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民篇

合集下载

申论古诗文

申论古诗文

申论古诗文申论古诗文一、敬民篇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2、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7、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8、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1、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12、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为政篇1、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4、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5、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6、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7、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0、政如农功,日夜思之11、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12、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13、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 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14、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1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6、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8、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三、立德篇1、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2、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故为其下3、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4、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5、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6、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8、廉不言贫,勤不道苦9、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10、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1、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1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国依于民文言文翻译

国依于民文言文翻译

《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此言甚是。

国家之所以能够长久繁荣,关键在于民心所向。

民心所向,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而民心之所向,又在于国家是否能够依于民,关爱民,利民。

国依于民,首在安民。

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国家之根本,在于家庭之安宁。

家庭安宁,则民心安定;民心安定,则国家安定。

故国家必须以安民为首要之务,保障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国依于民,要在富民。

古人云:“民富国强。

”国家之强盛,在于百姓之富裕。

若百姓贫困,则国家难以富强。

因此,国家必须关注民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百姓共享国家繁荣之成果。

再者,国依于民,要在教民。

古人云:“教民以德,民德归厚。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民之德行是国家之基石。

国家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使国家不断进步。

此外,国依于民,还要在法治。

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是国家治理之基石,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国家长治久安。

国依于民,还需在敬民。

古人云:“敬民者,民敬之。

”国家必须尊重民众,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使民众感受到国家之关爱。

只有这样,民众方能对国家忠诚,国家方能团结一心,共赴民族复兴之伟业。

然而,国依于民并非易事。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因忽视民生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

如秦朝、隋朝等,皆因暴政、腐败而引发民变,最终导致国家覆灭。

由此可见,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时刻牢记“国依于民”之古训,关注民生,关爱民众,使国家与民众共同成长。

总之,国依于民,乃治国之要旨。

国家之兴衰,取决于民心所向。

只有将民众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关爱民众,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愿我国在新时代,继续秉承“国依于民”之古训,实现民族复兴之伟业。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语出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氾论训》。

原文是:“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意思是:治理国家有常法,但利于百姓是根本;政令教化有常规,但有令必行是上策。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语出《淮南子·氾论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而让人民获得利益是其根本;政令教化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令必行才是上策。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极其深远、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开端至少可追溯至虞夏商周时期,尤以《尚书》的记载最为久远。

翻开《尚书》,在《五子之歌》《禹贡》《牧誓》等多篇中可以看到,为政者们总结兴亡得失,提出了“民惟邦本”“以德化民”“保民”“人本”等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后人。

中华文化理念中,始终把“民”的重要性强调再强调:“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治政之要在于安民”,人民是治国理政之本,百姓苦乐就是国家利益;“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民心是朝代兴废之由,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向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爱民是君子最高的价值追求。

在民本思想的浸润下,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愿舍生取义、死而后已。

敬民、爱民的高尚情怀,表现为安民、利民的民生实践。

古人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从政者往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目标,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写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宋代大儒朱熹曾多次担任地方官。

每到一处,他都在极力践行着自己的民本主张。

在浙东为官时,他出行视察“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

其轻车简从的目的,就是为了“访民隐”。

主政闽北时,朱熹与民众打成一片。

国考申论高分素材之跟领导人学用典--敬民篇典故

国考申论高分素材之跟领导人学用典--敬民篇典故

敬民篇典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讲话原文2014年5月9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县一级的教育实践活动,每个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都联系一个点?为什么我要来兰考县?就是因为县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县一级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

郡县治,天下安。

我国自秦汉确立郡县制后,无论行政区划怎么调整,县一级都是最稳定的,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选拔任用。

清代,县令由吏部直接任命,是古代的“中管干部”,而且赴任前必须到朝廷报到,皇帝亲自看,如发现有不适合或出格之人立即更换。

我们现在任免体制不一样,但对县委书记和县长人选、对县党政班子是高度重视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也是从县一级起步的。

我一直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

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陶渊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很多人都当过知县,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2012年12月29日、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申论写作素材:文化建设篇

申论写作素材:文化建设篇

申论写作素材:文化建设篇任何考试都是有一定的考试技巧的,当然平常的积累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写作素材:文化建设篇”,持续关注wtt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申论写作素材:文化建设篇针对于申论科目有些考生质疑除了可以每天通过做题锻炼自己的申论水平,还有别的方面能够提升吗?其实,做题只是一个方面,尤其是各位已经备考很长时间的考生,申论学习可能会到一个瓶颈期,那么如何打破瓶颈呢?专家认为细节是其破解之道。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文王2、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3、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爱默生5、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6、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林语堂。

