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文学成长于我国特殊革命年代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导言红色经典书籍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十本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书籍,包括其作者、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级标题:《毛泽东选集》作者简介《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重要著作。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内容概述《毛泽东选集》是对毛泽东为了推动中国革命而创作的各种文稿、讲话和指示的选录。
其中包括了毛泽东对农村革命、土地改革、人民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
影响与意义《毛泽东选集》集中呈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仍然为当代中国所借鉴和发扬。
一级标题:《红楼梦》作者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影响与意义《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一级标题:《红色娘子军》作者简介《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女作家冯世英的作品。
冯世英(1921年-2018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和女性权益倡导者。
内容概述《红色娘子军》是根据1948年的华北冀东抗日根据地娘子军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小说。
书中通过娘子军的故事,反映了妇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与意义《红色娘子军》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对于妇女权益的争取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拥抱自由与平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级标题:《红岩》作者简介《红岩》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贾平凹(1952年-)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声望的人物之一。
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晚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晚清(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 )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的口号,又提出以(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戏,由钱玄同托名()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 的( )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 )和( )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 ,被称为( )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重要时期。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引导了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新发展。
自此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面临一系列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后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学生运动,旨在抗议巴黎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割让给日本。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后不久的1921年,中国首个作家协会——中国大都文艺研究会成立。
这一事件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诞生。
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索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性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广泛而深刻,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也探讨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起伏。
例如,胡适以《伤逝》和《冷暖》等作品探讨了现代人的孤独与挣扎,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朱自清以《荷塘月色》和《背影》等作品描绘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
除了上述作家,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茅盾以《子夜》和《春蚕》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巴金以《家》和《激流三部曲》等作品描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和道德困境,沈从文以《边城》和《红梅记》等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情感的思考,老舍以《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作品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一、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成的流派。
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
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
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新中国建国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的文学过程,它包括建国后所发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所产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当代文艺指导思想在建国后数十年间,发生了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转变。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分三个时期:即建国后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以后)。
◆中国当代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风格的培育和艺术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是当代文学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第一章:五十、六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新起点,是文艺界大统一大团结的盛会;大会确定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总方针。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有助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最终转向了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助长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风气和简单粗暴的的批评作风。
◆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后,文艺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头。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新民歌运动等群众性创作活动在发展中受到“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1959年又掀起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当代文学的发展的环境愈见严峻和动荡。
◆六十年代初,党的文艺政策开始调整。
周恩来在“新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
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等著名观点。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文艺界再度卷入政治斗争浪潮。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的失误和文艺整风的偏差,使文艺界形势日趋紧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是,文学革命至少发端于1917年,同年以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为标志,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大幕,这比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要早。
但事实同样是,新文学是以五四来命名的,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用五四新文学来称呼、概括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的。
这就衍生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用五四来命名新文学呢?这种命名方式对新文学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五四是窄化了新文学的范围,还是丰富了新文学的内涵?是限制了新文学的意蕴,还是提升了新文学的境界?
为何以五四命名新文学?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五四话语到左翼话语,这不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同时更是时代社会、政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发展至1920年代的革命文学运动,再到延安文艺运动,在新中国文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文学发展构成一种交互渗透甚至深度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
历史表明,这是从五四一直到今天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生态。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开启了新文学的进程。
因此,在文学史的讲述中,一般认为新文学的正式发生要早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1919年的“五四”成了新文学的命名,一直到今天,文学史都用五四新文学来命名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
那么,用五四来概括新文学是不是把新文学政治化、革命化了,是不是窄化了新文学、新文化的内涵?我们认为,用五四命名新文学、新文化,不仅没有限制、窄化其内涵,反而恰恰提升了新文学的高度,拓展了新文学的边界,丰富了新文学的内蕴。
事实上,正是社会革命在五四之后的转变才让新文学和新文化有了本质的提升和飞跃,用五四来命名新文学,其根本意义在于使新文学的价值超越了文学本身。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变革,它更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具有根本转折意义的革命、一场中国社会全面彻底的变革。
五四运动以“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重新确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五四运动以各阶级广泛的参与促成了近代以来全民族的一次觉醒,并进而扩展为一次大规模、广泛而深刻的思想革新。
在这场历史性的五四运动中,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新的社会革命理论深入传播,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社会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水岭,它酝酿着中国社会全面、彻底的革命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全面变革的五四时代,为新文学培养了新青年,拓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创作内容。
五四新文学诞生在中国文化生态巨变的革命时刻,新文学之新,绝不仅仅在于语言文字的革新,更在于思想意识、理想抱负的革新。
五四发出了时代青年之声,朱自清曾在《论青年》中说过:“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地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群的力量。
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的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
”(《朱自清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五四新文学影响下的新青年,毛泽东也在1919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
”(《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胡适在《五四运动纪念》一文中,讨论五四学生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时认为:“因为这一运动,学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
各处学生皆有组织,各个组织皆有一种出版物,申述他们的意见……这许多报纸,皆用白话文章发表意见,把数年前的新文学运动,无形推广许多。
从前我们提倡新文学运动,各处皆有反对。
到了此时,
全国学生界,亦顾不到这些反对,姑且用它一用再讲。
”(《我的歧路——胡适自述》,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政治革命,还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内容。
五四运动之后,书写、反映、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大量出现,文学革命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问题发生了紧密联系,19岁的冰心、俞平伯,21岁的庐隐、汪敬熙,22岁的王统照、罗家伦,25岁的叶圣陶……这些青年学生将爱情问题、婚姻问题、道德伦理、民主权力的问题都变成文学的内容,社会与革命成为新文学主题。
以五四命名新文学,赋予了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使命,从本质上提升了新文学的内涵与境界。
以文学的力量倒逼社会的变革,文学被赋予了知识和价值重整的地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实现社会革命的期待。
五四新文学要推翻传统文学的格局和体制,命名和赋予文学新的内涵,更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秩序,文学革命具有了社会革命的价值追求。
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时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
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的文章,他指出:“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
……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
”对社会思想状态的重视,使得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思考文艺对社会思想的变革作用。
正是因为旧文学是与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学在五四之后,与社会新思想、新政治、新文化生态已经完全紧密相连。
比如,陈独秀开始反思新文化运动时,也正是他为创建一个新的政党的准备时期。
而作为文学革命主阵地的《新青年》杂志,从创刊到终刊,共出专号7期,这些专号包括“易卜生号”“人口问题号”“劳动节纪念号”“共产国际号”“国民革命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
清晰
可见的是,这些集中讨论和关注的专号已经完全超出文学的范畴,而是立足于中国革命的诉求,立足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以五四之名开启20世纪中国文化基本格局和追求,就是以超出文学范畴的意义赋予新文学“现代”的价值。
五四新文学蕴含着对既有生存现状的反思,追求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个人与社会,形成了批判社会与批判自我的五四传统。
五四充实而且深化了新文学的内涵,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正是新文学一直以来拥有的革命话语从酝酿到凸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