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合集下载

浅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浅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浅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摘要】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论争始末的探究,以及影响这次论争的因素的探讨,旨在于进一步理清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论争;始末;影响因素一、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始末在五四时期意气风发过的刘半农曾感叹:“我们这班当初努力于文艺革新的人,一挤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

”这个“挤”劲就来自于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这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整个现代文学的进程和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坛的五月》曾写道1928年的文坛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刊物的簇生”,另一种是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度是广泛的。

这场革命文学论争的主力应该算是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

1928年冯乃超在《文化批判》上发表《艺术与生活》抨击鲁迅。

冯乃超的批评只是攻击鲁迅的一个信号。

紧接着成仿吾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更是将火力集中到了鲁迅和“语丝派”身上,他们的标语是“趣味”,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称他们为“有闲阶级”和“睡在鼓里面的小资产阶级”。

钱杏�更是发表了惊世骇俗的《死了的阿Q时代》,对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了刻毒的攻击。

鲁迅被这连续的攻击激怒了,写了《“醉眼”中的朦胧》进行反击,由此引发了“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之间激烈的论争。

茅盾也被波及其中,太阳社对茅盾描写小资产阶级也大发抨击,茅盾先后发表了文章进行回应。

其实无论是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还是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以及其他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论文中都明显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所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建立在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之上的。

李初梨开宗明义的指出“在我们。

重新定义文学不惟是可能而且是必要”,他否认了五四以来的两个文学概念“文学是自我表现”和“文学的任务在于描写生活”。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作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

基本内容:革命文学论证是太阳社和创造社和鲁迅等人的论争,这个论争可以看作是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异质的文艺思想,主要是五四启蒙主义的一种否定和对抗,论争的结果是在周恩来等人的调节下,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扩大,使阶级话语由小到大,对五四的启蒙主义话语形成了挤压,最终在四十年代演绎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

体可以参照以下教案: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1、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产生的原因(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革命文学论争之话语革命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之话语革命问题

斥创 造社 、 太 阳社 诸人 只会 “ 挂招 牌 ” 、 行为“ 拙劣” ,
另一 面斥 责新 月派 论 敌 梁 实秋 为 “ 丧 家 的资 本 家 的 乏走 狗 ” , 言语 犀利 , 字字见 血 。
在 当时阶级矛盾尖 锐 , 革命形 势又不 十分 明朗 的
情境 中 , 温和 、 模 糊 的声音 既 无法 有 效 凸显 自己 的存
Ma r c h, 2 01 4 Vo 1 . 41 No . 2
第4 1 卷第 2期
革 命 文 学 论 争 之 话 语 革 命 问题
周 建 华
( 赣南师范学 院 文 学院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要: 话语 革命 形成于上世纪 2 0年代 末期 的革命 文学论 争, 是 文学 话语 的革命性 转换。革命 文学论 争
时代 的先锋位置 。冯乃超诅 咒鲁迅作 品“ 反映 的只是 社会变 革期 中的落伍 者 的悲 哀” 。钱 杏 邮讥 之 为“ 小 资产 阶级 的观 察 者 ” 、 “ 病 态 的 国 民性 的 表现 者 ” , 其
前者 是 新 、 旧文 学对 文学 话语 权 的争夺 , 后 者是 一种 言说 方 式 , 论争的“ 革命” 特 性 及 其所 特 有 的对 立 思 维方 式 标示 着文 学话 语 的革命 转 型 。 革 命文 学论 争 的斗争 性 促进 了论 争话 语 的敌对
慈 指责 鲁 迅 为 “ 革 命 文学 的 障 碍 ” 。鲁 迅 则 一 面 指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2
作 品是 “ 滥废 的无 意义 的类 似消遣 的依 附于资产 阶级 的滥废 的文学 ” _ 2 J 。郭沫 若更 认 为鲁迅 是一 个 “ 封建 余孽 ” 、 “ 二 重性 的反革命 的人物 ” 、 “ 不得 志 的 F a s c i s t ( 法西斯 蒂 ) ” 。这些 用词 紧紧 围绕 “ 落后 ” 而转 , 意 即 鲁迅 “ 过 时 了” , “ 我们 ” 才代 表 革命 , 代 表 进步 。梁实 秋、 徐 志摩等 “ 小 资产 阶级 作家 ” 更 不必 言 , 与鲁 迅一 样, 都是 阻碍历 史前进 的“ 障碍物 ” 。这种 话语策 略使

