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理解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词句理解题型展示:1 、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的含义与作用就是什么?;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 、如何理解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4、请您对加点、画线的句子(段)进行赏析。
答题指导:ﻫ1、关键词含义的答题技巧:(1)结合特色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
表述格式: 关键词含义=字面义+ 语境义+ 扣主题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不?为什么?”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实战演练·课内经典文段阅读】(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就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就是海不?于就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就是,我却几乎就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就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1 .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什么意思?)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就是写山的颜色不?)(二)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就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就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就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您能说出“偷偷地”与“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不?“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0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0)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
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答案解析)【常考题型】1、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例题精析】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
评判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就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
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
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具备这种素质的人,()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前二位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因受环境左右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方法举要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方法举要现代文阅读,十分强调准确而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如果对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尤其是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就不能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文章内容。
因而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正确把握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就成了现代文阅读最重要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把握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词语在文章中有其特殊意义或重要作用;或是该词语对全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是其内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容易误解或混淆;或是出现了活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等现象;或则因为多义词的内涵丰富,义项较多,而特定的语言环境赋予了它特定的内涵,等等。
只有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了我们才有对文章理解的可能。
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乃至对概括段落意思、理解文章内容,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
如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句话:“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要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必须搞清楚句中加点的三个词所指代的内容。
结合上下文及本文的写作时代,我们可以确认:“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这”指的是“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非人间”指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
一、现代文阅读中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的具体方法1.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推断。
方法是运用不同的语法知识通过对字词在词语中的位置推敲其意义。
比如对于并列短语“党同伐异”的“党”该作何解呢?我们可以观察这个并列短语的结构,发现它可以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即“党同”“伐异”,“党同”跟“伐异”两部分都为动宾式结构,我们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同”和“异”字上考虑,发现它们相反,由此可推敲“党”和“伐”字义也应相反,“伐异”是讨伐、攻击异己,据此,我们可推断出“党”义与“讨伐、攻击异己”相反,即“偏袒”的意思。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精品)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0)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
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方法策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析版A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把握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含义,即词语的情境义。
B命题透视从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多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以及自然科学短文,重点考查的词语主要包括:能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写作意图,表现作者感情倾向,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或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等。
考查的内容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及效果;体会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指代义等。
C试题精选一、(2007年重庆中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引申义
总结词
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详细描述
引申义是指由一个词的基本含义延伸出来的其他含义。理解引申义 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
示例
在句子“他是一个老狐狸,很会耍滑头。”中,“狐狸”通常指狡 猾的人,这里通过引申,形容这个人很会耍滑头。
0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义
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综合表达方式
总结词
结合直接和间接两种表达方式,既有明确的陈述,也有隐晦的暗示。
详细描述
综合表达方式是直接和间接表达方式的结合,作者在陈述事实或观点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或 含义模糊的词语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空间。这种表达方式既能清晰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又能 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谢谢观看
过渡句子的作用
01
02
03
承上启下
过渡句子承接上文的内容, 引出下文的话题或观点,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 容更加连贯。
转折
过渡句子用于表示上下文 之间的转折关系,使文意 更加清晰明了。
补充说明
过渡句子对上文或下文的 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提供 更多细节或背景信息。
04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表 达方式
直接表达方式
总结词
直接陈述事实或观点,不拐弯抹角。
详细描述
直接表达方式通常采用陈述句,明确 地传达作者的意思,不包含过多的修 辞或暗示。这种表达方式直截了当, 易于理解,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 种表达方式。
间接表达方式
总结词
通过比喻、暗示等方式表达意思,较为含蓄。
详细描述
间接表达方式通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含义模糊的词语,使句子含义变得含蓄、隐晦。这种表 达方式需要读者深入挖掘作者的真实意图,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现代文阅读解释词语

本义: 微小得不足够、不值得去说
本义第三招:推测法
结合上下文推测
一个农夫想:今年虽然丰收了,有 了一点儿积累,但是比起那些很富有的 人,还是微不足道的。
本义:
微小、十分少
偏旁部首推测
就这样,年复一年,狗狗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退化了,
连走路也像个蹒跚的老爷爷。
都有“足”字旁!
与走路有关,形容走路的样子 走路慢吞吞、摇摇晃晃的样子
想到这个前景,悲伤的情绪充满了他的内心,丰收反而使他变得
更加痛苦。
“富有”可以用以下哪个词语替换
呢?( )
A.富强
B. 富饶
C.富裕
D.丰富
富强
指国家富足又强盛
富裕
TITTLE
意思是经济宽裕
富饶
物产多、财富多
丰富
种类多或数量大
小练兵
一个农夫想:今年虽然丰收了,有了一点儿积累,但是比起
那些很富有的人,还是微不足道的。别人一年的积累是自己
词语含义解释题常见问法
本义 1.加点词“xx”可以用以下哪个词语
替换呢__ ?
