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
光学实验报告

2、毫米尺 F
3、二维调整架: SZ-07
4、物镜 Lo: fo=225mm 5、二维调整架: SZ-07
6、测微目镜 Le:(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
7、读数显微镜架 : SZ-38
8、通用底座: SZ-04
9、通用底座: SZ-04
10、通用底座: SZ-04
11、通用底座: SZ-04
12、白屏:
二、实验原理 用两个点光源作光的干涉实验的典型代表,是杨氏实验。杨氏实验以简单的
装置和巧妙的构思就实现普通光源来做干涉,它不仅是许多其它光学的干涉装 置的原型,在理论上还可以从中提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启发,无论从经典光学还 是从现代光学的角度来看,杨氏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氏实验的装置如附图 4 所示,在普通单色光源(如钠光灯)前面放一个 开有小孔 S 的,作为单色点光源。在 S 照明的范围内的前方,再放一个开有两个 小孔的 S1 和 S2 的屏。S1 和 S2 彼此相距很近,且到 S 等距。根据惠更斯原理,S1 和 S2 将作为两个次波向前发射次波(球面波),形成交迭的波场。这两个相干的光 波在距离屏为 D 的接收屏上叠加,形成干涉图样。为了提高干涉条纹的亮度, 实际中 S,S1 和 S2 用三个互相平行的狭缝(杨氏双缝干涉),而且可以不用接 收屏,而代之目镜直接观测,这样还可以测量数据用以计算。在激光出现以后, 利用它的相干性和高亮度,人们可以用氦氖激光束直接照明双孔,在屏幕同样 可获得一套相当明显的干涉条纹,供许多人同时观看。
照度,并且不出现光源本身结构(如灯丝等)的像;一经插入幻灯片后,能够
在屏幕上单独出现幻灯图片的清晰的像。另一方面,聚光镜要有助于增强屏幕上
的照度。因此,应使从光源发出并通过聚光镜的光束能够全部到达像面。为了这
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

自组显微镜显微镜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用来放大微小物体的像,是放大虚像的透镜系统。
当把待观察物体放在物镜焦点外侧靠近焦点处时,在物镜后所成的实像恰在目镜焦点内侧靠近焦点处,经目镜再次放大成一虚像,观察到的是经两次放大后的倒立虚像。
【实验目的】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放大率的一种方法。
2、了解视觉放大率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仪器】光学平台、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1/10mm分划板F、显微物镜L0 (焦距f o=1.5cm)、显微目镜Le (去掉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焦距f e= 1.25cm)、读数显微镜架SZ—38、二维调整架SZ— 07 (2个)、底座4个。
【实验原理】r由于人眼分辩能力的限制,在观察远处物体或微小物体时,分辩不清物体的细节。
为此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以增大对眼的视角。
仪器增大视角的能力用视角放大率来描述。
若人眼通过光学仪器观察物体时(实际是物体的像)的张角为©,不通过光学仪器直接观察物体的张角为》,则视角放大率M定义为:Q t an MW tan 屮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所示,它的物镜 L0和目镜Le 都是会聚透镜。
被观 察的物体y1位于物镜前面一倍焦距f o 和二倍焦距之间,经物镜L o 后成倒立放大 实像y 2,y 2应成像在Le 的第一焦点fe之内,经过目镜Le 后成一放大的虚像 屮。
y 3应该位于人的明视距离处。
为了适合观察近处的小物体,显微镜物镜L0的焦距f 0应该选取比较小,一般在12.5-30.0mm 左右。
目镜主要作为放大镜,观察中 间像y2。
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M 定义为最后的虚像和物体在明视距离处对人眼的张 角之比。
A D M eMMff 0e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等于它的物镜的垂轴放大率和目镜的视角 放大率的乘积。
其中,D = 250mn 为明视距离,△为显微镜的物镜与目镜焦点之 间的距离,称为光学间隔。
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

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
然而,传统的显微镜价格昂贵,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购买显微镜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因此,自组显微镜成为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替代方案。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自组显微镜的搭建和使用,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并观察不同样本的微观结构。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 一个塑料透明容器2. 一个小玻璃片3. 一个小塑料袋4. 一个橡皮筋5. 一张白纸6. 一支手电筒方法:1. 将小玻璃片放置在容器的中央,作为载物台。
2. 将塑料袋的底部剪掉,并将其拉紧覆盖在容器上方,形成一个光学镜头。
3. 用橡皮筋将塑料袋固定在容器上。
4. 将白纸放在容器的底部,作为观察屏幕。
5. 打开手电筒,并将其光线通过塑料袋射向载物台上的样本。
6. 观察屏幕上的放大图像。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搭建自组显微镜,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一些微小的样本。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放大倍数与样本与载物台的距离有关。
当样本与载物台的距离越近时,放大倍数越高。
同时,我们还发现通过调整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改变光线的入射角度,进而改变样本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一片叶子的细胞结构。
通过放大镜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叶子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
叶子表皮细胞上有许多微小的气孔,而叶肉细胞则呈现出丰富的绿色色素颗粒。
这些观察结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滴水中的浮游生物。
通过自组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运动。
这些微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大小,有的像小虫子,有的像球形。
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动,展现出了微观世界的多样性和活力。
结论通过自组显微镜的搭建和使用,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微观世界中的一些样本。
自组显微镜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方便携带,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观察。
自组望远镜和显微镜

