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及其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废科举的历史反思

曾 华
(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 建 厦门 3 10 ) 福 6 0 5 摘要 :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 明冲突 的必然结果 。它促进 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 在我 国的传 播和发展 , 推动 了传统学术的转型 , 使得新 式知识分子得 以形成 。但 也应 看到 , 历史 上 的科举 制度 在选拔 人才 、 打破权力垄 断、 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 面起 到 了重要 作用 。理性 总结科 举制 度的功 过是非 , 对今 天的教育 发展具有启示 和借鉴作用 。 关键 词 : 科举制度 ; 废除科举 ; 考试 制度 ; 人才选拔 中图分类号 :6 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4— 6 9 2 1 )4— 11— 5 D9 A 17 5 3 (0 2 0 0 2 0
科 举 学 创 始 人 刘 海 峰 教 授 指 出 : 举 这 种 选 才 科 形 式 虽 已 被 废 , 其 精 神 内 核 却 至 今 还 影 响 社 会 和 但
这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是 广 大 考 生 特 别 是 农 村 学 子 为 之努 力 的梦想 。但 我 们 同样 要 清 醒地 认 识 到 , 能 不 就科举 而论 科举 , 如胡 适所 言 , 几 分证 据说 几分 正 有 话 , 七分 证据 不说 八分 话 , 观 公正 地评 价科 举才 有 客 是 研 究 者 应 尽 的 职 责 。 一 味 地 歌 颂 科 举 与 盲 目地 否 定 科举 , 来 都 不 是 理 性 的 决 断 。本 文 试 图从 科 举 从 制 的发 展历 程 、 在 与消 亡 的原 因进行 反思 , 期对 存 以 科 举进 行再 认识 。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2009.No1523摘要:1905年,在中国废除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这⼀⽂官考试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的弊端⽇益显现,并成为社会思想⽂化发展进步的滞碍,在⼀些仁⼈志⼠的疾呼下,被迅速废除了。
但是这⼀制度的骤废,虽然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新及其它⽅⾯产⽣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由于其仓促的废除⽽⽆对应的替代制度,导致社会动荡,政局更加腐败、混乱,并最终使得清政府顷刻间⼟崩⽡解。
关键词:科举制度 废除 得失⼀、科举制度的由来及作⽤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起着功不可没的作⽤,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科举开考,始于隋炀帝时期,它是在废除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后,吸收了汉代察举制度的某些合理成分,⽤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封建官吏。
国家统⼀设定考试的内容、科⽬、时间,通过公平竞争,不论门第出⾝,选取成绩优异者为官,这就是科举制度。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已被视为正途。
唐以后,除元代外,历代王朝都继承了科举制,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达到了⿍盛时期。
从隋炀帝⼤业元年(605)科举制创⽴,到清光绪三⼗⼀年(1905)废科举⾏学堂,科举制度在中国⾛过了长达1300年的漫长历史,肯定有其⾃⾝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内核,如报名公开、考试公平、择优取仕、机会均等等。
他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起的作⽤有如下⼏点:⾸先,机会均等、平等竞争。
这不仅在⼀定程度上彰显了⼀种公平性,⽽且更为重要的是有益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
其次,社会上下层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不断地补充新鲜的⾎液,⽽且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磨灭的作⽤。
最后是有利于⽂化知识的普及以及⽂化统制。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进⼊仕途,他们就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考试内容进⾏学习。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乃⾄世界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在近代,其平等、公开和择优录⽤政府官员的⽅式为欧美乃⾄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效仿。
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得失议论文600字

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得失议论文600字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篇二: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与弊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得失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科举制度原因得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
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
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
元朝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
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现在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等。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考察文化知识,还考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体育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这说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重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评价人才要客观公正。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由朝廷官员来评判的,他们要根据考生的作品和表现来打分。
这说明,评价人才不能凭主观感觉或者偏见来定论,而是要依据客观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评价。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和公正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长远眼光。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是为了选拔官员,还为了培养人才。
因此,朝廷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并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这说明,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和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终被废除。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角度来探讨科举制度的废除,并对废除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北周时期。
