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情感之古今特征

合集下载

亲疏有别,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亲疏有别,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亲疏有别,中国⼈的处世之道(中⼭公园)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过去好了,就算买不起房⼦,也没听说有什么⼈吃饭会有问题。

反⽽,铺张浪费是很常见的。

但在城市⽣活,许多⼈难免会感觉到孤单和压⼒,⽣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房价、看病、孩⼦上学、家庭⽭盾,以及⼯作的压⼒等等。

很⾃然的,⼈们渴望友谊,渴望更加温馨的家庭⽣活,以及公平、友爱的社会环境。

相应的,主张博爱的观念也深受⼈们的欢迎。

在许多⼈的想象中,真正有修养的⼈,是平静的、散发着爱的光芒。

⽽包容、理解以及爱护罪犯,正是有修养的体现。

罪犯越是凶恶,越是如此。

例如,有个故事讲,2000年有来⾃德国的⼀家⼈惨遭杀害。

男主⼈名叫普⽅,凶⼿是来⾃苏北的四个失业青年。

这是⼀个不幸的事件。

这个事件发⽣后,据说普⽅的母亲希望免除罪犯的死刑;另外⼀些外国⼈成⽴了普⽅协会,资助苏北贫困家庭学⽣的学业。

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

我多次在朋友圈看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谈中国传统的观念“亲疏有别”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亲疏有别,是不是有点狭隘?不过有不少朋友在学习传统⽂化后,得到了很⼤的启发,对于有些⼈来说,意味着有的重要关系发⽣了关键的转折。

有个朋友反馈说:“⼯作坊上阮⽼师提到了‘亲疏有别’给我深刻的印象。

不再那么追求‘爱’啊,内⼼中却多了很多情,感受到了更多的情意,母⼥之情,⽗⼥之情,兄妹之情,夫妻之情,母⼦之情,师⽣之情,朋友之情,邻⾥之情,共事之情,爱国之情,⾃然之情……!这⼀份份情,温暖⽽踏实!”我对我们⾃⼰的⽂化认识还是肤浅的。

但我⾃⼰的经历,以及许多这样的反馈,都给我⿎励来分享我的认识。

不当之处,请⼤家批评指正。

⼀、亲疏有别,有情还是⽆情亲疏有别是⼈本能的反应。

但如果每个⼈只关⼼⾃⼰的家庭和国家,⽽不关⼼别⼈的家庭和国家。

这样⼈与⼈相争、家与家相争、国与国相争,世界不会太平,还会出现“朱门酒⾁臭,路有冻死⾻”的现象。

于是,墨⼦就提出:“天兼天下⽽⾷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也。

宋代登望词中的情感类型探讨

宋代登望词中的情感类型探讨
郭 莹 莹
( 泰州职业技术学 院 经济 与管理学 院 , 江苏 泰州 2 5 0 ) 2 30
摘 要: 目 前学术界对宋代登望词的研究尚为薄弱 ,同其地位 、影响很不相称 。文章试以感性 与知 }相 结合的方式 ,从 怀古伤今 、相 思怀人 、思 乡念 国和隐逸遁世四个 方面,着力探 生 讨其审美价值。由此发现,词人们的每一种情感都会借助登高望远的词来作充分表达。 关键 词 :宋代 ;登望词 ;情感 类型 中图分 类号 :10 27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7 — 12 2 1 )6 0 0 — 3 6 10 4 (00 0— 0 80


怀 古伤 今
欧词 则 为金 陵怀古 之作 ,词 人登 上 姑苏 台 ,凭 吊 六 代繁华 之 消逝 ,抒发 古 今兴亡 之 叹 ,与牛 词有 异 曲 同工之妙 ,而登 台之举 也成 为 词人 发抒 怀古 之思 的媒 介 。