自组望远镜和显微镜实验内容及要求:1、自组一台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选取光学器件自组一台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
提示: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要求分划板与物镜之间的距离等于物镜的焦距。
2、用自组的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测量另一凸透镜的焦距提示:该望远镜是一聚焦于无穷远处的望远镜,用其观察物体时,入射光要求是平行光,否则是看不清物的。
3、用自组的聚焦于无穷远的望远镜测量凹透镜焦距提示:可在上一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
4、自组显微镜根据显微镜原理,在所给的光学元件中要选出焦距最短的凸透镜作为物镜,另一短焦距凸透镜作为目镜。
在实验中可通过改变物屏与物镜位置的办法来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
本内容为自组与观察性实验,不要求定量的测量。
提供的主要器材有:凸透镜、凹透镜、物屏、像屏(分划板)、光具座、直尺、支架等提示要点:1、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
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成像公式。
2、了解放大镜、望远镜及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会用简单的方法估计凸透镜的焦距。
4、理解视差概念,知道如何才能消除视差。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准确地测量像的大小、位置等,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消视差。
视差产生的原因:若分划板与被测物体(或像)不共面时,随眼睛的晃动(观察位置稍微改变),分划板与被测物体(或像)之间会有相对移动,难以准确测量。
若像与分划板之间有视差时,说明两者不共面,应稍稍调节像或分划板的位置,并同时微微晃动眼睛,直到像与分划板之间无相对移动即无视差,此时可准确读数。
实验报告要求:1、写明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阐述实验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和研究过程;3、记下所用仪器、材料的规格或型号、数量等;4、记录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步骤、各种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等;5、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6、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小学科学显微镜实验报告范文

小学科学显微镜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
看看洋葱表皮细胞到底长啥样,体验一下用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的乐趣。
二、实验器材。
1. 显微镜一台,这可是我们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放大镜”呢。
2. 洋葱一个,这是我们观察的主角。
3. 载玻片、盖玻片各几片,就像给细胞盖房子用的小瓦片。
4. 镊子一把,用来夹取洋葱表皮,感觉自己像个小小的外科医生。
5. 碘液一瓶,给细胞“染染色”,让它们能更清楚地被我们看到。
6. 吸水纸若干,就像小抹布,用来吸多余的液体。
三、实验步骤。
1.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先把洋葱切成小块,就像切小蛋糕一样。
然后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这可有点考验我的小手灵活度啦。
把撕下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中央,这就像是给细胞找了个舒适的小床。
接着,用滴管在洋葱表皮上滴一滴碘液,哇,就像给细胞泡个彩色的小澡。
然后用盖玻片轻轻地盖在上面,要从一侧慢慢盖下去,防止产生气泡,就像给细胞的小房子盖屋顶一样小心呢。
如果有多余的碘液,就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一吸。
2.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把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然后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就像给显微镜的眼睛找个合适的“眼镜”。
接着,调节反光镜,让光线能透过装片进入显微镜。
我左调调,右调调,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这就像是给微观世界打开了一盏明亮的小灯。
然后,通过目镜观察,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要看着物镜哦,可不能让物镜撞到装片,这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小心翼翼的探险家。
当看到模糊的像时,再转动细准焦螺旋,让图像变得清晰。
哇,我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啦!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格子,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点像蜂巢呢。
四、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是一个个近似长方形的小格子。
细胞壁很明显,就像细胞的坚固外壳,把细胞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细胞里面还有一个深色的小点点,那就是细胞核啦,感觉就像细胞的小大脑,在指挥着细胞的各种活动呢。
显微镜的实验报告

