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6课《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同步练习一、判断题1.请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有自知之明....的人并非不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他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

( )(2)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 )(3)在奖牌面前,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 )(4)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 )二、文言小题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

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

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三、小阅读3.在《〈老子〉四章》第一则语录里,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怎样的关系?4.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

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

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

道家人格与此不同。

老子言:“大白若辱。

”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

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

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文言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老子》 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老子》 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

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

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

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

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

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

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

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老子》五章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

B.是以不去.去:失去。

C.见.素抱朴见:看见。

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

项,见:显露、表现。

(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无忧.. B.绝学C.天下莫柔弱....于水 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 )A.小.国寡民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名可名.,非常名D.甘其食,美.其服项,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C项,名词作动词,叫出;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功成而弗居。

(3),;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鸡犬之声相闻,。

常有欲以观其徼(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民利百倍(4)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文言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含解析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含解析

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赏美文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

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

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

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那时我正在翻阅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

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

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

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

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

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渐渐地,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

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 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

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

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

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传说。

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

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 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诚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

10. C
11. C “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

12. A “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13. (1)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

(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

(“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意思是失败的事。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或”,代词,有的人;“即”,就是;“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人;“然”,正确。


14. 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

第二,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一)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

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

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

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

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

(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

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

(二)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
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

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

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