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信息农业技术复习资料

南农信息农业技术复习资料
南农信息农业技术复习资料

授课内容

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系统模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监测技术专家系统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精确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NETCIA,简称中心)于2010年11月由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推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组建,是专门从事信息农业与精确农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研发方向:“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精确管理决策”“信息产品研制开发”

2011年12月18日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成立

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农业系统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应用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江苏信息农业与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示范应用。

推荐书籍农业信息学(曹卫星)数字农作技术农业系统分析与模拟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及应用环境遥感模型与应用现代遥感导论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农业定量遥感基础与应用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专家系统基本原理与研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精确农业基础

硬件介绍

GPS和GIS的耦合(采用GPS的异步串行(COM端口)传送方式,可以从不同型号的GPS接受机,将NMEA-0183协议输出的数据采集到微机,并通过GIS控件将接收到的GPS大地坐标系转换成为北京9514参心坐标系,进行高斯投影生成电子地图。)

根系分析仪器(根置入水中——生理活性,色差扫描)

RNDVI 和GNDVI???

软件介绍

MapInfo ARCVIEW ENVI ERDAS

应用系统??

信息农业的发展背景

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农业的形成过程

模型(模拟模型/专家系统/知识模型)→GIS→RS GPS→精确农业

信息:是客观实体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的抽象描述。

信息技术或科学: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输出等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利用。

从20世纪中期信息科学诞生起,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微型计算机和互连网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新时代。

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

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多因子动态系统,受气象、土壤、品种特性、技术措施、社会需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管理经验性、以及较差的定量化和规范化程度。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用常规技术难以综合考虑和把握多因子互作并有效利用农业信息和量化管理技术措施。

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的成功研究和应用: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产业理论与技术;

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农业技术与理论。

信息农业的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在世界农业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近20余年尤其在90年代发展较快,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为突出代表。

农业模拟模型着重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农业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国际上公认较为优秀且应用广泛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有美国的CERES系列模型和荷兰的通用作物生长模型SUCROS和澳大利亚的APSIM等。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可以连续动态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及其与气候、土壤环境和管理措施的关系,为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长预测提供了有力的定量化工具。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难以表达许多经验性及半定量的农作生产理论和技术,不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决策。专家系统恰好可以弥补模拟模型的不足。

将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实现预测功能和决策功能的统一。

近10年来,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综合运用知识工程原理和系统建模技术,构建具有时空规律的动态知识模型系统,可用于对不同条件下的农作生产方案及管理调控指标进行数字化设计。该成果获得了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遥感,遥远的感知,它是从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Remote 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0世纪80年代,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遥感估产,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测。遥感资料的获取具有其固定的周期,且遥感图像的解译受到天气状况的显著影响,

取。

GIS (地理信息系统):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管理系统。

丰富的信息数据催生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 .T omlinson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 ,随后GIS 迅速发展起来,至80年代GIS 技术趋于成熟,出现了ARC/INFO 、TIGRIS 等具有代表性的软件,GIS 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分析和图示某一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农业空间信息资料。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框架结构

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的框架结构

生理发育时间 (PDT) 光周期效应 热效应 阶段发育 叶片 茎鞘 根 再分配 (碳氮)

发育速率 养分丰缺因子 N, P , K 养分平衡 水分关系动态 水分丰缺因子 气象因子、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管理措施 光合作用 生长呼吸

维持呼吸 同化物汇 籽粒产量与品质 生物量 分配(碳氮) LAI 叶龄 穗子 气象因子 土壤特性 生产水平

品种选择 产量和品质目标 N 、P 、K 总施用量 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 基肥与追肥的比例

肥料运筹 水分管理 灌排 时间 灌排 量 播期 移栽期 基本苗 播种量 移栽密度

90年代以来,GIS与作物系统模型及专家系统的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际上提出了基于模型和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如美国和荷兰。

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3S”技术与作物模型、智能决策、控制系统的集成促进了精确农业的发展,初步建立和示范了基于农田空间差异的变量投入技术体系。

精确农业:借助3S技术,掌握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作物、土壤、气象等),通过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包括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处理分析,定时、定量和定位制定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并定位实施。

近年来,国际上数字农业概念的形成预示着21世纪的农业将呈现出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崭新面貌。

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管理,是数字地球理论与知识在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5年来,围绕信息农业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省份和地区也纷纷加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与示范应用的力度,尤其在区域性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节信息农业的形成

第二节信息农业的定义*

第三节信息农业研究的关键技术*

第四节信息农业的应用

一、信息农业的定义*

二、信息农业的内涵*

三、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

信息农业的定义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运输、处理、利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和技术。

农业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领域、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流通领域进行提升和改造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在这种改造活动中所应用和发展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横断技术。

*农业信息学或信息农业: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信息变化规律的科学。

信息农业的内涵

*信息农业体系内涵应由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系统这三方面组成。

农业信息学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态学、土壤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业信息学的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农业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模拟、信息控制等四个主要方面。

农业信息学的应用系统:以农业信息学的关键技术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的应用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农业信息流为主线,定量描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决策调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广泛应用于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监测农情,预测作物产量,设计生产方案,实施精确管理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

信息农业的特征系统化模型化知识化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

目标:定性理解到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到数字模型专家经验到优化决策定时、定量、定位

信息农业研究的关键技术*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监测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管理决策农业信息服务

信息农业的作用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农作管理。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单项农业技术的突破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但面对农业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如何使食物安全之下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却是任何一项单项技术所不能解决的。

通过对农业系统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的掌握、分析和处理来解决农业与经济的关系、农业与生态的关系、农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高技术途径。

农业信息学的应用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农业资源和农情动态的无损化监测

农作产量与生产力的数字化预测

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决策

精确农业的集成化示范

农业温室的自动化控制

重点内容

信息农业的定义

信息农业的内涵

信息农业研究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农业数据库的概念、功能与特征

一、数据库的概念及组成

(数据库:由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所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可以用来管理并与数据库相互作用的工具。

数据库系统: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它包括:

以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系统软件DBMS。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方便使用和管理系统的各种技术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三个不同的概念

数据库强调的是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强调的是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强调的是数据库的整个运行系统。

