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

合集下载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美学的散步》,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及另外33篇小品文。

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是作者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授课的讲稿,内容十分抽象,属于纯理性的范畴,其与物质可感的现实世界相隔甚远,是高度的概括,需结合具体的实体或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非仔细研读而不能得其精要。

33篇小品文,有关于美与艺术的散论,有关于诗歌的通信,也有为书籍所写的序言和演讲辞。

涉及到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建筑、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等。

宗白华先生精通美学和哲学,其对于艺术的探究,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建树,将美学和艺术的观点与社会生活和人性思想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剖析了艺术与美和现世生活的关系,给人的精神世界吹去了一股清凉的风,带来了温和的美的享受。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

远古时代人类就知道以树叶蔽体,知道在器物上雕刻花纹,说明人在天性中本能的就有美的意识和向往。

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人类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美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专门来研究,可见,美不单是一种艺术上的实践,更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建构。

从表现美,到以美的理论来指导美的实践,在这个相互作用交替往复的过种中,人们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领悟了美的本质。

个体意识的觉醒必将影响到群体,既而推动整个人类意识的进程。

美就是这样生发而来的,它不断的以新的形式出现,不断的得以校正和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印迹。

可以这样说,美丰富了历史,也丰富了人类的心灵。

谈到美,必然离不开艺术。

艺术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以生存必需和本能为基础上的人类精神的高地。

在这个高地上,人类能够体验和感觉到生命的快乐,进而醒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真是让我有种在美学的花园里悠然漫步的感觉。

在书中的第一章,宗白华先生就像是一位亲切的导游,引领着我走进了美学的奇妙世界。

他谈到了诗和画的分界,这让我想起了一次特别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去了一家艺术馆。

当时馆里正在展出一系列的画作和诗词书法作品。

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那山峰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能听到山间的溪流潺潺作响。

旁边恰好配有一首古诗,诗中描绘的意境与画面相得益彰。

可就在我沉浸其中时,旁边有两个人争论了起来。

一个说画比诗更能展现出这山水的美,另一个则坚持诗能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在想,这诗和画其实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各有各的魅力。

画用色彩和线条直观地呈现出美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气势;而诗呢,则用文字编织出一个虚幻的空间,任由读者的思绪在其中飘荡。

这不就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诗和画的分界是微妙的,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为我们展现出美的不同侧面。

再往后读,第二章里关于中国美学中的“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之美的论述,让我又回想起了曾经游览过的一个园林。

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园林,刚进门,看到的是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各种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所谓的“错彩镂金”之美吧。

但当我穿过一道道拱门,走进园林的深处,眼前的景象却完全变了。

一片小小的池塘里,荷花正静静绽放,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池塘边,是几间素雅的小屋,白墙黑瓦,简洁而宁静。

没有了之前的华丽装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质朴,这不正是“芙蓉出水”之美吗?我坐在池塘边的石凳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心里想着,原来美可以有如此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候华丽是美,简单也是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欣赏和感受。

接着读到关于书法艺术的章节,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爷爷写书法的情景。

爷爷总是在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那张陈旧的书桌上,他便开始磨墨、铺纸,准备挥毫泼墨。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合集4篇)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合集4篇)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合集4篇)《美学的散步》,收录了宗白华先生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及另外33篇小品文。

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的论述,是作者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授课的讲稿,内容十分抽象,属于纯理性的范畴,其与物质可感的现实世界相隔甚远,是高度的概括,需结合具体的实体或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非仔细研读而不能得其精要。

33篇小品文,有关于美与艺术的散论,有关于诗歌的通信,也有为书籍所写的序言和演讲辞。

涉及到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建筑、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等。

宗白华先生精通美学和哲学,其对于艺术的探究,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建树,将美学和艺术的观点与社会生活和人性思想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剖析了艺术与美和现世生活的关系,给人的精神世界吹去了一股清凉的风,带来了温和的美的享受。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

远古时代人类就知道以树叶蔽体,知道在器物上雕刻花纹,说明人在天性中本能的就有美的意识和向往。

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人类对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美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专门来研究,可见,美不单是一种艺术上的实践,更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建构。

从表现美,到以美的理论来指导美的实践,在这个相互作用交替往复的过种中,人们提升了对美的认识,领悟了美的本质。

个体意识的觉醒必将影响到群体,既而推动整个人类意识的进程。

美就是这样生发而来的,它不断的以新的形式出现,不断的得以校正和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印迹。

可以这样说,美丰富了历史,也丰富了人类的心灵。

谈到美,必然离不开艺术。

艺术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以生存必需和本能为基础上的人类精神的高地。

在这个高地上,人类能够体验和感觉到生命的快乐,进而醒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这些无疑普遍地给人以精神和灵魂上的洗礼。

艺术是最能直接表现美的,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我们欣赏一幅画,说画得漂亮,这就是美的最直接地流露,我们感受到了它,画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

