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中国戏曲―省份

我国戏曲——省份:
常见:
京剧——北京
评剧——河北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山西
豫剧——河南
越剧——浙江
川剧——四川
吕剧——山东
沪剧——上海
粤剧——广东、香港
汉剧——湖北
昆曲——江苏
秦腔——陕西
梆子——山西、陕西、河北(称河北梆子)、广东南方等地(称南梆子或广东板)黄梅戏——湖北
皮影戏——河北唐山驴皮影,西北牛皮影较著名
二人转——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
【地方戏】:省份——戏曲
黑龙江省——龙江剧
吉林省——吉剧
河北省——评剧、河北梆子
河南省——豫剧、河南梆子、越调、河南戏剧
北京市——京剧
山东省——吕剧、山东梆子
山西省——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蒲州梆子)、雁剧(北路梆子)陕西省——秦腔、
甘肃省——陇剧
安徽省——庐剧(又称倒七戏)、徽剧
江苏省——锡剧、淮剧、昆曲
浙江省——越剧、甬剧、婺(wù)剧(金华戏)、绍剧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独角戏)
湖北省——楚剧、汉剧、黄梅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祁阳戏)、花鼓戏、
四川省——川剧、
贵州省——黔剧、
江西省——赣剧、高腔(又称弋yì腔)、采茶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
福建省——闽剧、芗剧、莆仙戏(兴化戏)、梨园戏、高甲戏、潮剧
海南省——琼剧
云南省——滇剧、傣剧
内蒙古自治区——二人转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桂剧、彩调西藏自治区——藏剧。
戏曲的分类

戏曲的分类戏曲剧种,是用来区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的特定称谓。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武安平调、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明代以来所形成的各声腔系统在长期的发展流布、衍变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进一步可划分为单声腔剧种和多声腔剧种。
单声腔戏曲剧种指由一种声腔腔调为主的剧种,如昆剧是仅用昆腔的单一声,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是由梆子腔为主的单声腔剧种;多声腔戏曲剧种指由几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如京剧是以皮黄腔、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腔调所组成的多声腔剧种,川I剧则是由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戏等声腔组成的多声腔剧种等。
这些剧种在群众中称之为“大戏”。
中国主要剧种及其代表作品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7、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42、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3、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4、傣剧
24、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中国戏曲

同学们按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序依次传 排球,击鼓声停止时,接 到球的同学答题,答对为 该大组加1分,打错扣1分。
天旋地转
吻墙
画手表
俯卧撑
我是淑女
公鸡叫
萝卜蹲
表白
模仿秀
大喊:我的狐臭 终于治好啦!
问人:你的智商 超过八十吗?
萌萌哒
1、说出五个戏剧种类 2、说出某种戏剧的代表剧目 3、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吉林——吉剧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华县皮影戏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
北京——京剧、昆曲 浙江——越剧、绍剧 江西——赣剧 福建——闽剧 广东——粤剧、潮剧 台湾——歌仔戏 湖南——湘剧、湖南花鼓戏 新疆——曲子戏 河南——豫剧 上海——沪剧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11、山西梆子又称晋剧,对吗? 12、我国善于使用变脸绝活的剧种是什么剧目 13、试举我国南方地区二种地方戏?
4、京剧中的“四功”是哪“四功”? 14、我国有多少戏曲剧种? 5、京剧中的“五法”是哪“五法”? 15、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6、请问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7、请问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16、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17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 18、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 9、豫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19、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
红绿灯
游戏同学分为两组,每组轮流派人摸人。摸到 对方组员,对方队员淘汰,摸到己方队员,摸 人时间剪短10秒,摸人时间为3分钟,并且每15 秒需答一题,可不答(答错与不答做相同处 理),但扣除2秒;答对,加时一秒。直到一方 队员被全部淘汰,失败方要接受惩罚。摸人队 员可通过说红灯(全体人员停止运动)绿灯 (全体人员可随意运动)黄灯(全体人员跳着 行动)来控制被摸者运动,如果有人违反摸人 者口令,直接淘汰。
戏曲资料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县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沪剧川剧锡剧
每年的春节戏曲玩会上的曲种展示的比较齐全了
地方戏多的很。
京剧北京,越剧浙江嵊州,黄梅戏发祥地是安徽,昆曲江苏。
河北评戏,河南豫剧,四川川剧,湖南花鼓戏和湘剧,湖北汉剧,广东粤剧,福建闽剧,贵州黔剧,华北西北好多梆子,上海沪剧,无锡锡剧。
等等等等,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戏曲,是该地文化的浓缩,很值得保护。
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蒲剧山东梆子龙江剧庐剧沪剧徽剧婺剧赣剧湖南花鼓川剧桂剧潮剧高甲戏歌仔戏曲剧越调大弦戏四平调太康道情邻县道情北京曲剧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唐剧武安平调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二人台碗碗腔眉户阿宫腔漫瀚戏新城戏黄龙戏淮剧扬剧锡剧滑稽戏绍剧杭剧睦剧甬剧瓯剧采茶戏梨园戏南音鲤声剧闽剧芗剧凤阳花鼓含弓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江苏梆子柳子戏茂腔二夹弦南乐目连戏落腔五音戏山东渔鼓罗腔坠剧湖北汉剧襄阳花鼓楚剧常德汉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巴陵戏广东汉剧十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雷剧琼剧彩调邕剧黔剧四川清音滇剧花灯戏汉调二黄陇剧白剧傣剧藏剧贵州傩剧青海弦子戏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天津京剧评剧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龙江剧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宁夏花儿剧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新疆曲子戏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台湾歌仔戏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重庆川剧梁山灯戏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
戏曲