2.加点词“xx”在__文___中__指什么?
文中义
小练兵
一个农夫想:今年虽然丰收了,有了一点儿积累,但是比起
那些很富有的人,还是微不足道的。别人一年的积累是自己
十倍甚至百倍,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不是会越拉越大,越来越穷吗?
十倍甚至百倍,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不是会越拉越大,越来越穷吗?
想到这个前景,悲伤的情绪充满了他的内心,丰收反而使他变得
更加痛苦。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微不足道” 一词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微不足道”的含义。
+ 本义
文中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可得到答案: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 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 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 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 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2)词性语法作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 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在结构性 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
词语含义理解歌诀: 字面含义加内容,词性语法作分析 瞻前顾后找信息,借助主旨作推测 具体明白释抽象,舍貌取神作概括 比喻关键找本体,指代代入是法则 (1)字面含义加内容 词语的隐含义与字面义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词 的本身含义,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隐含 义。
• 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 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 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 词的含义? 做这道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似乎”的 字面义——“看起来好像是,其实并非如 此”,然后在文中找到“他们好像离开人 群”和“其实并没有离开人群”的相关信 息(或者说是表现),
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一)
理解词语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
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 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上下文 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 的、不同于词典义而又与词典义有着内在 联系的新含义。 这个词语既有它固有的本来的字面义,又有 它引申的比喻的深层的语境义,所谓“意 思”兼这两层,所谓“含义”指语境义。
(7)比喻关键找体
很多要求理解的词语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就需在文中找 到相关信息确定本体,并结合文意指出比 喻的作用或表达的情感
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结 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答时就要在 文中找到“童话”的本体句:它们曾经无 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 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 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 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 失。 由此可得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 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 成荒原的忧虑。
• 特别要注意那些临时活用的词语,要通过 结构分析判定其词性。另外,当尝试字面 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对这个句子作结构分 析,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含义。如2006 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14题:在“细心 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 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做这道题,我们就应对句子作结构分析, “声音”应该用“听”,这里为什么不用 “听”?因为“植物生长的声音”听不见, 所以用“想”;用“想”,体现了一种主 动性,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品味。 由此可得答案:(1)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 听不到的,所以用“想”比用“听”更合 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 更富有表现力。
(5)具体明白释抽象 有些要求解释的词语 比较抽象,解释时就要用文中具体的信息 作答,使之明白具体。 如2004年北京卷20题:第一段末有两 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 义。 (1)生命气息的载体 (2)心灵欲望的载体
• 相关语句: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 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 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 衣、怀表和水杯摆放在一起。它们被当作 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 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 立的身份与价值。“生命气息的载体”和 “心灵欲望的载体”都属于抽象的词语, 解释时要在文中找到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 容
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词语的理解,又需要我们由个 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 也就是舍貌取神 。再如上文说到“生命气息的载 体”,我们不能回答成“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 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 等”,而应作概括,舍去具体的形体,提取它们 的共性——“日常生活用品”。
• 从文意上看,“生命气息的载体”是指 “它们”,而“它们”又是指“这些画” 和“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 表和水杯”,然后再整合概括,可得答案: “生命气息的载体”指的就是能反映作家 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用品。“心灵欲望 的载体”指的是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 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6)舍貌取神作概括
(8)指代代入是法则 代词(包括概括性的 词语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的出现, • 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 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 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 我们解题时,一般要从上文中找,而且由 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 所指内容后,要用“代入法”检验,即把 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 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 答案的正确性,这是防止失分的好办法, 应把它作为一个法则来应用。
• 例如上文提到的《秋光里的黄金树》18题: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童话 答案是“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 美丽的森林”,代入原句变为:“后来的 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拥有众多鸟 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呢?”与整篇文章 思路吻合,所以答案正确。
(3)瞻前顾后找信息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必 须树立语境意识,因为“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在 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作具体的阐释, 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就 一篇文章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 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 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 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 的字句。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或“为什么用……词语”的词语含义理解 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 还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 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2004年湖 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19题的第二问: 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这道 题必须结合文章或文段的主旨来考虑,才 能得出答案: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
• 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 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达;如果是 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 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 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 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 阐述。如20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 18题: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 的含义。这就要求答案应该是“怎样的 人”,而不能只解释“匆忙走路”的隐含
例如上文提到的《给匆忙走路的人》18题: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只要在文中找到“匆忙”的表现,就可得 到答案: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 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 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 的人。
(4)借助主旨作推测有些散文中的词语显
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 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关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