常用的数据库软件*

ACCESS(*.mdb)SQL SERVER Visual Foxpro(开发)My SQL Oracle Excel(最基本)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存储数据;建立并维护数据结构;允许多个用户并发访问;加强安全性和保密性;允许提取和操作已存储的数据;实现数据录入和数据加载,提供对指定数据快速提取的高效索引机制;通过备份和恢复过程保证数据免遭丢失。)

数据库管理员的功能

数据库管理员(简称DBA):专门用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

数据库管理员的主要职能:

(1)负责数据库核心及其开发工具的安装和升级;

(2)为数据库系统分配存储空间并规划未来的存储需求;

(3)负责建立基本的数据库存储结构;

(4)协助开发者建立基本的对象(表、视图、索引)。

(5)负责注册用户并维护系统的安全性;

(6)监控用户对数据库的存取;

(7)监控并优化数据库的性能;

(8)负责数据库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现已经开发出的DBMS可粗略分为以下几类:

(1)层次DBMS

以树形结构存储数据,它假定数据之间的父-子关系。树的顶端称为根,它可能有很多后代。后代又有任意多个下一代等等。层次数据库现在已经消失。

(2)网络DBMS

以记录和链接的形式存储数据。这样的系统使多对多关系比层次DBMS更灵活。网络DBMS允许使用复杂的数据结构,但非常不方便。

(3)关系DBMS(RDBMS)

具备数据库可能有的最简单结构。在RDBMS中,数据被组织成表,而表又由记录组成,记录由字段(域)组成。每个字段对应一个数据项。如果表又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字段,则两个以上的表可能链接(联结)在一起。RDBMS易于使用并在过去几十年中流行开来。

(4)面向对象的DBMS

用于处理数字和词之类的数据。近几年,已出现面向对象的DBMS。这些系统可以处理视频、图像、图片等之类的对象。

二、农业数据库

*农业数据库定义:

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的计算机系统。主要农业数据库类型:

1、大型关系数据库主要使用的产品有SYBASE、ORACLE,采用Client/Server结构,支持多用户查询,主要应用于科技文献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等。

2、小型关系数据库主要使用的产品有DBASE、FOXBASE、FOXPRO,运行在单机上,由各个职能部门使用,数据基本上不共享,主要应用于各部门内部管理,如人事档案、工资发放、固定资产、业绩考核等系统。

3、全文检索型数据库主要使用的产品有TRS全文检索系统。

农业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式数据库

目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主要应用在证券交易和银行清算系统中。(分布在多台物理地址服务器上)

多媒体数据库(视频等多媒体存储的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

适应Internet发展(基于web service的数据库存储的中间件)

第二节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

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源

农业数据库的研制过程

(一)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源、分类与编码

(二)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设计

数据分析设计目标概念设计逻辑设计

(三)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建立

数据输入数据入库

(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维护和更新

(五)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

2、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分类与编码

(一)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源、内容、分类与编码

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源

地图RS资料GPS数据统计图表、统计数据、文献文字报告、法律法规文件等方面的数据

各种实地调查与测量数据,如气象观测数据、水文观测数据、土壤定位观测数据、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土壤调查数据、电子数据等。

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内容

1、省级数据库

基本内容包括地形图、行政图、交通图、水系图、土壤图、土地资源类型图、耕地分布图、植被和土地利用图、气候图,以及各类区划(规划)、文字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等。

2、县级数据库

基本内容与省级数据库相似,只是要求信息数据更加具体。例如植被(农业利用)要求有具体的作物结构和产量;土壤类型要求有具体的理化性质和养分性质等。主要作用是为建立具有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含农户)技术咨询服务功能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库信息等。

农业数据库的数据分类与编码

(数据的分类编码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分类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以方便查找和管理。(土地:耕地、园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域)

*编码

将经过分类的数据信息用适当的数码(字符串或者数值)来表示,也称代码化(Coding)。

目的是节省计算机内存空间和便于用户理解使用。

农业信息综合数据进入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编码。)

*数据编码的原则

(唯一性:编码和分类一一对应;

可扩充性:如果将来要增添新的内容,尽量不改变原有体系而实现扩充;

识别性:用户看到编码时,凭经验就可知道事物的分类,并和其他事物产生对比、联想;

简单性:编码越简单,人的记忆和操作越简单;

完整性: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涉及的面很广,应全面考虑有关的信息类型与分类,防止顾此失彼。)

(二)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设计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编辑、数据数量和质量、数据采集和输入方式,分析专题数据的组织结构、数据的利用等级和可更新程度等。

设计目标*

完整性和正确性一致性和通用性快速查询能力现势性和更新数据维护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用户需求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进行概念设计最常用的是著名的E-R方法。采用E-R模型(实体-联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方法称为E-R方法。

逻辑设计

对未来入库的全体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合理布局性技术安排,最后见诸于数据集合的结构性实施方案,称为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从概念结构导出以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规定表示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这种转换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首先从概念结构按一定规则导出以关系式、网络式或层次数据模型表示的逻辑模型;其次是根据特定的DBMS的规定,从逻辑模型导出DBMS支持的数据库逻辑模式(逻辑结构)。

(三)数据库的建立

1、数据输入

包括图形输入和属性输入。图形输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两种。(资料预处理,数字化图的检查及修改,统一的地理坐标)

属性数据的输入

属性数据的输入一般是在空间数据输入、编辑完成之后进行的。属性数据是用来描述空间数据的特征性质(前面所说的分类与编码就是属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数据输入

遥感数据的输入:数字遥感图象的输入只要直接用遥感软件读取文件即可。不过,由于数据格式通常存在差异,因此,一般需要进行文件格式转化;对于以相片形式出现的遥感图象,则可以进行扫描输入。

GPS数据输入:GPS接受机能以数字形式自动记录测量数据。把GPS测得的坐标数据输入数据库可以采用手工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把GPS接受机里的定位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输入数据库。

电子数据的输入:电子数据通常有其特定的文件格式,在进入我们所用的GIS软件前,一般需要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目前,有一些较为通用的GIS数据交换格式,如ArcInfo的Eoo、MapInfo的MIF、AUTOCAD的DXF等等。

2、数据入库

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规模一般比较大,需要存入的数据很多,数据入库的工作是很繁重的。这项工作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超过数据库建设中的其他任何具体工作阶段。

为了提高数据入库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装入数据的正确,应注意随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即:数据有效性检查;数据格式检查;数值的校对。必要时可以建立检查、较核程序来辅助上述工作。

