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一)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本书最开始就写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冲击。
中国出现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
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
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
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
直到看到一篇__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
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
深以为然。
而这本书给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中国人的逆来顺受________于祖祖辈辈的顺应。
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
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
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
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
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土地的印记。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
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
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的根扎在土里。
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乡土中国 第一章读后感

《乡土中国》第一章读后感
读完《乡土中国》第一章,我深感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社会学著作。
费孝通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描述,展示了乡村社会的特点、功能和运作方式。
他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亲情、邻里和地缘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性。
同时,费孝通先生也指出了乡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社会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等外部力量的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这使得乡土社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此外,费孝通先生还强调了乡土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他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第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
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和功能,也让我更加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同时,费孝通先生的智慧和洞察力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乡土中国》这部著作将会成为我思考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思修课的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社会研究学的书,我的眼球就被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所吸引了,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他让我懂得了中国乡土社会有着太多的思想羁绊,人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在地社会很安定、美好,不愿意做出改变。
费孝通先生说种地的人搬不了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了,所以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动。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总想让我妈在闲暇时多出去走走,但她总不愿意,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农村种地的人,不在家种地还能干什么。
我想现在还有挺多人还在受着土地的束缚。
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成长,没有陌生人。
在经历了长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不是见外了吗?”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语句,这是出于一种对于熟悉的规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规矩之上,如果社会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种熟悉地规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约定俗成,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所的道德绑架有些类似,这对于我们要去建立一个信用社会和一个法治社会是很不利的。
还有些乡土社会里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了乡土社会里的传统,人们从上一代学到的知识不假思索就运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复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问原由,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定性思维,思想的不到扩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传授给一代的思想之中,这是可悲。
不是说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那样思想落后、固执不前,其实只是说中国乡土社会知识的匮乏。
不过现在的乡土中国传媒工具的普及,乡土社会的思想较以前来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有些固执的思想存在,我们要想社会能够全面的发展,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能落下,一起进步、成长,我们才更容易去构建我们想要的社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一学期读透费孝通的(一)乡土本色

第一章乡土本色01阅读目标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02阅读方法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2.圈点、勾画、批注3.对比分析法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6.思维导图应用03篇目精读(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本篇核心论点句】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思考延伸】①作者为何将研究目标定位于基层社会?②作者为何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精选3篇)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精选3篇)作文是经过人们的思想思考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表达主题意义的一种叙事方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感初中生作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此书搜集的就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时《世纪评论》之约,而译成分期连载中的14篇文章,追责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此书就是关于社会结构本身及性质的分析,略偏于通论性质,并以此做为一个方向去发展中国的社会学。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关键词“乡土”了,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线索——至少在那个年代。
乡下人是中国的基层,从基层看去,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产生乡土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这一乡土性质发生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作者在这一部分运用的分析方法看来是较普遍的,即从现象看本质。
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差异,体现在我们的差序格局:中国与西方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则是融在集体中独立平等的个体。
还有秩序的差异,有礼治、法治、人治之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可能受儒家影响)礼治较明显,而西方则为法治秩序;另外在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等方面要上升一个层面再论,这也是我需要更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读《乡土中国》,再看看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两对差异亦或矛盾似乎就是理所应当的。
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社会和人的特点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出剪影。
作为一本社会学入门型的书,《乡土中国》以典例论证解说,易于读者接受。
我读过之后的确感受颇深,相信大家读了也会有所体会。
费孝通就是一位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社会学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我指出他在20世纪40年代顺利完成的一本名叫《乡土中国》著作更深入人心,更能够被我们中国人所拒绝接受。
回忆起我大一刚开始上《社会学概论》的时候,颜士之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了解许多对我们努力学习社会学以及本专业的各类社会学大家以及他们的书籍,当老师说道至费孝通先生的时候,着重地为我们了解了他写下的《乡土中国》,也正是因为受到老师的影响,我回去深入细致地写作了这本著作,读后我才晓得费孝通先生的体会之甚广以及对中国内在结构分析的细致,直到现在想一想也使我深有感触。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作为一名读者,我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后,感受颇深。
这本书是由费孝通先生撰写,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专著。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和问题。
中国农村一直都是一个存在问题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十分低下。
