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类学论文.李航

合集下载

含cry7类基因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的分析

含cry7类基因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的分析

An l ss o clu hu i g e ss S r i s Co t i i r Ge e a y i fBa i s t rn i n i t a n n a n ng c y7 l n
S N ig G O L—e ,U Jnpn , N i—ig WA G H i O G Pn , U i iS u —ig WA G Q ny , N u w 0 10 ) 7 0 1
摘 要 : 我 室 所 保存 的 1 对 8株 含 c 7 基 因的 菌 株 进 行 晶体 形 状 、 物 活性 和 蛋 白 型 基 因 型 等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表 r 类 y 生 明 : 些 菌 株 能 产 生 菱 形 、 菱 形 和 不 规则 形 伴 胞 晶体 ,D -A E检 测 主 要 蛋 白 的 分 子 量 是 10k aP R扩 增 得 到 这 小 S SP G 3 D ,C
a d t e a lf d fa m e t r 0 p. o sa e u t s o d t a h Z一 tan wa ny h r u o lr a f n h mp ii g n swee 13 0 b Bia s yr s l h we h tt e W 9 sr i so l a mf lt av e o e r s He o e l c a vg n ico c l t c re td mo tl y wa 3. % a 2 h. d t e sr i CG一0 s o d we k tx n spi hn ii t tma u aa. o rce rai s9 1 a o t t7 An h ta n W 1 h we a o — i i c re td mot l y wa 4. ct or c e ra i s4 8% y. t a 2 h. h r sr i swee n o iiy a a n tt i n e t Th u lln t o i t7 Ot e tan r o t xct g i s h s i s c . e f l e gh txn

毕业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

毕业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WUHAN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学士学位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题目类别毕业论文系别生物工程系专业班级 07014103学生姓名刘聪指导老师邹笑笑辅导老师李佑喜起止时间2010.10-2011.5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5月目录摘要 (II)关键字 (II)A BSTRACT............................................................................................................................................... I IIK EY WORDS .................................................................................................................................... I II0.引言 (1)1.研究现状 (1)1.1番茄汁的营养价值 (1)1.2番茄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目的 (1)2.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实验材料 (2)2.2试验方法 (3)3.结果与分析 (3)3.1番茄汁中的主要微生物 (3)3.2番茄汁中主要微生物的菌落数 (5)3.3番茄汁中部分微生物的鉴定 (6)3.4 微生物对番茄汁质量的影响 (7)4.讨论 (7)4.1 试验中分离两株芽孢杆菌的分析 (7)4.2 实验中大肠杆菌的计数 (7)4.3 番茄汁中微生物的预防措施 (8)4.4 家庭自制番茄汁应注意的问题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摘要番茄是属于营养丰富、色泽鲜艳的浆果类果蔬,原产地在南美,现已成为我国主产果蔬品种。

它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和维他命A以及叶酸、钾等主要的营养素,特别是它所含的茄红素,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处。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李航;朱丽;陈代杰【摘要】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在已发现的约4500个天然卤化物中有很多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抗生素.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一直认为生物卤化反应主要由卤过氧化物酶负责催化.近期在许多关于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冈簇的研究中发现FADH_2依赖型卤化酶催化的卤化反应殖是许多微生物及其它生物中的主要卤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的发现,催化机制及各种来源的该类卤化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该类酶在组合生物合成及寻找天然卤化物等方面的应用.【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0(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FADH_2依赖型卤化酶;抗生素;卤化物【作者】李航;朱丽;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上海,20120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5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代谢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很特殊的一类化合物[1]。

直到1960年,被发现的天然卤化物才共有29个[2]。

随着该类化合物广泛的应用于医药,杀虫剂等领域,人们对该类化合物越来越感兴趣,目前为止共发现天然卤化物约4500个[3]。

该类化合物由许多不同的生物产生,且其中很多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由土壤细菌产生的万古霉素[4],由哺乳动物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5],由藻青菌产生的抗肿瘤物质自念珠藻环肽A等[6]。