四)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数据库的维护

数据库系统的维护:一般包括错误日志的分析、对用户登录的管理以及支持系统配置的调整等工作。

数据库的维护:一般包括对数据库及其事务日志的备份和对数据库访问的审查等工作。

对表/对象的维护:除了审查其访问权限外,就是限制对象中的记录数,对超出限额的数据表进行归档工作,将那些过期不用的数据转移到档案文件中。

作业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对作业执行成败的检查、作业的日程表和频度检查、作业持续时间的检查和作业输出结果的检查。

(五)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

数据标准的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正常运转的前提与保证。

空间坐标系统一分类与代码统一数据结构和格式规范地图数字化规范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数字产品元数据规范

空间坐标系统一

具有公共地理定位基础是GIS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定的坐标系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属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与决策。这种坐标系既可以是大地坐标系,也可以是城市区域的独立坐标系。但无论采用何种独立坐标系,系统内部都必须提供与大地坐标系之间严格的转换参数,以便数据能及时纳入统一坐标系统。

进入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必须具有或转换成统一的坐标系统。

信息分类与编码

在GIS中,为了有效地转入和处理信息,通常把空间实体分成点、线、面、体等4种基本类型,其下又分很多亚类。但是这些信息分类在矢量与栅格两种数据结构中的表达是不同的,需要做相应的数据处理,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相互转换。为了避免数据的复杂,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有些类别国家已经颁布统一的编码,如土地利用类别有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制定了很规范的编码。为了信息共享及应用上的方便,应该使用国家统一编码。

数据结构与格式

在空间数据入库时,一定要先设计采用的数据结构和格式。一般以国际规范的数据格式为准,切忌自成一体,否则将会带来数据库维护的困难,甚至导致瘫痪。

地图数字化规范

常用的地图数字化方式有3种,即手工数字化、扫描数字化以及数字转入。农业信息综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数字化规范,以满足数据结构与格式以及精度要求,并处理好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的联结。

第三节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三、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制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

2、*MIS 特征:

人-机系统:系统开发、可靠数据的组织和输入,信息的输出、系统维护都离不开人。

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种人才结合、软件和硬件的集成

动态性:系统的维护与开发处在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之中。)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农业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目的而建立,在数据库支持下进行与农业相关的事务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概要设计一般是由流程图所构成,但它并不能直接用作编码,只是通过流程图实现了应用软件的各个主要功能。

详细设计是由软件开发人员根据要求设计给出。

程序编码

系统测试分单体测试和总体测试两部分。

系统运行与改进

三、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制

(一)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二)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模型系统的组织管理者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AMIS的开发可采用生命周期法,其开发过程分为下图所示的6个阶段:

系统分析。可行性研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功能和应用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分析:组织技术设计。

系统组织实现。系统评价与维护。)

系统分析:用户类型和需求分析

AMIS的用户有其特殊的目的,对AMIS有不同的要求,应用情况也各异。按用户的性质可做如下分类:

①政府管理部门

②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分析是对建立系统的必要性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社会、技术和经济三大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用户实力、系统环境、原始数据、数据流量、存储空间、软件系统、经费预算以及时间分析和效益分析等。

具体步骤:

①系统目标和任务 ②数据源调查和评价 ③技术水平评价。 ④系统的支持状况。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转化为相应的物理模型,其设计的内容随系统的目标、数据的性质和系统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而言,首先应对系统整体进行简单的总体设计;然后进行数据的分类和编码,完成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称为功能设计;最后是系统功能的建模和产品的输出,称为应用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研制的目标来规划系统的规模和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明确他们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确定系统的软硬件配置,规划系统采用的合适技术规范,以保证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

系统应用设计

应用模型的设计松散方式 紧密方式 面向对象方式

模型分析结果的输出设计

为方便用户的应用而进行的对话设计

系统的组织实现

AMIS 系统的组织实现可采取以下3种方式: 1)完全自主开发 2)全盘委托开发 3)联合开发

四、农业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应用

农业系统的数据库应用,多数是与管理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农业数据库有: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等。

国外农业数据库应用现状

世界上早期形成了四个大型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系统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 )、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CABI )。

系统的总界面 应用模型

普通评价模型 通用 专业模型 质量 评估 适宜性评估 农业分区 U L S E 方程

非点源污染 数据输出 统 计报表 电子数据 专题图件 数据输入 扫 描 数字化 跟踪

数字 化 数据处理 空间数据管理 空间数据操作 库维护 数据检索 数据转换 图形测量 电子数据 空间

分析 空间插值 重叠分析 缓冲分析 地面模型 格式转换 投影转换 增 加 修 改 图形检索 属性检索

等,如美国九十年代发展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可以按照主题查询归纳数据,通过可视化工具挖掘数据间的潜在关系,深入到数据结构中了解数据的复杂性和动态,从而在深层次里提高建设和利用数据的效率和效益。

我国农业数据库应用现状

1990年国家物价局信息中心研制了“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收集了35个大中城市的28种大宗农副产品的集市贸易价格,具有检索、报价查询、分析对比等功能。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构建了中国最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到现在已收录数据达270多万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主持建设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已收录了180多种作物。与此同时,引进了世界四个大型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并不断更新拓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农业数据库,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是1958年在美国首先提出的,它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支持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

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职能子系统和技术支持子系统两个组成部分。管理职能子系统可划分为生产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专门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子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和通讯技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是数据和信息要求,输出的是信息报告和事务处理,反馈的是效率和效益。美国开发的COMAX/GOSSYM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类专家智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1987年在美国棉花带6个州1254公顷的棉田上使用,每公顷可获350美元的纯利。澳大利亚开发的牧场管理信息系统GRAZPLAN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90年开发的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棉花生产优化方案。

四川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于1988年,它具有一般MIS的特征。它的特殊性在于面向省级农业管理决策,而不是面向某一企业或部门。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研制开发的一套集成化管理软件“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垦总公司联合研制了“大中型农场农机管理信息系统”。

广州市农委开发的“广州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晚于发达国家10余年,且多学科结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复习题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数据分类、编码。

数据编码的原则。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

农业遥感技术

农业遥感应用

调查土地资源

监测土地资源变化

监测农作物长势、生物物理参数、生物化学参数

估计农作物产量

预测农作物品质

监测环境(病害、虫害、灾害、人口变化)

