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摘记
乡土中国前三章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乡土本色1. 乡土社会是面对着有限资源的竞争,而资源有限又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竞争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 乡土社会是稳定的,因为它没有制度化的陌生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
3.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的。
4.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是差序格局,即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不同层次的权力关系。
5. 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礼”,它既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
6.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是习惯法,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1. 文字是城市社会的产物,它将城市社会的知识传播到乡村,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2. 文字下乡的过程中,出现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现象,即尽管人们学会了使用文字,但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并未改变。
3. 文字下乡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但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4.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成为了新的权力资源。
5.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1. 文字下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2.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中的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分层。
3.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私塾教育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
4.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地方文化逐渐被同化。
5. 文字下乡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既有推动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6. 文字下乡使得乡村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7. 文字下乡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的面貌,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动力。
摘抄内容较多,以下为部分摘抄:“乡土社会是面对着有限资源的竞争,而资源有限又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竞争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1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
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代表的深厚农耕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地位。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简单的说,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沿袭着一部分原始的生产工具,比如犁铧、马车、锄头、石磨、水车、水磨、纺车等生产工具,从这些生产工作可以看出,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农村还沿袭着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具有的乡土性,从而导致乡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从古至今,许多农民靠务农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经典语句摘抄:1、把钥匙拿走,我只要我老公的房子,你又不是我老公。
2、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3、等你赚了第一个一百万,咱们再好好聊,记住,是赚不是继承哦。
4、你如果现在不杀了我,就说明你爱上了我。
5、这枚戒指我挑了很久,虽然不是很贵,但却代表了我对你所有的爱。
因为我不想我的老婆将来对我发牢骚说我都没有正式向她求过婚。
6、我刚刚想明白一个问题,您想要的是婚姻外的刺激,而我想要的是刺激的婚姻。
7、我是来泻火的,不是来喝茶的。
8、婆婆妈妈不能比,越比越贫瘠。
9、劈腿给前未婚妻,不叫劈腿,叫内劈。
10、爱情你们谁都不要帮我,我黑衣服也要穿出白色的光彩来!11、我跟方格是事故,跟方建华是故事。
12、只有殉情的女人,没有痴情的男人。
一个人要是舍得让你伤心,就根本不会在乎你是否流泪,所以赶紧收起你那卑微的泪水,洗洗脸刷刷牙,该干嘛就干嘛去吧。
13、你是打算养我呢,还是打算娶我。
娶有娶的说法,养有养的说法。
养我给我的钱不够,娶我我一份先不要。
14、“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而生活基础。
”15、没有男人不会死,但死也不能没有闺蜜。
16、在乡土社会里不应文字决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17、好马不吃回头草,可是只有回头才能吃到草。
18、“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而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
强制发生了权力。
”19、我就想嫁个好人,嫁个爱我的有钱的男人,我有啥错了。
乡土中国每章摘抄笔记(3篇)

第1篇第一章:乡土本色摘抄笔记:1. “乡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特色。
”2. “乡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土地是人们生活的根基。
”3.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地位。
”4. “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以‘孝’为核心,强调家庭和家族的和谐。
”第二章:文字下乡摘抄笔记:1. “文字是乡土社会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有助于记录和传承乡土文化。
”2. “文字下乡的过程,实际上是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渗透的过程。
”3. “乡土社会中的文字主要是口头传承,而不是书面传承。
”4. “文字下乡使得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第三章:差序格局摘抄笔记:1. “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结构,它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一种等级制度。
”2. “差序格局中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3. “差序格局使得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
”4. “差序格局的存在,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相对困难。
”第四章:男女有别摘抄笔记:1. “男女有别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它规定了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2. “男女有别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主要负责家务,男性则承担家庭的经济和社会责任。
”3. “男女有别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4. “男女有别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也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特征。
”第五章:家族摘抄笔记:1.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由共同的祖先和后代组成。
”2.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决定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力。
”3. “家族制度是乡土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4. “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追求,也是人们维护家族荣誉的方式。
”第六章:血缘和地缘摘抄笔记:1. “血缘和地缘是乡土社会中的两种重要社会关系。
乡土中国名著摘抄笔记(3篇)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文化、伦理和习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以下是对《乡土中国》中一些重要篇章的摘抄和笔记。
一、《乡土本色》摘抄:“中国的乡土社会在基层的结构,它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笔记: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指的是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由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因素决定的。
这种格局下,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而非固定的等级制度。
二、《文字下乡》摘抄:“文字下乡,并不是为了要消灭文字,而是要消灭文字的障碍。
”笔记: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中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他认为,文字下乡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文字与乡土社会之间的隔阂,使文字更好地服务于乡土社会的需要,而非消灭文字本身。
三、《再论文字下乡》摘抄:“文字下乡,不是要改变乡土社会,而是要帮助乡土社会更好地发展。
