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

合集下载

革命文学名词解释

革命文学名词解释

革命文学名词解释革命文学是指在革命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一种革命时期特有的风貌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引起当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

然而,在谈论革命文学时,很容易会遇到一些专业名词,对于读者来说会产生一些困惑。

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革命文学名词解释,以增强您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解。

1. 革命文学: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革命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既可以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在这类文学作品中,往往会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艺术表达来展现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变革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抨击。

2. 红色文学:红色文学是指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作品。

从“红旗”杂志创刊到文艺战线整风运动,再到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红色文学流派。

3. 红黑文学:红黑文学指的是反映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其中黑色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着重描绘丑恶、灰暗和矛盾的现实,而红色文学则是浪漫主义的产物,强调激进革命和英雄主义。

4. 战地文学:战地文学指的是在战争期间,由前线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往往能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同时也有很多革命先驱和英雄的形象以及革命理想的宣传。

5. 抗日战争文学:抗战文学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众多文学家用笔记录下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片刻不离抗战第一线,倾力呼吁和宣传抗日、救亡的强烈情感和理念。

6. 人民文学:人民文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的是大众文化,更贴近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实际需求。

其内容涉及到革命、生产、文化、道德、家庭等方面,全面反映了新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

7. 工人文学:工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内容更多地涉及到工人阶级的生活、工厂生产的工作环境、工人的斗争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描写,强调工人阶级的无产阶级斗争特征。

8.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则是针对农民阶层而产生的革命文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是反映农村社会的生活风貌、农民斗争的历程和思想变迁等。

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革命文学作品

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革命文学作品

我国近代革命文学作品是我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我国社会变革的历程,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追求和探索。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愤怒,表达了他对旧我国的不满和对新我国的向往。

作品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对新文化的追求,展现出了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从而对我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家》巴金的《家》以家庭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的沉沦与衰败。

小说中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表现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以及家庭成员对这种道德束缚的反叛。

《家》对我国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的家庭桎梏,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境界,对我国的社会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红岩》《红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以及人民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

小说的主人公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磨难和考验,最终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

作品通过对革命斗争的描写,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新社会的向往,对我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力作,它以“祥子”为主人公,通过对其命运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下层人士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压迫和磨难。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旧我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表现了普通人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作品通过对下层人士的生活困境的真实描写,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对我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五、《茶馆》《茶馆》以茶馆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我国社会变迁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我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革命文学作品

革命文学作品

革命文学作品
革命文学作品是指在革命时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多为反抗压迫、探索自由、追求正义与平等等革命思想。

在中国,20世纪初至1949年共产党建国前,革命文学作品是由一批积极的文学家所创作的。

这些作家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黑暗,并号召人们积极参与革命运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其中,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引领了当时的文学潮流。

苏联也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

其中,屠格涅夫的小说《群众》、马雅可夫斯基的小说《青年卫士队长》等作品,反映了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貌,成为了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革命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正义与进步思想的文学形式,它既具有艺术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表现。

- 1 -。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导言红色经典书籍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十本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书籍,包括其作者、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级标题:《毛泽东选集》作者简介《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重要著作。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内容概述《毛泽东选集》是对毛泽东为了推动中国革命而创作的各种文稿、讲话和指示的选录。

其中包括了毛泽东对农村革命、土地改革、人民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

影响与意义《毛泽东选集》集中呈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仍然为当代中国所借鉴和发扬。

一级标题:《红楼梦》作者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影响与意义《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一级标题:《红色娘子军》作者简介《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女作家冯世英的作品。

冯世英(1921年-2018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和女性权益倡导者。

内容概述《红色娘子军》是根据1948年的华北冀东抗日根据地娘子军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小说。

书中通过娘子军的故事,反映了妇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与意义《红色娘子军》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对于妇女权益的争取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拥抱自由与平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级标题:《红岩》作者简介《红岩》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贾平凹(1952年-)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声望的人物之一。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创作于历史上革命时期或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

革命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文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诗歌、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黑暗面和历史的必然趋势,激发人民革命的热情和斗志。

2.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革命文学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到来,它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塑造革命英雄形象:革命文学常常塑造出一批批革命英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献身,成为人民学习的楷模和榜样,鼓舞人民的斗志和信念。

