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14页]

合集下载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 五、文学革命的特征 •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
后;
•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
•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 •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 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 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 •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 念基础之上。 •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 五、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 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 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 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 荣期。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
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 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 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
• 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
•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 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 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具体风貌如下:
1、理性精神 2、感伤情调 3、个性化 4、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 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

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 新 青 年 》
蔡 元 培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3 狭义的“五四” 与广义 的“五四”之间的关系: 两种看法: ①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 向》(1939): 前者是一场政治运动,后 者则是一场文化运动,政 治运动正是文化运动的结 果,开辟了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道路。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② “人的文学”的内涵:“用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 之人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 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 占得人的位置。” 人的文学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价值为首要 价值,是张扬个人权力与个性的文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 朱蕴山:“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敬告青年》:“人权”、“自由”和“科学” (P42) 《文学革命论》(1917)P46 夏志清:“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 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 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 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 手里。不消说,这种看法是太过于武断了。”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的“五四”:“五四”学生运动 时代背景: ①远因:欧洲战场上劳工与中国留学生的接 触。 ② 近因:a 日本《二十一条》的签订 b.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主权被出卖和转让 狭义的“五四”就是一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运动 。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10《荷塘月色》
• 表现了作者虽然彷徨苦闷却又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 自重自爱的情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景物描写细 腻委婉、生动形象,语言朴素优美、准确贴切。
8《再别康桥》
• 抒写了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感情真挚, 意境深邃,形式上具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思考与讨论:
这首诗在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1)体现了新月派诗人“三美”主张,具有音乐的美
(节奏整齐,用韵讲究,旋律优美)。绘画的美(运 用了许多表颜色的词如“云彩”,“金柳”,“艳 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的美(句式整齐, 每段四句,错落有致)。 (2)首尾呼应 (3)语言自然、优美,表达委婉、含蓄。
• 4、“两个口号”的论争。
• 1936年,革命文学内部还出现过“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 文学和国防文学”和国防文学“两面三刀个口号的论争.”两 面三刀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政策的宣传和影响,提高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政策的认识,为 文艺界搞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精神思想上的准备.
• (2)艺术特色
• 人物塑造: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和不同命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不同人物;情节安排:从觉 慧放假回家写起,到觉慧离家出走结束,众多人物和事件 放在觉慧的成长过程中;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如行云流 水,感情热烈,形成特有的“巴金体”.
思考与讨论:
(1)<<家>>中的觉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进 行简要分析.
(2)善于运用心理刻画的方法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如吴荪甫在收服屠维岳时的精明自信,在组 建“益中公司”时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暴 躁不安,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时的犹豫不 决,在破产后的放纵不羁等。)

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官 方和 民 间均通 过 各 种 方式 来 推 动 社 会 变革 , 或 外 派大 量 的留学 生 学 习 西方 先 进 文 化 知识 , 或 通 过 译介 西 方 先进 的科 技 、 军事、 政治、 法律 、 教育、 文 化等 方 面知识 来 普 及 和 提 高大 众 的知 识 水 平 。
起 。在 白话文 运 动 兴 起 与 发展 的过 程 中 , 白话 在
系统与 日常生活语 言 系统 的分 离 。中 国文 学 的正
统 是文 言文 学 , 但是 , 白话 文学 一直作 为文 学史 之 外 的潜 流 而 存 在 着 。胡 适 在 《 白话 文 学 史 》 中 指
出, 中国有 “ 一千 多 年 的 白话 文 学 史 , 只有 自然 的
准备 。
关键词 : 白话 文 学 ; 辛 亥 革 命 时期 ; 语 言变革 ; 通俗文 学; 现 代 性
辛 亥革命 时 期是 中 国从 封建 社会 向现 代社 会 转 型 的重要 历 史 时 期 。摒弃 传 统 的 旧思 想 , 宣 传 现代 新 思想 的启 蒙运 动是 转型 时期社 会舆 论宣 传 的主要 内容 。为 了将 思想启 蒙运 动在 社会 底层 大 众 中广 泛而 有效 地 传 播 , 清 末 白话 文 运 动 应 运 而
项 目( 2 0 1 4 0 4 ) 。
作者简介 : 周棉, 江 苏师 范 大学 ( 徐州 2 2 1 0 0 8 ) 留学 生 与 近代 中 国研 究 中心 教 授 ; 李新亮 , 河 北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副教 授 , 博士 。

