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二十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2.后期象征主义3.未来主义4.超现实主义5.表现主义文学6.叙事剧与间离效果7.意识流小说8.存在主义文学9.荒诞派戏剧10.新小说派11.黑色幽默12.魔幻现实主义13.卡夫卡小说14.境遇剧1.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称(1分)。
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人的精神迷惘、困惑(1分)。
在思想内容、审美追求与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
具有标新立异、大胆实验、追求奇异的风格特点。
故称为先锋派、实验派。
重要流派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1分)。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1分),是十九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创作上主张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手法表现微妙复杂的体验与主观感受(2分),较前期象征主义更趋哲理化与神秘性(1分)。
代表作家作品:艾略特《荒原》、里尔克《杜伊诺哀歌》(1分)。
3.二十世纪源于意大利,影响整个欧洲的诗歌流派(1分)。
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一切,主张彻底废除一切艺术遗产与传统文化,主张变革,歌颂混乱、速度美、力量美,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颠覆传统艺术规范,具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倾向(2分)。
代表人物:马里内蒂、帕拉采斯基(1分)。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源于法国影响欧美的文学流派(1分),主张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心理、梦幻世界,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写作(2分)。
最大限度展示自我的内在真实。
具有神秘晦涩的特点(1分)。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1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源于法国影响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1分),创作上强调表现主观感受,注重内在心灵、感觉体验的表现,主张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内在本质,不注重环境写实与性格刻画(2分)。
表现手法多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夸张、变形以突出主观感受(2分)。
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1、stream of consciousnessThe continuous flow of sense, perceptions, thoughts, feelings, and memories in the human mind; or a literary method of representing such a blending of mental processes in fictional characters, usually in an unpunctuated or disjointed form of interior monologue.The term is often used as a synonym for interior monologue, but they can also be distinguished, in two ways. In the first (psychological) sense,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the subject-matter while interior monologue is the technique for presenting it;2、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A term coined by the critic Martin Esslin in 1961 to refer to a number of dramatists of the 1950s.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came about as a reaction to World War II. It took the basis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nd combined it with dramatic elements to create a style of theatre which presented a world which can not be logically explained, and in which life is in one word, ABSURD!3、ExistentialismA current in European philosophy distinguished by its emphasis on lived human existence. Although it had an important precursor先驱on the Danish theologian神学者Kierkegaard in the 1840s, its impact was fully felt only in the mid-20th century i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German philosophers Martin Heidegger and Karl Jaspers prepared some of the ground in the 1920s and 1930s for the more influential work of Jean-Paul Sartre and the other French existentialists including Simone de Beauvoir, Albert Camus, and Maurice Merleau-Ponty.4、The Lost Generation(Also termed the Sad Young Men, which was created by F. Scott Fitzgerald in his book All the Sad Young Men.) In general, the term refers to the post-World War I generation, but specifically a group of U. S. writers who came of age成年,够岁数了during the war and established their literary reputations in the 1920s. It seems from a remark made by Gertrude Stein to Ernest Hemingway, “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 Hemingway used it as an epigraph题词to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a novel that captures the attitudes of a hard-drinking, fast-living set of disillusioned young expatriates放弃本国国籍的人in postwar Paris.The generation was “lost” in the sense that its spiritual alienation from a U. S. that, basking under President Harding’s “back to normalcy常态” policy, seem ed to its members to be hopelessly provincial, materialistic, and emotionally barren. The term embraces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John Dos Passos, E. E. Cummings, and many other writers who made Paris the center of their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1920s. They were never a literary school. In the 1930s, as these writers turn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ir works lost the distinctive stamp of the postwar period.5、Parodypiece of) writing intended to amuse by imitating the style of writing used by somebody else. Literary or musical composition imit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some other work or of a writer or composer, but treating a serious subject in a nonsensical manner, as in ridicule6、SymbolismThe term refers to the use of symbols, or to a set of related symbols; however, it is also the name given to an important movement on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poetry.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and succeeding phases of Western literature was a much more pronounced reliance upon enigmatic难以理解的, 神秘的symbolism in both poetry and prose fiction, sometimes involving obscure private codes of meaning, as in the poetry of Blake or Yeats.A well-known early example of this is the albatross信天翁in Ancient Mariner”(1798). Manynovelists-notably Herman Melville and D. H. Lawrence-have used symbolic methods: in Melville’s Moby-Dick(1815) the White Whale (and indeed almost every object and character in the book) becomes a focus for many different suggested meanings. Melville’s extravagant symbolism was encouraged partly by the importance which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gave to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William Butler Yeats often uses symbols like the winding stairs, swan, gyre, etc. in his poems.7、Oedipus Complex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A Freudian term to design to attraction on the part of the child toward the parent of the opposite sex and rivalry敌对, 竞争, 对抗and hostility toward the parent of its own. Freu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in his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899). The term derives from the Theban hero Oedipus of Greek legend, who unknowingly slew his father and married his mother; its female analogue, the Electra complex, is named for another mythological figure, who helped slay her mother.8、Hemingway HeroHemingway Hero, also called code hero, is one who, wounded but strong, more sensitive, enjoys the pleasures of life(sex, alcohol, sport) in the face of ruin and death, and maintains, through some notion of a code, an ideal of himself.9、American dreamAmerican dream refers to the dream of material success, which assume that one best serves God and man by acquiring wealth. In The Great Gatsby, Gatsby come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with the dream of material success. By bootlegging and other illegal means he fulfilled his dream but ended up being killed.10、ImagismThe doctrine and poetic practice of a small but influential group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poets calling themselves imagists or imagistes between 1912 and 1917.Imagism came into being as a rea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poetry to express the sense of fragmentation and dislocation混乱, 紊乱.The Imagists hol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express these momentary impressions is through the use of one dominant image. The image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physical