怀古是 中国古代文学 中最重要 的传统题材之 方回在 《 瀛奎律髓》 中说到: “ 怀古者 ,见

从 五代 的 “ 间词 ”起 ,登 临怀古 词作 就 已 花 产 生 。如下 面两 首词 :
鹚鹬 飞起郡 城 东,碧 江空 ,半 滩风 。越 王 宫
殿 ,苹叶藕 花 中。 帘卷 水楼 鱼浪起 ,千 片 雪 ,雨
蒙蒙。 ( 牛峤 《 江城子 》 ) 晚 日金 陵岸 草 平 ,落 霞明 ,水 无情 。 六代 繁 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 苏台上 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 ( 阳炯 《江城 子 》 欧 ) 牛词 吟咏古 会稽 江城 风 物 ,词人 登上 临 江 的 水楼 ,凭 高远 眺之 时 ,鱼跃 浪 翻 ,激 起 千片 飞雪 的美丽景色确实让人心旷神怡 ,而词人之意却不 在此。 “ 越王宫殿 ,苹叶藕花 中” ,当年声名显 赫 的越 王 宫殿 ,如今 已被 一 片 片的红 藕翠 萍所 覆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爱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今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正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这些诗文里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无疑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积极向上,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典籍中蕴含着许多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

杜甫的《登高》一诗饱含着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则表达了他对祖国沧桑变迁的感慨与思念之情。

同时,现代的一些诗人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情怀。

鲁迅先生的《伤逝》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被侵略的祖国的无限思念,以及决心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的情感。

另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朱自清的《背影》也都以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除了诗歌,文人墨客们的散文作品也常常表达了爱国情怀。

近代作家鲁迅的《祝福》以及林语堂的《谈中国》都是积极向上的爱国散文作品。

鲁迅在《祝福》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民的同情和对革命的呼唤,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期盼。

而林语堂在《谈中国》中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及启蒙运动进行了探讨,以此诠释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度热爱。

时至今日,众多文学作品仍然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表达着对祖国的爱戴之情。

莫言的《大路上》以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作品。

莫言通过一位普通农民的视角,以生动的笔法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坚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探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表现了对祖国文化的强烈热爱。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爱国情怀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最为重要、也最为真挚的主题之一。

中国情中国人歌词

中国情中国人歌词

中国情中国人歌词引言"中国情中国人"是一首表达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赞美和热爱的歌曲。

歌曲通过生动的词句和动听的旋律,展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辉煌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段中国情中国人,心中有爱永不分,征战沙场情无敌。

这首歌的开篇即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的赞美之情。

歌词中的“中国情”是指中国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无论他们身处何地,心中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歌词也提到了中国人在征战沙场中的勇敢和坚韧,展现了中国人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

第二段五千年文明,流传世上亘古今。

这句歌词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这一丰富的历史积淀为中国人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歌词中的“亘古今”则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流传和传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世界各地。

第三段长城巍巍威风凛,梨花飘香寄深情。

歌词中的长城和梨花象征了中国的标志性景观。

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代表了中国人的团结和坚韧不拔。

梨花则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其清雅的气质寄托了中国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第四段文化璀璨悠悠远,传统美德承万年。

这句歌词着重强调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璀璨的光辉。

歌词中提到的传统美德则指的是中国人秉持的各种优良品质和道德准则,如孝顺、勤劳、谦和等。

这些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尾中国情中国人,逐梦各个山河坟。

这句歌词以崇高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的追梦精神。

无论是生活在何地,中国人都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勇敢地踏上征程,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总结"中国情中国人"这首歌曲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歌词,歌颂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

从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悠久的历史、标志性景观到传统美德和追梦精神,歌词中贯穿着对中国人的赞美和敬意。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1,传承思想,古典诗词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给人以警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心灵的升华。

2.提高素养,或许,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现在要么是研究,要么就是附庸风雅。

3.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诗词短小但凝练,体现古人的智慧。

4、从诗词中,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民风与时代的发展。

5、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上。

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而诗词里多用起兴,即先咏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所蕴含感情都借风物传达。

