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4 , J L 腹泻病是 由多种病原 、 多 种因素引起 的 , 以腹泻为 主要 调的 . 则进行静脉补液。观察组 在对 照组 的基础上 接受 中医方法
使 用我院 自拟药方 , 主要如 下 : 白术 、 公丁香还有茱萸各 3 0 症状 的一组疾病 。急性腹泻可导致脱水 , 而持续 腹泻 可引起消化 治疗 , 吸收 障碍 , 营养不 良, 生长发育落 后及 免疫 功能低 下 , 反 复感 染 g 、 肉桂还有 车前子 2 0 g 、 木香 1 0 g 。 将上述药物 以研粉处理 , 每天 g 左右 , 密封在瓶子里面备用 。另外加上 山莨菪碱 , 等, 他们相继 出现 , 形成 恶性循环 。 因此腹泻病是 5 岁 以下儿童发 取出药粉共 3
性. 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0 . o s ) 。结论 z l  ̄ J L 腹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采取西医和中医结合的综合治疗4 , J L 腹泻病
是非常可行 的方法。
【 关键词】中西 医结合; 小儿腹 泻病
[ 中图分类号】 R 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4 ) 0 1 ( a ) - 0 1 8 4 — 0 2
机 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5 0例。 其 中观察组男性患儿 2 8 例, 女性患儿 2 2例 ; 年龄最大 的为 5岁 , 年龄 最小 的为 1 个月, 其中 小于 1 个月患儿有 1 例, 年龄 在( 1 ~ 6 ) 个月 的患儿 6例 , ( 7 ~ 1 2 ) 个
月的患儿 2 2例 , ( 2 — 5 ) 岁 的患儿共 2 1 例; 对 照组男性患儿 2 7 例,
然后 在患儿 的神 厥穴处外敷 , 每天换 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 院住 院和门诊 患者 中 , 小儿腹泻 通过醋 将其调制成 为糊状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芦根 1 、 5g黄芩 1 、 2 鱼腥草 2 , g 0g 地龙 9g X线 诊断为肺 下部 .
感 冒后 咳嗽与外感风邪 、 饮食寒凉有关 , 寒痰水饮 是其重
加地龙 、 僵蚕 、 衣各 9 ; 口苦加 柴胡 1 、 蝉 ⑨ g 2 黄芩 1 ; g 0 ⑩食 要 的病机 , 用基础方 随证加减 , 活应用祛 风散寒 , g 应 灵 活血化 痰, 清热润肺 , 止咳解痉等法 , 但使用温肺化饮 法必 须贯穿 于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避免并发症发生 。 中医学认为 , 引起, 泄 ' J V6 泻 的原因 , 以感受外 邪、 内伤饮食 和脾 胃虚弱等为多见 , 主要 其 的病 变在 于脾 胃, 胃主腐 熟水 谷 , 主运 化精 微 , 因 脾 如脾 胃受
病 , 饮食入 胃, 则 水谷不化 , 精微不布 , 合污而下 , 遂成泄泻 。小
1 资料与方法
吐者加半夏、 生姜 , 腹痛甚者加 白芍 、 木香 , 高热 、 烦渴欲饮者加
石膏 、 寒水石 。饮料方”绿茶 3 、 “ : 白糖 2 食盐 0 ~ 生姜 g 0、 g . 1、 5 g
1 , 片 煎成 2 0m 0 L以作饮料。 口渴 即饮用。
1 疗 效判 定标 准 . 3
本组 4 例 中, 5 显效 4 例 , 9 .1 有效 3 , 66 %; 1 占 11%; 例 占 . %, 2 7 %. 7
3 典型病案
次; 轻度脱水 1 例 , 5 中度脱水 9 , 例 重度脱水 3 , 例 均伴有不 同 程度的酸 中毒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 < 0 d 3 例 ,1 × 1 ×l礼 2 >0 1札 l 例 ; 0 3 大便常规 白细胞(~ + )脂肪球(~+ ) O ++ , 0 ++ 。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 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愈: 治疗 7 、 , 时 粪便性 状 及次数 恢复正 常 , 全身症 状 消失 。 显效 : 治疗 7小 2 时, 粪便 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来 减少 2 3 次 / 以上 , 全身症 状基 本 消失 。 效 : 有 治 疗7小 时 , 便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 来减少 l 3 2 粪 次 / 以上 , 身症 状 明显改善 。 全 无
1 . 两组病例配穴 .3 2
1 疗 效标准 . 3
疼痛甚者, 走窜不定的加血海 ; 肌肤麻木肿胀者加
邪留络脉而不去 , 血泣不流, 死血形成 , 则新血不生 , 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 木不仁”景岳全书・ 《 风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 以气血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 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 着而不移 , 是为着痹。治疗上宜舒经活络, ” 祛风除湿 ,
官针》 指出:扬刺者, “ 正内一 , 傍内( 四而浮之 , 纳)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 是指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 散, 故称为扬刺。 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选用阿是穴是应 用其 以痛为 输的原理 。 加之用 灸法 温 阳起 陷 , 气活血 的作 用 , 用于 阳气 行 多 衰弱 , 沉寒痼冷等疾患。灵枢・ 《 官能》 指出:针所不为 , “ 灸之所宜。三者结 ” 合, 促进了局部行气散瘀、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 对照组的疗法也具有疏通 经脉之效 , 但经观察可见 , 针刺灸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
( 州省 黔南州 中医院儿 科 贵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对4 刨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参苓 白 2 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 治疗. 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治愈率约为9%. 0 总有效率约为1 0 。 % 结论 采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 泻有较好的治疗 作用。 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史方奇;方药中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