4. 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引发人们对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革命文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是指在革命时期或革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革命文学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拥护和宣传革命运动。

革命文学是革命运动的反映和宣传者,它通过文字和艺术形式传达和宣扬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2.宣扬人民意识,唤起人民觉醒。

革命文学通过揭露剥削阶级
的罪恶行径和助长人民对革命的热情和抱负,让广大人民从中认识自己的权益和地位,从而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3.发挥文化批判作用。

革命文学通过揭示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
的根源和成因,批判旧有的保守和残暴的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4.保存历史记忆,铭记历史遗产。

革命文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
的历史记录,反映了革命斗争中的人间真相和历史遗产。

它与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藏。

5.培养时代精神和民族意识。

革命文学以时代为背景,展现了
时代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点,激励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是指在 1928 年,中国文学界围绕“革命文学”这一主题展开的一场激烈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创作的方法和风格等多个方面。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文学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这一背景下,“革命文学”这一概念被提出,旨在强调文学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主张将文学作为推动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

然而,对于什么是“革命文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革命文学就是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争等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描绘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革命文学不仅仅是描写社会现实,更是要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激发革命热情,主张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革命激情。

在这场争论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参与其中。

例如,茅盾作为这场争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去创作革命文学,认为文学应该与社会革命紧密相连,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而鲁迅作为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则主张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创作革命文学,强调文学要抒发革命激情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性和批判性。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争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文学与社会的革命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
1. 《党费》- 作者:林海音
这篇短篇小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林海音以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视角,讲述了她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反映了中国革命年代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和革命斗争。

2. 《百合花》- 作者:丁玲
这部短篇小说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讲述了一个妇女和一个解放军战士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革命斗争中的人性和爱情,体现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成长进步。

3. 《山那面人家》- 作者:赵树理
这是一部富有幽默感的短篇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成长进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建设。

4. 《城与年》- 作者:康斯坦丁·费定
这部短篇小说是苏联作家康斯坦丁·费定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年代不想死的人该怎么办的问题。

