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配套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

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诗歌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6、巩固练习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7、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与诗人相遇

大声地吟读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

划分节奏

第二遍读:体味情感,注意语速

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大体整齐的停顿次数。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2、和诗人同行

生动地译读

1﹑以诗译诗

2﹑力求押韵

3﹑解释扩展

以诗译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品诗人笔法

妙点揣摩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品析。

解词助读

【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故园】:故乡,家乡。

3、跟诗人对话

优美地说读

1﹑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你”

2﹑想象合理的细节

3﹑语言简洁

4、飞扬神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纷飞的雨雾洒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啊,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

5、游子深情

思乡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第二课时

三、学习《逢入京使》唐岑参

1、关于作者

岑参: 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2、朗读指导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诗词注释

入京使: 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凭借,依靠。

传语:捎口信。

4、诗词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5、探究诗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四、学习《晚春》韩愈

1、指导朗读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3、注释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3、赏析诗歌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而“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这里,“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

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五、作业

1、背诵诗歌

2、改写其中一则诗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 课题《竹里馆》 教科书书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诗歌,了解大意;通过译读诗歌,理解诗歌。 2.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抓取意象,联想画面。同类意象比读,把握“竹”“月”的象征意义,领悟王维“狂欢/孤单”的感情。借助注释、作者生平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通过“炼字”分析、“炼字”分析的迁移训练,从细节体会作者的情致。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热爱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炼字、借景抒情手法的分析。 3.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致,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流行语激趣,对话导入 1.对话导入:近几年,很流行一句话,“狂欢”有时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那么,我们穿越回古代,当诗人孤身一人,甚至茕茕孑立时,它是一个人的狂欢还是一个人的孤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炼字品读古诗,解开独居诗人的情感密码。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竹里馆》,走进他独居竹林时的内心世界。 二、反复诵读,解读诗歌 (一)环节一:听读诗歌,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二)环节二:译读诗歌,联想画面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解:①篁:竹林。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诗中指吟咏、歌唱。 译读: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①深林:这里指“幽篁”。②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译读: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三)环节三:抓取意象,联想画面,意象象征。 1.抓取意象,联想画面 幽篁、深林、明月。是的,这三处啊,构成了月光明亮皎洁、月华如水、竹林清幽深邃的画面。借助诗句中的形容词:幽、深等来组织语言,我们就能够巧妙地符合了诗歌的语境。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朗读(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朗读(原文+译文) 【1】《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四首 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一、《竹里馆》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二、《春夜洛城闻笛》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忧伤;“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忧伤;“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 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 译文) 1.《竹里馆》 ___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唱歌,长啸回荡。 ___没有人知道,只有明月来相伴照耀。 2.《春夜洛城闻笛》 ___ 谁家的玉笛在暗中飞舞,散发着春风,充满了整个洛城。此夜听到曲中折柳的声音,让人不禁思念故园。 3.《逢入京使》 ___ 眺望东方的故乡,路途漫长,我双袖挥动,泪水无法干涸。马上与你相遇,却没有纸笔,只能通过你转告平安。 4.《晚春》 ___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离去,各种颜色的花朵争相绽放。 杨花和___却没有什么灵感,只能随意飘落,像漫天的雪花一样。 5.《泊秦淮》 ___ 秦淮河畔烟雾缭绕,月光照在沙滩上。 唱歌的女子不知道国家已经亡了,还在对岸唱着后宫的花朵。 6.《贾生》 ___ 皇帝在宣室中寻找贤才,而___的才华卓越,无人能及。 可怜的他半夜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前台,不问世间疾苦,只问鬼神之事。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___ 不要说下山容易,上山更难,但走到这里的行人却心满意足。

正好走进万山环绕的圈子里,一座山放过去,另一座山又拦住了前路。 8.《约客》 ___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在下雨,池塘中的青草到处都有青蛙。 约好的客人半夜未到,于是我在闲暇之余敲打着棋子,看着灯花落下。 9.《登幽州台歌》 ___ 前方看不到古人,后方也看不到来者。 我感慨天地的广阔,独自一人悲伤落泪。 10.《登飞来峰》 ___ 飞来山上有一座高塔,据说听到鸡鸣就能看到日出。 即使浮云遮住了视线,我也不害怕,因为我身处最高层。

11.《望岳》 ___ ___极了,但齐鲁的青山更加壮美。 天地造化的神奇让人感慨,日出日落的交替让人痴迷。 胸中的豪情让我如同飞鸟一样,俯瞰着众山。 12.《游山西村》 ___ 不要嘲笑农家的腊酒,丰收的时节留下客人,鸡鸭丰富。 山路崎岖,水路曲折,让人怀疑是否有路可走,但是每到一个村庄,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 春天社交活动的箫鼓声近在咫尺,衣着朴素的人们保留着古老的风俗。 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在月光下拄着拐杖,不分昼夜地敲门拜访。 13.《己亥杂诗(其五)》 ___ 离愁浩荡,白天斜阳,手持长鞭向东指,仿佛指向天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9页课外古诗词赏析题大全(重要)