而中国人的情感也常常喜欢依靠外物所寄予。

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人身上。

王国维本可直接表达人生三种境界的意思,但是用诗词来表示更具有象征意义。

也就是现在国人宁可寻找到一个可以象征自己所求的外物,也极少直接表达感情之故。

唐诗里的中国人原文

唐诗里的中国人原文

唐诗里的中国人原文1. 介绍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也达到了顶峰。

唐代的诗歌尤其令人称道,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这些优秀的唐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2. 家国情怀2.1 爱国主义许多唐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对自己国家的关怀。

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2 家乡情愫唐代诗人多是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生活,因此家乡的思念是他们作诗的常见主题。

例如,《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离乡之情的诗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人民对自己家乡的深情厚意。

3. 社会风貌3.1 宫廷生活唐代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宫廷时代,许多唐诗写了宫廷中的生活景象。

《饮马长城窟行》是王昌龄描写宫廷生活的一首诗:“塞外音书绝,千里愁独行。

黄沙北定边,白骨乱蓬蓬。

如此古今情,长叹君未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边关上的景象,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宫廷生活的壮丽和辛酸。

3.2 士人风范唐代诗歌中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优雅风范。

例如,《李白集贤院寄简内》是杜甫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信,文中写道:“文星欣共见,歌吹动高情。

猗顿揖时辈,乃应清夜声。

”这封信展示了当时士人交往的风尚和雅致。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风度。

4. 人情世故4.1 爱情与婚姻在唐代的诗歌中,爱情和婚姻是常见的主题。

许多诗人描写了他们与爱人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

例如,《静夜思》是李白以“人”自居写的一首短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式浪漫作文

中国式浪漫作文

中国式浪漫作文中国式浪漫作文(精选6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浪漫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式浪漫作文篇1华灯初上,星河婉转,抬手一望世界夜空,中国宛若昭昭之明星。

科技飞驰之际,“中国式浪漫”如影随形,当嫦娥承载着鲜先民的梦,登上月球,那些古老的传说,终于由现代科技变成了现实的神话。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秉承热爱之精神。

如果说传统是埋藏在心中的一颗种子,那么热爱便是萦绕心田脑海的那根藤蔓,而当代科技便是那种子开花结果的芳华。

细数中国文化,纵观当代科技,且看华为科技公司将旗下芯片命名为“麒麟”,这本是《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再看其操作系统“鸿蒙”、实验室“玄武”,或许恰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华为科技才会将旗下产品与古老传说结合,或许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的“中国式浪漫”终得以薪火相传。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传承奋斗之精神。

每一个“中国式浪漫”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孜孜矻矻。

“蛟龙号”的背后,是总设计师亲自乘潜艇下达千米深洋,冒着生命危险,让中国龙探秘海底。

北斗导航系统是总设计师谢军埋首案牍,不断压缩速度,传承奋斗之精神,秉承奋斗之理念,奋发有为,奋力向前,才得以让中国式浪漫找到载体,薪火相传。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发扬创新之精神。

“悟空”的火眼金睛寓意着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的愿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能展现出真正的“中国式浪漫”。

且看建筑大师吴良镛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精髓相结合,终成当代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再看90后女孩叶露盈,用手绘的方式让《洛神赋》中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目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美丽被世人欣赏。

一切的美丽都离不开对传统的创新。

那些浪漫唯有在创新中方可展现。

日月经天,江河大地科技的巨轮滚滚向前,惟以传统作新,点燃当代之火,中国式浪漫,才可薪火相传,古老传说才能成为现代神话。

同一民族语言的古今差异的例子

同一民族语言的古今差异的例子

同一民族语言的古今差异的例子同一种语言在古今差异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历史、语言文化背景和其他条件不同,自然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

这也是我把它称之为“古今差异”的原因。

今天我主要介绍一下几个古代语言不同类型和变化的例子,以供读者参考。

根据汉语与阿拉伯语词汇表征功能的特征,可以将汉语分为三大类: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包括波斯语、阿拉伯语、叙利亚话等)、以阿拉伯语为母语但兼有其他语种语言功能的语言(包括波斯语;阿拉伯-土耳其语族)和兼有其他语种特征的语言(包括阿拉伯话;阿拉伯-希腊语族;阿拉伯-波斯语族)。