在这些卤化物中,陆地环境中发现的主要为氯化物,而海洋生物中发现的主要为溴化物。

天然氟化物则较稀少,仅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代谢物中被发现[7]。

随着越来越多的卤化物被发现,人们对相关的卤化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

从1966年在Caldariomyces fumago中发现第一个卤化酶[8]以来,目前为止共有4大类的卤化酶被发现,分别为:卤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9],非血红素Fe2+α-酮戊二酸及O2依赖型卤化酶(non-heme FeII αketoglutarate- and O2-dependent halogenase)[10],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型氯化酶(S-adenosyl-L-methionine dependent chlorinase)[11]和FADH2依赖型卤化酶(FADH2-dependent halogenase)。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药物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药物治疗
本品为半合成的十五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 对多种G+和G‘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有明 显抑制作用,其机理主要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该药口服2—3 h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 用度约为40%,分布容积为23 L·kg~,消除率为10 IIll· min~·kg~,tm约41 h。可广泛分布到人体各组织,组织浓 度高于血浓度50倍,组织内直接作用于病原菌。具有药物 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简单,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而轻等优 点。刘小凤旧1用阿奇霉素分散片1.0 g顿服治疗UU和CT 所致的30例NGU治愈率为88.5%,总有效率为94.2%。据 报道H1阿奇霉素对合并淋球菌感染的GU治愈率为82.6%, 有效率为86.9%;NGU治愈率为84.3%,有效率为92.2%。 1.3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参考文献
1 Kobayashi H.Biofilm disease:It§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apeutic possi· bilities ofmacrolides[J].Am JMed,1995,99:26S-30S


2 Tomoku I,Kaori T,Kazufiumi H,d越.The influence ofazithromycin on the bio- filmformation of Pseudomonas serosinosa in vitro[J].Chemother,1996,42: 186.191
3方向群,刘又宁,陈迁,等.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及对氟罗沙星的增 效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9):538-540
4徐志豪,刘富光,王选锭,等.红霉素、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 作用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6):342-344

温度与条锈病菌双胁迫下小麦内参基因的选择

温度与条锈病菌双胁迫下小麦内参基因的选择
( B07049) 通讯作者: 胡小平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ꎻ E ̄mail:xphu@ nwsuaf.edu.cn 第一作者: 王军娟ꎬ女ꎬ陕西太白人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ꎻ E ̄mail:zixuan1139@126.comꎮ
498
植物病理学报
44 卷
结果产生偏差[1] ꎮ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ꎬ需用 内参基因对实时定量 PCR 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ꎮ 常 用 的 内 参 基 因 为 持 家 基 因 ( house ̄keeping genes) ꎬ如 18S 核糖体 RNA(18S rRNA) 、肌动蛋白 基因( ACTIN) 、微管蛋白基因( TUBLIN) 、3 ̄磷酸甘 油醛脱氢酶基因( GAPDH) 等ꎮ 但一些持家基因在 不同的试验 条 件 下 表 达 不 稳 定ꎬ 不 是 通 用 内 参 基 因[2] ꎮ 因此ꎬ筛选特定实验体系下的内参基因对 于准确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非常重要ꎮ 筛选内参 基因 的 研 究 已 有 诸 多 报 道ꎬ 如 马 铃 薯[3] 、 拟 南 芥[4] 、水稻[5] 、大豆[6] 、杨树[7] 、番茄[8] 、鳉鱼[9] 和 人[10] 等ꎮ 小麦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11] 以及 受不同生物[12ꎬ13] 和非生物胁迫[11] 过程中ꎬ表达最 稳定的内参基因各不相同ꎮ 关于小麦在条锈病菌 ( 生物) 和温度( 非生物) 双胁迫下内参基因的筛选 尚未见报道ꎮ 本研究以 CDC( 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 ) 、 RLI ( RNase L inhibitor ̄like protein ) 、 ACTIN 和 26S (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ome regulatory subunit) 基因作为小麦候选内参基因ꎬ通 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ꎬ对小麦受高温和条锈 病菌双胁迫不同阶段候选内参基因的转录水平进 行检测ꎬ 采用 geNorm [1] 和 NormFinder[14] 软 件 对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ꎬ以期筛选出小麦在温度及条锈 病菌双重胁迫下的最佳内参基因ꎮ 小麦品种常因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毒性变异而 丧失抗病性ꎬ沦为感病品种ꎬ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 损失[15] ꎮ 因此ꎬ选育非小种专化的持久抗病性品 种已成 为 解 决 小 种 专 化 抗 性 丧 失 问 题 的 重 要 途 径[16ꎬ17] ꎮ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ꎬ 小偃 6 号是 一种典型的高温诱导且无小种专化性的持久性抗 条锈病品种[16] ꎬ研究其高温诱导抗条锈病的分子 机制对于抗病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ꎮ 本研究 确定的温度及条锈病菌双重胁迫下基因表达量研 究用的内参基因ꎬ将为高温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奠 定基础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陈智;蒋先军;罗红燕;李楠;李航【摘要】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结构体内部的分布对于预测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气候、土壤以及耕作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因此有待进行更多的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下的研究.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微生物生物量在长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中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在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本身,而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无显著性差异,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碳在 0.25~0.053 mm 微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垄作免耕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对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无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028)012【总页数】6页(P5964-5969)【关键词】土壤结构;免耕;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作者】陈智;蒋先军;罗红燕;李楠;李航【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在农业以及环境领域里,微生物活动对许多过程有重大的影响,如,N的矿化、反硝化、生物固N和C、N循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1]。

