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评课

有的人评课
有的人评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评课稿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更新:2013-11-26 20:05:06 阅读:1581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汪雪敏老师上的《有的人》一课。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写于1949年,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汪老师的这节课上得挺好,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图象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201753.html,、视频入手,恰当运用资料,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汪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视频录音应用合理:运用视频录音,为读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蓄势。

4、课内和课外延伸比较到位:出示《自嘲》和《野草题词》,请学生找找诗中有哪几个句子出自鲁迅自己写的诗;出示泰戈尔的《某人》,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这样的做法非常适合高段学生的学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行的方向。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一样,一堂课的教学也会有些许欠缺:汪老师在引导理解“有的人”一词时,学生说出了很多名字,看似很热闹,其实欠缺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如果老师能相机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认识,说一说其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相信效果会更好。《有的人》评课稿

来源:安溪教师网作者:流沙时间:2012-08-26 00:53:12点击:次

评课《有的人》一

首先感谢这位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课堂,也感谢主持评课的各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课堂亮点:

一、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实际,精而准

老师从副标题入手,请生找出描写鲁迅和恶势力的句子,通过剖析,导出情感。正好切合了纪念、有感这两个方面。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思路非常清晰。完成了由内容到情感的过渡,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

诗歌教学不像其它文章,教不好就教成了三不像的文章。这位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教学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学生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地避免了繁琐的讲解。本节课在读上,老师有很好的铺垫和层次。由初读(扫清生字词障碍、质疑)-------再读(自主学习,动笔批注,)------品读(交流汇报、解析诗句、发散思维)------读生活(联系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范读、引读等)在读中认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主交流教学,情境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探讨欲望。

三、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点燃学生思想上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这位老师很会引导。如:在学生找出描写鲁迅的句子,师范读后解析三句诗,特别在解析“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这句时,教师的引导非常成功。首先第一个学生谈到女佣阿三,师再问学生,谁对这句话还有感触?这样的话语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学生还谈到了老师,每个学生的感悟都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紧接着后面,学生谈到了两本书,就因为老师的引导,学生才有话可说。课堂才充满活力

四、教师基本功非常扎实

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生字词教学很到位,如:教学“啊”、“当”,不但教会了学生的读音,还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遇到不会读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同时还提醒学生读书是要批注等。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能够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这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得游刃有余。

五、教师的教学风格富有魅力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讲究美感。听这位老师的课感觉很舒畅,不像有的老师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一个劲地赶。

这位老师很会表扬她的学生。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语在她的课堂上飞扬,学生会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在表扬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并不是空洞的表扬。这位老师表扬学生的语言很富艺术性。诸如:你很会学习,知道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虽然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但给学生渗透了一种思想。学习时不能孤立,而是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衔接。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确实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下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一、导课时间过长

老师在导课上做了四个铺垫1、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2、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谈3、播放课件4、鲁迅遗言。耗时8分半钟,导致后面超时。我感觉回顾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直接播放课件,这样导课可能要精一些。把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可以穿插在品读中,包括鲁迅的遗言。

二、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扶持太多,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诸如:导课第二环节,让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哀悼场面,应该放手让学生答,因为前面都是学过的课文。还有在联系生活谈感想时,师问:有的人仅仅只是鲁迅一个人吗?学生答雷锋,医生,清洁工、黄继光、警察等,老师代替学生答了后面的话,清洁工辛苦地打扫,给人们带来整洁的环境。像这些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不能代替。当然,如季羡林学生不太熟悉的人和事,老师可以补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毕竟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因为是六年级,所以教师在过渡时,要设计一些富有深度的话语引领学生表达。老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会变得丰富而有内涵。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

老师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导课第二环节,让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哀悼场面,学生说了一些词:爱戴、尊敬…..,学生每说一个,老师就重复一个。在给“纪念”换词时,也是这样,学生说歌颂、赞美。。。。。老师也重复。在再读课文这一环节,老师出示了阅读提示,我觉得这个阅读提示可以请学生读,反而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老师呢却重复了两次。没有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

四、小组讨论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

既然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就要落实到位,而且这篇文章也是阅读课文,应该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要给4—5分钟,这位老师只给了2分25秒。这样的讨论基本上时流于形式。如果老师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课堂教学要兼顾全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顾不了全体,只有在其它环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更何况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果学生交流得充分,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的。那么学生在汇报时,就会表现得更好。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交流后的感悟,进行赏读。在读中悟,在悟中更好地表达。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很好的亮点,最容易出彩。

值得商榷的二点:

