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特征

合集下载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困惑和辅导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困惑和辅导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困惑和辅导一、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1.恐惧心理引起交往受挫恐惧引起的交往障碍。

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

这些恐惧使生活暗淡、不愉快。

并会进一步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

2.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

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3.封闭心理引起交往受挫有些中学生把不信任其他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

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

4.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

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5.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6.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

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

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

7.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关系是横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比小学阶段更加复杂和多元。

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

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弥补这种缺失,因为已经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

在人际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过不断体验和感受他人评价及不断调整自我评价,从而逐渐走出幼稚、依赖、偏激、封闭的状态,并逐渐使自己更加成熟、独立、理性和开放。

最终,初中生学会积极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纵向人际关系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

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

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

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

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对于处于成长旺盛期的中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困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

因此,要了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理解他们困惑的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它固有的特点。

首先,身体生理上开始发生变化并趋于成熟,强烈渴望独立,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这个阶段,教师、家长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正确”的代表,“威严”的象征,原来的“药到病除”的药方不再灵验。

他们的交往十分需要伙伴与友谊,以补偿失去的对父母的依赖。

渴望独立,显示自我,是中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

其次,开始注意自我形象,并且不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思考自己的特点,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

第三,中学生自我主体性评价的进一步增强。

他们不再像小学那样特别在乎得到老师与家长欣赏和赞美。

他们往往是选择脾气相投,相互理解,话语投机,彼此有好感的同学进行交往。

这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开始。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心理上发生显著变化,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喜欢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的一些循循善诱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老师指东他偏要指西,偏爱与老师对着干。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老师冤枉了某个学生。

作为教师经常会提醒他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教师的过分担心导致过分干预,这使得学生很反感。

有时,老师冤枉了某个学生,也会使师生关系僵化甚至尖锐。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这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

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全家众星捧月,在家中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养成了任性、自私、独占、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他们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因此,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同学关系:同学是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群体。

他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同学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支持和社交技能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2. 师生关系:教师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和榜样。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性和学业成绩都有积极的影响。

中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家庭关系: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石,家庭关系对于中学生的情感、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有深刻的影响。

中学生应该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4. 自我关系: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他们成长的重要方面。

他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学会与同学、老师、家人和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交往,融洽关系 3

学会交往,融洽关系 3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功利色彩较少,感情色彩浓厚 2.交往方式具有自主、平等性 3.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
(三)中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应坚持以下几点: 1.加强人际认知的正确性。 2.要遵循尊重、真诚、宽容的原则。 3.不要封闭自己。
三、中学生的同伴交往
(一) 同伴交往在中学生的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
替代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中学生归属、爱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之间的交往为中学生提供了学习他人的机会


3.同伴是中学生获得特殊信息的渠道和参照对象
4.同伴是中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中学生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
1.你喜欢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
2.尊重同学,才能得到同学的尊重
第四章 学会交往,融洽关系
第三节 中学生人际交往
一、中学生为何需要进行人际交往
1.身心健康的需要 2.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3.自我认识的途径 4.获得知识的手段 5.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和特点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1.基于血缘关系的交往 2.基于师生缘关系的交往 3.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 4.基于地缘关系的交往 5.基于趣缘关系的交往 6.基于情缘关系的交往
3.温言胜三春,慷慨地赞美同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

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

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

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

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

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

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

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特点《中学生人际交往那些事儿》身为一名中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关系,那我可真是太有发言权啦!咱就说说这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就像一部超级有趣的青春大戏。

首先呢,中学生之间的友谊那可是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今天两个人还如胶似漆,一起上厕所,一起吃饭,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说不定明天就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了,然后开启冷战模式,谁也不理谁。

不过呢,过不了几天,可能又和好如初了,这种快速的变脸技术,估计连川剧演员都得佩服。

还有啊,在我们中学生的世界里,小团体那是无处不在。

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就自动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干啥都一起。

一起讨论八卦,一起吐槽老师,一起分享小秘密。

不过呢,有时候小团体内也会有“斗争”,比如谁和谁更好啦,谁又被冷落啦。

哈哈,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而且呀,中学生也很爱面子。

有时候明明心里很想和对方交朋友,但是嘴上就是不承认,还假装很不屑的样子。

就像两个骄傲的孔雀,都在等着对方先低头。

再有就是,咱中学生之间的感情还特别单纯。

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朋友之间也没啥利益冲突,就是单纯地因为志趣相投或者性格合得来就成为好朋友了。

要是谁有困难,那肯定是二话不说就去帮忙啦。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然后就开始冷战。

那几天,我心里特别难受,干啥都没心思。

后来还是我主动去找她求和,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其实事后想想,那都不叫事儿,要是当时我们俩能各退一步,也就不用冷战那么久了。

说到这儿,我觉得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虽然复杂,但也充满了乐趣和纯真。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犯傻,会闹别扭,但也会成长,会收获珍贵的友谊。

所以呀,同学们,好好珍惜咱们这中学生活吧,和同学们好好相处,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毕竟,这可是我们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一段时光呢!。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是:
1.平等性。

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多层面、多层次的的系统。

其中同伴拒绝和同伴接纳和友谊作为这一系统中
的两种重要同伴关系。

3.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表现、自我意识、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等。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4.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或其他不稳
定的家庭环境,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5.学校环境。

学校的文化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
到孩子的同伴关系。

6.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社交媒体虽然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认识新的朋友,但也
可能会让他们过于依赖虚拟世界,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人际交往特征
中学生人际交往特征
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孩子在这个时期,似乎是家长和老师最担心的事情,特别是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
1、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称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的是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

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

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