土壤中的微生物居住在一个由土壤颗粒控制的环境里,这些土壤颗粒的特性、形状和大小各异,并且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分布与组成。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是最重要的土壤结构体,了解微生物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对于预测这些过程的发生以及反应速率是至关重要的[2]。

土壤微生物量中所含养分所占比例虽然小,但却是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能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3]。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摘要:细菌生物被膜是浮游细菌和生物被膜细菌共同分布于同一生存空间内的特殊生长方式,能够逃避抗生素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而得以继续生存。

对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分析了其优缺点,旨在评价各种方法在生物被膜研究中的适用性。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浮游细菌;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中图分类号:Q9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177-04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将其自身包裹在其分泌物内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具有不同于浮游细菌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生物被膜形成后造成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增强,在临床上形成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得细菌性感染疾病迁延不愈和持续反复发作,给疾病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多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和拓宽,近年来细菌生物被膜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完善,这些方法根据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基于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和生物被膜内的总细胞数量(包括活细胞和死亡细胞)的定量试验:?基于活细胞的活菌计数试验:?基于生物被膜胞外基质成分的定量试验。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生物被膜的结构、活性和细菌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无损伤的、原位的和在线的技术能够提供自动的、快速的和实时的信息,为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常用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方法在生物被膜生物量研究中的优缺点,以期评价各方法在生物被膜研究中的适用性。

1 常用生物被膜定性研究方法生物被膜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借助各种染色方法(如银染法)、光学和光谱学方法(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进行生物被膜检查和监测,尤其是显微检查技术在观察选取生物被膜细菌群体的结构参数和构效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生物被膜定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快速银染法快速银染法主要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的初步研究。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王玲;黄冰;关亚群;热比亚·努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0)10【摘要】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中且在代谢性疾病发生状态下生长可能受到抑制的Barnesiella(巴恩斯氏菌属)厌氧菌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为今后代谢性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连续14 d给昆明鼠灌胃不同剂量的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B.intestinihominis)菌培养液,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死亡、中毒现象以及观察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

通过溶血性实验,胃酸和肠液的耐受性实验,以及其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来进行体外评价。

结果:实验组均未出现B.intestinihominis菌灌胃导致的死亡,中毒现象,其体重和脏器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也未出现任何病理学变化。

B.intestinihominis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不产生溶血环,属于γ溶血;其胃酸耐受性不强,但肠液耐受性良好,对氯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是对链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耐药。

结论:口服B.intestinihominis菌株对小鼠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其胃酸耐受性不强,对革兰阴性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敏感,若作为微生态制剂还需要验证对不同疾病的有益效果以及需要制作保护剂。

【总页数】7页(P762-768)【作者】王玲;黄冰;关亚群;热比亚·努力【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地方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有机肥不同基源食用菌菌糠主要营养成分及安全性评价2.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及安全性评价3.布拉酵母菌制剂辅助治疗艰难拟梭菌相关腹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4.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混用在设施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储藏稳定性及安全性评价5.黑果枸杞酵素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分类学论文——担子菌亚门系别:07农学系专业班级:生物技术2班姓名:李航学号:0701024207指导教师:卢显芝担子菌亚门真菌一般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类型。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孢子,简称担孢子。

担孢子产生于担子上,每个担子一般形成4个担孢子。

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关键字: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菌丝、繁殖一、担子菌简介——————————————————————————4二、担子菌的特征—————————————————————————4三、担子菌的营养体————————————————————————4四、担子菌的锁状联合———————————————————————5五、担子菌的繁殖—————————————————————————5六、担子菌的担子果——————————————————————5七、担子菌的分类———————————————————————6八、担子菌营养成分分析——————————————————————7九、参考文献———————————————————————————8一、担子菌简介真菌门的一亚门。

因该亚门真菌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而得名。

无单细胞种类,均为有隔菌丝形成的发达的菌丝体。

腐生或寄生于维管植物,也有的与植物根共生形成菌根。

在潮湿的土地上,常见有白色的菌丝体,有时,菌丝相互连结,形成菌索。

担子菌的菌丝体一般分两个阶段,即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的初生菌丝体和由初生菌丝质配后产生的次生菌丝体,许多大型担子菌还有三生菌丝体。