农民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少必要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此外,贫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也是农村存在的问题。
费孝通在书中指出这些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野调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在阅读本书时,我对于费孝通先生的思路和建议深感认同。
他的提出的“广袤的农村市场”和“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等思路,可以解决当今中国农村面临的很多问题。
在他的思路中,把农村看作是一个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地方,并且提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这样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农民的负担,开创农村产业升级和班赞发展之路。
《乡土中国》这本书有着极高的价值,不仅是因为其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更是因为其打破了人们对待中国农村的错误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每次读完这本书,都会让我产生强烈的愿望,希望能积极参与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尝试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经验和思路。
在我看来,“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一本富有创新思想的专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对于农村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
他的思路激发了我对于农村问题的新的想法和思路。
我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而认真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让我深深的感到,阅读这本书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迪和对自己的一次严肃的思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徐迟的作品,这本书共有两卷,是他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变化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他的家乡浙江宁海的记录和回忆。
《乡土中国》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5篇)《乡土中国》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篇1)《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乡村社会学”课堂内容组织的。
这本书和我们习惯的社会调查报告很不一样,它不是对特定社会的描述,而是从特定社会中提取的一些概念。
虽然这是一个概念和概述,但从他的讨论中,费先生从农村生活的具体细节出发,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验证,而不是简单的概括。
有人说得很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的入门读物,但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作支撑;语言通俗易懂,加上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难以理解的理论术语,但读过之后却有了然于胸的豁然开朗感。
恐怕很难找到像《乡土中国》这样详细、深刻、通俗易懂地描写和分析中国底层农村社会的书。
《乡土中国》一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它所描述的现象至今仍在中国社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以不同的层次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社会,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有一种默契,然后微笑。
虽然费老一再强调,这本书只适合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社会,但是,城市人不是由农村人发展起来的吗?如果他们的上一代不是农民,那么上上一代也一定与乡村有着关系。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隐藏在城市人身上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等,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气息的国家。
城市的强盛与繁荣,离不开农民的贡献,甚至是他们的牺牲,虽然这些牺牲可能并不是自愿的。
在这样一个关注“三农”问题的时代,读《乡村中国》这本书确实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乡土中国》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篇2)这段时间一向在看《乡土中国》这本书,能够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学和乡土文化概论相关方面的书,感触颇深。
《乡土中国》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乡土中国第一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乡土中国第一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乡土中国第一章读后感1抱着对费孝通先生无比崇拜的敬意,我借来他写作的《乡土中国》一书,准备仔细阅读一下。
在“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篇章中,费孝通先生接着说明文字在时间阻隔的情况下有说明不同,对于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说不了。
模模糊糊只知道在这个篇章所讲的文字下乡跟文化、词、语言、记忆等有关联,我说不清。
在“家族”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说起,他认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接着,他说到了“家族”,啊认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数量上、在大小上。
”还有,他说到,“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
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但我们家庭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在“无为政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主要论述了两种不同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它们产生的缘由和表现。
所谓横暴权力就是上级利用自己的权力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而所谓的同意权力就是个人得服从大众的安排做事。
由于一方的某种权力过剩引诱了另一方来争取就产生了横暴权力。
如广西瑶山常见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却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是由于汉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
而在天高皇帝远的乡下,大多事情都是通过同意权力解决的。
在“从欲望到需要”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说到“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的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他认为人的计划是不自觉的,欲望产生了“要”,为了满足“要”,人的行为就由欲望控制了,当人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那就是需要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费孝通先生说:“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这句话很经典,在此我想表达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一)引言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这些学界前辈毕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将社会学研究推向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使其在中国扎下深厚的学术根基,而且形成了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社会学派。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情结读过无论哪一种费孝通传记的人,心中总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其实费孝通和传统社会下的乡土中国不是完全契合的。
虽然出生在名家辈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但是费孝通所受的教育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而是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
从启蒙院开始,一直到燕京大学,清华研究院,虽然也讲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所有的教育也无一例外的带有西方的色彩。
能有如此的学习经历大概还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因为他的父亲费璞安当年曾作为政府所派的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专门攻读教育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开办了新学。
他的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之一。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使费孝通接受了严格而又规范的系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负笈英伦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接受西方的思想,但是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他与农村社会在生活上是脱离的。
这种脱离,并不是不常见的特殊现象,而是近代中国一种带有时代意义的演变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城市化的文化改造过程——从农村到城市,通过接受西方的思想脱离传统的农村社会。
⑴但是与其他留学国外的学生不同,费孝通内心中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国的文化。
在很多留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落后,因而不愿意回国,或者是对中国的情况不加了解就否定,甚至不讲中文的时候,费孝通仍然是对中国文化保有一种乡土情结,这似乎也是得益于他所受的新式教育。
正如美国教授阿古什(A.D.Arkush)在《费孝通传》里面写的那样:费孝通与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他从感情上并不否定中国文化。
