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阅读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答案《乡土中国》阅读答案1文本一:茶干汪曾棋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
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
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
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
城北只有那么几家。
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
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
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
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
黑漆漆出来的。
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
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
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
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拾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
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
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
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
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
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含答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5.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8分)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就不同于现代,乡土社会是“”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
人们只需“学而时习之”地享受积累出的经验。
2.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
3. 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自然是事实。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乡土中国练习二答案

4.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不同于西洋社会如捆柴般的团体格局,中国社会的格局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差序格局。
1.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2.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3.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本章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作者拿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具体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一、名词解释1、团体格局团体格局是现代社会中,以个人所在的若干个团体为单位组成的社会格局。
在团体格局中,讲究个人主义,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各团体间的界限清楚,权利与义务分明。
2、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可伸可缩的人际关系格局。
(或: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出去,通过有伸缩性的差序,构成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格局。
在差序格局中,讲究自我主义,个体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且与社会圈子间的界限模糊。
)二、简答题1、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第九段“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的原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乡土中国测试二

乡土中国测试二1 .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卷,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考查的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
需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B项,“公私界线分明”错误。
“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结合“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
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分析,“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应的观点应该是“自私”,不是“公私分明”。
故选B。
2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
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媳所构成的家族。
B.西洋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因此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C.在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因素必须要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的现象。
D.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具有多种不同特色。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
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媳所构成的家族。
”理解有误,家族的大小不受人数限制,而是由结构决定。
故选A。
3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由此形成熟人社会。
B.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不同,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
1、《乡土中国》训练题(二)+答案解析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训练题(二)——语用题、阅读题一、语言运用表达题。
1.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古城里的一条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为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块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幅对联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是正看者《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A.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概括”应该在“含义”之前,“回味无穷”是整体上的表达效果总结,要排在最后。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字。
(6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其实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费孝通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则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的调查中,运用这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该图表所呈现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晰的柴,而是似乎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水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水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肯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水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依据生育和婚烟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贯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详细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当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已的地位作中心,四周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邻居”。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邻居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邻居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
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
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
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
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
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
我十岁离开了家乡——
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
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
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
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
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
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
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
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
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
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社会中,地缘基于血缘,并与血缘密不可分。
“生死于斯”的地域固定了人和地的因缘。
B.以血缘关系构建的群体,人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集居,因为养活群体的土地需要不断扩大。
C.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由此可见,我们的籍贯和姓来自我们的父亲,这就是“血缘”。
D.离乡漂泊的人只能费尽心思插进其他已经存在的社群,而一般不能独立自主地成长为新的社群。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血缘上的亲疏表现为地域上的靠近,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可见“地”的关联派生了社会关系。
B.土地报酬递减律限制了人口繁殖引起的向内的精耕,并进而逼迫社群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C.乡土社会中地缘缺乏独立性,无法自主构建形成合力的社群。
基于血缘的地缘构成现象在乡土社会非常显著。
D.乡土社会中地缘脱离血缘、从而形成两者分离的情况相当少见。
在乡土社会,居住年限并不十分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分封制时期的诸侯国是基于血缘的稳定社会,血缘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而当时
的地缘则是血缘关系的投影,且两者密不可分。
B.当代中国的特色乡村中,新时代农民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诗意田园生活,
农民工开始返乡安居,达到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C.加拿大有很多地名与欧洲有关联,可见人们在离开欧洲来到北美后,仍然保持与原来
乡村的血缘的联系,从而否定空间的分离。
D.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因当时中国乡土社会血缘关系的强大
,无法有效融入,从而形成了繁衍至今的客家人。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D(A原文为“在稳定的社会中”B原文为“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C因果倒置)
2. (3分)A(A原文为:“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前后关系颠倒。
)
3. (3分)B(血缘与地缘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当代中国的特色乡村不是原始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