7、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

——荀子8、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9、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

——于丹10、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申论写作技巧:从领导人讲话中学写作开头在完成申论写作的时候,往往最困扰同学们的就是自己的语言过于“朴实无华”,没有一丝亮点,更没有政策高度,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到底如何能够合理的运用领导人讲话,让你作文的开头部分更符合高分作业的要求吧。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证示例】20__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到安吉县余村进行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语道破想要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就要重视生态,发展生态本身就是在发展经济。

反观当前仍有部分地区及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不仅是对当地生态的破坏,更是成为乡村发展之路的绊脚石。

敬民篇读后感

敬民篇读后感

敬民篇读后感《敬民篇读后感》读了敬民篇后,我有很多感触。

读到其中关于尊重民众意愿的部分,我感觉这是构建良好官民关系、让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期望,如果执政者不能尊重民众的意愿,那么制定的政策可能就会脱离实际,无法真正为民众谋福祉。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身边有时候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小区在改建什么设施的时候,要是没有征求居民的意见,就可能出现改了后大家并不满意,使用率极低的情况。

因为每个居民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才是最实际的参考依据,只有尊重了这些那设施才会实用而且受欢迎。

特别触动我的是里面提到执政者要深入民众去了解他们的生活难点和痛点。

这让我想到那些为了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基层干部,他们扎根到乡村,到农户家里。

去了解为什么有的家庭一直贫困,是因为疾病还是缺乏就业机会,又或是技术培训不到位。

只有深入探究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出台扶贫政策,像提供医疗援助、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民众走向富裕。

这体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敬民,从民众本身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疑惑的地方。

就是如何平衡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和少数民众特殊的需求呢?就像在城市规划中,如果为了满足大多数人对交通便捷的需求,拓宽道路,可这也许会影响少数街边小商户的利益。

后来我明白了,尊重民众意愿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多数人或者少数人的意愿去行事,而是要在这种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方案。

也许可以对小商户进行合理的安置或者给予补偿等。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敬民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要贯穿于执政、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大的国家规划还是小的社区建设,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思想都要牢牢扎根。

对了还想说,敬民篇里传递出来的理念不是只对执政者有意义的,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这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这篇文章让我在如何对待民众、如何注重他人意愿等方面有了很多思考和启发,对我未来看待事物的视角或许会有着长久的积极影响。

敬民篇读后感

敬民篇读后感

敬民篇读后感《敬民篇读后感》读了敬民篇之后,心里满是感触。

读到开篇之处,我感觉这就像一次与民众的深入对话的开启。

书中处处强调要敬重民众,这让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

我家附近有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施工之前,相关部门召集居民代表,一户一户地询问意见和建议,了解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个小小的举动就是对民众的敬重啊。

特别触动我的是其中提到的把民众的需求放在心上的论述。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一种理念,那就是一切政策、行动都要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就像我们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推行的扶持政策,政府深入调查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种粮补贴、技术支持还是农产品的销路。

他们针对这些需求制定对口的政策,最终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得更好了。

这就是敬民的最好体现。

可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疑惑的地方。

在实际操作当中,如何在规模巨大、情况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精准地体现敬民呢?后来我明白了,这需要不断地反馈与调整。

例如在普及医保政策的时候,最初可能有些民众不理解,觉得还要交钱不划算。

这时候就需要工作人员细心地解释医保的保障作用,并且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民众的反馈,改善缴费和报销流程。

敬民篇对我未来的启发也是很大的。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交中,也要有敬民的思想影子。

在工作里,如果我作为团队一员协调项目,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伙伴的意见,如同尊重民众一样,来获取更好的团队协作成果。

在社会中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这样社会才能更和谐更有序地发展。

这一篇文章虽然读完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诗经大雅原文与解析

诗经大雅原文与解析

诗经大雅原文与解析《诗经》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其中的《大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究《诗经·大雅》的原文及其解析。

一、敬民篇大雅的第一篇名为《敬民》,它是一首宴会颂歌,呼吁国君要以慈爱之心治理百姓,倡导民主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的理念。

诗中的原文如下:(原文)䴔瓮 维罍,浞叔大德音尚美。

曶缞维薰,民之邦矣。

彗疾如火。

不终不已谓何哉?古之人与之俱生死兮,厚之与之祸。

瞍峏结绳,有女怀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瞍既嘉止,何用不臧?神之听之,维 矣!睘蔑如也,匪鄙匪朴。

