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PPT课件三民主义高三复习

高中历史PPT课件三民主义高三复习

至于民权主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 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 的。……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 立宪政体。……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 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 到亡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 民政府。……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 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 三权(立法权、行政权、裁判权)之外,尚有两 权(考选权、纠察权)。 ——孙中山在东京 《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民权思想。(6分)
推翻清王朝,实 现民族独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 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探究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
材料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 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固交通发达,价涨至 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 国计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 是最简便易行之法。——孙中山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 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 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废除君主专制政体,(1分)
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分)。
反对帝王思想,(1分)
通过平民革命,(1分) 建立国民政府。(1分)
制定“五权宪法”。(1分)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含义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三民主义2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三民主义2素材新人教版

三民主义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一方面……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

第二方面……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二)民权主义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

……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孙中山全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5068儿童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5068儿童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 5068儿童网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

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一、三民主义背景:①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核心:民权主义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新三民主义背景:①孙中山的多次挫折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同:①背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②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③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孙中⼭所倡导的民主⾰命纲领。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历史《三民主义》会考知识点以供⼤家学习。

⾼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创⽴民国”,即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平均地权”,即民⽣主义思想。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命纲领,是⾟亥⾰命的指导思想。

1924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命运动的发展。

⽑泽东思想内容:①⼟地⾰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抗⽇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命的科学概念,说明⽑泽东思想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共七⼤上,⽑泽东思想被确⽴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社会主义⾰命和建设时期,建⽴了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

⽑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主。

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实际相结合的第⼀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③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邓⼩平理论: 1978年底,中共⼗⼀届三中全会上,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改⾰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7年,中共⼗三⼤上,根据邓⼩平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四⼤上,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次历史性飞跃;②继承和发展了⽑泽东思想;③是引导中国⼈民进⾏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旗帜。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1、背景:①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救国方案失败②经济和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个人因素: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受林肯思想影响,实地考察西方)④思想: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⑤现实: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不同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2、提出: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前提):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缺少具体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概念。

民生主义(补充发展):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未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4、作用: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性质)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实践:(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2)法制建设: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A.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 B.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高中历史全面认识新三民主义 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全面认识新三民主义 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全面认识新三某某义1924年初,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某某重新解释三某某义,把旧三某某义发展为新三某某义,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新三某某义呢?一、新三某某义与旧三某某义的区别新三某某义与旧三某某义相比,其发展表现为:1. 民族主义。

新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X民族平等的新内容,即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

旧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清朝统治,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

2. 主义。

新的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X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将资产阶级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旧的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为目标。

3. 民生主义。

新的民生主义赋予“平均地权”新的内容,还提出“节制资本”,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改善工人生活问题。

后来,孙某某还将“耕者有其田”的主X作为“平均地权”的实际内容;明确指出凡有独占性质的大企业、大银行归国家经营,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新的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应了革命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二、新三某某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某某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手段。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

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三、新三某某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 新三某某义与中国共产党某某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2. 新三某某义在理论和纲领上没有逾越出资产阶级某某主义的X畴,它同中国共产党的某某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某某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某某义没有这些内容。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某某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某某义没有这些内容。

高中历史(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三民主义 含解析

高中历史(3)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7 三民主义 含解析

三民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的进行;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一、旧三民主主义的内容: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关系前提核心补充发展来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范畴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含义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推翻专制帝制,建立共和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二、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1.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2.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是基础。

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四、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五、新三民主义的特点(1)内容新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提出了要“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六、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2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2

具体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暴力推翻帝国主义 (民前族提革命) 恢复中华 支持的清王朝实现
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建立民主共和国
局限
没有明确反帝主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解决以 土地为中心的财富
补充和发 ≠平分土地 重新分配问题,平

均地权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和彻底解决 农民土地问题
②实质: 反君主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1)含义: “平均地权”
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 给人足”
(2)实质: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意义: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探究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民族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权 扩大到一般平民与革命团体
联 俄

联大


民生

涉及农民和工人问题
扶政

农策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和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它的方法与手段
探究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国。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推翻专制政府,确立民国; 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单元概述】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

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

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参见“历史纵横”)(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

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引申思考】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具体表现为: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

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

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

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小结】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1)时代需要:近代以来。

中国还没有一次彻底成功的改革或革命,毛泽东思想是时代和中国革命对新理论需要的产物;(2)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4)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5)国际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2、形成过程1、毛泽东思想的发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标志: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2)内容:在上述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他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即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②中国革命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结果起义一再失败。

说明中国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必须走适合自己的路。

(2)实践与理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