在古代,这三类具有不同程度差异的语言都有其共同特性:以汉语为母语时,汉语词语表达功能具有明显特征;用阿拉伯话表示方言时,则具有较小差异;而采用阿拉伯-土耳其语族并兼有其他语种特性的阿拉伯-波斯语和叙利亚话等语言,在古今差异上可说是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阿拉伯人中,大多数人都是“阿拉伯话”者。

不过他们并不使用当地通行的阿拉伯-波斯式语音。

一、阿拉伯-希腊语族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阿拉伯人,虽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伊拉克,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密切。

据文献记载,他们一般都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作为母语。

古代中东地区语言文字以阿拉伯语为主,兼有希腊语、波斯语和叙利亚语等其他语种特征。

它具有音素结构和词汇表征功能,其词汇表征功能接近于汉语。

而现在阿拉伯语族里使用的文字又与我国古代汉字发音相近,因而又称其为阿拉伯-希腊语族文字。

但这一名称并非阿拉伯语的音译而来,而是由阿拉伯语原词发展而来。

它同古波斯人(现在称阿拉伯人)、埃及人等建立了友好关系,在阿拉伯人还没有大规模迁徙之前,叙利亚地区已长期生活着阿拉伯人及其后裔等原住民。

这些历史上曾经与阿拉伯人通婚而繁衍下来的阿拉伯-希腊语族语言与其相近,所以称之为阿拉伯-希腊语族语言。

目前世界上使用阿拉伯话者有300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各地。

其中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约占阿拉伯总人口的70%.据有关统计发现,目前分布于全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情感之古今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试图分析出中国人“五伦”关系的情感及情感生活的特征,并简要指出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情感;五伦;古今变化;特征;
1.引言:
情感,对于人来说,自然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很难想象和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人相处会是怎样一幅可怕的场景。

就我粗浅地看来,情感,人的情感,无外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神体验、感情与态度。

比如说,人对他人怀有情感(如父母、爱人、师长、朋友乃至陌生人),对集体怀有情感(如班级、学校、单位),对家乡、祖国怀有情感,对大自然怀有情感,当然,对自己的人生也怀有复杂的情感。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看重情感,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地方,中国人重人情,劝人时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说;判案时有“合情、合理、合法”之说,由此可见“合情”比“合法”更加重要,因此也常说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

易中天先生在自己著作的《闲话中国人》中提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

因而中国人更热衷于研究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更善于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2.中国人的情感特征与古今变化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人与人之间情感:
古代有“五伦”的说法,代表五个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1)君臣关系是封建时代特定的关系,效忠皇帝即意味着效忠国家,因为君权神授,不可置疑,臣子需竭力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不得谋反,发展到明朝后期,有的大臣用死谏的方式来让皇帝责罚进而获得忠臣的评价,不可不说是这一关系的扭曲发展如今这样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其核心内容部分地转为服从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

(2)对父母的感情:
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古今皆如此,孝道在中国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忤逆孝道在别人眼中简直禽兽不如,在古代,父亲在家中有至高的权威,君臣的关系也拿父子的关系做比,认为孝子才有可能是忠臣。

古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

三字经有“养不教,父之过”,但下面要紧接着又一句“教不严,师之惰”。

可见,所谓“父教”,只不过是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做父亲的有责任把他送进学堂或为他请一位塾师。

