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合集下载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类型,其中一些成为了非常出名的戏曲。

以下是一些出名戏曲的简介: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矫健有力、装饰艳丽繁复。

2.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歌唱为主,歌唱方式婉转柔美,剧情较为细腻,代表作有《黑旋风李逵》、《梁山泊》等。

3. 粤剧: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粤语唱腔为特点。

粤剧演唱技巧独特,表演以歌唱、曲艺、舞蹈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4. 川剧: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方言演唱。

川剧以脸谱和变脸为特色,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代表剧目有《二进宫》、《智取威虎山》等。

5. 评剧:评剧源于上海,以评书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剧以全扮演为主,以评书、歌唱、说唱等形式演唱,剧情内容丰富多样。

以上只是其中几种著名的戏曲剧种,还有许多其他戏曲类型和
剧目,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国粹之一。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宿松佐坝地区,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中国五大戏曲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
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
•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 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 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 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 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评剧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 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 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 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 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 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 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 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 返回
越剧
•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 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 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 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
黄梅戏
•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 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 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 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 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 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 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 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豫剧

中国戏剧的种类

中国戏剧的种类

中国戏剧的种类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种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戏剧的主要种类。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手段,融合了舞蹈、音乐、杂技和武术等元素。

京剧的剧本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名著,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高超,尤其以脸谱和唱腔的表现为特色。

2. 评剧:评剧起源于北方地区,是以评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剧种。

评剧的表演形式以念、说和唱为主,讲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演员常常要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

3. 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梅戏以湖北方言演唱,音调柔婉动听,以歌唱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4. 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豫东、豫南和豫中地区。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注重唱腔的表现力和舞台形象的塑造。

豫剧的剧本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现实题材,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5.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广州、深圳等地。

粤剧的唱腔独特,以粤语演唱,音调婉转,富有变化。

粤剧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音乐元素而著名,被誉为“东方歌剧”。

6. 歌仔戏:歌仔戏是台湾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潮汕地区。

歌仔戏的唱腔优美动听,以闽南语演唱,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多样的音乐形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7. 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

川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变脸技巧而闻名,表演形式独特,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以上是中国戏剧的一些主要种类,每种戏剧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这些戏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戏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中国戏剧能够继续传承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远流长,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地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剧种,其中著名的有京剧、粤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1.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 (唱、白、舞、功)的表演形式,注重武打、舞蹈、唱腔和化妆。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行当。

2.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广州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曲调优美多变,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重视歌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打击乐器伴奏。

3.越剧(Yu Opera):越剧是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源于苏州地区,以苏州话为表演语言。

越剧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婉转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剧情多以浪漫爱情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主题。

4.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唱腔激越明快,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简练优美。

5.其他剧种:中国传统戏曲还有许多其他的剧种,如豫剧(河南地区)、评剧1/ 2(北方地区)、川剧(四川地区)、闽剧(福建地区)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化妆、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戏曲依然在文化传承、演出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护。

2/ 2。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简介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戏曲种类1. 京剧:被誉为“国剧”,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2.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以抒情见长,被誉为“中国歌剧”。

3.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著称。

4. 评剧:起源于河北,以说唱为主,表演形式活泼。

5. 豫剧:起源于河南,以唱腔高亢、表演生动著称。

6. 秦腔:起源于陕西,以唱腔悲壮、表演激烈著称。

表演形式与技巧1. 唱腔:戏曲的唱腔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

2. 表演:包括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方式。

- 唱:即歌唱,是戏曲表演的核心。

- 做:即表演动作,包括手势、身段、表情等。

- 念:即念白,是用口语表达剧情的部分。

- 打:即武打,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3. 脸谱:戏曲中的角色通过脸谱来表现其性格和命运。

4. 服饰:戏曲的服饰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装饰性,用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文学特色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剧本和唱词上,它们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戏曲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等,唱词则往往采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形式。

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美学载体。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人生观念,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

结语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

了解和学习戏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戏曲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戏曲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戏曲有哪些?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艺术内涵。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
1. 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
之一,起源于北京,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王。

其特点包括唱、念、做、打的结合,以及精妙复杂的化妆和服装。

著名剧目有《红楼梦》、《霸王别姬》等。

2. 评剧(Pingju Opera):评剧是山西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
以说唱结合的形式演出。

它独具特色的快节奏、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剧目有《白毛女》、《李师师》等。

3. 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以其婉约清丽的唱腔和细腻感人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著名剧目有
《武则天》、《西施》等。

4. 豫剧(Yuju Opera):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著名剧目有
《群英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豫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只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戏
曲表演形式。

通过欣赏和了解这些传统戏曲,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
和欣赏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戏:流行于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于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以“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及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
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清末在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农村流行,后进入,称“落子”。

现在评剧仍在、一带流行。

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梆子”。

中国第一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的山陕梆子结合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新疆、、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素真、常香玉、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沟》等。

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
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可以说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的人类文化奇葩。

因为诞生
的文化土壤不同,经历的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是有着类似的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看,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来源,先俳优的角色表演、汉代百戏的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的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的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表
演类型的元素的体现,可以视作是历史沿革的表现;但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的诞生为标志,后世中国戏曲的发展都以元杂剧的模式为基础,具体容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仍是沿袭了元杂剧的规。

元杂剧的诞生与文人的参与息息相关。

元朝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

这些文人运用自己的音律、文学素养和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的戏曲规,更大大扩充了戏曲的题材容,并通过抒写心灵深处的郁结悲愤,或是隐逸逍遥的种种情态的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的起源相对简单。

古希腊的悲喜剧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戏剧的滥觞。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的审美变化。

在欧洲话剧发展的同时,同一起源的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

紧咬着文艺复兴的尾巴,歌剧的诞生是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类型的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歌剧诞生的主导者不是文学家,而是音乐家。

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的过程中,
音乐家以更丰满的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

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的方式相反,最早的歌剧创作者是用全新的音乐对固有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

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的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的贡献主要是在音乐上的。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
导者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的特征上有了很大的区别。

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的划分也是遵照不同角色的特征来进行的。

抛开高度的程式化和归纳性来讲,行当的本质仍然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的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的表演、歌唱方法。

而与之不同,歌剧的角色划分是根据演员声音的特质进行的,不同的声部是由演员天生的音色决定的;与行当分类相似,大的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的小分类。

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的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

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看,这样的角色区分似乎是有道理的,其实不然。

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的选择与其说是根据角色不如说是遵循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的声音,因此女主角多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步入浪漫主义时期后,观
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的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的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的角色变慢
慢多起来。

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的进一步完善外,行当的选取都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不由观众的偏好决定。

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的角色多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的沉稳角色——这大约也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的原因——但从音色特质上看,他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

中国戏曲的行当中没有中声部和低声部的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演员都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

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的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的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的物理拢音效果,中低声部的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开放的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的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的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
术的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的不同。

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的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的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的职业。

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的例子不一而足。

然而,虽然遭遇的对待不同,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在不同的位置中让各自的艺术形式得到繁
荣的发展,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的不同,戏曲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

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

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的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的回归,戏曲仍然被视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

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的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的戏班,很多戏班更是专为皇家服务。

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和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题材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像至今上演最多的歌剧《卡门》,讲述的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是大众热衷的题材。

而威尔第的《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的唱段,更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是全社会的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的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术形式曾经的辉煌。

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在音乐的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的流行化和戏剧文学性的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剧的诞生。

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

戏曲未来的道路怎样走是值得中国的艺术家们仔细思考的
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