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诗歌鉴赏形象与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
答题模板 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 动词)
13
题型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7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 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 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 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 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 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8
(2)理解诗句言外之意,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 诗贵含蓄,诗人的情感有些直接表达出来了,有些通过言外 之意,如用典、双关,或通过景物描写等间接表现出来。第 三联,诗人写悟禅、饮酒,以压制内心的不安躁动,消除愁 情,其实正暗示了内心的愁苦。第四联,诗人不愿意官帽被 尘埃玷污,“尘埃”一般指官场上的污浊,是奸邪小人的象 征,而“眼明”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3)结合注释、全诗,分析诗歌情感产生的原因 从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和注释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以及首联的“忆咸京”三字可以发现, 诗人愁苦源于流徙南地,但诗人对京城依然恋恋不忘,满怀 16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一、(xx·大连市xx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二、(xx·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顾非熊①(唐)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三、(xx·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黄庭坚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专题12 古典诗歌鉴赏(第02期)-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精品解析卷汇编(原卷版)

专题12 古典诗歌鉴赏(第02期)-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精品解析卷汇编(原卷版)

1.(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八年级上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

(共4分)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2分)1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2.(2017届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古诗阅读。

(5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分)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武侯庙①(唐)杜甫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

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武侯庙》《春望》中,诗人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何相同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3.(2017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八年级上期中)(4分)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8、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自选一词请作简要分析。

(2分)9、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4.(2017届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小题(4分)泊平江百花洲①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2 诗歌鉴赏--词曲(含详细解析)

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2 诗歌鉴赏--词曲(含详细解析)

专题检测(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诗)(时间:90分钟满分:101分)1.(2014·陕西西安五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孤雁崔涂①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

②矰:zēnɡ,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为了突出“孤雁”,首先写出了“离群”这个背景,“行”与“独”作对比,雁之孤就突现出来了。

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云低”“月冷”,衬托着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

(2)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了。

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

作者飘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答案:(1)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

②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要求1、把握诗中的形象;2、理解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艺术风格及其表达的情感;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鉴赏常用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为同一概念,均是指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来表现诗歌内容的手段和方法。

它是总体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材、行文结构等。

2、修辞手法从属于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比兴、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3、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对事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等。

4、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5、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有总有分(总——分,分——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详略得当、过渡、铺垫、伏笔等。

二、了解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离愁别恨5、长亭送别6、归隐情怀7、生活杂感三、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1、写景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往往通过景物特点的叙写蕴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者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

言在此而意在彼,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手段,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鉴赏时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2、羁旅赠答诗: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9·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初二期中】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②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关城:指潼关。 ②砧(zhēn)声:捣衣声。
27.诗中“____” “____”等词交代了送别的时节,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讲案)讲目标1. 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诗歌中的形象【高考典例】1、【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答:2、【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 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4 分)答:【考点剖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

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命题揭秘】高考中对意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选择题。

但正确把握意象是读一首诗词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其他类题目所必须的具备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可单独设题,也可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

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 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选择题。

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意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意象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注意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意象的复习很重要,这是一种意象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 是对文明的吸纳。

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鉴赏意象类试题解答方法:2 分)1(1)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

(2)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

(3)掌握一般的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4)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5.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⑦爱恨情长,⑧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ⅩⅩ是什么样的形象?答题步骤:①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6.掌握鉴赏意境类试题解答方法:(1)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2)掌握一般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能力训练】1、【2018 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注】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E.这首词上片描写叙事,下片抒情议论,表达了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 6 分)答:2、【2018 届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宋代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钓台,指严光钓台。

严光,东汉著名隐士。

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夫不离身手的工具服饰。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的完全否定。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本词借渔父抒写词人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E.本词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重复用字映带生情,如上片的两个”一”,下片的三个“潮”。

(2)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6 分)答:23、【2018 届重庆市高三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处士郊居皮日休石衣①如发小溪清,溪上柴门架树成。

园里水流浇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

几多狎鸟皆谙性,无限幽花未得名。

满引红螺② 诗一首,刘桢③ 失却病心情。

【注】①石衣,水中苔藻。

② 红螺,软体动物名,壳薄而红,可制为酒杯,故用作酒杯或酒的代称。

③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英年染病身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小溪潺潺,清澈见底,石衣如发,随水招摇,用典型意象写出郊居环境的清幽。

B.颔联写园中水流竹响,室内落棋有声,以有声衬托无声,描写了处士的居家生活状态。

C.“几多”一句写居处鸟儿之间相亲相近的嬉戏场景,流露出诗人对人间温情的渴望。

D.“无限”一句表面写花儿无名,实则暗示处士未曾得官,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同情。

E.诗歌先景后情,写景视角从园外转到园内,复又转到园外,抒情则巧借典故,含蓄委婉。

(2)李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分)答:4、【2018 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中高三4 月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 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

③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

④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