1、老师请生找出描写恶势力的话,引读后,接着让生用读来斥责他们,我感觉真正的斥责应该是5、6、7小节的前面的诗句。我觉得在这个环节如果设置一个对比读效果更好,会增强课堂的气势,一部分学生歌颂鲁迅先生,一部分学生痛骂恶势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热血。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爱憎分明的情感,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也许是对比手法运用的不到位,导致后面的情感稍微欠缺些火候。文章的线索其实很明了,就是表达一个爱与憎,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文章中有三处对比,一是生死价值的对比,二是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三是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对比。抓住第一个对比这个主轴,向第二、第三个对比发散,最后再回到第一个对比,情感上的升华就会更明显。

2、我感觉教师不应该随意打断学生读课文。当学生在读错生字时,应等学生读完后再指出,在读前老师也布置了让全部同学认真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检查同学们是否认真听了。读完后找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如果学生找不出来,老师再点明。这样其他学生下次也会认真听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某位同志在做报告时,读错了一个字,难道也要把他的报告打断,来纠正这个字吗?我想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来讲,放在读完后纠正更合情合理一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请大家多多指导,说错的地方请大家海涵!谢谢大家!

《有的人》评课二

今天,我们城西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观摩了青年教师许丽霞的《有的人》一课。该老师的课上的很成功。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

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副题入手,恰当运用名言,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许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教师基本功扎实:该教师语言亲切、自然,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听她的课感觉很轻松。

4、课文录音应用合理。运用课文录音,为读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既培养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蓄势。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一样,一堂课的教学也会有些许欠缺:在引导理解“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句时,学生说出了很多名字,看似热闹,其实欠缺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如果老师能相机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认识(比如:李素丽),说一说其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相信效果会更好。

《有的人》讲课稿

许昌开发区长村张中学

《有的人》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这首诗,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张老师的这节课,再一次感受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节课中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

1、温故知新,导入本课。张老师引导学生温习已学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导出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附带介绍这首诗歌的写作缘由,自然导入本课。

2、适时补充与鲁迅有关的材料。诗歌中个别句子都与鲁迅的作品有关,张老师了解六年级学生的学情,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如:读到“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张老师和学生一起吟诵《自嘲》中诗句;读到“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张老师引入鲁迅散文诗《野草》中的诗句,“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文本切入角度有重点。张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入角度,引向本课探究的重点:

⑴两个“死”,两个“活”⑵“有的人”到底是哪些人?切入点既涵盖了文章主旨,又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深切体会到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虽死犹生,欺压人民的人遗臭万年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4、读中品味。

⑴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张老师采用了自由读、齐读、精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读“呵,我多伟大”这句诗的时候,张老师从“呵”这个字的不同读音入手,让学生分别体会这个字在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时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此句诗应读出炫耀和自我吹嘘的语气。这种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确实值得我好好学习。

⑵对比朗读。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张老师在朗读指导中采取了两次对比朗读训练,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还有相互照应的2、3、4小节和5、6、7小节的对比读。通过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表现

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面带微笑,教态自然,发挥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不断展开学习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均有所得。

三、教学建议

1、整个教学流程中,张老师是按照逐段分析逐段概括内容的步骤来进行的,虽然也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不是零散了一些。我建议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品读诗歌,探究第一部分中两个“死”,两个“活”的含义,“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等诸多教学重点,我想这样以来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不是就更清晰一些。

2、在探究“有的人”到底指哪些人这一问题上,是不是来个拓展延伸,请同学们举出类似此种精神或者行为的具体事迹、事例,以便更好地学习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

子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爱憎感情。

地理课《中国的水资源》评课稿3

地理课《中国的水资源》评课稿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2、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导学案的应用和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视频插入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总的来说,我会继续努力,向其他老师的优点学习。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说课稿

课题: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2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3班授课教师:张文霞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水的净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课题。本课题从纯水与自然界的水在视觉上的差别引入水的净化问题,以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为例,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是课题1爱护水资源内容的延续,使学生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转入化学学科。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第十一单元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自来水生产流程,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思考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3)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实验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和一杯纯净水。 (2)准备吸附沉淀、过滤实验所需的药品及仪器。 课时:两课时(本节课授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

水上飞机评课稿

《水上飞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上飞机》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九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作简要阐述,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遇险船只。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文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再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将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究竟”、“迅速”、“渐渐的”意思,并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四、说重点难点。 1.体会小海鸥和水上飞机的对话,并能有感情地诵读; 2.能概括出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功能,并能有感情地诵读。 五、说教学准备。 我采用ppt作为教辅工具,简洁、明晰地呈现课文的部分字词、重点句段,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以海浪声,警报声等音乐辅之以情境渲染,创设与课文情境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法 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文本实际,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语言,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途径,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2.谈话法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以复习性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内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水》评课稿