”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

”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

”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

”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资料 与方 法
20 04年 1 0月 ~20 0 9年 9月 收 治 不 稳定型心绞痛 ( A) U 患者 9 , 2例 既往有冠 心病 、 心绞 痛史 1~l , 0年 在人 院前 3天 内心 绞 痛 至 少 发作 2次 以上 , 机 分 为 两 随 组各 4 6例 。治疗组 4 6例 , 3 男 O例 , 1 女 6 例, 年龄 5 7 5— 7岁 , 平均 6 . ; 5 4岁 对照组 4 , 3 , 1 ,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 6 . 7 1岁 , 组治疗 前年 龄 、 别 、 两 性 血 脂、 血糖 、 血压 、 吸烟史 、 病程 、 心绞痛发作 情况 、 心功能分级 、 心电图及 药物治疗 、 血 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 显著性 ( P>
准差 ( ±S 表示。组间及组 内计 量资料 ) 比较用 £ 检验 , 有效率用 检验。
结 果
上或 由平坦变 直立 ; ②有效 : 绞痛发 作 心 频率减少 , 程度减轻 , 电图 s— 心 T段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 ③无 效 : 绞痛 发作无 改 心 善或加重 ,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统计 学处理 : 所有数据均 以均数土标
s J 患秋季腹泻后 合理 饮食 和适 当 lL , 用药 , 可缩短病程 , 很快恢复 , 则对d J 健 ,L 康影响不 大。如 果 处理 不 当 , 并发 脱 常 水、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重者危 及患 酸 严 儿生命 ; 或者导致 病情 迁延 , 造成患 儿营 养不 良,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 发 生 于 秋 冬 季 多 节, 近年来有 向冬 季后移 的趋势 , 呈散 发 性或小流行 , 普遍 表现 为起 病急 , 吐后 先 泻、 尿少 、 易脱水 , 其发病机制是 由人类轮 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 黏膜绒毛 , 成 造 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 电解质紊乱 。 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 菌群 , 改善 胃肠 道功能作用 。本 方运用 止泻汤具 有健 脾 燥 湿 、 利 湿 热 、 理 胃肠 功 能 。 本 方 中 清 调 葛根清热生津 , 升举 以止泻 ; 白术 、 茯苓健 脾化湿 , 和胃厚 肠 ; 黄芩 、 黄连 清热燥 湿 , 具有抗 病毒作用 ; 泽泻 利小便 而实 大便 ; 甘草和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儿科“四大防病”之一。