担子菌的子实体变化很大,小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可达 1 米以上。

形状多样,质地不一,有肉质、海绵质、胶质、骨质、软木质、木质、纸质等。

在林地,特别是在草原上,常见子实体形成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张,生出一圈蘑菇。

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有性生殖方式为体配,有性孢子为担孢子(N),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担子菌亚门约 12000种,通常下分两纲,即有隔担子菌纲和无隔担子菌纲。

前一纲包括银耳目、木耳目、锈菌目、黑粉菌目;后一纲包括伞菌目、多孔菌目、马勃菌目等。

担子菌的子实体变化很大,小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可达1米以上。

形状多样,质地不一,有肉质、海绵质、胶质、骨质、软木质、木质、纸质等。

在林地,特别是在草原,常见子实体形成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张,生出一圈蘑菇,年代长达数百年,直径能到200米。

子实体在孢子未成熟时就把子实层暴露于外的叫裸果型;在孢子成熟之后才把子实层外露的叫半被果型;孢子成熟后仍在闭合的担子果中,经外力作用才得以释放的叫被果型。

担子由排列在子实体中的双核菌丝顶端的细胞发育而成。

排列成层的叫子实层,其中常有不育细胞结构,那些比担子长而大、形状多种多样的叫囊状体,那些形如担子但比担子小的叫小担子。

有的担子菌具有壁厚色深的刚毛。

双核在担子中合并为双相核,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相核,顶端生出4个小梗,小梗上生出4个担孢子,各有1个单相核。

也有生出1个、两个或多个担孢子的。

也有作分叉状分裂或生横隔的担子,叫做异担子或半担子。

典型担子无隔圆形或棒形,叫同担子或无隔担子。

担孢子斜生在小梗的顶端,与小梗接触处有突起,叫脐突,成熟时此处分泌一滴水珠,一般认为与孢子放射有关。

经超显微观察,有的说是小梗细胞壁的延长生长,其中充满液体,但也有的说不是液体而是气体,因气体爆炸而放射担孢子【1】。

二、担子菌的特征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细胞壁为几丁质。

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产生在担子上,每个担子上一般形成 4 个担孢子。

无性繁殖大多不发达,许多缺乏无性阶段,少数产生分生孢子和芽孢子。

三、担子菌的营养体担子菌可以形成两种类型的菌丝体,即初生菌丝体和次生菌丝体:(1)初生菌丝体(n):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菌丝体。

黑粉菌和锈菌明显。

初生菌丝体阶段较短,很快通过体细胞融合的方式进行质配而形成双核菌丝体。

(2)次生菌丝体(n+n):两根初生菌丝发生细胞融合形成的双核菌丝体。

在担子菌中很发达,是担子菌的主要营养菌丝。

(3)三生菌丝体(n+n):高等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体在发育一定阶段后形成发达的担子果,把构成担子果的菌丝体叫三生菌丝(包括生殖菌丝、骨干菌丝和联络菌丝)。

四、担子菌的锁状联合双核细胞分裂前,在两个核之间产生一个钩状分枝,其中一个核进入钩状分枝中,随后两个核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新形成的两个子核移向细胞的一侧,有一个核保留在钩状分枝中,钩状分枝向下弯曲,顶部细胞壁溶解,随后在钩状分枝的基部和两对细胞核之间各形成一个隔膜,分割成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内具有与原来细胞相同的两个细胞核。

【2】这种锁状联合可以保证来源不同的两个细胞核均匀的分配到子细胞中。

五、担子菌的繁殖多数担子菌没有无性繁殖阶段。

少数担子菌的担子可以芽殖或以菌丝体断裂方式产生无性孢子。

担子菌的有性生殖过程比较简单。

除锈菌外,一般没有特殊分化的性器官,主要是由两个担孢子或两个初生菌丝细胞进行质配;有的是通过孢子与菌丝或受精丝结合进行质配。

担子菌质配后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体,一直到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时才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所以有较长的双核阶段。

典型的担子棍棒状,从双核菌丝体的顶端细胞形成。

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但也有人说锈菌的性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担子菌的性亲和很复杂,与子囊菌一样,有同宗配合、次生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其中,同宗配合只占10%,绝大多数为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中约25%为两极性,其亲和性由一个因子控制。

子囊菌的不亲和性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即A、a),而担子菌似有多数等位基因(即A1A2A3A4……)。