(调查土地资源; 监测作物长势/估产/预测组分; 监测氮素; 监测蛋白质; 监测环境; 监测环境污染; )

国内遥感期刊:

《遥感信息》《遥感学报》《国土资源遥感》《遥感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农业遥感的定义

遥感的定义

遥感(Remote Sensing)这一术语是1960 年美国海军科学研究局Pruitt首先提出,并在1962年美国召开的“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被正式引用,是用来综合以前所使用的摄影测量、像片判读、地质摄影。

*遥感指遥远的感知,它是从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Remote 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农业遥感是现代遥感技术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而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门新兴前沿技术。

遥感的特性*

(1)非接触性(非破坏性)

(2)光谱特性探测波段从可见光波段向两侧延伸,不仅能获得地物在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

(3)时相特性能够周期成像

遥感的分类*

(1)根据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波段: 可见光-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2)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 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3)按传感器的扫描方式: 扫描式遥感和非扫描式遥感。

(4)按传感器图像获得方式: 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

遥感的三大技术系统*

(1)遥感平台: 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遥感平台(Platform)

地面平台:在地面上装载传感器的固定或可移动的装置,其中包括汽车、轮船和高塔等

航空平台:主要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主要包括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

(1)传感器

传感器(Remote Sensor)是记录地物反射或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推帚式扫描仪、TV摄像机、光机扫描仪、雷达、微波辐射计等。

(3)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遥感信息主要是指由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所获取的感光胶卷或磁带记录的数据。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数据和运载工具上设备环境的数据。

遥感信息的传输遥感信息向地面传输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回收;另一种为视频传输。

遥感信息的处理地面接收站收到的遥感信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传感器的性能、平台姿势的不稳定性、大气的不均匀性和局部变化以及地形的差别等,使地物的几何特性与光谱特征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因此需要处理遥感信息。

遥感数据处理流程

1.数据收集:人造卫星;飞机;地面测定;地图、资料。

2.数据管理: 校准核换,注记等

3.辐射校正,增强校准

4.几何校正,配准绘图

5.数据压缩:重新排列,内插、采样

6.判读、应用:类型识别;多变量分析;统计处理

7.数据存贮、提取数据库形成、管理

第二节农业遥感原理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波: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如声波、水波、地震波等。

电磁波:电场矢量和磁场矢量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的图表。

遥感中测量的是从目标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能量。

根据其测定波长范围不同可分为两种方式:

辐射测量(Radiometry) 光度测量(Photometry)

辐射测量是以从γ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波长范围为对象的物理辐射量的测定。

光度测量是对由人类具有视觉感应的波段-可见光。

2、电磁波辐射源

(1)黑体辐射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黑体: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是物理学家们定义的理想物体和标准物体。

在一定温度下,黑体是辐射本领最大的物体,是完全辐射体。

(2)发射率和选择性辐射体

发射率: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能量之比。

发射率与波长和温度有关。

辐射源可以分为:

1)*黑体: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于0。

2)*灰体: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叫灰体。

3)*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依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3、太阳辐射和大气窗口

(1)太阳辐射及其能量分布

太阳辐射:太阳向外发射电磁波的形式及所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分布特点:

5900K的黑体辐射。

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0%集中于0.4-0.76um的可见光范围内) 。波长0.76~4nm的红外辐射约占51%,波长150~400nm的紫外辐射约占9%。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

太阳辐射衰减的原因:散射/吸收/反射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中气体分子的散射和大气中固体、微粒、液体的散射。

吸收: 水(气态水和液态水(强))、二氧化碳(红外区)和臭氧、紫外线。

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大的尘埃。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3)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要从空中遥感地面目标,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应在大气窗口处,才能接收到地面目标的电磁波信息。

主要大气窗口有5个:

可摄影窗口(陆地卫星)

短波红外窗口

中红外窗口(气象卫星)

热红外窗口

微波窗口

4、地物波谱特征

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定义:物体在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其辐射、反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的特性是波长的函数。将这种函数关系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地物电磁波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曲线的形式: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反射率、吸收率或透射率所作的相关曲线。

地物波谱类型:反射波谱、发射波谱、透射波谱。

地物反射波谱:以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反射率的曲线。表示各种波长处地物光谱反射率大小及其随波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是遥感技术识别和区分目标物的基础。

同一类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总的形状变化是基本相似的,但是光谱响应曲线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呈一定宽度的波谱带)(病变除外)

不同类地物的反射强度和波谱曲线形态一般不同。

地物发射光谱:表示地物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光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表面的粗糙度、颜色和温度等有关。

自然界任何物体,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存在着分子热运动,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能力。

地物透射光谱:表示地物透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光谱曲线。

可见光对绝大多数地物都没有透射能力;

红外线只对具有半导体特征的地物,才有一定的透射能力;

微波对地物具有很明显的透射能力,这种透射能力主要由入射的波长而定。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微波的特性,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来探测水下、冰下某些地物的信息。

5、彩色合成原理

色觉是由于人眼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感觉细胞,以及产生相应色觉的视觉神经系统构成的。

色彩可以是不同色光按照一定比例叠加而合成。

*彩色合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绿、蓝(简称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各种色彩,称为三基色合成。这三种基色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由三种基色中另外两种基色混合而成。

*用三种基色合成为其它色彩有两种方法加色法和减色法。

加色法:以红、绿、蓝三基色中的两种以上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产生其它色彩的方法;

减色法:从白光中减去其中一种或两种基色光而产生色彩的方法。

三、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航空遥感是以飞机、气球等飞行于大气层中的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的遥感。

航空遥感获取地面信息的方式:

摄影方式(航空像片)和扫描方式。

介绍主要内容:

航空摄影机, 航空像片的形成, 航空摄影的种类

1.航空摄影机

航空摄影机是安装在飞机等飞行器上,在空中对地面拍摄像片的摄影机。

航空摄影机的结构与普通摄影机(相机)基本相同,在镜头精密程度及结构上则更为精密和复杂,并能根据设计(曝光时间、摄影时间间隔等),可进行自动连续摄影。

影机。其中以单镜头航空摄影机最为常用。

2.航空像片的形成

航空摄影机在空中对地面摄影成像,其成像过程与一般摄影(照相)是一样的。即通过快门瞬间曝光将镜头收集到的地物反射光线(可见光)直接在感光胶片上感光,形成负像潜影,然后经显影、定影技术处理,得到像片底片;再经底片接触晒印以及显影、定影处理,获得与地面地物亮度一致的(正像)像片,即航空像片。