七下79页课外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竹里馆》 1、解释词语 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2分) 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2分) 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2分) 示例: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主课件配套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2.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2.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盛唐,走进王维,一起欣赏《竹里馆》。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鹊起。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捕被迫出任伪职,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战乱平息后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来官至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半隐半官。 2.背景资料 早在张九龄执政时,王维就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建造了一座私人园林,设计了二十个景点,每个景点王维都赋诗一首,并且让同样隐居的好友裴迪和诗一首,最后编成了一部《辋川集》,再画一幅辋川图,辋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园林地位。竹里馆就是其中一景,《竹里馆》就是为此处景点所作的一首诗,是《辋川集》组诗中的第十七首。 四、吟诵诗歌 1.听范读 2.自由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配乐读(配《高山流水》) 五、释读诗歌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王维《竹里馆》 王维,史称“诗佛”,他的《竹里馆》一直被认为书写隐逸者的闲适之作,表现了高雅情趣和高洁人格。《唐诗鉴赏辞典》称其“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静谧的玄音》等文也认为“反映诗人自守、清静为本的禅学思想”……当然也有提出相左的意见,说并不是闲适生活,而是潜隐于心底的孤愤。“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是王维《叹白发》里的自况。有时候不是不珍惜,而是被沉重压弯了脊背,灵魂只能用另一种形式寻找出口。起句“独坐”,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的“独酌”,柳宗元的“独钓”,赵嘏的“独上”,王维的“独在”……都是一样的万千孤独。“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跟其《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样的画面疏淡,环境静谧。无论夕阳西下,还是邀月对赏,一个明亮的“照”字犹如神异之光,使生命敞亮起来,澄明起来,哪怕只是一小会,也能在瞬间获得永恒!……这首诗没有直接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四句诗都是以叙述的语调,“幽篁”“深林”“明月”三个静态的意象,你会觉得身体灵魂获得从外至内的明亮和超脱,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连续动作,又给人一言难尽,悲欣交集的浮想。“幽篁”“长啸”“弹琴”,正是魏晋七贤,尤其阮籍的自况。《晋书·阮籍传》称籍本有济世志,但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事不与世争,遂酣饮为常”。是的,杨修、孔融、何晏、嵇康、陆机……名士被戮如煮鹤焚琴般让人叹嗟。“半为怀人感逝波”,这些动态的词语

的背后,不难看出诗人狷介的个性,对名士的伤悼,对命运的叹嗟。生命如此卑微,皈依自然吧,在那里获得存在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千古名篇。写《峨眉山月歌》的时候,辞亲远游才刚刚开始,算是少年游吧,24岁(725年),那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纯天然的豪情时代。纵然相思也漫不经心;纵使仕途失意也心不在焉,那是时代的余波给予所有大唐人的疏狂和自信。观山望月,漫游过江陵、金陵、姑苏、齐鲁……无涯的时间旷野,终无法抵达那个与生命质量相称的位置。时间在消磨,岁月在侵蚀,回不去的故乡就像回不去的曾经,有时候也会有遗憾。“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诗人的气脉古今共通,我们很难确定,公元735年的那个春夜,“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无人回应的自问,是真实地耳闻,还是立意地提醒。“暗”字是作者的心境吧,“冠盖满京城,斯人独憔悴”,漂泊在外毕竟年深日久,十年一觉,功名未就,“西望长安不见家”,思念暗涌。“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式的夸张,总是给人大而不空,绵延不尽的意境和情思。春风骀荡,笛音袅袅,如此唯美的意境,却是“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乃思念、送别之意,更那堪离愁别绪。“何人不起故园情?”想起故乡的亲人,或许有的已经不健在,真真幡然回望,情意绵绵无绝期。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教案1

《逢入京使》教案 岑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原诗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原诗及翻译 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原诗及翻译 说明:整理的全册古诗词原诗及翻译,打印发给学生理解背诵用。七年级下诗词目录: 一、木兰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竹里馆/王维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逢入京使/岑参 五、晚春/韩愈 20.古代诗歌五首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七、望岳/杜甫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游山西村/陆游 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泊秦淮/杜牧 十二、贾生/李商隐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十四、约客/赵师秀 一、《木兰诗》 【原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闺房东面的门,坐在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诗歌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归纳汇总及练习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知识点归纳汇总及练习巩固 一、八首课外古诗知识点汇总: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 第1课时 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竹里馆 一、导入新课 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知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期中考试前诗词复习,主要是第三单元后面所附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题型主要以填空题为主,要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能正确书写。 一、《竹里馆》 【原诗】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创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内容思想】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幽篁”“深林”“明月”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高雅绝俗,悠闲自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相映成趣,诗中有画,表达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内心的淡泊和宁静。 【真题练习】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 ——品关键词语悟诗词情感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积累诗词语汇,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抓情感和意象关键字词感悟诗词情感的读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典诗句朗读感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明确:明月:象征团圆,盼望团聚。思故乡:思念家乡。 “思故乡”,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 “明月”,运用意象,间接抒情,表达盼望归家与家人团聚之情。 整首诗表达诗人寄居他乡,月夜思乡之情。) 类诗联读:借月思乡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望月》)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八月十五日》) 7、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学法指津 读懂一首古诗词? 感悟诗人借诗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提示:按抒情方式,抓住关键字词来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情感关键字词;间接抒情,抓住意象关键字词。) ※知识链接:何谓“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如:明月:象征团圆,盼望团聚。往往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常用意象。三、古诗品读 引入:从下面诗句中找出情感或意象关键字词;体会蕴含的情感。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芦管、笛:声音悠扬凄婉,暗示思乡之悲。 望乡:望着家乡的方向,表达思念家乡之情。 朗读感悟:请找出关键词(情感、意象),说一说诗人是怎样抒发思想感情的?(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课外古诗词: 1《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4《晚春》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5《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可惜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即使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8《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鸣。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只好消磨时间似的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落了灯花。 课内古诗词: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XXX《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本课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研究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三、学情分析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古诗文研究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配景,了解作者概略。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重音、停连、读出诗的情感。通过朗读,提升诗歌的诵读本领与观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团体感知诗歌的头脑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起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五、讲授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难点: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入手下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