后来,唐朝将科举制度完善,并继承了后世的宋、元、明、清等朝代。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选拔资格不仅仅是通过世袭和官僚的身份,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择才能出众的人才。
它是中国古代士人世界的中心,因此也被视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然而,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言文和朝廷知识,忽视了实际技能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僵化,缺乏变通和适应性,容易被过时和陈旧的思想所束缚。
再次,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刻板,强调对考试内容的死背硬记,忽视了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例如,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过于狭窄,难以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科举制度的考官和出题人存在腐败、贿赂等问题,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公正选拔。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晚清时期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响应。
清末民初时期,废除科举制度成为了广泛的社会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得到了政治权力,成功推动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开创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士人世界封闭的局面,开放了社会选拔的新渠道。
其次,废除科举制度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选拔标准。
再次,废除科举制度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意义,倡导了实用性教育,大力发展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废除科举制度后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
关于中国科举教育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感想

为代表的传统教育选拔制度 ,真的已经
离我们 而远去 、 的已经 成为历史 了。 真 中 国现 代 教 育 制 度 与 科 举 制 度 之
王学泰 : 戊戌变法 在 老佛 爷 的干预
下 失 败 了 ,新 政 ” 乎 被 扫 荡 殆 尽 , “ 几 但
纪 之久 了 , 是 它 的影 响 、 给 中 国历 但 它 史 留下 的许多值 得思 考之处 , 这些 东西
的意 义 还 远 远 没 有 消 逝 。 以恰 逢 这样 所
的时候 , 我们似乎 可 以就科举 制度 在 中
国文 化 史 上 的意 义 以及 科 举 制 度 与 中 国教 育 现代 化 的关 系做 一 点 讨 论 。
有些 突然 , 主持 科 举 的礼 部 对 此 一 无 所
[ 作者简介」王学泰、 毅, 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研究员
9 4
社会科学论坛
知, 他们刚刚费了好大的力气破除迷信 ( 人们认为 明代修贡 院而亡 国 , 贡院 修 不吉利 , 以一直任其破败 ; 所 庚子事变 后简直不能用了) ,准备重修已经很残
此军政大事 , 也不敢乱作主张”《 (晚清七 十年》 了 , ) 对于社会上变革要求逐渐能
够感应 了。 当时 热 衷 新 政 、 学 校 的地 兴
( 北京贡院拆毁最早 ,一进 民国就成为
居 民区了) !
废除科举是件大事 , 因为它面对的 几十万读书人和一千多年深人人心的影 响。 戊戌变法时 , 康梁虽然也提 出“ 兴学
而名望多来 自 有权有势者的推荐, 进士
科举在 中国制 度文 化 中的 贡要
科 考试 内容不太 确定 , 一般说来 比较重
功能及其形成的过程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一、本文概述《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是一篇旨在重新审视和评价科举制度废除后百年影响的文章。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曾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以来,这一历经千年的选拔机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本文试图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回顾,分析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
文章首先概述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废除背景,探讨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接着,文章分析了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还就科举制度废除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官员选拔机制的变革、教育体系的调整、文化传承的断裂等。
在反思部分,文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废除科举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章认为,虽然废除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文章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旨在通过对科举制度的重新审视和评价,揭示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与贡献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其废除已有百年,但回顾历史,我们仍可以发现科举制度存在的优点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科举制度以其公平性、公开性和竞争性而著称。
无论士人出身如何,只要他们通过层层考试,就有可能获得高官厚禄。
这种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得更多有才能但出身贫寒的士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涵盖儒家经典,这使得士人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从而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
它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的一个标志,这种断裂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
科举制度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它强调的是对经典的诵读、理解与应用。
这种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传统文化在担任官僚职位方面的价值被丧失。
以前的士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还能够借此来提高社会地位和名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废除,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以实用、专业知识为导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冷落,文化传统的断裂不可避免。
其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官员选拔方式的改变。