航空像片上的影像是由于地物各部分反射的光线强度不同,使感光材料上感光程度不同,形成各部分的(黑、白)色调不同所致。

3.航空摄影的种类

按像片倾斜角分类(垂直摄影/倾斜摄影)

倾斜角等于0°的,是垂直摄影。这时主光轴垂直于地面(与主垂线重合),感光胶片与地面平行。但由于飞行中的各种原因,倾斜角不可能绝对等于0°,一般凡倾斜角小于3°的称垂直摄影。由垂直摄影获得的像片称为水平像片。

倾斜角大于3°的,称为倾斜摄影。所获得的像片称为倾斜像片。这种像片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水平像片配合使用。

按摄影的实施方式分类

单片摄影为拍摄单独固定目标而进行的摄影称为单片摄影,一般只摄取一张(或一对)像片。

航线摄影沿一条航线,对地面狭长地区或沿线状地物(铁路、公路等)进行的连续摄影,称为航线摄影。

面积摄影沿数条航线对较大区域进行连续摄影,称为面积摄影(或区域摄影)。面积摄影要求各航线互相平行。

按感光材料分类

分为全色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和多光谱摄影等。

彩色红外摄影感受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4—1.3μm),但却使绿光感光之后变为蓝色,红光感光之后变为绿色,近红外感光后成为红色,这种彩色红外片与彩色片相比,在色别、明暗度和饱合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彩色片上绿色植物呈绿色,在彩色红外片上却呈红色。由于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受大气分子的散射影响小,其彩色红外片色彩要鲜艳得多。

多光谱摄影多光谱摄影是利用摄影镜头与滤光片的组合,同时对一地区进行不同波段的摄影,取得不同的分波段像片。例如通常采用的四波段摄影,可同时得到蓝、绿、红及近红外波段四张不同的黑白像片合成为彩色像片;或将绿、红、近红外三个波段的黑白像片,合成假彩色像片。

四、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

航天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及运行于太空的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的遥感,即通过安装在这类飞行器上的传感器来获取地面电磁波信息的遥感。

几种卫星:

(1)NOAA/A VHRR资料

1978年10月13日,TIROS─1卫星的发射,标志着美国的气象卫星以NOAA系列为代表,它安装了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 VHRR(Advanced V 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因时间分辨率高,成像面积大,成本低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等方面。

(2)Landsat /MSS和TM资料

Landsat是由美国发射的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象数据进行地球资源调查的卫星。

前三颗使用的星载传感器是多光谱扫描仪(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和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有四个不同波段,地面分辨率为80m;

Landsat-4以后增加了专题成像扫描仪(TM--Thematic Mapper),有七个不同波段工作,地面分辨率为30m。

(3)SPOT/ HRV资料

SPOT卫星是由法国所发射的地球观测实验卫星,搭载两台高分辨率遥感器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Imaging System),具有多光谱(XS)和全色(PA)两种模式,因其分辨率较高而被广泛应用。

(4)Radarsat/SAR资料

加拿大研制的雷达卫星(Radarsat-1)已于1995年发射,以后将发射一系列的Radarsat卫星,在Radarsat卫星上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

Radarsat/SAR资料有以下优点:①微波可以穿透除暴雨外的云层,这对于处在多阴雨地区而难以获得遥感资料的水稻遥感估产是非常有意义的;②对雷达图象的解译可以得到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无法得到的信息。

陆地卫星的传感器

在陆地卫星1—3号上装载的传感器有: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

在陆地卫星4、5号上,装载多光谱扫描仪(MSS)外,还装载专题制图仪(TM);

新的陆地卫星上,安装增强型的专题制图仪(ETM)。

前三颗陆地卫星上装载的RBV(出故障,回收的图像很少。4、5号陆地卫星再没有装载这种传感器)。以下主要介绍多光谱扫描仪(MSS)和专题制图仪(TM)。

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er)(MSS)

多光谱扫描仪是把来自地面上地物的电磁波辐射(反射或发射)分成几个不同的光谱波段,同时扫描成像的一

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

专题制图仪是新型光学机械扫描仪,与多光谱扫描仪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波谱选择性,更好的几何保真度,更高的辐射准确度和分辨率。

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在新的陆地卫星上将安装增强型专题制图仪,它是在TM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波长0.5—0.9μm的全色波段,称为pan波段,其瞬时视场为13m×15m。其他7个波段的波长范围、瞬时视场均与TM相同。

光谱效应

光谱效应不同:不同地物(即或同一地物),在不同光谱波段的图像上,其色调是不相同的,这种差异反映在黑白像片或图像上就是色调深浅的不同;在彩色图像上则表现为色彩的差异。

也就是说,采用不同波段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

遥感图像的校正

遥感影像由于大气吸收、散射和遥感检测系统的频率特性以及其它随机因素影响,使图像模糊失真,造成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下降。因而需要对数字图像进行校正,校正主要包括:

辐射校正, 大气校正, 去条带, 几何纠正, 图像放大

(1)辐射校正

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就是亮度值(灰度值)。辐射强度越大,亮度值(灰度值)越大。该值主要受两个物理量影响:一是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辐射强度,二是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故称为辐射畸变。

引起辐射畸变有两个原因:一是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二是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仪器引起的误差是由于多个检测器之间存在差异,以及仪器系统工作产生的误差,这导致了接收的图像不均匀,产生条纹和“噪声”。辐射校正由生产单位进行校正。

(2)大气校正大气校正由用户进行。大气吸收、散射、透射等/云层等的影响。

(3)去条带遥感图象在成象时,由于检测系统的第六条扫描线上故障造成扫描线脱落,这时往往没有任何信息,在图象上只显示一条黑线,有时也会出现分段的黑线,这些都称做条带噪声,对于这些条带噪声必须进行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就是去条带。

(4)几何纠正遥感成象时,由于飞行器姿态(侧滚,俯仰,偏航)、高度、速度,地球自转等因素而造成图象相对于地面目标而发生畸变,畸变表现为象元相对于实际位置发生挤压、扭曲、伸展和偏移等等,这种畸变是随机产生的,多采用地面控制点的方法进行纠正。

五、作物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5.1.利用基于作物原始反射率的参数作为估测因子

高光谱反射峰谷特征值

主要关注植被反射光谱曲线中的反射峰与吸收谷中心波长的位置,分别为455、550、680、980、1090、1200、1285、1468、1685和2200 nm。

510--570nm最大反射率值及对应的波长(绿峰)。

640--680nm最小反射率及对应波长(红谷)。

包络线技术提取反射和吸收特征参量

利用包络线技术在反射峰和吸收谷区域提取参量。

5.2.利用光谱植被指数作为估测因子

*光谱植被指数是指由多(高)光谱数据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而成的对植物生长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或组合形式。

植物光谱中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各种植被指数的核心。

红波段被植物叶绿素强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它是光合作用的代表。.

