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进程

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进程

受不同文学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文学研究社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同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以“五卅运动”为界,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稍后出现了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新月社。他们思想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提倡新格律诗。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1924年11月由鲁迅支持成立的雨丝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1929年秋组织的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等。
再次,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和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文学》、《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闻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青春气息。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 五、文学革命的特征 •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
后;
•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
•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 •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 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 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 •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 念基础之上。 •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 五、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 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 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 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 荣期。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
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 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 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
• 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
•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 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 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具体风貌如下:
1、理性精神 2、感伤情调 3、个性化 4、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 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

文学革命 名词解释

文学革命 名词解释

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文学革命指的是我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展开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

文学革命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起点,进而反对以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旧文学,提倡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观;反对封建文学流派,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和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的意义
革命文学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创作于历史上革命时期或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

革命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文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诗歌、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黑暗面和历史的必然趋势,激发人民革命的热情和斗志。

2.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革命文学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到来,它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塑造革命英雄形象:革命文学常常塑造出一批批革命英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献身,成为人民学习的楷模和榜样,鼓舞人民的斗志和信念。

4. 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引发人们对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革命文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表达和宣传革命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 1919 年上半年 《新潮》 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 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 1921 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7)诗歌的“三美” “三美” :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 “三美”即“音乐美、绘 画美、建筑美”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 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 有的贡献。具体而言,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 ;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 的均齐” 。 2. 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意”常见于言外, “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 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同情与讽刺兼备, 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 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 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 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如《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 《多 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 《多收了三五斗》 《潘先生在难中》等 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语言平实、纯正。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 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 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 ,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 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 当局对教育的迫害。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 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展现教育知识分子 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 《城中》的丁雨生。在中 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 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 小说家” 。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思想艺术特征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 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革命我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来,已有一年多了。

这十几个月之中,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居然受了很多很可使人乐观的响应。

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

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

甚么桐城派的古文哪,文选派的文学哪,江西派的诗哪,梦窗派的词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都没有破坏的价值。

他们所以还能存有国中,正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有价值,真有生气,真可算作文学的新文学起来代他们的位置。

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自然会消灭了。

所以我望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对于那些腐败文学,个个都该存一个「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个个都该从建设一方面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我现在做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贡献我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我且先把我从前所主张破坏的八事引来做参考的数据: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这是我的「八不主义」,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自从去年归国以后,我在各处演说文学革命,便把这「八不主义」都改作了肯定的口气,又总括作四条,如下: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二,有甚么话,说甚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这是「不摹仿古人」一条的变相。

四,是甚么时代的人,说甚么时代的话。

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

一笔表过,且说正文。

二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仅仅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

这是我这一篇文字的大旨。

我曾仔细研究:中国这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我自己回答道:「这都因为这二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己经邛了的语言文字做的。

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

」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

为甚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

为甚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

为甚么不爱韩愈的《南山》呢?因为他用的是死字死话。

……简单说来,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

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院的陈列品!再看近世的文学:何以《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可以称为「活文学」呢?因为他们都是用一种活文字做的。

若是施耐庵、邱长春、吴敬梓、曹雪芹,都用了文言做书,他们的小说一定不会有这样生命,一定不会有这样价值。

读者不要误会,我并不曾说凡是用白话做的书都是有价值有生命的。

我说的是,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

这一千多年的文学,凡是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没有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没有一种不靠这个「白话性质」的帮助。

换言之,白话能产出有价值的文学,也能产出没有价值的文学;可以产出《儒林外史》,也可以产出《肉蒲团》。

但是那已死的文言只能产出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文学,决不能产出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只能做几篇《拟韩退之〈原道〉》或《拟陆士衡〈拟古〉》,决不能做出一部《儒林外史》。

若有人不信这话,可先读明朝古文大家宋濂的《王冕传》,再读《儒林外史》第一回的《王冕传》,便可知道死文学和活文学的分别了。

为甚么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呢?这都因为文学的性质。

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

那些用死文言的人,有了意思,却须把这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有了感情,却须把这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

明明是客子思家,他们须说「王粲登楼」、「仲宣作赋」;明明是送别,他们却须说「阳关三迭」、「一曲渭城」;明明是贺陈宝琛七十岁生日,他们却须说是贺伊尹、周公、傅说。

更可笑的,明明是乡下老太婆说话,他们却要叫他打起唐宋八家的古文腔儿;明明是极下流的妓女说话,他们却要他打起胡天游、洪亮吉的骈文调子……请问这样做文章如何能达意表情呢?既不能达意,既不能表情,那里还有文学呢?即如那《儒林外史》里的王冕,是一个有感情、有血气、能生动、能谈笑的活人。

这都因为做书的人能用活言语活文字来描写他的生活神情。

那宋濂集子里的王冕,便成了一个没有生气,不能动人的死人。

为甚么呢?因为宋濂用了二千年前的死文字来写二千年后的活人;所以不能不把这个活人变作二千年前的木偶,才可合那古文家法。

古文家法是合了,那王冕也真「作古」了!因此我说,「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

三上节所说,是从文学一方面着想,若要活文学,必须用国语。

如今且说从国语一方面着想,国语的文学有何等重要。

有些人说:「若要用国语做文学,总须先有国语。

如今没有标准的国语,如何能有国语的文学呢?」我说这话似乎有理,其实不然。

国语不是单靠几位言语学的专门家就能造得成的;也不是单靠几本国语教科书和几部国语字典就能造成的。

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自然有国语。

这话初听了似乎不通。

但是列位仔细想想便可明白了。

天下的人谁肯从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里面学习国语?所以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虽是很要紧,决不是造国语的利器。