《水》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6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我们欣赏了张小健老师执教的《水》一课。这一堂课张老师上得比较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1.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如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孩子先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知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以后张老师抓住“泉眼挑水”、“雨中洗澡”、“用一勺水”层层推进利用多种多样的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能联系实际生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如:在“泉眼挑水”这一节村民们为了挑一担水每天要行走十公里的路,对“十公里”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老师就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路程作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十公里到底有多远。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孩子们了解十公里的距离,从而体会到村里要挑水多么不容易,多么辛苦艰难,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3、运用丰富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视频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张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视频画面,如在最后张老师出示了一副副严重缺水的视频,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这段缺水地区的视频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张老师马上让学生表达此时此刻你心中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感情充满自然。 总之,这节课中,学生参与量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多,学生参与的时间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忱,孩子们学习中思维活跃,课堂上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

《爱护水资源》说课稿 安达市昌德镇中学刘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⑴《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较直观,言简意赅。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以图、表代文字。弥补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染力、震撼力极强。 ⑵《爱护水资源》是继氧气之后又一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也是为后面水的组成、净化和溶液等内容作铺垫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了解常用节水方法和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数据、网上搜索、交流合作、转换角色演讲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信息能力,和交流合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由于淡水资源有限,分布不均,污染、浪费严重,所以我把让学生树立爱水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接触的外界信息很少,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我把如何激发学生爱水情感,重视水资源,爱护水资源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是生活在北方农村的中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没看见过被严重污染的河水或湖水。另外,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接触的外界信息很少。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方式,让其从科学的角度逐渐认识到水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关注。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水情感,树立爱水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本节课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习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教学方法。 2.学法 为了将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更好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利用文献、网络收集、整理关于水资源及其使用、保护、污染方面的资料。 五、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交流探究→转换角色,出谋献策→激发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

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

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说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 从学生已有的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特别是面对某一具体物质的分析,比如容易把无色透明的水与纯水混淆等。 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从学生认知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再次说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和步学会过滤操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的要从卫生、健康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鉴于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很不强,所以,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 (1)水的净化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很自然地,以上重点也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问题。为了落实三维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法 (四)教法分析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

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

《水》的评课稿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

《水》一课的评课稿

听《水》有感 11月25日上午第三节我们欣赏了天台小学陈淑敏老师执教的《水》一课。这一堂课陈老师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1.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陈老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如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孩子先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知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以后陈老师抓住“泉眼挑水”、“雨中洗澡”、“用一勺水”层层推进利用多种多样的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能联系实际生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如:在“泉眼挑水”这一节村民们为了挑一担水每天要行走十公里的路,对“十公里”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老师就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去公园里去秋游走过的路程作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十公里到底有多远。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孩子们了解十公里的距离,从而体会到村里要挑水多么不容易,多么辛苦艰难,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3、运用视频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视频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陈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视频画面,如在最后陈老师出示了一副副严重缺水的视频,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这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南雄市新城王锦辉中学李荣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了解氢气的性质。 d、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揭示水的组成有利于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b、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元素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三、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四、课型:新知识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能提高教学密度、实验的可见度,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老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是氢气。 3.水(H2O) ? ?→ ?通电 氢气(H2)+氧气(O2) 二、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符号(H2O) 。 三、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物质化合物(氧化物) 混合物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基本要求主要有:1、乐于表达,对习作有兴趣、有自信心。2、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内容要有趣有序。3、习作中尝试运用习作中平时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 学生作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写什么的问题,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潘东辉老师正是这么做的,她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明确内容范围,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另一项是拓宽思路,使人人有内容可写。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对于写什么心里越来越有底,对于写好作文越来越自信。潘东辉老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激励的,甚至挑战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当中。 潘东辉老师的习作讲评也很有特色,讲评内容量比较大,学生参与比较多,体现了讲评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的思想。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老师读学生习作,学生猜作者,这样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是激趣,对作者本人是激励,同时在听读当中强化了“要抓住特点”来介绍的意识。第二个环节叫《精彩题目套餐》,屏幕出现一系列题目,比如《胖兔子与食鸡狂》、《有个性的小太阳》、《自信的我》……等等,一看题目就知,有侧重写长相的、有侧重写性格的、

