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民间艺术,传承文化瑰宝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水平。
2.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活动内容:1. 欣赏民间艺术:让学生收集各类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的年画等,进行展示和欣赏。
2. 学习民间艺术: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3. 实践民间艺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品,如剪纸、泥塑、的年画等。
4. 研究民间艺术:让学生分组进行民间艺术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展示成果:组织一次民间艺术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四、活动步骤:1. 准备阶段:让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了解民间艺术家,准备制作材料。
2. 实施阶段: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品,分组进行研究。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水平提高程度。
2.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六、活动准备:1. 收集民间艺术品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用于展示。
2. 准备制作民间艺术品的材料,如纸张、剪刀、颜料等。
3. 邀请一位擅长民间艺术的专家进行讲座。
4. 安排展览场地,准备展览所需的道具和布置。
七、活动实施:1. 第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各种民间艺术品,了解其特点和制作方法。
2. 第二课时: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民间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进行民间艺术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第五课时:组织民间艺术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1.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水平提高程度。
2.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彩的节日民俗》(教学设计)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多彩的节日民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民俗习惯。
2.掌握各个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相关的文化活动。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一、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冬至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节日的庆祝方式进行介绍。
二、民俗习惯了解引导学生探究各个节日庆祝时的民俗习惯,例如:1.春节期间的贴春联、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传统活动。
2.端午节期间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3.中秋节期间的赏月、吃月饼等传统活动。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活动,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实践活动开展1.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例如挂窗花、折纸灯笼、糖画等。
2.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等。
3.参观博物馆:例如中国民俗博物馆、中华民族博物馆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探究和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对各个节日的了解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
2.通过作品展示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素质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1.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条件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结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还体验了其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了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师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是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民间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存在差异,对某些民俗活动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风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民俗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如图片、视频、实物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记录工具。
3.教室布置:挂上与民俗相关的图片、标语等,营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民俗图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的主要内容,如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教案主题:了解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学习民间风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介绍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分析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如剪纸、春联、京剧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风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间风俗,如家乡的特色节日、习俗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
2.分析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民间风俗的重要性。
三、欣赏民间艺术(10分钟)1.教师展示剪纸、春联、京剧等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剪纸、做春联、学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传承文化精髓。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对民间风俗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风俗资料,了解家乡的特色节日和习俗。
2.结合课堂所学,创作一幅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春联等。
教学评价:1.学生对民间风俗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传承文化精髓的表现。
注意事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民间风俗的魅力。
身边的民间习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身边的民间习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身边的民间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间习俗知识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民间习俗的概念与特点。
2. 身边的民间习俗:节日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等。
3. 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4. 民间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民间习俗,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民间习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民间习俗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调查表、实践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身边的民间习俗,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间习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民间习俗有基本的认识。
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民间习俗,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民间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6.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分享调查过程和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身边的民间习俗2. 内容:民间习俗的概念与特点身边的民间习俗:节日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等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民间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2.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家庭民间习俗调查,了解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
3.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项关于传承和发展民间习俗的活动方案。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
【出示提示】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探究民族节日的丰富多彩——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探究民族节日的丰富多彩——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次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民族节日的丰富多彩,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主要节日、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
2.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节日习俗和文化传承方式。
3.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教师将准备备课资料,包括了解各民族的主要节日、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的书籍、视频资料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前期预研,为活动做好准备。
2.活动内容(1)分组调研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或民族背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民族的主要节日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该节日的起源、历史背景、传统习俗、节庆活动、食品等方面。
每组学生需要先搜集相关资料,实地调研,并拍摄调研视频、照片等材料,准备在后面的展示中使用。
(2)展示活动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对调研结果进行展示,展示方式可以是PPT、视频或演讲等形式。
每组成员需合作,安排展示内容和形式,并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
(3)文化体验为了更好地体验各民族文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手工制作传统玩具、绘画传统画作、学习民族舞蹈等。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
(4)研究成果分享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学习和体验,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撰写一份关于本次研究的学习笔记,包括对该种民族文化的认识、感悟、感触及建议。
三、教学方法1.前期自学与调研相结合通过前期自学和课堂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节日特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团队合作本次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分组完成调研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协调沟通、集思广益等方式,实现团队目标。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参加人员五年级6班全体学生。
全班共分四组,组长别自定三、实施过程(一)前期准备: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
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
小美编(学生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
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
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
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
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
【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
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
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
【出示提示】
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
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
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
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
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万紫千红春世界,人潮灯海涌如云。
(齐读)
5、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金陵灯会为什么会如此经久不衰呢?
6、引——灯谜:其实,灯会上除了看灯,买灯,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呢?你们知
道吗?王老师现场出个灯谜让大家猜猜,有兴趣吗?
7、引——灯会上其它民俗活动:告诉大家,逛金陵灯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呢,咱们再到民俗村去看看吧!【播放图片】老百姓们通过多种民俗活动形式,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
8、小结:从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老百姓的乐,老百姓的喜,也看到了
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
※民间艺术【板书】
1、过渡:除了刚才在灯会上看到的民俗活动,南京的民间艺术活动还多着呢!【视频】
2、哪个小组研究民间艺术的?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3、引白话:乖乖隆的咚,你们民间艺术小组蛮来斯的嘛!看得可真是仔细得一踏带一
抹。
佩服、佩服!
※南京方言【板书】
1、王老师刚才说的是什么话啊?对,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说的南京方言!哪个小组研究
的是南京话啊?
2、你们能不能就用地道的南京话来介绍一下咱们南京的方言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啊?
3、进行南京话大比拼。
4、其他小组给研究南京方言的小组出难题。
5、探讨南京明明地处江南,为什么南京话却属于北方方言呢?
6、补充:每年的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今年的这一天,南京《扬子晚报》社还特意主办了一场“南京话PK赛”呢!
7、引云锦:咱们南京话不仅能说,而且还能唱呢,来听一段吧!【播放视频】
※南京云锦【板书】
1、从唱词中谈感受。
2、【出示云锦实物】感受做工的精致。
3、南京云锦不仅能织成围巾、领带,而且央视举办各种大型会议、活动时,主持人身
上就经常穿咱们南京云锦织成的衣服呢?【出示图片】
4、小组汇报研究的结果。
5、随机【出示课件】织品材料、云锦织机,引出“寸锦寸金”的说法和云锦会成为南京
又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6、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7、小结:南京人是心灵手巧的,是智慧的,是勤劳的,更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是美
的化身,是美的使者。
※南京剪纸【板书】
1、欣赏剪纸,谈感觉。
2、研究南京剪纸的小组汇报。
(1)南京是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是南京人的骄傲。
(2)每逢正月初七,张贴剪纸,以求吉利。
(3)抓——特点:以清新秀丽为特色,形成了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
3、介绍溧水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红燕老师的剪纸艺术。
4、学生动手试剪,提示要求。
5、随机点评。
6、小结:同学们,别看你们现在的作品还很稚嫩,但只要有这份热情,只要我们能够多练习,说不定,我们南京剪纸的新一代传人就在你们中间啊1
三、总结提升,激发情感
1、回顾板书,完整课题。
2、在这当中你们知道有哪些已经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3、南京的民风民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记载着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化,还能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祥和】
4、出示对联,学生加横批。
5、齐读对联。
板书设计
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祥
和
注明:板书周围张贴活动中研究的五个主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