自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
这种转变使得人才选拔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实际表现,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传统的士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特长受到忽视。
而传统的士人修养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得到保留和发扬,导致中国官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下降。
再者,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改变。
科举制度所鼓励的是勤学苦读、努力上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社会的行为动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竞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而对于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逐渐减少。
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也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断裂。
最后,科举制度的废除还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缺失。
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得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它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和学术体系。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不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使得学生在教育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及其废除百年后的反思》摘要:科举制度标榜的“唯才是举”精神,以及注重机会均等,强调公正、平等的合理内核,被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法等国所吸取,演变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到今天这一制度已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考试科目有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算、明书、明道及武举等,同时还保留了“吏道”,又因痛恨科举制度,把“八股文”的刻板、空洞等弊病凸显出来,认为“八股文”足可以代表科举制度的一切内容提要: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
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
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举创举废除百年反思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2—52—4科举,创立于隋、盛行于唐、发展于两宋、衰亡于明清,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形态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
但科举制度又一度被视作同鸦片、小脚一样的“国粹”而颇遭指责,最终于1905年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科举制度并没有因为其被废除而为人们所遗忘,时至今日,对这一重要制度的争议仍然很多,毁誉参半,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一种制度能实行1300年,跨越了隋唐以后的不同朝代和政权,并在东亚不同民族和国家中广泛实行,已经说明它在古代社会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科举在近代之所以被废除,一是它与旧制度捆绑在一起,反封建连带把科举也扫除;二是与学校相比较,它培养人才的方向太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废除成为必然的事。
但事过百年后反思,又感到一点遗憾。
作为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以考试形式选拔国家文职官员的制度,在未找到功能替代物之前,便草率地将其全盘否定实非明智之举。
这一点已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明,同样也可以从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中找到答案。
一、科举制度是传统社会治理庞大国家过程中的一个理性选择中国历朝历代在建立官僚统治机构的同时,没有少在人才选拔机制上下功夫。
科举制产生之前,国家官吏主要来源于世家大族和官员的举荐,其次才是诸如学校(西周的官学、两汉的太学)的生员和军功选拔等等。
选拔面的狭隘和官吏素质的低下,一直困扰着封建国家。
世袭和举荐,有利于豪门而不利于国家,久而久之,必然危及国家的稳定。
因此,扩大选拔官吏的范围,用制度化的考试广泛吸纳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使官僚机器更有效率是势在必行的事。
通过国家主导的层级考试进行选拔,不仅可以得到受过训练的合格的官吏,而且还可以培育出一个介于国家和个体小农之间的稳定的以儒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达到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的目的。
这是科举产生的背景,也是经历了先秦的世卿世禄制、秦代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制的多次挫折后的无奈的但又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客观实际的理性选择。
秦代及汉初,官吏选任以军功爵制为主,并辅以荫任制和征召辟除制等为官形式。
不过,上述方式仍不能满足汉初日益膨胀的国家机构对人才的需求。
为解决经邦治国之士缺乏的难题,汉武帝于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备国家选用,从而确立了孝廉察举为官的制度。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的官吏世袭制,打破了汉初军功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选拔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
到西汉晚期,由于世族地主把持国家权力,察举制也失掉了原来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久乱之后对国家权利的再分配,曹魏于延康元年(220年),始行九品官人法制度。
曹丕实行此法的初衷,是想为当时的国家选拔人才和在官僚机构中使用合格的人才,达到“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的目的。
九品官人法较之于两汉的察举制,是把人才分为九等,荐举职官时由政府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这似乎比察举制少了一点随意性。
但随着九品官人法的系统化、制度化和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遂成为西周世官制的翻版。
由于门阀世族担任大小中正,控制了选官制度,评判便失掉了客观性,“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致使官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
隋唐时期,在长期的国家管理与政治实践中,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也逐步进人了它的成熟期,最终产生了运行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隋文帝在开皇年问(581—600),以分科举人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制度。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开科举之先河。
