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讨论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那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二、大运河的开凿
读课文找学生介绍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基本情况和影响(作用)
(目的、时间、三点、四段、五河、作用)
讨论:隋炀帝为什么能开通大运河对此你有何有何启示如何评价大运河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建立
2、隋朝大运河
3、科举制
4、隋朝灭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及完成统一的过程。

隋朝开凿大运河,并在制度上首次实施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末。

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对隋朝的评价。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图片及教材的讲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国家统一是历史反正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隋朝大运河及隋朝统治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讲授新课】一、隋朝的建立及统一1. 隋朝的建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

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北周的统治阶层被削弱,统治基础实际上也被动摇。

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

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

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是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

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

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直到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2、教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既影响等基本史实。

(2)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通过讨论隋朝的灭亡,提高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得出历史启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通过学习讨论从隋亡中得出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由“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导入”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及统一在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由北周统一我国北方。

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获封隋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于589年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2、隋统一的影响:3、隋初经济的繁荣在这里介绍隋是以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但经济上取得了空前的强盛。

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4.隋的疆域识读课本P3《隋疆域图》了解隋朝疆域四至学生结合书本及以前所学知识,归纳隋朝统一的影响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勾画:581年,杨坚夺取北魏政权,建立隋朝,都城洛阳。

找到并勾画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讲述胭脂井的故事1、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大规模统一;2、隋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隋唐。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出示材料,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与讨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但对难点的处理有些简洁。

在教学中可以多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难点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
2.研究隋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3.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掌握隋朝的政权更迭与灭亡。

二、教学重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治理;
2.隋朝的疆域扩张;
3.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历史》教材;
3.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隋朝地图及图片,引起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知识讲授:讲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统一与治理。

3.讨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知识总结: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5.运用技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的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五、教学延伸:
1.补充阅读: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写作任务:为学生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隋朝的统一与消亡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予评价;
3.个别辅导和讨论,帮助理解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课标解读: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统一;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突破:隋朝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统一的意义可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

大运河的开通,可充分利
用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
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举制创立的原因与意义,可
与九品中正制比较,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的原
因和进步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教材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回答,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联系时政热点:用视频资料和相关资料、图片重建历史情境,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

3、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视频。

(大运河的相关视频)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大运河的美丽风景,那么,历史上的大运河是哪一王朝开通的?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二)学习新课:
一、千古文帝——隋朝的统一
师提示:一个朝代开始,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找出相关内容。

然后找一名同学
回答。

同时多媒体展示画面。

师问:隋朝是哪一年统一南北的呢?生答589年。

那么,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多媒体出示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

师强调: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联系史实、组织答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答案,让学生作一对比。

师:隋朝统一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呢?学生找出后、师:隋朝统一结束的是哪一分裂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
师:国家统一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做什么呢?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分析得出隋朝的经济繁荣。

这种繁荣局面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看课本2页)找出隋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立强盛的王朝。

然后出示:你来露一手,练习巩固。

二、千秋功业——开通大运河
过渡: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的图片,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朝大运河。

师提出问题:大运河开通的时间、目的、人物及概况。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并联系大运河示意图。

然后找学生回答。

关于大运河开通的概况,针对多媒体大运河图示,师生一起梳理大运河流经的三个城市:北端——涿郡、中心——洛阳、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简图,让学生到黑板前写出大运河流经的三个城市,加以巩固。

师:关于大运河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资料,大家看这一段(多媒体出示)学生讨论后得出大运河发挥的运输作用,也就是经济作用。

那么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流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然后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的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师结:在当时交通落后的情况下,大运河的开通可谓是一条水上高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条古老的运河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千秋功业——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过渡:多媒体出示(关于高考的图片)这是某校高考前拉出的横幅,显示出人们对高考的关注。

高考、两年后我们将要进行的中考、还有平时的考试,这些考试制度最早是怎么兴起的,又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入下一目的学习。

学生看课文内容,找出科举制创立之前的选官制度是怎么样的:按门第高低选拔。

师:这种选拔制度有什么弊端?生讨论得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师: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选官制度,隋朝是怎样创新的?
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后,出示多媒体答案。

师强调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制的创立,使选官由按门第转变为按才学,统治阶级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②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结:科举制创立后,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清末才被废除。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考试制度也是不断的在完善的,随着考试制度的改进,它将会越来越公平、合理,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关于科举制,西方学者称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下面大家分析这道题(多媒体出示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牢固掌握科举制的内容。

四、千年一叹——隋朝的灭亡
过渡:有人说,隋朝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璀璨而短暂。

为什么这样说呢?(生答: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多媒体出示)大家分析材料,隋炀帝暴虐无道的表现有①不恤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和大运河②修长城和驰道③多次巡游,耗费大量财力、人力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师:隋炀帝的所做所为,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隋末农民起义的情况。

618年,隋朝灭亡。

师问,从隋朝的发展历史看,和前面学过的哪那一王朝最相似。

(生说出秦朝)
然后分析它们的相似点:短暂、二世而亡、暴政、长期分裂之后的
统一等。

师:通过本节课的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一定是收获满满,那大家认真的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要和我们展示?(所学、所想、所悟)多媒体出示“收获平台”学生展示。

隋朝的历史给后世提供了很多借鉴,也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以致用”学生巩固练习。

关于隋朝的历史我们就探讨的这儿,下节课继续学习唐朝的历史。

课堂小结(多媒体出示)“读史使人明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