《杨三姐告状》是评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该剧又名《枪毙高 占英》,是成兆才据1918年发生在滦县狗儿庄的真人真事编剧,民国八 年(1919)由警世戏社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金开芳饰杨三姐,月明 珠饰杨二姐,王凤池饰高占英,成兆才饰高贵章。全剧共56场,分两集 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江风、高琛整理,后又由高琛改编,精炼情节,集 中人物,由两集并为一集。改编本1962年由中国评剧院首演,张玮导演, 新凤霞扮演杨三姐,张德福扮演高占英,赵丽蓉扮演杨母、赵连喜扮演 高贵章,王度芳扮演厅长。1982年再度复排,石岚导演,谷文月、高闯 等先后主演。唐山市评剧团也曾整理演出。 事件原型 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 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 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和(高拐子)将 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 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 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查厅上告。新任 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 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 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 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 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 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 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 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湖北黄梅县,下至安徽 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 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 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 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 边地区等地。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 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 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 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 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 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 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止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 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20年第25期
京剧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
越剧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
它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黄梅戏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评剧
评剧,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前身是河北滦县一带的“對口莲花落”。
评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
豫剧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国学经典知识讲义

(一)传统节日(1课时)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3、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5、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6、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
潮剧
外文名
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
荣誉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
分布
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
别名
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
代表人物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
代表剧目
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
行当
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除河
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豫剧
外文名
Yu Opera
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
腔调
中州韵
发源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
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黄梅戏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发源地
湖北省黄梅县
代表作
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
别称
黄梅调、采茶调、怀腔、皖剧
历史溯源
起源于唐初,有1400年的历史
主要荣誉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
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1]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
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
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1]
2006年5月20日,越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越调
流行区域
河南大部、山东、陕西南部等
别称
四股弦
性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正装戏、外装戏
代表人物
申凤梅、张秀卿、杨桂芝
主要剧团
河南省越调剧团等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1]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评剧
外文名
Ping Opera
发源地
发源于唐山,发祥于唐山
艺术特色
唱腔通俗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
代表剧目
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等
代表人物
白玉霜喜彩莲小白玉霜新凤霞
流行区域
京津冀辽吉黑蒙鲁等全国各地
京剧(戏曲剧种中国国粹艺术)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1]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
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文名
京剧
外文名
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起源
徽剧、昆曲及汉剧
起源时间
距今200多年
行当
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
发源地
安徽省安庆市
发展兴盛地
北京
别名
平剧、京戏、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