小说从一个老百姓的视角出发,通过其生活的点滴,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化。

5.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丁玲
这篇短篇小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他在组织部工作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6. 《人到中年》- 作者:谌容
这部短篇小说以一个中年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和挣扎,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和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维方式方面,片面、绝对、机械
• 3、斗争策略方面,采取否定历史多数的文化策略 • 只要少数人才是革命的,才是进步的,打倒了一大 批人。 首先要打倒鲁迅——五四以来成就最大。在文学 研究会中找了两个代表打倒:茅盾 理论上的代表。 革命时代不能矛盾,矛盾说明你资产阶级倾向。叶 圣陶 , 创作上的代表 ,曾鼓吹过“泛爱思想”。 在创造社中打倒郁达夫 ,因为他 坚持五四个性解 放的传统。 • 严重的宗派主义,窝里斗,争“革命文学”的发明 权 。郭沫若——蒋光慈 • 这实际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认为中 国社会性质已经进入革资产阶级的命的社会主义时 代,对民主主义也要打倒,提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过程。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一)“左联“的体制
• 1、成立 。 1929年秋 ,党指示创造社、太阳 社不要再攻击鲁迅,要联合鲁迅,通过冯雪峰与 鲁迅取得联系。 • 1930.3.2 成立于上海 • 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言,谈作家的阶级改造问题, 认为“现在左翼作家容易成为右翼作家”——针 对创造性、太阳社,针对郭沫若的言论。 • “左联”成立伊始,内部就有块、派。
• 鲁迅在论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据理力争,一边学 习一边论战。“要感谢创造性、太阳社诸公,他们 逼我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 • 1928下半年,创造社、太阳社一些成员逐渐接触 到苏俄文艺论战中双方的观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 片面性。 • 1928年底29年初。党指示创造社、太阳社不要再 和鲁迅论争下去。 • 1929年上半年 论争基本停止。 • 党意识到要进行无产阶级文学革命首先要团结鲁迅, 与鲁迅论争不利于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不利于 党在政治、文化上的立足。从策略上考虑要团结鲁 迅、拉拢鲁迅、依靠鲁迅。
• 问题在于:政治、经济落后,无产阶级贫穷、受教 育程度低,无产阶级文学不可能由无产阶级自己来 创作,只能由经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转 变来形成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而小资产阶级、资 产阶级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 夕可以完成的。所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一开始 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幼稚的历史过程。 • 瞿秋白:一些与中国现实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联系 比较稀薄的小资产阶级的流浪人的青年,因为他们 热度的关系,往往首先卷入革命浪潮,居然自以为 独得了“工人阶级的文化代表”的委任状——包 办代表事物。 • 无产阶级文文学艺术在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族 和国家中,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先天不足。
• 原因探讨: 1、受苏俄文艺论战影响。 2、受国内尤其是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王明 3、深层次:缺乏健全的无产阶级文学创造者 •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要求本来是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必须出 现的现象,从五四文学革命到这时期的革命文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 历史过程,创造社、太阳社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那么他们为什么 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三)创造社、太阳社的主要错误
1、文学理论上,忽视文学的本质特征 • 把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把文学当作宣传品,强调 文学的功利性。 • 郭沫若:文学就是革命的标语口号,文学就是革命 的留声机。片面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忽视文学的民 族性、时代性、人性。夸大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 文学具有组织功能、煽动效果。把作家理性、信仰 和情感的艺术表现简单等同。 • 郭沫若:哪怕你昨天还是资产阶级的,只要今天信 仰了无产阶级,明天就能写出无产阶级文学。
4、大批判恶劣的文风
、 打棍子,以痛快淋漓、横蛮、绝对为特点。 • 鲁迅——时代的落伍者、资产阶级的最良的代表、封建余孽、二重 性反革命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蒂(杜荃——郭沫若) 捡起了五四的负面(反对改良,过于激进),受苏俄文艺论战的影 响。这种思维方式、文风、宗派作风在中国文坛阴魂不散。中国现 代文坛的宗派主义就产生于创造社、太阳社。
(四)“革命文学”重新评价的当下 语境
• 1、苏联与东欧盟国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提出了 国际无产阶级文化的历史命运问题,现实问题使 人们回溯历史道路,总结经验,预测未来。 • 2、中国社会现实: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使人们 再次把阶级分化问题提上来作为时代的中心话题。 • 3、学术界“新左派”的出现,把阶级问题转换 为文学及学术的课题。 • 4、社会转型以来的学术自由,使得启蒙文学和 守成文学成为文化界和学术界的“宠儿”,对 “革命文学”的批判声、否定声日益高涨。
• 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上存在问题。不是从实践出发, 而是从教条出发,他们的教条是苏联的本本,主观 唯心主义。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片面化、绝对化。 将当时文学简单划分为革命文学和反革命文学,不 承认中间状态。 • 谁也不能站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到那边去。 把最复杂的思想情感问题变成最简单的非此即彼。 • 打倒五四文学。因为现在提倡无产阶级文学了,过 去时代的文学已经落后了,落后的文学相对于今天 的文学来讲就是反革命文学。对历史的文学进行了 否定,否定了五四以来十年的文学。 打倒那些小资产阶级的学士和老爷们的文学。 不允许过去的文学的存在,对文学遗产、对历史 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 2、领导体制: • “左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文学组织。把政治 上的共同主张和文学上的共同主张捏合在一起,不同于一般的同人 社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它文学社团。 • “左联”……机关领导,常委会……党小组,党组书记……党中央 • “左联”是直接在党中央领导下的文学社团,强调某些政党的特征: 铁的纪律、信仰的一致性、行动的一致性。
• 19 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学说的时候,曾经向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提出 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创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学和艺 术。创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学艺术是和整个共产主 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无产阶级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 等方面的要求以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有自己的要 求,就是反映劳动人民、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 • 马恩在政治上、经济上提出的学说当时是一种理论, 还没有付诸实践,所以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的要求 就比较笼统、不系统,有关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系列 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 这种组织方式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鲁迅不是 共产党员(一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而鲁迅是 “左联”的精神领袖。——“左联”是一条“双 头蛇” • 当代学者研究:鲁迅为什么加入“左联”?不加入 行不行? • ①从民众的立场认同革命文学 • ②反对“在朝”的“在野”立场 • ③消除孤寂,有所隶属,鲁迅总是寻求依托和归属, 但他总是在投入以后又有所怀疑、拒斥。对左联就 是如此。对启蒙文学也认识清醒,对自己定位很准 确。 • 例如:批左联领导是“工头”,用“鞭子”抽打自 己,“榨干”、“吸血”,是“专断”。 • 回答青年参加左联与否的问题时:“最好现在不要 加入”,自己就写不出东西来
• 4、五四以来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是新文学要代替封建主义文学、 近代文学,主要是借助资本主义文学的形态。这样 一场文学革命解决的是文学与人性、文学与社会、 文学与人生等问题。 • 随着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无产阶级文 学艺术的出现,作家们发现个性解放、思想启蒙救 不了中国。而无产阶级文学就必然要讨论文学与革 命、文学与阶级、文学和政治、文学和政党的关系 问题。五四文学革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五四早期 共产党人曾提出过一些意见和理论,但没有形成一 股潮头。现在潮头已形成,就必然会产生革命文学, 产生革命文学论争。 • 表面上看是两个社团和一个人论争,但他们代表了 我们民族遇到的最先进、最尖锐的文化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联
第八讲 一、“革命文学”论争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一、革命文学论争
• 论争的双方 创造社、太阳社——鲁迅 • 论争时间 1928年1月~1929年上半年 • 论争实质 进步的文学阵营内部讨论无产阶级文学问题
(一)论争背景与缘起
•1、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要求