真正有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

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国国语成立之时。

试问我们今日居然能拿起笔来做几篇白话文章,居然能写得出好几百个白话的字,可是从甚么白话教科书上学来的吗?可不是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学来的吗?这些白话文学的势力,比甚么字典教科书都还大几百倍。

字典说「这」字该读「鱼彦反」,我们偏读他做「者个」的者字。

字典说「么」字是「细小」,我们偏把他用作「甚么」、「那么」的么字。

字典说「没」字是「沉也」,「尽也」,我们偏用他做「无有」的无字解。

字典说「的」字有很多意义,我们偏把他用来代文言的「之」字,「者」字,「所」字和「徐徐尔,纵纵尔」的「尔」字。

……总而言之,我们今日所用的「标准白话」,都是这几部白话的文学定下来的。

我们今日要想重新规定一种「标准国语」,还须先造无数国语的《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不必问今日中国有无标准国语。

我们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

我们可尽量采用《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白话。

有不合今日的用的,便不用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

这样做去,决不愁语言文字不够用,也决不用愁没有标准白话。

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

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

我这种议论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我这几年来研究欧洲各国国语的历史,没有一种国语不是这样造成的。

没有一种国语是教育部的老爷们造成的。

没有一种是言语学专门家造成的。

没有一种不是文学家造成的。

我且举几条例为证:一,意大利。

五百年前,欧洲各国但有方言,没有「国语」。

欧洲最早的国语是意大利文。

那时欧洲各国的人多用拉丁文著书通信。

到了十四世纪的初年,意大利的大文学家但丁(Dante)极力主张用意大利话来代拉丁文。

他说拉丁文是已死了的文字,不如他本国俗话的优美。

所以他自己的杰作《喜剧》,全用脱斯堪尼(Tuscany)(意大利北部的一邦)的俗话。

这部《喜剧》,风行一世,人都称他做「神圣喜剧」。

那「神圣喜剧」的白话后来便成了意大利的标准国语。

后来的文学家巴卡嘉(Boccacio,1313--1375)和洛兰查(LorenzodeMedici)诸人也都用白话作文学。

所以不到一百年,意大利的国语便完全成立了。

二,英国。

英伦虽仅仅一个小岛国,却有无数方言。

现在通行全世界的「英文」,在五百年前还仅仅伦敦附近一带的方言,叫做「中部土语」。

当十四世纪时,各处的方言都有些人用来做书。

后来到了十四世纪的末年,出了两位大文学家,一个是是赵叟(Chaucer,1340--1400)一个是威克列夫(Wycliff,1320--1384)。

赵叟做了很多诗歌,散文都用这「中部土语」。

威克列夫把耶教的《旧约》、《新约》也都译成「中部土语」。

有了这两个人的文学,使把这「中部土语」变成英国的标准国语。

后来到了十五世纪,印刷术输进英国,所印的书多用这「中部土语」,国语的标准更确定了。

到十六、十七世纪,萧士比亚和「伊里沙白时代」的无数文学大家,都用国语创造文学。

从此以后,这一部分的「中部土语」,不但成了英国的标准国语,几乎竟成了全地球的世界语了!此外,法国、德国及其它各国的国语,大都是这样发生的,大都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能变成标准的国语的。

我也不去一一的细说了。

意大利国语成立的历史,最可供我们中国人的研究。

为甚么呢?因为欧洲西部北部的新国,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他们的方言和拉丁文相差太远了,所以他们渐渐的用国语著作文学,还不算希奇。

只有意大利是当年罗马帝国的京畿近地,在拉丁文的故乡,各处的方言又和拉丁文最近。

在意大利提倡用白话代拉丁文,真正和在中国提倡用白话代汉文,有同样的艰难。

所以英、法、德各国语,一经文学文学发达以后,便不知不觉的成为国语了。

在意大利却不然。

当时反对的人很多,所以那时新文学家,一方面努力创造国语的文学,一方面还要做文章鼓吹何以当废古文,何以不可不用白话。

有了这种有意的主张(最有力的是但丁﹝Dante)和阿儿白狄﹝Alberti)两个人),又有了那些有价值的文学,才可造出意大利的「文学的国语」。

我常问我自己道:「自从施耐庵以来,很有了些极风行的白话文学,何以中国至今衰不曾有一种标准的国语呢?」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

这一千年来,中国固然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白话文学,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目张胆的主张用白话为中国的「文学的国语」。

有时陆放翁高兴了,便做一首白话诗;有时柳耆卿高兴了,便做一两白话的小说。

这都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出产品,并非是有意的主张。

因为没有「有意的主张」,所以做白话的只管做白话,做古文的只管做古文,做八股的只管做八股。

因为没有「有意的主张」,所以白话文学从不曾和那些「死文学」争那「文学正宗」的位置。

白话文学不成为文学正宗,故白话不曾成为标准国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