其他的事,他可就管不着了。

最多,也不过要求他在道德方面,起一种“言传身教”的表率楷模作用罢了。

[1]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教,一直是做母亲的责任。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孝道”已经不再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父母也尽量尊重子女的选择自由,“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因为交通的便利也变得不那么有必要,当然,养儿防老似乎仍然有其价值所在,盖因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3)男女间的情感:
在古代中国社会,婚姻大多不由自己做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中国人往往“先结婚后恋爱”,事实上也说不上是恋爱,因为婚姻的要义是“合两姓之好”,也就是说是两个家族的大事,有着“结缘”与“继统”两大功利目的,至于男女双方是否满意,并不很重要,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2],“男皆有室,女皆有家”,对不起,那就不必再谈爱情了,男的都有了老婆,女的都有了老公,那还谈爱情干什么?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呗!爱情并不能当饭吃,结婚是为了过日子,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要操心,样样要落实,哪里浪漫得起来?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解放妇女的运动蓬勃兴起,新中国以“一夫一妻制”作为基本的婚姻制度。

男女平等成为了可能,这里不谈建国三十年男女关系受到政治高压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男女自由恋爱真正成为现实,在这里,引用朦胧诗派女诗人舒婷的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笔者认为,这首诗不妨看作现代爱情的宣言诗,诗中表达出现代女性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开篇用四组排比句,表达了现代女性不愿做男性情感与生活附庸的自尊态度,接着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出现代女性觉醒的独立意识,人格独立却相互依恋支持,共度一生。

然而,中国人刚从糟糕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又面对着新的奴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又陷入了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中。

近来,非诚勿扰的女嘉宾马诺的一句话——“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是这一现象的一个注脚。

“高帅富”、“白富美”、“屌丝”这些词汇的流行,形象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情感状况的一个剖面,仅看“高帅富”、“白富美”这两个词,共同的期望不过一个“富”字,也就是说,不但女方希望男方富有,男方也希望着女方“富有”,在这里,我们已经看不到男女双方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期待,笔者当然要指出,并非所有的青年男女都以此为标准,只是这些词很容易作为大家的口头语流行起来,然而,正是流行起来,会造成一种集体的潜意识,进而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与操纵着当代人的情感选择。

事实上,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寻找“高帅富”、“白富美”作为配偶也很正常,无可厚非,但对于其他方面的选择性忽略,以凸出这方面的要求,就暴露出赤裸裸的物欲诉求,不知道这是现代人更加真诚不虚美的表现,还是“赤裸裸地拜金、爱慕虚荣、崇拜动物性的价值观,干脆扯掉了所有的遮羞布”(王佩微博语)。

笔者想指出,出现这样的社会风潮,与经济发展的迅猛发展与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不能完全归咎于道德滑坡,这是社会转型所要经历的阵痛,我们要看到,就“房价高”这一个问题,就会在宏观上左右青年人的情感选择,正是“地产商绑架了丈母娘,女青年绑架了男青年”,广告商宣传“娶妻要有房”,偏偏中国自古就有“居者有其屋”的深厚传统,这么看来,青年们其实是被“传统”和“资本”的双重绑架。

(4)对兄弟与朋友的情感
古代人对兄弟相当有感情,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说法,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居易有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苏轼有词“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此可见兄弟间的情感有多重要,更有甚者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我们已经很难体验到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我们还有朋友。

朋友极其重要,古今皆如此,在古代,朋友是唯一的人可以自己选择对象的人伦关系,人有选择朋友的自由,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有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有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不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古代中国人还有结拜的传统,“桃园三结义”开篇《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更以兄弟相称,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一家。

现代社会因为极少有兄弟姐妹,朋友更显得重要,并与恋人同作为一个人同龄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

3. 小结:
本文以中国人“五伦”关系为分析对象,指出“君臣”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而业已消亡,对君主的忠诚转为更为理性的、建立在现代社会、国家理论之上的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情感;“兄弟”关系也因计划生育的政策而不为许多人所拥有,本文花了很大笔墨分析了中国人男女情感的特征,因为这一情感关系的因社会制度的变迁变化最大也最值得分析。

统而言之,古代“五伦”关系的确立,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而做出的社会规范,人的自然情感受到扭曲和压抑,只有“朋友”这一关系得到了比较健康的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又难免收到金钱关系的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冷漠,社交的网络化让“共同在场”的可能性减小,人更有可能产生孤独感与虚无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M].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