”笔记: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费孝通进一步阐述了文字下乡的目的。
他认为,文字下乡并非为了改变乡土社会,而是为了帮助乡土社会更好地发展,使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接轨。
四、《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是以个人为中心,由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因素决定的。
”笔记:费孝通在《差序格局》中详细阐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
这种格局下,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五、《家族》摘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由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构成的。
”笔记:在《家族》一文中,费孝通分析了家族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血缘关系,还承载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六、《男女有别》摘抄:“男女有别,是乡土社会的基本规则,它体现了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笔记:费孝通在《男女有别》中探讨了男女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读书摘抄笔记乡土中国(3篇)

第1篇摘抄笔记一、引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摘抄笔记。
二、乡土社会的特征1. 地缘关系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
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都紧密相连。
摘抄:“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往往通过血缘关系来体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的基本联系。
”2. 非流动性乡土社会具有强烈的非流动性。
人们出生、成长、结婚、死亡都在同一个地方,很少迁徙。
这种非流动性使得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抄:“乡土社会的非流动性,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集体主义乡土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人们为了共同利益,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共同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农业生产、社区建设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习俗与规范乡土社会以习俗和规范为行为准则。
这些习俗和规范既包括道德规范,也包括生活习俗。
人们遵循这些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习俗和规范,是人们行为的指南,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乡土社会的历史演变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来源。
摘抄:“先秦时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乡土社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摘抄:“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冲击,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乡土中 国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个人感悟。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对中国社会本质特征的一个精准概括。
在传统的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依赖土地谋生,土地成为了人们生存的根基。
这种乡土性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上,更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者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社会关系网络,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亲疏远近和利益关系来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礼治秩序”也是乡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礼并非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主动服膺。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规矩和习俗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人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礼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书中还提到了“无讼”的观念。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不太愿意通过打官司来解决纠纷,而是倾向于依靠家族长老、邻里调解等方式来化解矛盾。
因为诉讼被认为是破坏了原有的和谐关系,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观念反映了乡土社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此外,“长老统治”也是乡土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年长的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威望,在社区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决策权。
年轻人往往需要听从长辈的教导和安排,这种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传承和稳定。
在语言方面,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富有地方特色。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摘抄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应该是终老还乡。
”——费孝通《乡土中国》感悟赏析:费孝通先生在这句话中深刻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即地方性的限制使得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常态的生活便是终老还乡。
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乡土社会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现代城市生活与乡土社会关系的思考。
摘抄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礼治秩序的维持,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每个人对传统的服膺与敬畏。
”——费孝通《乡土中国》感悟赏析:费孝通先生在这句话中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特点,即不是依靠身外的权力,而是每个人对传统的服膺与敬畏。
这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以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抄三:“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这种联系和依赖使得乡土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费孝通《乡土中国》感悟赏析:费孝通先生在这句话中描述了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特点,即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摘抄四:“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人们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
这种感情和依赖使得乡土社会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感悟赏析:费孝通先生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即人们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
这让我感受到乡土社会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摘抄五:“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礼治秩序的维持,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每个人对传统的服膺与敬畏。
”——费孝通《乡土中国》感悟赏析:费孝通先生在这句话中再次强调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特点,即不是依靠身外的权力,而是每个人对传统的服膺与敬畏。
这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以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著名的“差序格局”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11-2005.4),江苏吴江人,伦敦大学哲学博士。
先后任教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曾担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
[内容摘要]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Durkheim的话说: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差序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
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礼治秩序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
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
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