曾孙维子,实中维棫。

曾孙维嗣,维子之师。

无曰 ,有曰 。

维明之纪,维考之 。

矢车乃驰,六辔既坠。

瑟鸣 ,钟鸣 ,蹲蹲者出于幽谷。

蓄之已发,岁亦莫之散。

聚用有嘉,邦之司言。

鄣叔追摄,绥我思成。

陟罚岁寒,实获我庆。

(解析)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古代国君对待百姓的态度,强调了国君要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通过使用一系列意象生动的描写,揭示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诗中提到的“瓮罍”是指用来盛放美酒的容器,象征着国君对百姓的厚爱。

而“浞叔”指古代传说中的贤人,他的德行美德会对百姓产生积极的影响。

“瞍峏”则表达了国君对于有德之士的赏识。

另一个重要意象是“瑟”和“钟”。

众所周知,古代君主会用瑟和钟来指示政令,因此,这里用“瑟鸣”和“钟鸣”的表达手法强调了国君的权威和威严。

通过这些富有意象的描写,诗人向读者传达了加强治理、尊重德行、以及与民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信息。

二、卜居篇大雅的第二篇名为《卜居》,诗中主要讲述了古代贵族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通过祭拜祖先和守护家宅的方式,弘扬尊重祖先、传承家族至上的传统观念。

原文如下:(原文)婴儿之嗣,我求懿旨。

郇公维子,以予及子。

兄及弟,式遄正。

員而景,悠悠以映。

喟然淬我身,曾孙桃之舞。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于家族传承和祖先崇拜的感慨。

通过对家族后代的期望、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子孙后代的祝福,激发出对祖先家族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镜子不会说谎,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美丑。

同样不会说谎的,是群众的眼睛和话语。

政策合乎实际、民众安居乐业,人民不会违心批评;反之,民众也不会粉饰。

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会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达抗议。

同样,民众最了解政策的好坏。

对干部来说,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说好不算好,民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处::(明)于谦《咏煤炭》释义: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

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释义:我躺在衙斋内听到萧萧的竹声,疑心那是民间痛苦的呻吟,作为一个小小的下层地方官,老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细小事情,也都引起了我们的关心。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释义: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出处:(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释义:治理国家不可以随便调整政策,以免多混乱,但有了混乱也不用害怕。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出处:(先秦)《周易•系辞下传》释义: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要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释义: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出处:(宋)吕本中《官箴》释义: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出处:(唐)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释义: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出处:(宋)《二程语录》释义:当政者是否具有公心,关乎国家兴亡。

有了公心,可以使国家兴盛;没有公心,一切从私心出发,就会使国家灭亡。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出处:(北宋)王安石《洪范传》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处:(上古时代)《尚书〃伊训》释义: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唯恐不够。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释义: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了。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下》释义: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的背景是这样的,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

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篇》释义: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处:(上古时代)《尚书〃周书〃周官》释义: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有远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勤奋努力工作。

一勤天下无难事。

出处:(清)钱德苍辑《解人颐〃勤懒歌》释义: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难做的事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释义: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砌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形象地论证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处:《庄子〃养生主》释义: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处:(北宋)苏轼《和董传留别》释义: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处: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释义: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处: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释义: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处: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释义: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释义: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入迷茫;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危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释义: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出处:(战国)《韩非子〃显学》释义: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中锻炼上来的,而猛将都是从军队卒伍中摔打出来的。

(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释义:凡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辨兴亡之由》释义:国家兴盛,是由于得到真正的人才;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的人才。

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

计利当计天下利。

出处:(近现代)于右任题赠蒋经国对联释义:出计谋就要出为天下人着想的计谋而不是为私利的计谋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出处:(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释义: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出处:(明清)《古今贤文》释义:一支花盛开不能代表春天到了,只有百花竞放才能说明春天的到来。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释义: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情形。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出处:(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释义:“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

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赐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

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指用多困寓所溺。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释义: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政体》释义: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

公生明,廉生威。

出处:(明)年富《官箴》刻石释义:公正则使人显得光明磊落,廉洁则使人显得不怒自威。

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清)郑板桥题画诗《竹石》释义:经过无数次磨难,岩竹变得更加挺拔顽强,听凭东西南北的狂风肆虐也毫不畏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日新者必日退。

出处:(战国至秦汉)《礼记•大学》释义: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处:(战国)《韩非子〃有度》释义: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

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出处:(北宋)王安石《周公》释义:在天下设立好法制,天下就会太平;在一国制定好法制,一国就会太平。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出处:(唐)杜荀鹤《泾溪》释义: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没人掉入水中,而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有落水事件的发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释义:人说话多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释义: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势,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叫做用兵如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