近红外波段是叶子健康状况最灵敏的标志,它对植被差异及植物长势反映敏感,指示着光合作用能否正常进行。

常见的植被指数模型*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即NDVI=(RIR-RR )/(RIR+RR )。

它是植物生长状态及植物空间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物分布密度呈线性相关,因此又称为生物量(Biomass)指标。Inoue等发现,归一化指数NDVI(R1l00,R610)可以估计水稻群体叶片氮积累量。

比值植被指数(RVI)

*RVI是指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的比值,即RVI= RIR/RR。

RVI与叶面积指数(LAI)、叶干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相关最好。RVI常用于植被旺盛、具有高覆盖度的植物的监测。薛利红等研究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810/R560)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显著线性关系。

5.3 利用导数技术及“三边”参数作为估测因子

分别在490-530 nm、550-582 nm和680-750 nm范围内确定蓝边、黄边和红边位置、斜率和面积。

*红边位置为红光范围内一阶导数光谱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

*红边斜率为反射率一阶导数光谱的最大值。

*红边面积为反射率一阶导数光谱线所包围的面积。

黄边

蓝边

5.4.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构造定量模型进行估测

逐步多元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方法。它是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当各变量集体内部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回归建模分析,对比逐个因变量做多元回归更加有效,其结论更加可靠,整体性更强。

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较好地解决许多以往普通多元回归无法解决的问题。集多元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功能为一体,能提高系统建模地准确性。

目前在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和监测中被广泛应用。

卫星规格

小卫星(3米长,2米宽)

数据获取能力~57 景/条轨道~7000万km2 /年~950公斤

携带燃料够用7年

快鸟幅宽仍是最宽

一景之内有更多目标

更快地建立存档数据库

面积较大时镶嵌工作量大大减少

几何精校正方便

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

林业管理

有效地远程监控伐木及其相关的人类活动:

变化监测森林采伐道路修建房屋修建木材运输红外假彩色图像--------很容易区分针叶林和落叶林

林业存量评估针叶林遭受虫害的范围

环境监测赤潮,珊瑚礁生长

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地震

武器系统确认

不同型号的舰船码头上的活动是否准备起航修整/维护

复习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特征

遥感的三大技术系统

黑体、大气窗口、植被指数的概念:

地物波谱概念:

植被、土壤、水体等典型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光谱特征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比值植被指数:

“红边”参数概念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完整word版)安全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安全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安全文化: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 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 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价值:安全价值是一种利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依靠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 通 过某些安全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 力图用最低的安全寿命周期投资 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 从而提高安全价值的经济技术方法。 事故: 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 可导致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财 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安全潜力势: 指事物达到安全最佳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大小和趋势 潜势力越大说明事物 从现在的状态发展到安全最佳状态的能力越大 可能性越强。 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 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 物质单元。 风险:是对人是主体可能发生灾害的后果的定量描述 是一定时期产生灾害事件的概率与有 害事件危及势的乘积。R=PV 式中 P 为风险出现的概率 V 为危及势的量度值。 安全科学: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本质安全化:是从一开始就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 就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从 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安全评价: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 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严重度 制定预防措施 和管理决策的工程。 固有危险度: 指一个生产系统 由于自身的功能需要 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 其设备及 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二、简答 1.采取哪些综合措施可达到本质安 全 答 一、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 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 降低危险 因素的感度 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 4.减少人为失误 5..将强监督管理 二、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 施 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2.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 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4.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 2.安全科学研究对象及范畴 主要研究内容 安全规律的三种形式 答 对象 人、机、环。 范畴 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工程 与技术、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研究内容 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安全生理 与心理、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 安全规律的三种形式 生存规律、构成规律、发 展变化规律。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安全学原理试题最新汇总版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安全 本质安全化 安全评价 重大危险源 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价值 一.单项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_________及其 _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2.安全三要素分别为安全人体、________和 ________. 3.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安全法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法律关系就 是安全法规规范所确认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它必须具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要素. 6.工伤事故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要 素构成. 7.根据轨迹交叉论,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和________. 8.全面安全管理一般包括全面安全目标管理. ________安全管理. ________安全管理和全部工作安全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9.安全经济投资的优化准则有两种,一是 ________、二是________.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开始实施日期 是________. 三.正误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控制事故的本质安全化方法就是设法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安全教育目的是较强地表现为“要你安全”,被教育者偏重于被动接受.( ) 3.安全和安全工作同其他事物一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由它们本身价值所决定.( ) 4.通过人们的努力,100%的安全性是可以达到的.( ) 5.根据生产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不同,可以分为设备事故.工伤事故和未遂事故.( ) 6.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只要企业中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就不会发生事故.( ) 7.企业安全目标的制定也要参考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安全目标值.( ) 8.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基本上形成两种体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全国垂直管理.( ) 9.安全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减损和增值两个方面.( ) 10.安全法规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其本质还表现在它是劳动者意志的体现,并不表现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 四.简答(每题7分共42分) 1.简述提高安全价值的途径. 2.根据多米诺骨牌理论,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3.简述事故法则及其意义. 4.简述目标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5.简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6对于企业而言,简述安全投资的主要来源. 五.计算(10分) 有一套安全防护设施,购入原值为81000元,可使用4年,估计4年末残值为1000元,试应用余额递减法计算前三年的折旧费. 六.论述(第1题 12分,第2题6分.共28分) 1.通过你的学习,试述我国安全科学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2.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安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事故 安全文化 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价值 系统工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2.安全四因素分别为________、安全物质、________和________. 3.事故的发展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________、生长阶段和________. 4.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5.控制事故所采取的本质安全化方法,从物的角度考虑,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6.公共安全文化主要包括________、社区安全文化、________、休闲娱乐安全文化和保障安全文化. 7.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层次,而对于事故原因各层次的认识的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事故致引因论.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 ________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量________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的单元. 9.按照法规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各类法规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可以将安全法规划分为:生产技术法规、________和安全工作法规. 10.安全经济投资的优化准则有两种,一是