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之解读

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之解读

0 67Biblioteka 近现 代文学 研究若说 / 社会进化的过程中, 每个时代都是不断地革命着前 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 时代精神一变, 革 命文学的内容便因之而一变, 在这儿我可以得出一个数学 的方式, 便是: 革命文学 = F (时代精神 ), 更简单地表示 的时候, 便是: 文学 = F (革命 ) 0, 最后郭沫若得出了一 个结论: / 文学是革命的函数 0[ 1] 。
革命文学家对于革命及其胜利后的那份美好憧憬是片 面的、肤浅的, 他们无 疑将革命 / 浪漫化 0 / 纯洁化 0 和 / 简单化 0 了。既没有认识到革命进程的艰难与反复, 也没 有意识到革命目的的嬗变与复杂, 因此他们也就无法穿透革 命与文学的虚假同一, 看到深层的 / 革命与文艺的歧途 0。
话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当然要和革命不两立, 当然也要被 革命家轻视和否认的。你假如是赞成革命的人, 那你做出 来的文学或者你所欣赏的文学, 自然是革命的文学, 是替 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自然会成为革命的前 驱, 自然会在革命时期中产生出一个黄金时代了。0[1] 郭沫 若生硬地把 / 文学旨趣 0 和 / 阶级立场 0 联系 起来, 以 /文学旨趣 0 来判别其 / 阶级立场 0; 以 / 阶级立场 0 来验 证其 / 文学旨趣 0, 反复对照循环论证。只要你是赞成革 命的, 无论是你 / 做出来的文学 0 还是你 / 所欣赏的文 学 0 都是革命的, 反之则是反革命的。
坚持 /功 能论 0 立场 的鲁迅, 是以 / 文艺终 究是文 艺 0 为其艺术底线的, 以文学的实际影响来验证其社会作 用; 而奉 /目的论 0 为圭臬的革命文学家是以 / 总是革命 的 0 为理论预设, 以其所鼓吹的 / 文学招牌 0 来认定其社 会作用。相较而言, 鲁迅无疑是深刻、清醒的。

革命文学论争及多创作思潮

革命文学论争及多创作思潮

2.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发生在1933~1934年,而这场论争的发难 者、第一个站出来抨击海派文人的沈从文,也自然被尊为京派作 家的旗手和盟主。
沈从文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提出了“海派”这一概 念,并对海派作了明确的界定,“从民十六年,中国新文学由北 平转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 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 与为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创 作的精神,是堕落了的。”
1929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调解下,论争基本 结束。
这场论争虽然各执己见,但双方在论争中都大量学习和翻 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左 联的成立作了理论、思想、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
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1936)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导和组织下,中国左翼联盟于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 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 务委员,通过左联纲领,鲁迅发 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第六章 革命文学论争及多种创作思潮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第一章)
课前内容提要
一、讲授要点 1. 革命文学论争经过。 2. 左联的成立及意义。 3. 第二个十年多种创作思潮综述。
二、重点提示 第二个十年多种创作思潮的特点。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及左联的成立
1. 革命文学产生的背景
自1927年起,由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 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文化人从新文化运动发祥地北京大规模南 下,向上海进发。以1927年为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二 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如果说在此之前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畴的 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作 为现代新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明显标志、在“五四”时期成为主 流的“同人刊物”迅速消失,与此相联系,文坛以往那种相对思 想自由的空气也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文学空前的政治化,各派 政治势力都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随之出现的是文学媒 介与公众的结合,杂志和报纸与大众的结合带来了文学的政治化 和商业化。

论“革命文学论争”的经验教训

论“革命文学论争”的经验教训

论“革命文学论争”的经验教训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现代文艺发展道路上一次重要的探讨,它与后来的“两个口号的论争”“民族形式论争”有着不同的特点,它是知识分子在启蒙与救亡之间一次自动的转向,将革命与文学思想连接起来以至于确立自己的地位,在论争中也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文艺方向,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建立,使中国文艺走向科学化、多样化。

但这场论争也给后人带来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极“左”思想给文艺和知识分子带来了不可抚平的伤痕,面对思想上的困惑,唯有智慧和创新才有可能带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太阳社;经验教训对“革命”一词的阐释有着地域化和民族化的不同差异,“革命”一词在中国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意义和文化蕴含。

革命本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纯粹的革命理想,它的意义就是理想,革命者就是一批有理想的青年。

而“中国革命”一词却与政治联系紧密,体现为对旧体制的反叛和取代。

当文学与革命相结合的时候,这样的特色也就被带到文学特性里面,给文学带来重大的影响。

一、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是一场由倡导者有意发起的文学论争,它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在1928年形成高潮。

那时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使文学适应新的革命形式的需要,太阳社和后期的创造社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随后在文学圈内部围绕革命文学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这一次论争在中国文艺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革命文学最先是蒋光慈在1924年8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一文中鲜明提出来的。

随后,一批在大革命失败后重新回到文学岗位上的作家――郭沫若、成仿吾等,以及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冯乃超、李初梨等,和一些原先从事实际政治工作的知识分子――洪灵菲等人相继集中到上海。

他们对青年和知识分子的革命前途的悲观失望以及文学不能完全适应斗争需要都有深切的感受,于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多方面阐述了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第一阶段: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一).时间:1928年初~1929年9月 约两年
(二).参与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⑴.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邓均吾、周全平、叶灵凤
后期创造社主要观点:他们要求作家“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作家的创作“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⑵.太阳社: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
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

太阳社主要观点:提倡表现反抗精神,抨击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⑶.鲁迅
鲁迅主要观点: 坚持“五四”以来的思想革命,即针对整个社会、面向
民族生存观念的革命。

特别不赞成“革命文学”倡导者所
张扬的“组织生活”论。

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真相,才
于社会有益,于革命有益。

⑷.矛盾
矛盾主要观点: 并不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出现的必然性,但与创造社、太
阳社有很大不同。

