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小儿泄泻

合集下载

确有专长泄泻门诊病例

确有专长泄泻门诊病例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3 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3年来出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下利清谷,自汗出,伴身体烘热,心烦躁扰,胸中烦闷,平素抑郁不得眠,口干口苦,舌质淡,苔微黄,脉弦细。

之前已服中药近百剂,未取效,自虑可疑癌变,更是不思饮食,乏力倦怠,噩梦纷纭。

既往史:无其他疾病史。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化验:正常。

电子肠镜: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肝郁乘脾证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内服处方:痛泻要方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10g,炒白术15g,白芍20g,乌梅10g,防风10g,柴胡10g,大腹皮10g,诃子10g,紫苏梗10g,白扁豆20g,香附10g,麦芽20g,佛手10g,香橼10g,酸枣仁20g,远志10g,郁金10g,黄芪15g,淡豆豉10g,栀子10g,鸡内金20g。

7付,水煎服,每日一剂。

嘱患者调节情志。

二诊:腹痛、腹泻缓解,仍心烦,睡眠欠佳,半夜时常惊醒。

考虑患者心胆气虚,守上方加牡蛎15g、龙骨15g、珍珠母20g。

1 月后随访,泻止食佳寐可。

主诉:反复腹泻1 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泄泻近 1 年,每日3~5 次,有时泄稀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部有时隐痛,常有头晕,乏力,舌暗淡,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曾诊断为:慢性肠炎。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寒湿内盛证治则治法:理气散寒,除湿止泻内服处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药组成:藿香10 g,干姜10 g,白豆蔻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白芍15 g,荷叶15g,防风10 g,党参15 g,陈皮 6 g,葛根15 g,炒车前子15 g,当归15 g,甘草10g。

14 剂,每日1 剂,水煎温服,每日1 剂。

二诊:泄泻次数减少,无水样便,头晕乏力减轻,偶有口干,睡眠欠佳。

上方加石斛9g天花粉12g,夜交藤30g,14 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病案3主诉:反复腹泻2年余。

现病史:近2年以来腹痛,便稀溏,夹有黏液,每日2~4 次,饮食不规律,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滑。

中医学-小儿泄泻

中医学-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

小儿脾胃薄弱,易于受损,若为外邪或饮食所伤,则运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分,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致泄泻。

重症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损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土虚木亢,肝旺而生内风,而致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及感受时邪的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萎倦怠,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査可有轮状病毒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类证鉴别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常证1.风寒泻证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泻证证候: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3.伤食泻证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证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小儿推拿-腹泻

小儿推拿-腹泻

• 根据大便常规和培养做出病原学诊断。
• 必须判定有无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同时根据常规检 查区分有无白细胞及程度以区分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
四 辩证与治疗
辨证首先要辨清病因 , 属性 , 辨其病情 , 然 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治。 故清代《医宗金鉴 · 幼科心法》“ 小儿泄 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 分消温补治宜精。”指出了泄泻的病因和治 法。
3·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脂肪球或伴有白细胞、红 细胞等。
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
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1症状:两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但痢 疾以脓血便多见,多伴有腹痛、里急后 重。
2实验室检查:细菌性痢疾的大便常规 见脓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培养可见痢 疾杆菌生长。
诊断
•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大便性状可以做出临 床诊断。
方义: 补脾经,推三关--健脾止泻 揉外劳 , 按揉足三里--温阳散寒健脾化 湿。 补大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止泻。 加摩腹--健脾和胃,消食。
• 加减 : 腹泻合并呕吐者 , 加清板 , 掐右端正 , 挤揉天突,三穴配合止呕吐 ,运达上下之气。 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
2、湿热泻: 主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 次频,气味秽臭,或见粘液。纳差,腹 痛阵作或伴呕吐。口渴多饮、发热、小 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 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 清大肠,揉天枢能清利肠腑湿热积滞 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 揉龟尾理肠止泻。 加减: 热重于湿者加清天河水,湿重于热加摩 腹或推下七节骨。
3、伤食泄: 主证 : 便稀、大便夹杂有乳片或食物残 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胀,腹 痛(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嗳气、 呕吐、不思饮食,常伴哭闹、夜寐欠 安)苔厚腻或黄、脉滑实、指纹滞