618年,唐朝建立之后,科举取士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
国家对考生的资格、考试的科目与内容,以及考试的形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与要求。
从此科举成定制,为后世所遵循,朝代可以改,皇帝可以换,但科场却不可不开。
科举通过考试的方式,凭文取人,使人才选拔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和衡量依据,使选官用人有了制度性保障。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产生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
二、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上的一个创举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相对的开放性和机会平等性(男女平等除外)。
由于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按原籍自由报考的原则。
除了“十恶不赦”的罪犯及所谓“贱民”外,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年龄等限制。
这种相对开放、机会平等的考试制度,符合了各方参与人的利益,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制度性地体现出一种平等精神。
因此,从隋唐至明清的科举时代,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资格参与竞争。
二是相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科举考试是一种“标准化考试”,做到了考试内容标准化、考试书体标准化和任用标准化。
考试成绩这种“量才尺”,在确定考生人仕资格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正是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标准,做到了相对公平和公正,减少了以往选拔官员的随意性。
除此之外,科举作为一种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封建时代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存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中,是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又不属于某个特定朝代。
它能够自行运转,任何人都很难操纵其运行。
这种技术上的优势,使科举做到了千年一贯制。
而且,科举制度以规范、严密和配套系统完善著称。
一方面,科举与私塾传授、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科举型教育考试体系。
读书人不论来自哪一个阶层,若要走科举人仕之路,都必须人私塾或学校,接受国家典章制度和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中修身养性,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后,才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这一点,在明清时代就有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科举与国家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回避,以及致仕、回籍等制度相配套,形成了完整的官员管理体系。
因此,科举出身的官员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大都能养成办事认真的习惯和具备行事自律的操守。
即使他们致仕回籍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福桑梓,促进当地教育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之一,历朝为之制定出一整套详尽而又严密的考试规则。
例如,为确保科举取士形式上的平等,采取“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原则,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为防止考试中出现越轨行为,考试时锁院以防漏题、搜检以防夹带、监考以防偷看、糊名誉录以防关节、内外帘之隔以防串通作弊。
同时,公布称为“闱墨”的被录取人的考试文章,并刊印成书,卖给其他人作范文。
如果被录取人的文章不太像样,不仅拿不出手,而且刊刻出来也会惹祸。
值得一提的是,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就连周边国家朝鲜、越南等,也模仿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科举考试系统。
一种制度能够跨越了中国隋唐以后的不同朝代和政权以及东亚不同民族和国家而广泛实行,已经说明它在古代社会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进人近代,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出现,科举制度也被介绍到西方国家。
科举制度标榜的“唯才是举”精神,以及注重机会均等,强调公正、平等的合理内核,被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法等国所吸取,演变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到今天这一制度已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西方学者赞叹古代中国发展了一种精心设计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既是一种教育上的选拔,也是一种甄别最有希望的文官的手段。
美国学者顾立雅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
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三、科举制度的极端封闭和守旧僵化使其最终走向消亡科举制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的骄傲。
它以制度化的方式培养选拔人才,开创了一个古典式的职业文官治理的时代。
可以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是辉煌的。
不过,这种辉煌进入近代之后,使人感觉的是落伍和没落。
科举制度毕竟是传统农业社会和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相对停滞的时代,科举出身的人才似乎游刃有余,可进入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其最致命的弱点就暴露出来: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近代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如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相继创办了招商局、电报局等一系列新式企业。
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举出身的举人、秀才们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根本无法胜任工作。
而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学科齐全,各种专门人才辈出。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西式学校显然比科举制度优越。
如果中国还是八股应试、策论取士,新的人才从何而来?再说,西学东渐之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还茫然无知,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度因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
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实行所谓新政,改革传统官制,大兴实业和开办学堂。
在这种情况下,正式废除科举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