲与母亲那彼此的爱。
父亲又走了,几年后父亲回来了,还是那条弯曲的小路,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女人依然在那里等着他。
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
那条路,那件红棉袄,见证了他们的幸福!
收起回忆,黑白色的暗沉重新回来,儿子同意了母亲,要把父亲从医院里抬回来,可是谁也没想到父亲的学生们都赶回来给他抬棺。
天空还是下着大雪,已没有了红棉袄,剩下的只是白色和黑色,这黑白为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悲伤在每个人心中蔓延,尤其是母亲。
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出现,幸福美好快乐与悲伤的变换,使母亲的一生都得以展现!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母亲把赞下的钱全部都捐出去,来帮助重盖学校.老教室里的红布也变成了黑白,一切的幸福都换成美好的回忆,只剩下悲伤!
三、结束语
《我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一部诗电影,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空间里勾勒出对爱情的礼赞颂歌,象音乐一样,或者说象歌剧一样,在一个非常优美的爱情旋律中跳跃着由情节、细节构成的音符,张艺谋就象帕瓦罗缔般咏唱着心中的爱情图腾。
色彩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通过色彩得变换,真实的景物,强烈的色调对比,来叙述母亲的一生,她的幸福快乐和悲伤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愧是大师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