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08.11.25

一、学校组织概述

学校自其诞生起,即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社会单位。所谓组织,是指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它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起来的。这种社群有领导、有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各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分为三类:生产组织(如各种企业和服务型单位)、整合组织(法院等)和政治组织。而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A.W.Etzioni)则根据权威的类型或组织的支配手段,把组织分为三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等人则根据受益者的类型将组织分为:互利组织、盈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四类。学校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但随着学校与广泛的社会系统之间逾益密切,很难将它归属上述任何一种类型。实际上,学校组织兼具上述组织类型中的不同特性。[1]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1.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性质界定为: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

规范性学校对于师生而言,是一种规范性组织。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数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习规范、行为规范。

权威性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学校是极典型地以某种变相权威主义(教育人的部门)组织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以“文化专断”为内容,并以“教育的权威”或“知识的殿堂”为表现形式。

强制性学校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体现为一定的强制性。这种“一定的强制性”区别于法律的严格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学校组织的强制性最接近法律强制的方面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该阶段的学生强制纳入学校组织中;(2)学校组织是通过特有的奖励制度而对学生进行有限范围的强制;(3)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为维持自身权威的工作,尤其是“惩罚”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制约。

2.根据学校组织运作的过程,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被分为: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此外学校还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服务性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的生活水准主要由物质产品的数量决定,而信息社会关心的是生活质量,它由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水准决定。因此,学校作为一种服务性组织的作用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这并非意味着学校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实际上,学校作为一种生产组织,一方面是通过培养“人力产品”(即具有文化知识、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成员所创造的“知识产品”(如科技创造、发明,社会

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等),而间接体现其经济及社会效益。

整合性学校不是通过法律强制的手段(如宪法)来实现整合,而是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以社会文化,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道德等为内容,使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等的儿童,都能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

社会关系的聚焦点学校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汇合点。学校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机构,是社会影响经过的渠道,是家长教育期望的实现机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培育机构等。学校社会关系的中心是师生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群体有他各自的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及对其团体成员的习惯性态度,而在每个群体内部又因社会阶层、地位、性格、知趣等而划分为不同的小集团。[2]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学校组织的结构是指学校成员的构成情况、内部群体的结构、内部事务、权利与地位的分配及其联系方式等。教育社会学着重研究学校组织结构的社会学特征,从而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 学校是一个异质结构

一是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组成实际上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学习者,他们的社会地位、行为方式、角色特征、价值观念等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二是体现在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目的的差异、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差异、学校理想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方面。还由于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差别,所依据的规范不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3]。

2. 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具有权威性。这就使得权威的来源多样化。一般而言,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教师权威主要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校行政领导。在不同年龄的学生那里,这三类权威形象是不同的。这种多权威结构一般会导致下述现象:一是易使班级成为一个现对“封闭的群体”,二是很难出现师生所公认的权威人物,此外还易导致学校难形成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社会组织。

3. 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

学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现代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权系列:校长---分管处长(或主任)---年级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职权系列(学生会组织等)[4]。

(三)学校组织的功能

传统的学校组织侧重于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功能,这种学校组织的单一的、局部的封闭式的功能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组织的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学校组织的“多元功能”观,这种观点认为学校组织功能涉及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面是指从微观到宏观的个人、社区、社会等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学校组织的功能在类型上又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教育五种。概括起来就是学校组织的“三层面五种类”功能[5]。

二、组织理论介绍及其在学校组织中的应用

(一)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生产所需要,一些古典理论家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美国工业工程师德里克·泰罗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思考了社会生产管理问题,并构筑了现代组织乃“科层制”这一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和生产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他们强调要以一般科学的原则重新安排科层结构和组织控制过程,强调促成合理、有序、守纪的行为,从而使明确规定好的目标有可能达成。

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要点:(1)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2)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管理。(3)在等级制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构。(4)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5)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6)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7)重视专家权威。(8)假定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一致。

科层制理论实际上是在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它建立在一系列对组织、劳动及人性所做的假设上。这一理论一经产生,便对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很快便越出工业界的领域,而影响到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部门的管理实践中。

2.社会系统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