3 7
社会 变革各 项工 作 的前 提 。早在 1 8 8 7年 , 黄 遵宪
全国的地方大得很若一处人说底层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改造这些社会底层大一处的话本国人见而不懂本国人的话便和见外众所熟悉的通俗文艺形式进行思想启蒙在达到国人一样哪里还有同国亲爱的意思呢所以必定开启民智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给予了白话文学要有国语教育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 • • • 一、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第一,赋予白话以文学的合法性。 第二,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第三,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其核 心部分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易卜 生主义”和富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 色彩的“人的文学”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 • • • 二、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1、胡适对白话文合理性的论证。 2、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1)批判清理旧文类系统 (2)提倡处于传统文学系统边缘的文 类,培植新的文类形式,确立了以白 话新诗、现代小说和戏剧为主干的新 的文类系统,而散文以及现代小说形 式知道20年代才讨论。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一、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 这一时期白话新诗的实践意义远远大 于它的实际成果。 • 1、汉语诗歌发展史上的革命性意义。 • 2、诗歌观念的变化 • 胡适的探索: • 第一阶段,追求诗的散文化 • 第二阶段,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第四节
• • • • • • • • • 鸽子 胡适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Hale Waihona Puke • 周作人的《小河》 •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 道 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 ,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 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水,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 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 道石堰,土 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 —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晚清文学的先导 梁启超等人提倡“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诗 界革 命”,裘廷梁提倡白话文,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在文学内容和文 学形式上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 成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中介。 域外文学的催生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如严复、林 纾、苏曼殊、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先行者,注 重学习西方文学,开始了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
“文学革命”中的论战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双簧
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题为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历数新 文学派的种种罪状。然后由刘半农复信 (《复王敬轩书》,《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一一批驳,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

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 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 革命。 ——胡适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 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 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 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 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文学形式的革命不是单纯的形式嬗变,而是整个社 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 “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 性和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在新文学初期的文类系统中,并没有 “散文”的地位。直到1921年,周作人才在 《美文》中探讨了介于诗与小说两大文类 之间的一种写作可能,并从此开始新文学 对散文的理论建设。
四、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与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新文学初期 的戏剧创作则略显贫弱 。
思考题
1、初期文学理论的意义和矛盾。 2、举例说明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组织化上的
一、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新文学的理论建设不仅是白话文学实 践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是它的先导和前 提。白话文学理论建设的拓展清晰地呈现 为三个部分 。
二、胡適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胡適对于白话文学合理性的论证思路十 分简洁,他的观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两条: 第一,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 第二,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 的“活文字”,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 进行文学创造的合用的工具。
三、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 秀的《文学革命论》,文中高张“文学革 命军”的大旗,并将胡適奉为文学革命的 “急先锋”,由此遂将胡適的这篇有关文 学改良的“未定草”,推上了中国文学革 命的前台。一场史称“文学革命”的运动 也从此迅速展开。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差别。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一、《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 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 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这份 刊物显现了鲜明的特色和卓然的个性。
二、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从一 开始就明晰地表现为破坏与建设这两个维 度,即掊击旧(传统)文化,输入新(西 方)文明。
三、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在1918年底到1919年间,周作人先后发 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和《平 民文学》等文章,为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 提供了又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一、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进入20年代,新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 围进一步拓展。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新文学倡导时期的泛泛的思想和文化宣 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二、外来文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从理论上说虽然是笼统的、 有时甚至是含混的,但在重视文学创作与 社会背景的关联以及对文学真实性的强调 等方面,却又是十分清晰的。
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在文学创作方面,冰心、庐隐、王统 照、叶绍钧,以及王鲁彦、许杰等都鲜明 地显现了文学研究会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 学立场。文学最初的实践领域是诗歌。这与 胡適率先“尝试”新诗以证明白话的文学 可能性有关。
二、小说的积极尝试
在小说创作方面最初显示了白话文学实 绩的是鲁迅的创作。1918年5月发表于《新 青年》4卷5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形式和现代精神的 白话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