显微镜的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显微镜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显微图像了解其应用领域。
一、实验器材和材料
实验器材:生物显微镜、深海蓝滤片、显微镜准直器、载玻片、盖玻片、草叶片、注射器、生理盐水。
二、实验步骤
1. 在显微镜的镜头上放置深海蓝滤片,准直调整,调整视野清晰。
2. 先将物镜转到最低位,放置载玻片,然后将草叶片放在载玻
片上。
3. 将草叶片切成薄片,滴入少量的生理盐水,加上盖玻片。
4. 调整物镜距离,将物镜转到高位,逐渐旋转聚光镜,使草叶
片清晰。
5. 用注射器将草叶片中的细胞分离并放置到新的载玻片上,并
加上盖玻片。
6. 用深海蓝光过滤片观察细胞内的结构。
7. 将载玻片上的细胞涂上染料,再次观察细胞结构。
三、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我们可发现草叶片中有许多细胞,细胞内部还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在使用深海蓝滤片观察细胞结构时,可以看到细胞核和染色体更加清晰。
同时,用染料染色后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到细胞的形态及结构。
四、实验结论
显微镜作为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通过观察草叶片中的细胞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了解到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相关实验提供了基础。
总之,本次实验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实践体验,通过切实参与实验活动,我们获得了对显微镜的更深入理解,也增加了我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科学显微镜实验报告范文

小学科学显微镜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名称。
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大冒险。
二、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就像拥有了超级视力一样。
2. 看看洋葱表皮细胞到底长啥样,是不是像神秘的小城堡呢?三、实验器材。
1. 显微镜一台,这个可是我们探索微观世界的秘密武器哦。
2. 洋葱一个,它将贡献出自己的表皮给我们观察。
3. 载玻片、盖玻片各一片,这两个小薄片就像是给洋葱表皮细胞做的小床和小被子。
4. 镊子一把,用来轻轻地夹取洋葱表皮,就像夹取超级小的宝贝一样。
5. 碘酒一滴管,给洋葱表皮细胞上个色,让它们更好看清楚。
6. 吸水纸若干,就像小抹布一样,用来吸掉多余的水分。
四、实验步骤。
1. 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我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片洋葱,就像从一个大宝藏里取出来一小颗宝石。
然后用镊子轻轻地撕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这个时候可得特别小心,不然就把表皮弄破啦。
把撕下来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中间,就像把小宝贝放在小床上一样。
然后用滴管在洋葱表皮上滴一滴碘酒,哇,瞬间就像给洋葱表皮细胞穿上了一件有色的小衣服,颜色变得有点棕色啦,这样细胞的结构就会看得更清楚呢。
接着,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碘酒和洋葱表皮,然后慢慢地放下盖玻片,就像给小宝贝轻轻地盖上被子一样,尽量避免里面有气泡,要是有气泡就像小妖怪在捣乱,会影响我们观察细胞的。
2. 调试显微镜。
把制作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这个压片夹就像一双小手,紧紧地抓住玻片标本,不让它乱跑。
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这个就像是给显微镜找到一个合适的小眼睛来看东西。
然后调节反光镜,让光线能通过通光孔照亮玻片标本,我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术师,一会儿调整反光镜的角度,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这个明亮的视野就像舞台的灯光一样重要呢。
3.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眼睛凑近目镜,然后慢慢地转动粗准焦螺旋,这个时候就像在慢慢探索一个神秘的世界一样,镜筒缓缓下降。
显微镜的组装及放大率的测定