尤其反对的是以“组织生活”说所推导
的文艺工具论从思想上质疑共产党的暴动政策,以及对小
资产阶级革命潜能的否定。

(三).代表作品:
冯乃超 《艺术与社会生活》 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 时代》 郭沫若 《留声机器的回音》 《桌子的跳舞》
(四).经过: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等地归国的激进的青年,这两部分人共同倡导了革命文学运动。

后期创造社骨干李初梨的倡导文章《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即明确的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的意图加以形象化,就可以“当做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并据此认为“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与解释生活现实的作品都已经落伍过时,要彻底抛弃,新文学队伍也要按照阶级属性重新划线站队。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对“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进行全盘否定。

鲁迅与茅盾对“革命文学”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对于“革命文学”的倡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艺与革命》 《文学的阶级性》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读〈倪焕之〉》
导,原则上是支持的。

“势所必至,平平常常,空嚷力禁,两皆无用”。

在鲁迅看来,既然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敌视革命的当局想“禁”是“禁”不了的;不过,像某些“革命文学”倡导者那样,“对于目前的暴力和黑暗不敢直视”,创作光纸面上摆些“打打”、“杀杀”的口号,那也只是“空嚷”。

这实际是对创造社、太阳社的尖锐批评。

而茅盾认为,在当时那种革命仍处于低潮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家更应当以现实主义态度去“凝视”现实,“揭破”现实。

认为“革命文学”不应割断和排斥“五四”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应当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

(五).结果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了国共两党的注意。

1929年9月,国民党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来清理统一文坛,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共产党则指示创造社、太阳社停止攻击鲁迅,让他们同鲁迅以及其他革命的“同路人”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这样,历时两年的论争便停止了。

(六).文学史意义
①促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引起重视
②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了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③促进了作家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翻译了大量马列文论的
书籍;
④澄清了大革命失败后文化界的思想混乱,为“左联”的成立做了思想和
组织上的准备。

(七).评价
鲁迅与茅盾并未尖锐的针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火,而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革命文学的主张。

但是论争的焦点其实并非在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在太阳社与创造社看来,鲁迅便是从“五四运动”中走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文学的代表。

郭沫若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中说得更为刻毒,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社会主义来说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等等。

而在鲁迅看来,他已经接受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而从鲁迅的《醉眼中的朦胧》我们可以发现:鲁迅不仅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深度质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它,并在解构中包含了对朦胧中所潜在的本质的揭示,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见,显示了鲁迅观看的历史深刻性。

鲁迅认为,处在革命的国度里,文艺是不免带些朦胧的,但关键在于革命者必须不怕批判自己,有正视黑暗的勇气。

所以鲁迅重点指责了太阳社和创造社“空嚷”式的文学。

总而言之,鲁迅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之间的论争,双方面都有其局限性与优点,论争引发了鲁迅以及太阳社创造社成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深入思考,为“左联”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第二阶段: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与以梁秋实为首的新月派之间的论争
(一).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二).参与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⑴.新月社: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

⑵.鲁迅: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代表作品: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3.25)
《卢梭论女子教育》(1926.12.15,1927.10再刊)
《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1927.6.4,1927.6.10-11转载)
《评〈华盖集续编〉》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1929.9)
《答鲁迅先生》(1930.3)
《所谓“文艺政策”者》(1930.5)
《鲁迅先生与牛》
《鲁迅的新著》
《通讯一则》
《论翻译的一封信》
《欧文化》
《不满于现状》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1927.4.8)
《略谈香港》(1927.9)
《给李小峰的通信》(1927.9)
《革“首领”》(1927.9)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12.21)
《我和〈语丝〉的始终》
《卢梭与胃口》(1928.1.7)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译著书目》
《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12.11)
《关于翻译》
《只当他是玩笑上》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四).经过:
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不久,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

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为不满。

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迅和梁实秋论争的序幕。

随着论争的深入,鲁迅对梁实秋的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不同看法进入了“人性论”的问题。

鲁迅写了《文学和出汗》、《拟豫言》等文章,把梁实秋狠狠嘲弄了一番。

要说起来,鲁迅是正确的,因为卢梭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伟大的思想家。

梁实秋出于一己的偏见而攻击卢梭,引起鲁迅的愤慨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鲁迅以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的如椽大笔,情绪亢奋地和梁实秋争论着。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鲁迅写出了一大批关于对人性的思考的文章,有专门针对梁实秋的,也有针对梁实秋确实存在的精神贵族化倾向的,充满了铮铮之气。

接下来,对翻译的不同看法又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更为深化了。

于是,双方都动了肝
火。

论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随着论争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也越来越明朗化。

为此,鲁迅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这篇杂文影响深远,多年来被奉为典范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以形象化的语言、逻辑推理的方式,把“丧家的”用“乏”了的资本家“走狗”的称呼,毫不留情地给了梁实秋。

鲁迅写道:“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

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不过,高潮实际上也是结束。

此后,鲁迅和粱实秋虽然时有论争,但那只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余波了。

(六).结果
“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