中国展开这场无产阶级文学的讨论,是与世界舞台上潮流、趋 势、动向有关系的,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产生了无产阶级文化,这 是新兴的文化,不同于过去时代的文化。世界文化舞台上无产阶级 文化发展的要求必然影响、波及到中国,中国必然也有无产阶级文 化产生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包括无产阶级文学,其 源头是外来的。
• 郭沫若1926 《革命与文学》 强调文学的政治倾向,打出革命文学的口号,提倡革命文学。把文 学简单划分为革命文学和反革命文学。否定浪漫主义,批评自己的 浪漫主义,认为浪漫主义是反动的,提倡现实主义。 • 鲁迅 1927 携许广平离开北京,在厦门、广州暂住后定居上海。 本意是联合创造社、太阳社。 • 1928.1 创造社、太阳社突然发起对鲁迅的进攻。鲁迅被动、毫无 思想准备。
(二)“革命文学”论争过程
• 蒋光慈 1924年从苏留学回国。8月《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1927年 《俄罗斯文学》最后一章介绍无产阶级文学。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较多地受岗位派影响。 • 茅盾 1925.5《论无产阶级艺术》 对苏岗位派的批评,较多受托派影响。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应 对遗产进行继承。
• 2、苏俄文艺论战的影响 • 20世纪初,苏俄内战结束,经济、文化建设时期到来。在战争时期 进行的无产阶级文艺的问题继续进行讨论。 • 1923,苏俄爆发了一场文艺论战。 • 托派 托洛茨基、瓦浪斯基 坚持文学本身特征,反对文学被功利化、工具化。 • 岗位派(拉普派的前身) 坚持文学阶级性、党性。
• 如在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中,无产阶级本身缺乏文化准备,所从事的 革命事业又迫切需要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学艺术,那么无产 阶级文化由谁来创造?前时代、同时代的非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如 何对待?无产阶级艺术与它们的关系如何?无产阶级如何对待文化 遗产?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怎样? • 在马恩最初的设想中,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建设成共产主义, 所以他们并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列宁对马恩 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 20世纪初,西欧有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 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以后才能产 生,只要有阶级,无产阶级文化就无法产生。所谓 第四阶级的艺术,是无阶级的艺术。开创艺术中新 时代的不是无产阶级,相反,艺术中的新时代只有 随着无产阶级的消失才会开创出来。 • 十月革命后,列宁坚持了马恩的观点,坚持无产阶 级可以开创世界文学艺术的新时代,而且提出了一 系列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设想和原则。当时列宁的 思想在党内有不同意见,列宁与不同的意见展开了 论争。论争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都是当时人们在 马恩的著作中无法找到答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