光学实验实验名称:显微镜的组装及放大率的测定实验人员及其具体分工:马凯凯、王杰:实验设计黄立顺、白江伟:实验操作段海瑞、朱江龙: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班级:2010级物理学本科班指导老师:包剑惠完成时间:2012年5月22日显微镜的组装及放大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在光学平台上组装简单的显微镜,熟悉其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学会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测量。
二、实验仪器及用具光学平台 两个凸透镜 光源 箭孔屏 平面镜 毫米标尺 二维平移底座 半透半反镜 毛玻璃三、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个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的共轴光学系统,它通常是由四片以上透镜组成的系统,可以简化成两个凸透镜组成的放大光路。
被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0l 的物方焦点0f 的外侧附近,先经0l 成放大实像与目镜物方焦点e f 内测附近,再经目镜e l 成放大虚像与明视距离以外。
被观察的物1y处在物镜前面靠近焦点0f 处,它经物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成一放大的倒立实象2y ,通过目镜后成一倒立的虚象3y 于明视距离以外。
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为:0''0eM f f s -∆⋅=⋅s = -25cm 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为光学间隔'f —物镜焦距,'ef —目镜焦距当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已知后,只要测出光学间隔△,就能计算视角放大率M .四、实验内容 一、自组显微镜的装置1、自组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测定显微镜放大率最简便的方法如下图所示,设长为0l 的目的物PQ 直接置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其视角为e α,从显微镜中最后看到的虚像P’’Q’’亦在明视距离处,设其长度为-l ,视角为-0α ,于是00tan tan ElM lαα==因此,如用一刻度尺作目的物,取其一段分度长为0l ,把观察到的尺的像投影到尺面上,设备投影后像在刻度尺上的长度是l ,则可以求得显微镜的放大率。
将测得的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与理论值0''0eM f f s -∆⋅=⋅ 比较1、用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的焦距2、自组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1)按照实验装置图布置各器件,按显微镜组成要求调节物镜、目镜的位置,并调仪器共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组显微镜
显微镜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用来放大微小物体的像,是放大虚像的透镜系统。
当把待观察物体放在物镜焦点外侧靠近焦点处时,在物镜后所成的实像恰在目镜焦点内侧靠近焦点处,经目镜再次放大成一虚像,观察到的是经两次放大后的倒立虚像。
【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放大率的一种方法。
2、了解视觉放大率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3、进一步熟悉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1/10mm 分划板F 、显微物镜L 0(焦距f 0=1.5cm )、显微目镜Le (去掉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焦距f e =1.25cm )、读数显微镜架SZ -38、二维调整架SZ -07(2个)、底座4个。
【实验原理】
由于人眼分辩能力的限制,在观察远处物体或微小物体时,分辩不清物体的细节。
为此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以增大对眼的视角。
仪器增大视角的能力用视角放大率来描述。
若人眼通过光学仪器观察物体时(实际是物体的像)的张角为φ,不通过光学仪器直接观察物体的张角为ψ,则视角放大率M 定义为: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所示,它的物镜L0和目镜Le都是会聚透镜。
被观察的物体y1位于物镜前面一倍焦距f0和二倍焦距之间,经物镜L0后成倒立放大实像y2,y2应成像在Le的第一焦点f e之内,经过目镜Le后成一放大的虚像y3。
y3应该位于人的明视距离处。
为了适合观察近处的小物体,显微镜物镜L0的焦距f0应该选取比较小,一般在12.5-30.0mm左右。
目镜主要作为放大镜,观察中间像y2。
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M定义为最后的虚像和物体在明视距离处对人眼的张角之比。
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等于它的物镜的垂轴放大率和目镜的视角放大率的乘积。
其中,D=250mm为明视距离,△为显微镜的物镜与目镜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光学间隔。
【实验内容】
1、用已知焦距的透镜组组装显微镜。
2、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图2 实验光路图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 2. 1/10mm分划板F1;3.二维调整架SZ-07;4.物镜Lo:f o=15mm;5.5、二维调整架SZ-07;6.测微目镜Le (去掉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7.读数显微镜架SZ-38;8.三维底座SZ-01;9.一维底座SZ-03;10.一维底座SZ-03;11.通用底座SZ-04
1、根据组装显微镜对透镜焦距的要求,按图组装相应的器件。
2、把全部器件按图2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3、固定透镜L 0的位置,调节分划板F ,位于透镜L0的焦距外侧。
4、将光源紧挨F 装置。
5、沿标尺导轨前后移动Le ,直至在显微镜系统中看清分划板F 的刻线。
6、记录F 、L 0、Le 的位置。
7、从显微镜中读出分划板的刻度。
【注意事项】
1、由于物镜的焦距f 0较小,分划板尽量靠近物镜L 0。
2、首先用白屏找到第一次成像的位置,再用目镜Le 替换,前后移动就可在显微镜系统中看清分划板F 的刻线。
【实验数据】
1、光学平台上光学器件的坐标读数 长度单位:cm
2、从读数显微镜中读出分划板刻度的读数 长度单位:mm
(1)根据e
f D f M ∙∆=0计算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
(2)根据2005
.05⨯⨯∆=
x M 计算显微镜的实际放大倍数。
【思考与练习】 1、 为什么不能单用移动放大镜将微小物体的尺寸放大?
答:单用移动放大镜将微小物体的尺寸放大的放大倍数太小了。
2、 为什么显微镜的物镜对像差的要求较高?
答:物镜利用入射光线透过时被检物体进行第一次成像,得到物体放大
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放大了的实像进行第二次放大,是将物镜放大的实像作为物体,进一步放大成虚像并把物像映入观察者的眼中。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
当波长λ一定时,分辨率取决于数值孔径的大小。
数值孔径越大则能分辨的结构越细,即分辨率越高。
数值孔径是显微物镜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通常与放大倍率一起标注在物镜镜筒外壳上。
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
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
3、为什么显微镜的焦距要做得很短,相应的口径也要做得较小?
答:因为显微镜的镜筒长度有限,物镜需要把标本折射成放大的实像,还需要离标本近一点使得成象可以明亮些,因此需要把物镜的焦距做得短一些。
这样显微镜才有较大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4、若显微镜的出瞳位置与眼瞳不重合,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模糊,失真。
【补充知识】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物质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仪器之一。
显微镜自1666年问世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显微镜的品种不断增加,结构和性能逐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根据不同的用途,光学显微镜可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10多种。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可以生产光学显微镜,牌名、种类繁杂,其中德国、日本等国制造的显微镜品质、数量占优势,但价格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