他是在不背弃他小时所受的传统教育的情况下,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获得西方知识的。
他的父亲留学日本意味着,是父亲而不是他的儿子们代表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代,费孝通不像其他人那样,与旧脑筋的父辈们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他不属于参加“五四”运动的一代,但他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反封建思想。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更是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抒发出来。
⑵从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乡土中国》的评价来看,费孝通的观点是到位的。
有的研究者甚至将他对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分析,和鲁迅先生著作中对中国人的剖析相类比,认为是相当的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在著作问世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有借鉴价值。
⑶而《乡土中国》也因为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了一个概念,涵盖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特质。
⑷也正是因为他的代表性,随后出现了各种以乡土中国为标志的研究类书籍,乃至是《新乡土中国》这样的著作。
由此可以看出,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
虽然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拒绝这种情结,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情结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意识存在,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识缺失和丢弃从而不复存在,而是将一直通过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
费孝通正是看到了或者说是深刻体验到了这种情结的力量,从而在社会学层面试图进行解析。
这大抵应当是《乡土中国》里个人情感的显露。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在文化领域一直都有这样的难题存在:一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二是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是有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是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以胡适等接受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的学者为代表进而波及至今日的“海龟派”;另一种观点以钱穆等人为代表,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血脉,反对西方文化侵袭。
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人力图创造第三条道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或者说是外来文化的整合,如牟宗三先生对中西哲学的整合研究,但是也有一股庞大的势力认为文化冲突无可避免。
⑸对此,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观点可以说是第三条道路的有益尝试,他在《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经过的回顾与体会》一文中这样解释他对于文化自觉的理解: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去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改造和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⑹《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文字下乡》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接受的观念,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在社会上里言行事的无形的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观念,都是在同一社会中生存的前代人的共同社会经验,是整个社会世代相承的共同的文化取向。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本质也就是这种建立在相对固定的社群基础之上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而应当看到的是这种社会结构,无处不体现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力量。
研究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学者认为《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这些《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实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浸润儒家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拿“差序格局”来说,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不是一捆捆的柴,而是象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圆心,而波纹波及的范围也会依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⑺熟读或者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不难看出,这里费孝通所借用的正是儒家“推己及人”的观点。
而儒家哲学之所以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中成为主流,与中国乡土社会本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应当是起了相互推动的作用。
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是差序的同心圆,每个人都是圆心,那么结果就是公私都成了相对的概念,而一切价值和行为都是以“己”为中心。
而儒家文化很善于把握这种社会结构,并且提出了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们行为和道德的准则。
“克己复礼”,从自身的己,再而向外推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了典型的从自己向外一圈圈推开去的范式。
而反过来说,儒家文化对差序格局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用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与社会的契合,来约束人们不敢轻易的逾越和凌驾此种社会格局。
正是由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几千年未可动摇并日益巩固,而墨家的衰落大概也于此有一定的关系。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⑻《乡土中国》与社会学的中国化社会学作为西方新兴的社会学科分支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大体是在19世纪末。
作为地道的舶来品,中国社会学界一般称20世纪40年代(准确说是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
而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者的中心人物就是如何是社会学的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使社会学中国化。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是以孙本文为首的系统社会学研究,一就是吴文藻、费孝通为旗帜的强调社区研究的“燕京学派”。
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大院校、研究机构云集到了西南边陲,使原本文化并不发达的西南成为了学术重镇。
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学者们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因而社区研究在40年代成为了学术主流。
谈到费孝通的社会学中国化理论,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费孝通的老师,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是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的丈夫,曾在美国达特默斯学院学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1929年,吴文藻回国并于燕京大学任教。
他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课程,在讲授家族社会学时,开始重点研究家族制度的发展史,后来又转向了以中国宗法社会为中心。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家族和长老统治研究的关注,应当说和老师吴文藻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吴文藻先生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韩明谟在《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文里给出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他说:他上课不久便对这三门课进行了改造。
不仅为每门课都编写了一本汉文教材,而且对其内容也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
他主张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构架;第二,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国情的研究;第三,培养出用这种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独立科学人才。
⑼费孝通对于吴文藻这位恩师也是充满了感念之情,在回忆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感言道:我在燕京三年,大部分时间用来自己读书,并跟吴文藻先生比较接近,我读了他书架上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书。
我什么书都想念。
这几年的阅读打下了我基本知识的基础。
⑽《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也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进入了他社会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⑾如果说《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
这对于费孝通学术道路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因为此后它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区域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人文生态”等等的概念,都可是看作是此类研究的纵向和横向拓展,从实际研究中提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