作物学概论

《作物学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学: 2.中义的农学: 3.广义的农学: 4.狭义的作物: 5.广义的作物: 6.作物生育期: 7.物候期: 8.叶面积指数(LAI) 9.S型生长曲线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 13.复种、间作、连作 14.作物育种 15.航天育种 16.杂交育种 17. 良种 18.引种 19.杂交育种 20.最小养分律: 21.作物需水量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3.报酬递减律24.作物布局 25、营养素 26.产能营养素 27、生态系统 28.光补偿点 29. 光饱和点 30. 长日照作物 31.短日照作物 32.喜温作物 33.耐寒作物 34.温度三基点 35.积温 36.冷害 37.蒸腾系数 38. 生长 39.发育 40. 营养生长 41. 生殖生长 42.生育时期 43. 生育期

44.生物产量 45.种子 46.经济产量 47.经济系数 48.品质 49.商业品质 50.品种 51、系统育种 52、杂交育种 53、远缘杂交 54、杂种优势 55、基本耕作 56.作物种植制度 57.作物布局 58.复种 59.单作 60. 间作 61. 混作 62.轮作 63、连作 二、简答题

1.农学的特点 2.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3.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4.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 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5.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种子休眠的原因 7.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8.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 9.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1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经 11.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1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 13.作物布局的原则 14.复种的效益原理 15.轮作的意义 16.连作的危害 13.人工种子的主要优点 (1)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数量很多的胚状体(1L培养基中可产生10万个胚体),而且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 (2)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生长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种皮”; (3)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于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种子比采用试管苗的繁殖方法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案)教学内容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 案)

安全学原理试题 一、解释 安全投资:是指对安全活动所做出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总和。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可靠度:是可靠性的概率的度量,通常记为R.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安全成本:是指实现安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是衡量安全活动的重要尺度。 安全效益:安全收益与安全投入的比较。它反映安全投入的关系,是安全经济决策所依据 的重要指标之一。 安全: 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安全科学: 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工伤事故 :一般的人身伤亡事故又称工伤事故,它是企业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制使身体受到伤 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各种系统的规划、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一门科学,是指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综合,已达到全系统的最优效率。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需要阐明几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规定的功能、能力。 群体:是指俩人或俩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组织建立的群体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二、填空题 1. 安全三要素是人、物、人与物。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1) 1、植物病害对人类的危害 (11) 2、农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类型 (11) 二、植物病害与病害系统 (11) (一)植物病害 (11) 1、什么是植物病害 (11) 2、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11) 3、什么是病害的症状 (12) 4、症状包括两个方面:病症和病状 (12) 5、症状的5大类型 (12) 6、病症的类型 (13) 7、症状是会发生变化的 (13) 8、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13) 9、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 (13) 10、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13) 11、植物病害类型(传染性病害) (14) (二)病害系统 (14) 1、什么是植物病害系统 (14) 2、病害系统的要素 (14) 3、病害系统的类型 (14) 4、自然植物病害系统(病害三角关系,针对特定的植物病害) (14) 5、农田病害系统(病害四角关系,强调人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4) 人在植物病害生态系统中影响 (15) 6、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 (15) 7、植物生物组 (15)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16) (一)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征 (16) 1、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16) 2、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16) (1)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 (16) (2)营养型与病原物侵入寄主的关系 (16) (3)微生物可分为兼性寄生物和兼性腐生物 (16) (4)病原物的寄主范围 (16) (5)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17) 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17) 4、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7) (1)水解酶类 (17) (2)毒素 (17)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两种作用途径) (18) (4)小分子蛋白 (18) (5)病原物的mRNA和小分子RNA进入寄主细胞 (18) 5、病原物的传染性 (18) (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 (18) 1、什么是病程 (18)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重点:掌握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与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作物学的起源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1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 2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3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1作物学的起源 2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3作物学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作物的生产与粮食安全 1作物产品的营养贡献 2作物生产发展的特点 3粮食需求与粮食危机 4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基本要求: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分布;世界作物和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 重点: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难点: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 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2作物起源 3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作物的分布与环境 2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3世界作物产品贸易 第三节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中国作物的分布 2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 3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基本要求:掌握有关品种、种质资源以及遗传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及传统的育种方法。 重点: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作物的繁殖方式及育种方法。 难点:遗传学规律的内容、作物的品种类型、育种特点。 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 1品种的概念

安全学原理课后答案(1)

1、目前人们对安全认识有哪几种类型 人们对安全的认识: 安全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安全是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 安全是可以接受的危险 安全不仅指生命,还包括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 安全是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 2、安全规律具有哪几种形式 规律——客观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狭义安全规律——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规律 广义安全规律——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安全规律 1、安全的生存规律 指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具有与自然界生存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 2、安全的构成规律 指构成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客观事物规律运动的诸要素,各自内在与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 生产安全规律的五种构成要素: 劳动者 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时间 劳动空间 3、安全的发展变化规律 是指安全从与隐患、事故的对立统一中分离出来之后,经过理性升华,变成了符合预防和控制事故规律的产物,以其具有的规律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按客观规律发展。 3.为什么说“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方针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没有安全就没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是安全第一思想的客观基础,安全第一是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应当自始自终贯彻的安全生产方针,体现在:安全第一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一切生产建设部门,交通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生产,设计过程中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真正树立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劳动者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在组织指挥和进行生产活动中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完成生产计划的前提条件和头等大事来抓。安全第一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一切生产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时时处处都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生产中个环节都要坚持安全第一,每一项生产中都应该首先考虑安全因素,经常地检查隐患,找问题,自觉形成一套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制度,以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长期的安全的进行。

华农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 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 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 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第四章 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 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农学概论作业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