任何两个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同核体融合在一起,即可形成可育双核体。

其余大多数异宗配合表现为四极性,其亲和性由两个因子控制(即A、B),每个因子又各有多数等位基因【3】。

可育双核体的形成必须由两个因子都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

换句话说,次生菌丝的两个因子都是异源的。

它可产生4类担孢子或2类担孢子,这又决定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交换和排裂列。

染色体不发生交换时,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一个亲和基因位点时,则产生4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两个基因位点时,又因染色体的排列而产生2种类型或4种类型的担孢子。

在担子菌中,裂褶菌的亲性和可能是真菌中最为复杂的,已知它有450个A因子,90个B因子,AB两个因子又各有α、β两个位点,每个位点都有许多等位基因。

两个因子的作用不同,B因子与细胞核的转移有关,A因子与核的配对和锁状联合的发生有关。

【4】六、担子菌的担子果(1)多数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担子果上。

(2)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有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果型三种。

(3)子实层从一开始就暴露的为裸果型,如非褶菌目真菌;子实层最初有一定的包被,在担子成熟前开裂露出子实层的为半被果型,如伞菌;子实层包裹在子实体内,担子成熟时也不开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损伤时担孢子才释放出来,为被果型,如马勃。

(4)有些担子菌不产生担子果,如锈菌、黑粉菌。

七、担子菌的分类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担子菌亚门分为3个纲,已知有16000多种。

1 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没有担子果,在寄主上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

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

2 层菌纲( Hymenomycetes ):有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被果型。

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有隔担子或无隔担子。

大都是腐生物,极少数是寄生物。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有担子果,裸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无隔担子(一)冬孢菌纲冬孢菌纲是低等的担子菌,不形成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厚壁的原担子)。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分化为有隔或无隔的担子,不形成子实层。

菌丝体发达,有初生菌丝体,但主要是双核的次生菌丝体。

有的双核菌丝体可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双核孢子,有的以担孢子芽殖产生分生孢子。

绝大多数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冬孢菌纲分锈菌目( Uredinales )和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 )。

(二)层菌纲担子果一般为相当发达的大型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裸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

担孢子成熟后可以强力弹射。

大多为腐生的,有许多可以引起木材腐朽,少数可以为害植物,有的是森林植物的重要病原菌。

本纲真菌有的为食用菌,如蘑菇、木耳等;有的可作药用,如灵芝等。

近年来发现有不少种类含有抗癌物质,有少数是毒菌,人畜食用可产生幻觉或致死;有的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

层菌纲真菌与农作物病害的关系较小,只有少数是农作物的病原物。

根据担子有无隔膜,层菌纲分为有隔担子菌亚纲和无隔担子菌亚纲,共包含9个目,已知约8000种。

(1)有隔担子菌亚纲有隔担子菌亚纲形成有隔担子,分银耳目、木耳目和隔招菌目等3个目:银耳目( Tremellales )真菌都是木材上的腐生菌,少数寄生在真菌上,担子裸果型,大多为胶质。

典型的担子以十字型纵隔分成4个细胞。

银耳( Tremella fuciformis )是其中很典型的种。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 )真菌大都为木材上的腐生菌,少数寄生高等植物或其他真菌上。

担子裸果型,胶质,干后呈坚硬的壳状或垫状。

子实层分布在担子果表面。

典型的担子有横隔分为4个细胞。

常见的寄生菌是为害桑和其他树木地下部引起纹羽病的桑卷担菌( Helicobasidium mompa)和紫卷担菌( H.purpureum)。

它们的担子果不发达,担子卷旋。

毛木耳(Auriclaria polytricha )是我国在麻栎等木材上栽培的食用菌。

隔担菌目 (Septobasidiales )是—类很待殊的真菌,大都是为害植物的介壳虫上的共生物。

担子果不很发达,原担子的壁很厚(有些像冬孢菌纲真菌的冬孢子),后担子则横隔为4个细胞,小梗上着生担孢子。

这—目真菌中有少数是植物病原真菌,如引起桑膏药病的柄隔担耳( Septobasidiumpedicellatum ) 和柑桔膏药病的柑桔生隔担耳( Septobasidium citricolum )(2)无隔担子菌亚纲无隔担子菌亚纲真菌形成无隔担子、分外担菌目、座担菌目、花耳目、胶膜菌目、非褶菌目和蘑菇目等6个目:外担菌目(Exobasidiales )真菌都是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为害茎叶引起叶斑和肿瘤等畸形。

它们没有担子果.担子在受害部的表面形成子实层,在许多方面与子囊菌中外囊菌属( Taphrina )真菌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