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剧

合集下载

京剧与戏曲

京剧与戏曲

高考资料注意保存戏曲与曲艺一、京剧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希腊悲剧和戏剧、印度梵剧2、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3、京剧的含义:京剧又称“皮黄”,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为一体,通过程式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4、京剧的地位:我国“国粹”5、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6、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7、四大行当:生、旦、净、丑(1)生:男性角色—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如:诸葛亮(文老生)张生(小生)武松(武生)(2)旦:女性角色—花旦、正旦、老旦、刀马旦、青衣、彩旦。

如:佘太君:老旦(3)净:铜锤花脸、架子花脸(4)丑:表现反面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

分文丑、武丑等。

丑主要是男性角色,有少量女性角色。

8、脸谱红脸:忠烈、正义(关羽)蓝脸:刚强勇猛、有心计(窦尔敦)白脸:阴险狡诈(曹操)黑脸:直爽智慧(包拯)金脸:威武庄严(二郎神)绿脸:勇猛、莽撞(徐世英)9、京剧的板式: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种类:一板一眼(2/4拍)一板二眼(3/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无眼(1/4拍)无板无眼(散板)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

10、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

文场为唱腔伴奏,为管弦乐部分,武场配合身段表演,为打击乐部分。

11、京剧代表作品:《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霸王别姬》、《海岛冰轮初转腾》、《贵妃醉酒》{《孽海波澜》、《邓霞姑》、《抗金兵》}(梅兰芳){《荒山泪》、《青霜剑》}(程砚秋)12、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13、京剧五法:手、眼、身、法、步二、常见戏曲种类1、八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交响音乐)2、我国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北京)、昆曲、越剧(浙江)、豫剧(河南)、黄梅戏(安徽)、粤剧(广东)、川剧(四川)、秦腔、评剧(河北)、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湖南)楚剧(湖北)3、中国五大戏曲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同学们按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序依次传 排球,击鼓声停止时,接 到球的同学答题,答对为 该大组加1分,打错扣1分。
天旋地转
吻墙
画手表
俯卧撑
我是淑女
公鸡叫
萝卜蹲
表白
模仿秀
大喊:我的狐臭 终于治好啦!
问人:你的智商 超过八十吗?
萌萌哒
1、说出五个戏剧种类 2、说出某种戏剧的代表剧目 3、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吉林——吉剧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华县皮影戏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
北京——京剧、昆曲 浙江——越剧、绍剧 江西——赣剧 福建——闽剧 广东——粤剧、潮剧 台湾——歌仔戏 湖南——湘剧、湖南花鼓戏 新疆——曲子戏 河南——豫剧 上海——沪剧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11、山西梆子又称晋剧,对吗? 12、我国善于使用变脸绝活的剧种是什么剧目 13、试举我国南方地区二种地方戏?
4、京剧中的“四功”是哪“四功”? 14、我国有多少戏曲剧种? 5、京剧中的“五法”是哪“五法”? 15、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6、请问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7、请问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16、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17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 18、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 9、豫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19、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
红绿灯
游戏同学分为两组,每组轮流派人摸人。摸到 对方组员,对方队员淘汰,摸到己方队员,摸 人时间剪短10秒,摸人时间为3分钟,并且每15 秒需答一题,可不答(答错与不答做相同处 理),但扣除2秒;答对,加时一秒。直到一方 队员被全部淘汰,失败方要接受惩罚。摸人队 员可通过说红灯(全体人员停止运动)绿灯 (全体人员可随意运动)黄灯(全体人员跳着 行动)来控制被摸者运动,如果有人违反摸人 者口令,直接淘汰。

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潮剧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潮剧外文名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荣誉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分布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别名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代表人物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代表剧目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行当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豫剧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除河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豫剧外文名Yu Opera流行区域中国大陆、台湾腔调中州韵发源地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文化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归类中原文化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戏曲资料

戏曲资料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四平戏
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蒲剧、山东梆子、龙江剧、庐剧、沪剧、徽剧、婺剧、赣剧、湖南花鼓、川剧、桂剧、潮剧、高甲戏、歌仔戏、曲剧、越调、大弦戏、四平调、太康道情、邻县道情、北京曲剧、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唐剧、武安平调、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二人台、碗碗腔、眉户、阿宫腔、漫瀚戏、新城戏、黄龙戏、淮剧、扬剧、锡剧、滑稽戏、绍剧、杭剧、睦剧、甬剧、瓯剧、采茶戏、梨园戏、南音、鲤声剧、闽剧、芗剧、凤阳花鼓、含弓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江苏梆子、柳子戏、茂腔、二夹弦、南乐目连戏、落腔、五音戏、山东渔鼓、罗腔、坠剧、湖北汉剧、襄阳花鼓、楚剧、常德汉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巴陵戏、广东汉剧、十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雷剧、琼剧、彩调、邕剧、黔剧、四川清音、滇剧、花灯戏、汉调二黄、陇剧、白剧、傣剧、藏剧、贵州傩剧、青海弦子戏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河南省:
*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
贵州省:
*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尚有据可考的有275个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中国五大戏曲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
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
•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 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 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 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 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评剧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 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 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 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 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 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 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 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 返回
越剧
•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 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 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 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
黄梅戏
•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 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 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 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 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 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 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 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豫剧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

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扩展资料:中国五大戏曲简介:1、京剧京剧是我国国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该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徽调进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成。

2、黄梅戏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

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蹦蹦之称。

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4、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它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5、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古代有名的戏曲剧目

古代有名的戏曲剧目

古代有名的戏曲剧目有:
•《西厢记》:由王实甫创作,描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目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

•《牡丹亭》: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段梦幻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长升殿》:取材于唐白居易的《长恨歌》,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穿插了安禄山谋反等情节。

•《十五贯》:清代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描述了娄阿鼠偷走油葫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冤案的纠葛。

•《钟馗嫁妹》:以钟馗为主角,讲述了钟馗为了妹妹的幸福而与鬼魅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汉宫春》:以汉武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汉武帝与卫夫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中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

•《长生殿》:洪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宫廷生活和民间故事的交织,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衰落。

•《桃花扇》:孔尚任的代表作,以明末清初为背景,讲述了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以取经为主线,讲述了孙悟空等角色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之作。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的宁荣二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沉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 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 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 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 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 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 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 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 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 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 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 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 返回 •
• 返回
越剧
•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 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 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 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
••ຫໍສະໝຸດ 评剧•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 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 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 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 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 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1950 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 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 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返回
黄梅戏
•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 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 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 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 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 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 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 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返回
中国五大戏曲剧
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
•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 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 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 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 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