安全学原理题库

一、解释 事故工伤事故系统工程可靠性安全投资群体正式群体 安全系统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科学重大危险源可靠度掩蔽效应 需要动机安全成本安全效益 二、填空题 1. 安全三要素是、物、。 2. 安全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于和两个方面。 3. 构成工伤事故的三要素是、伤害种类、。 4. 根据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和,间接原因是。 5. 《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日期是。 6.从安全的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和。 7.根据工伤事故分类标准,重伤指工作日损失在工作日以上,个工作日以下的伤害。 8.博得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是。 9.博得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是。 10.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是。 11.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是。 12.瑟利模型将事故发生的过程划分为危险构成和两个阶段。 13.瑟利模型在每个阶段中都从人的感觉、、和行为响应三个方面阐述。 14.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完成的能力。 15.心理过程包括、和。 三、判断 1.根据事故法则,得知一个企业出现了1次死亡事故,推断出该企业必然发生了29次重伤或轻伤事故。() 2.100%的安全是安全性的最大值,这很难,甚至不可能达到。() 3.根据动机理论,当人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4.在企业中,领导的对待安全的态度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 5.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的总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6.人的眼睛对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视野范围,其中黄色的视野范围比红色大。() 7.安全法规具有与宪法同等的法律效力。() 8.人的本质是趋利的。() 9.人的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快,但在对物体的尺寸估计时,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准确。() 10.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是实行国家安全监察、行业安全管理、群众安全监督相结合。() 11.吉布森认为导致事故的原因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所致。() 12.根据瑟利模型,当人的认知过程完成并采取了行为响应时,事故就是可以避免的。() 13.在繁忙的车间奔跑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14.出现了故障的设备,就一定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15.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工厂中存在容易发生事故的人。() 16.具有感情冲动、容易兴奋的性格的工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一定比其它人员大。() 17.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不存在第一类危险源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要预防事故必须消除第一类危险源。() 18.根据两类危险源理论,要预防事故的发生重点是在控制第二类危险源。() 19.安全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静止的人-机-环境组合不能称之为安全系统。() 20.就可靠性而言,可靠度和不可靠度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 21.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依据事故发生与预防规律的认识所制定的标准、规章、规定、规程 等,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 22.在安全管理的强制原理申,所谓"强制"就是让被管理者绝对服从,不必经过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 23.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现状是工矿企业事故发生总数有下降趋势,事故发生率己接近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国 家。 ( ) 24.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后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 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 25. 建设项目"三同时"是指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 ) 26. 事故的发生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偶然事件。( ) 27.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统一购买劳动防护用品,应该按照法律、法规或标准的规定,发给从业人员资金由其自行购买。( ) 28. 国家颁布的《安全色》标准中,表示禁止、停止的颜色为黄色。( ) 29.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 ) 30.某单元中有甲、乙两种物质,甲种物质的临界量和实际量分别为5t和2.5t,乙种物质的临界量和实际量分别为2t和1·5t,则 该单元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 31.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许多部门,因此应该先明确在应急救援中承担相应任务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32.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后勤保障组织主要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设备、设施、物资以及生活、医药等的后勤保障。( ) 33.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文件,但不具有法规权威性。( ) 34.接触高浓度氯气可立即昏迷、死亡,这种伤害被称为 "闪电型"死亡。( ) 35. 企业中对人身有害或污染劳动环境的设备无法改造时,交罚款后可以允许继续使用。() 3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和安全许可证、销售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拟定烟花爆竹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规范。( ) 3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是指代表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安全监察任务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 ( )

普通植物病理学电子书籍

第一章 绪论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关系密不可分,植物健康地生长与正常的发育.就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油食品、果蔬产品和其他各种农副产品。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它按遗传因子所决定的发育程序正常进行,如要求有适宜的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大气环境,细胞才能正常分裂,生理活动得以顺序进行,最终获得高产与优质。 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从来都不可能是十分顺利或轻易成功,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有病的植物”或植物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植物发生病害的因素十分复杂,各种病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各不相同,病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异也很大。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的学科领域,称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其他许多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每一个新成就都可使植物病理学受益。 第一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动植物在各自进化的历程中,都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能力,技“适者生存”的原则,能生存至今的物种必然是适应性较强的物种。如果植物所处的小环境中,某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恶化,连续不断地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了植物的忍耐限度,植物无法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该恶劣环境下的植物就发生病变,影响稍轻微一点的,只出现局部或轻度症状;如影响很大,病状就重,发生面亦广。例如早春的寒流来得越迟,持续时间越长,冻害就越重,受害的植物就越多,冻害轻的只是叶缘稍卷或生长受到暂时抑制,严重的全叶或全株灰白色,青枯或枯萎死亡。又如水稻受到少量稻瘟病孢子的侵染,在老叶上产生几个小病斑,它对水稻的生长 发育和产量等几无影响,但如果遇到有大量孢子侵染,全株上下都产生许多病斑,或病斑很快扩展到全叶或穗颈部引起枯死,不仅是光合作用受抑制,影响到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全田枯死失收。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①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输导;②光合作用;③养分的转移与运输;④生长与发育速度;⑤产物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合肥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 谢活动正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28.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下列作物中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B )

安全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安全学原理考试试题 及答案

安全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安全文化: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 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 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价值:安全价值是一种利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依靠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 通 过某些安全措施进行安全功能分析 力图用最低的安全寿命周期投资 实现必要的安全功能 从而提高安全价值的经济技术方法。 事故: 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 可导致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财 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安全潜力势: 指事物达到安全最佳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大小和趋势 潜势力越大说明事物 从现在的状态发展到安全最佳状态的能力越大 可能性越强。 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 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 物质单元。 风险:是对人是主体可能发生灾害的后果的定量描述 是一定时期产生灾害事件的概率与有 害事件危及势的乘积。R=PV 式中 P 为风险出现的概率 V 为危及势的量度值。 安全科学: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本质安全化:是从一开始就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 就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从 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安全评价: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 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严重度 制定预防措施 和管理决策的工程。 固有危险度: 指一个生产系统 由于自身的功能需要 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及物料 其设备及 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二、简答 1.采取哪些综合措施可达到本质安 全 答 一、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 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 降低危险 因素的感度 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 4.减少人为失误 5..将强监督管理 二、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 施 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2.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 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4.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 2.安全科学研究对象及范畴 主要研究内容 安全规律的三种形式 答 对象 人、机、环。 范畴 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工程 与技术、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研究内容 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安全生理 与心理、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 安全规律的三种形式 生存规律、构成规律、发 展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