中医儿科之泄泻

中医儿科之泄泻
滑石25g、砂仁25g、神曲40g、朱砂15g
保和散:同保和丸。 消乳散:同消乳丸。 异功散:四君子加陈皮。
经验方临床应用介绍
伤食伤乳泻:
保和散合扶脾止泻散治疗。
脾 虚 泻:
用异功散合扶脾止泻散治疗。
湿 热 泻:
用香连散合扶脾止泻散治疗。
风 寒 泻:
用时症散治疗。
古代医家治泻之大法
(一)、万氏治泻口诀
“一曰淡渗次温中,三升四塞救儿 婴。”
代表方(止泻煎):炙米壳、白 芍、炮姜、桔梗、车前。
(二)、李氏治泻九法:
1、淡渗分利: 运用此法,使湿从小便去,如治涝, 导其下流。内经云:“在下者,引而竭 之”之义。
常用药物:猪苓 、云苓、木通、泽泻 车前、滑石、苡仁之类。
2、疏利
疏者疏散,利者消导。适用于一般有 表证或有痰涎食积,而引起的泄泻。
附证:气阴两伤 神萎不振,四肢乏力,舌红少津,苔 少或无苔,脉细数。
皮肤弹性降低
分析:暴泻或泻下日久,耗伤气阴致津 亏气虚,肌肤失养。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
人参乌梅汤加减
人 参、乌 梅、木 瓜、山 药 莲子肉、灸甘草
口服补液盐(ORS)
(二)阴竭阳脱
症状
主证:泻下不止。 特点:阳气欲脱之象(面色青灰或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五)脾肾阳虚泻
腹泻主证特点:1、粪质清稀,完谷 不化。 2、久泻不止,五更 泻。
分析:久病泻后,脾肾阳虚,命火 衰微,釜底无薪,阳失温煦 ,不能腐熟温运水谷。
治则: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2、“秋季腹泻”
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起病急,早 期出现呕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体温多数在摄氏38-40度,腹胀 较明显,起病1-2日内即排出水样便 ,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 清水样,粘液少,很少腥臭味。类似风 寒泻

中医技能考点速记:小儿腹泻、触诊分类、急症针灸治疗

中医技能考点速记:小儿腹泻、触诊分类、急症针灸治疗

中医技能考点速记:小儿腹泻、触诊分类、急症针灸治疗为了帮助报考中医执业医师的考生更好地备考技能考试,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小儿腹泻、触诊分类、急症针灸治疗考点,与大家分享。

小儿腹泻:【泄泻】(1)常证(A)湿热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B)风寒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C)伤食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D)脾虚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芩白术散(E)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胃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2)变证(A)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B)阴竭阳脱证——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触诊分类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

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

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

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

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

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

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泄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泄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病因病机:泄泻之因,以湿为主;泄泻病位,以脾为要。

脾为土脏,湿为土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发生泄泻。

由于小儿具有“稚阳稚阴”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加之泄泻常易伤筋耗气,故病情重者,常可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

一般暴泻者常伤阴,久泻者常伤阳病情危重者,也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竭阳脱之变证。

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

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

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证治分类常证1.伤食泻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2.风寒泻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3.湿热泻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2)诊断依据有饮食不节病史,以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的临床表现,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3)类证鉴别与痢疾(细菌性痢疾)鉴别:大便稀,有粘冻或脓血,便次增多,里急后重,腹痛明显。

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2.辨证要点常证(1)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泻症状: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六)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六)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六)一、A11、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的首选方剂是A、保和丸B、异功散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E、健脾丸2、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的首选方剂是A、不换金正气散B、保和丸C、健脾丸D、异功散E、平胃散二、A21、患儿,6岁。

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多食则胸脘痞闷,嗳气泛恶,精神如常,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

其病机为A、脾胃气虚B、脾为湿困C、乳食积滞D、脾失健运E、脾胃阴虚2、患儿,5岁。

3个月前曾患肺炎,病愈后一直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形体较瘦,乏力肢倦,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应首选A、肥儿丸B、枳术丸C、异功散D、保和丸E、四君子汤3、患儿,3岁。

体重13kg,自入幼儿园2个月来,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恶心,精神尚可,二便不调,舌苔薄腻。

其治法是A、消食导滞,理气行滞B、健脾益气,开胃助运C、滋脾养胃,佐以助运D、疏肝开郁,理气助运E、调和脾胃,运脾开胃4、患儿,4岁。

素喜煎炸食物,近两月来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欠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花剥。

治疗应首选A、增液汤B、养胃增液汤C、沙参麦冬汤D、养阴清肺汤E、增液承气汤5、患儿,2岁。

体重11kg,自入秋以来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

最可能的诊断是A、厌食B、积滞C、疳证D、疰夏E、泄泻三、B1、A.厌恶进食,多食饱胀,精神尚可B.不欲饮食,脘腹胀满,烦躁多啼C.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形瘦肢倦D.不思进食,食少饮多,便干烦躁E.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完谷不化<1> 、厌食脾胃气虚证证见A B C D E<2> 、厌食脾胃阴虚证证见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小儿泄泻
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小儿泄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
病因病机
1.病因
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位在脾胃。

2.主要病机
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辨证论治
1.伤食泻证
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苳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2.风寒泻证
主症: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半夏、
陈皮、苍术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大便质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以温中散寒理气;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顺气消胀;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车前子渗湿利尿;恶寒鼻塞声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湿热泻证
主症: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地锦草、豆卷清肠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热重泻频,加鸡苏散、辣蓼、马鞭草清热解毒;发热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湿重水泻,加车前子、苍术燥湿化湿;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独;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运脾消食。

4.脾虚泻证
主症: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5.脾肾阳虚泻证
主症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
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6.气阴两伤证
主症: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委顿,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小,甚至无尿,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7.阴竭阳脱证
主症: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我们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