腹泻病可以并发脱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紊乱、心肌炎等,腹泻日久,迁延不愈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反复呼吸道
感染、甚者出现多脏器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中医腹泻病,又称“泄泻”在小儿科发
病率高,由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
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病因分,可分
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以临床中选取84例病例分析。

其中有急性腹泻病中度脱水、酸中毒
18例;中度脱水、酸中毒,伴有离子紊乱15例;先出现呕吐,之后出现腹泻13例;腹泻伴
有心肌受累16例;其中有长期腹泻但是无脱水、酸中毒22例。

对于急性腹泻,出现脱水酸
中毒时,给予静点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并补液纠酸,离子低时补充离子,经过西医治疗见
效快,但是腹泻缓解后多有患儿出现肠道功能降低,所以在临床中配合中药制剂口服治疗,
可以缓解胃肠功能差症状。

中医药治疗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方药:
1方、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腹大露筋,食少泄泻。

功效:健
脾益胃,消疳除积,利湿止泻。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神曲、楂肉、白术、酒芩、当归、陈皮、山药、鸡内金。

2方、感受外邪型:主要症状:中暑伤风,宿食停饮,胸腹胀痛,呕吐泄泻。

功效:清暑利湿,消食止泻。

药物组成:霍香、苏叶、厚朴、枳壳、甘草、神曲、青蒿、法半夏、滑石、陈皮、平贝母。

3方、内伤饮食型:主要症状:食积停滞所致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噯腐厌食,或大便不调,食滞下痢等症。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药物组成:生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清夏、陈皮、莱菔子、枳壳、连翘、茯苓、谷芽。

4方、湿热泄泻型:主要症状: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功效:散瘀破解,推陈致新。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白芍、枳壳、桔红、青皮、甘草、山楂肉、当归、连翘、牛蒡子、
桃仁、木香、红花、地榆。

病例分析
1、患儿吕某、女、12月。

出现经常腹泻,尿量可,排绿色粘滞大便,腹胀,不思饮食。


病例属于消化不良所致腹泻,给予3方口服一周后,症状缓解,再服一周后全愈。

2、患儿
郭某,男、2岁。

形体瘦小,面黄肌少,平时不思饮食,经常性腹泻,尿量可。

舌胖大,苔
薄白。

此病例属于脾虚所致腹泻,给予1方口服,治疗一月左右,患儿饮食好,变胖,面色
转白,康复。

3、患儿孙某,女,10月。

腹泻5天,大便清稀,中多泡沫,伴有发热,伴有
腹胀。

选2方,口服一周,大便成形。

4、患儿王某,女,4岁。

腹泻3天,伴有腹痛,腹泻
不重,大便粘腻,伴有发热。

选方4,口服2天腹痛减轻,5天排便通畅。

此外,中药外用也会取得好的疗效。

吴茱萸、丁香、胡椒共研末调陈醋及植物油制成糊状敷
于脐部,用于治疗伤食、风寒、脾虚泻。

久泻不愈,面色黄白、肢冷嗜睡者,可用盐附子捣烂,加肉桂末,敷于脚心,以肢暖为度。

结论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小儿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所以,脾胃虚弱,消化力差,乳食过量,易引起泄泻。

张景岳说: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久了造成消化不良。

伤乳可出现吐泻,久易发展为慢脾风,或腑积之证,发育受到严重障碍。

现代年轻人不注重中医药,只是认可西医药,但是往往因为治疗不当,伤害了肠胃,所以提醒各位家长要相信祖国医学,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