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自然无往而不美。

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

照相片无往而美。

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

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

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

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一本充满了深邃思考和诗意表达的美学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是在跟随先生进行一场关于美的探索之旅,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启迪。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生活中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他指出,美存在于自然界、艺术作品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和疏忽而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太过匆忙,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瞬间。

在论述中国美学的特点时,先生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

他以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为例,阐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审美观念。

比如,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无尽的美感。

而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巧妙,以留白的方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含蓄而内敛的表达方式,与西方绘画追求写实和逼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中还提到了艺术的形式美。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形式的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装饰,而是与作品的内涵和精神紧密相连。

形式美是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建筑中的比例、对称,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或听觉上的愉悦,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秩序。

在谈到审美与人生的关系时,先生强调了审美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审美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纯净和超脱。

通过欣赏美,我们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和烦恼,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够让我们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宗白华先生对于悲剧美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悲剧并非仅仅是痛苦和悲伤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苦难和冲突的描绘,揭示出人类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悲剧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和敬畏之情,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相关推荐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

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该是本色的美。

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

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希冀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展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调,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因为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体现其对美高格调的追求。

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永远存在而不可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苍翠和无数的飞禽走兽。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美学著作,阅读此书,仿佛在美学的世界中漫步,领略着无尽的风光。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这段话让我对“散步”这种看似随意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在美学的探索中,或许并不需要过于严谨的框架和体系,有时候随心而至的思考和感悟,反而能让我们触及到美的本质。

“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这种对禅境的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美的独特理解。

禅境并非是一种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精神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这种境界,能够让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感染力。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美无处不在,无论是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美,还是春天里展现的自然美,都需要我们用敏锐的感知去发现。

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匆匆忙忙,而应该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美好。

“所以中国的画境,不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都不重视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以抽象的笔墨表达内在的神韵和情趣。

”中国绘画注重神韵和情趣的表达,而非对物象的逼真描绘。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独特追求。

它不局限于外在的形似,更强调内在的精神传达。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

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

’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

”空亭在山水画中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点缀,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空灵与宁静。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
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美学大师,《美学散步》凝聚了他深刻而隽永的美学思想。

这是一部著名的美学论文集。

宗白华先生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审视了中西方的艺术的美。

并且在《美学散步》中都有非常丰富而深入的美学阐释。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散步”人生庄子自由脱俗的心境,康德形而上学的古典美学,二者的结合,造就了宗白华先生独特的审美和人生观。

他积极进取又超凡洒脱的境界,是艺术心灵的高端体会。

他对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而且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其中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锐度为美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有不少学者赞美先生一生高度重视对人生境界的审美,推崇积极进取、独立自在的人格精神。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美的事物,突破中西界限,从自然到人生。

用诗意的语言和最直观的人生感悟,展现人格的虚幻和真实,这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够自成一派—散步学派的最大特点。

有人认为,“散步”标明了宗白华美学的个性特征,一是方法上的,二是境界上的。

宗白华先生对书法、文学、历史、哲学、建筑、音乐、雕塑等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归纳,是一次次审美的“散步”。

《美学散步》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看似抽象的词语,在先生笔下被描述为一个个不同的美的场景。

合上书本,静默冥想,那一幅幅画卷展在我们面前,瑰丽无比。

首先,宗白华先生通过“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错彩镂金”之美指的是一种比较华丽的美,“出水芙蓉”之美指的则是一种“平平凡凡方是真”的美。

南朝梁钟嵘《诗品·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有关艺术的美和真、善的关系。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美和真、善的概念是汉代王充提出的,他认为艺术作品,一是艺术作品要真实,强调“真美”,认为“真”才能“美”。

二是艺术作品要有用,这是“善”的要求。

其次,宗白华先生对中国艺术的“虚”与“实”美的问题,艺术作品本身的
形象与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想象就是实与虚的关系。

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宗白华先生的“虚实”思想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空灵与充实。

“虚”指空灵,“实”指充实,空灵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充实是艺术生命力的保证。

一方面,心的“倒空”和物的“隔离”使得作者能够在静中把握世间万物,把握事物内在的永恒生命;另一方面,充实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感情为事物本身注入了充实的内涵,从而使得景物和作者感情充实丰满起来,保证了艺术的永久性,让读者常读常新。

第二,客观世界即物与物之间的虚实结合。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第三,主观和客观的结合。

客观的景物是“实”,主观的情思是“虚”,化景物为情思才能创造美的形象。

最后,通过《易经》的“贲卦”谈到自然、朴素之美是最高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在《美》中写到:“《易经》有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这代表着中华民族一种健全的美学思想。


纵观全书,宗白华先生用他那审美的心灵游荡在中西方的艺术美之中,树立了自己都美认识的独特风格对中国的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谓是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到了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