object, and the reader is made to react to it.Imagis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poetic principles:i) to use absolutely no word that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presentation;ii) as regards rhythm, to compos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metronome节拍器节拍器.11、Black Humor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black humor is a term applied to a large group of American novels beginning in the 1950s. Although the writers of black humor did not intentionally form a school of literary movement, there is in their novels a common core of satire which is directed against hypocrisy, materialism, racial prejudice, and above all, the dehuman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by a modern society12/FeminismFeminism refers to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movements seeking greater, equal ,or among a minority ,superior rights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for women and girls. These rights and means of participation include legal protection and inclusion in politics ,business and scholarship andrecognition and building of women’s cultures and power. Its concepts overlap with those of women’s rights.13/Anti-heroAn anti-hero/heroine appears more frequently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type of characters lacks the qualities of nobility and magnanimity宽宏大量. The image of Don Quixote in Cervantes’s Don Quixote (1605) may give the readers a clear view.14/multi-narrator。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长河小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
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
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
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迷惘的一代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硬汉形象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重点包括: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 16 世纪至 17 世纪欧洲的一个文化运动,主要涉及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对人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的推崇,对古典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回归。
2. 巴洛克:巴洛克是 17 世纪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涉及建筑、艺术、音乐等领域。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豪华、夸张、复杂,注重装饰和雕刻,以及追求动态的表现。
3.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 19 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自由和创造力,重视自然、浪漫主义和想象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和批判。
4.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 19 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涉及小说、戏剧、诗歌等领域。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注重描写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重视真实和客观的描写技巧。
5.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强调自我表达和创造力,以及重视抽象和形式的美感。
6.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元、开放、批判和反传统,重视对话和交流,以及重视文化和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上是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这些名词解释也可以作为外国文学史考试
和考研的备考重点。
APS考试-文学类-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要点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中英双语版)On the 20 Century World Literature History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突出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我在这这门课上主要学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
The most prominent literary trend in the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s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is course, I studied some of the major genre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nd works of each genre.一.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的作家作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或小说类型,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内心真实,尤其是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方法。
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后来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方法之一。
代表作品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fiction is a modernist literary genre popular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t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depicting the objective world. Still, it focuses on expressing the inner reality,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hu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mode and structural method of the fiction and organizing the story with psychological logic. In terms of creative techniqu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fiction make extensive use of internal monologue and free associati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method was later widely adopted by modern writers as one of the basic methods of modern fiction.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Proust's " In Search of lost time",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etc.普鲁斯特是法国意识流作家,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马塞尔是一位家境殷实,体弱多病的青年,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他在病床上回忆在贡布雷度过的童年和在巴黎、威尼斯等地度过的时光。
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1、表现主义 (1)2、营造幻象 (1)3、虚拟现实 (1)4、意识流: (1)5. 意识流小说 (1)6. 心理时间 (1)8. 自由联想 (1)9. 存在主义 (1)10. 自由选择 (1)11. 荒诞体验 (1)12. 零度写作 (1)13. 新小说派 (1)14. 反小说 (1)15. 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 (1)16. 魔幻现实主义 (1)17. 拉美“文学爆炸” (1)18. 魔幻现实主义的“陌生化” (1)19. 黑色幽默 (1)20. 后现代主义 (1)21. 元小说 (1)2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23. 内心独白 (1)24. 蒙太奇 (1)25. 消解深度 (1)26. 瓦解叙事 (1)27. 物化 (1)28. 超现实主义 (1)29. 潜对话(或叫做人物内心狐白中的复调模式) (1)1、表现主义:“表现”的概念最初是运用在绘画评论中,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的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
“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想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外的环境的描绘而提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的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营造幻象:营造幻象是卡夫小说创作的方法与特点。
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世界。
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生存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不可能存在,但又合逻辑上的存在的可能性的现实,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4、意识流:“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梅·辛克莱在评论多萝西·理查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把“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了文学评论,此后,作为一个文学术语的“意识流”被文学家们广泛运用,前通告三层意思:一、指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二、一种小说文体;三、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
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
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
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
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
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
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
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
(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
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
"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
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
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
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
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
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
1930年成立于上海。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
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
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
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
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