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客观对应物”:1919年艾略特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文章《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理论。
他认为诗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是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就是发现构成那种特殊情感的一组客体、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样,一旦有了源于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情感便立即被唤起。
也就是说,寻找那些与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相关联的“客观对应物”,然后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抒发主观感情。
艾略特认为:诗歌(艺术品)的生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表现这种感情的技巧与形式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
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基本特征是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是它的代表。
此外代表作家还有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梅特林克、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后扩展至欧美各国。
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
用三个剧本写同一题材的不同部分。
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
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
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
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 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9 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赛》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3.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 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4.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
在民主制危机时期,社会矛盾重重,原先进步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了少数野心家的工具。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
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
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2.“不和的金苹果”: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他随后到斯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财富。
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伊。
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
最后,奥德修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遗弃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陷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
3.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4.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湖畔派”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文学上出现的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诗人,因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而被称为“湖畔派”;他们都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寄情于山水田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华兹华斯,他为他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所作的序言被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2.“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3.“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与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以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4.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道和民主的倾向,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虚,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终于一事无成;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后来一些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这类形象;5、自然派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舞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25.人间喜剧使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它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在现的办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全部作品分成那个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6.复调艺术: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着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自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7.小人物:是普希金开创的一个人物类型,经过果戈里等人的发展,到了契诃夫已发展到极致的水平;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以小职员小公务员以及下层的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对他们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黑暗专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8.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及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内心的感受”;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流”手法;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9.忏悔贵族是指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有良知,上流社会的腐败却诱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皇专制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逐渐转到宗法制农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10.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独创出的一种戏剧类型,•以尖锐地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来讨论而著称;•这些剧本提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1.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12 “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分析特点的理论概括;托尔斯泰的创作一向以精湛的心理分析著称于世,•他根据心理描写的动态表现原则,•特别擅长细腻地表现人物隐秘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复杂过程;13 “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这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一种,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14.卡拉马佐夫气质:语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已经瓦解,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处于畸形人际关系中的人们难以避免悲剧命运;"卡拉马佐夫气质"便是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的产物;卡拉马佐夫一家是"偶合家庭"的典型;在俄国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贵族家庭原来的优雅的外观逐渐丧失,联结家庭的道德已不复存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各自追逐自己的目标,勾心斗角;这是处于瓦解过程的贵族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所共有的性格特征被称为"卡拉马佐夫气质"--淫荡、自私、贪婪、专横、暴戾、残酷等卑劣的精神气质;15.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独创出的一种戏剧类型1分,•以尖锐地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来讨论而著称2分;•这些剧本提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分;代表作品有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等;1分。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神人同形同性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2.阿基琉斯的脚跟:希腊神话英雄阿基琉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3.《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带领下,学者们将其删改完善,《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4.塞壬文化(塞壬妖岛):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三连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6.《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7.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是让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只描述这个人物的一段生活历程,连串起来即形成该人物全部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生活全景,更能将《人间喜剧》连串为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3、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5、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外国文学的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的名词解释外国文学指的是非中国的文学作品,包括各国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下面将对外国文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文学: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艺术地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的创造性产物。
外国文学是指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形式。
2.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叙事文学作品,通过创造故事主线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外国小说有很多经典作品,如《傲慢与偏见》、《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3.诗歌:诗歌是一种通过韵律和声音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外国诗歌有许多有名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德的《浮士德》等。
4.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和情节的文学形式。
外国戏剧有很多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伊比�a��s人�a的《房屋塞万提斯》等。
5.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反映,批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
外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荷尔斯泰的《红字》、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
6.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表达,追求浪漫、激情和奇幻。
拜伦的诗歌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外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7.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传统意义的解构和破坏,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外国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
8.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权威和现实的怀疑和批判,追求多样性和相对性。
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和多纳·塔特的《城堡围城》是外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
9.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文学写作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流动和碎片化表达,呈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绪的复杂。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谜发声时》是外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品。
10.后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强调对传统小说结构的颠覆和对权威叙事的怀疑,以非线性和非逻辑的方式构建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拜伦式的英雄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
《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
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
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
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
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西欧派”19世纪40至50年代俄罗斯解放运动中的一个思想派别,中有屠格涅夫。
其成员多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具有自由主义倾向。
他们抨击俄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废除农奴制,但又反对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俄国走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实行英、法式君主立宪或议会制。
此派成分较杂,在农奴改革后瓦解。
“含泪的笑”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
”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
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
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
“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忏悔贵族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生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
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
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政治和道德主张,他在猛烈抨击沙皇旧制度的同时,鼓吹“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原则、宣扬对上帝的信仰,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说教,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
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
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耶拿派“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耶拿派”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海德堡派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世纪病/时代病19世纪初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欧洲有不少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既厌倦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习俗和冷酷的资本主义文明,又脱离人民,看不清前途,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产生了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陷入忧郁、孤独和悲观失望之中,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流行的一种典型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
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勒内》中的同名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福楼拜对此持谴责态度。
小说在写到爱玛在与莱昂恋爱中感到腻味,一面仍然把他当理想伴侣,给他写情书,情愫十分低下,就是明显的一例。
父性基督高老头的父爱也被时代给烙上了深深的人性论印痕。
几十年过后,自己也为人父之后突然很能理解父子之间的一种感情。
这正是高老头表现出来,被我们批判得一踏胡涂的所谓“父性基督”。
何谓“父性基督”呢?这其实说的是高里奥为了女儿无怨无悔的一种付出精神。
像基督一样拯救人类而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