有侧重写兴趣爱好的,也有些人把两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可写的太多了。有些呢,学生自己还是没有想到的,如果再写自己的作文,还有更多可写的,这既是展示,又拓宽了写作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潘东辉老师先指名让学生读片段,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语句,然后推行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省时高效的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通过写独有的外貌、独有的脾气、独有的事情、独有的情感来展示一个独有的我。这是最具体的,最生动的怎样写的指导。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怎样修改。潘东辉老师准确把握了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的年段要求,习作当中的几句话,师生一起来修改,然后请同学帮忙修改,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doc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该怎么准备它的说课稿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三化学溶解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说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 从学生已有的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特别是面对某一具体物质的分析,比如容易把

无色透明的水与纯水混淆等。 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从学生认知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再次说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和步学会过滤操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的要从卫生、健康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鉴于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很不强,所以,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 (1) 水的净化方法 (2) 过滤的操作方法

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评价评课稿陈丽容 1、“以学生为主体”得到较好的落实。 黄老师教学的是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课时。 在导入新课之后,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为确保字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安排学生认读不注音的含生字的新词。在字音教学上,有齐读,也有指名个别读,通过个别读适时进行字音的指导,并起到复习汉语拼音知识、巩固拼读音节能力的目的(如,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等)。字义教学,教师能采用分析字形(“忘”是“心”字底,用心记住就不会忘记)旧字带新字和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字义教学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课文教学阶段,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大家看着图,图中的乡亲对小朋友正在讲话。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呢?”教师能让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分析和较长的讲解。 2、识字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中注意分中有散,散中有聚,对字形、结构分析,注意词汇的积累。从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文学习。如:“你从哪里学到的”等。 3、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设计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其目的是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黄老师在课上,贴出文中插图,以看图读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4、学生评价同学进入课堂,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的新观念。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听,听后评价。 二)思考——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突出“两个重点”。 1、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 一、二年级阅读课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因此,要突出朗读和背诵。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大体经历初读——熟读——理解的读几个阶段。 初读,要把课文读正确,要关注生字新词、多音字、轻声音节词和长句子。一要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二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表中的字和课文读一读,教师不要一开始就领读。三要让学生多读几遍(不能只读一遍)。四要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要少用齐读,关注学困生),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如长句子教师可以范读、领读。 熟读,要把课文读流利。教师要设计读的活动,如分组读、轮读、接读,限时读(在规定的时间内,多读几遍),给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等方法。通过多读,使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 理解的读,要求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一要鼓励学生提出多次读课文之后仍不知晓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二要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三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如范读指引朗读技巧,指名朗读指点方法,角色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朗读感染移情等。总之,教师不要用讲解、分析课文占用学生读书的时间,要“以读代讲”,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朗读、背诵。 2.、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突出“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的同时进行识字巩固,学习词句,积累语言材料。识字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字音要让学生自己拼读;字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记忆;字义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用结合”,通过组词、说句子,在用中了解。本节课黄老师采用只记字形,不记字音,对于第一课时是否欠妥。 2) 形象生动、灵活有趣、方法多样的教给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分析字形的方法。如,结构分析、生熟比较、猜字谜、编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部分而言,教材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

教师应如何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听课评课”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倡导并规范着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与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听课、评课的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确立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 怎样听课、评课?听课评课都包括哪些内容?其方法和策略是什么?今天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跟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题目是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一、如何听课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校长)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象设备等),直接地(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时应做到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概括为“四动”。 (片)1、耳听(耳动) 一要对照教学目标,听清教师的“讲”。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要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唯一的准绳就是“教学目标”,只有对照目标去听课,才能使我们的关注点不错位、不越位。首先清楚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然后后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目标落实到位。 (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二要关注教学活动,听清教师的“导”。在课堂中除了预设的教学活动以外,还会有一些生成的问题,教师是否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顺势利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还有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的背后,是否有理念的支撑,也需要通过我们的听课过程去发现。 (片)化学课例

水的净化说课稿62773

课题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第2课时内容。本课题从地球上淡水的资源的分布引入课题,以实验探究为为方法,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是课题1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的延续,使学生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生活转入化学学科。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下面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自来水生产流程,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提高学生自学、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在学习过滤操作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从而达到此目标。)

(2)通过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与评价在过滤操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达到此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对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情境线,知识线,问题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在学习过滤操作这一重点知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自主完成“我已学会、我的疑问、我的问题解决”三个环节。 在每个情境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如何把一杯浑浊的河水变澄清”、“过滤操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滤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吗?”等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