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合集下载

纺织材料与检测——纺织纤维的吸湿性

纺织材料与检测——纺织纤维的吸湿性
利用某些物理量,如电阻,介电系数,外来辐射的吸收等和材料 回潮率间的关系间接测得回潮率。 电阻式测湿仪: 事先对一定回潮率的纤维和电阻值作好标定。 影响因素: (1)试样的回潮率分布是否均匀。 (2)测量范围:一般应在满量程的20-75%范围内读数,避免起始 端和满刻端使用。 (3)温度影响:结果要进行温度修正。 (4)除水以外,棉蜡,油脂,丝胶,油剂等都会使电阻降低。 (5)纤维集合体的结构状态
粘胶针织绒线(内销) 8
亚麻纱
12
粘胶针织绒线(外销) 13
经梳毛纱
16
粗梳毛纱
15
羊毛绒线(国内) 10
涤纶纱及长丝
0..4
锦纶纱及长丝
4.5
腈纶纱
2
羊毛绒线(外销) 15
羊毛针织绒线
15
绢纺蚕丝
11
维纶纱 涤棉纱(65/35)
5 3.2(英制3.7)
第二节 影响吸湿性的外界因素
大气压;温度;相对湿度 一定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愈高、空气中的水气分压力愈大, 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愈多,
化的曲线。 各种纤维的平衡回潮率在相同的湿度条件下不同,表明
纤维吸湿的阶段性 不同的纤维具有不同的吸湿等温线,曲线形状呈反S形,反 S形的明显程度越突出,表明该纤维吸湿性越强。
• 特点:1.曲线都呈反S形,吸湿机 理基本一致。
• 2.RH= 0%~15% 时,曲线的斜率 比较大;原因:开始阶段纤维中 游离的亲水基因比较多,容易吸 湿。
纤维种类
标准回潮率(%) 公定回潮率 (%)
原棉
7~8
11.1
苎麻(脱胶) 7~8
12
亚麻
8~11
12
黄麻
12~16(生麻), 14 9~13(熟麻)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主链上含有亲水性的酰胺基、氨基(一NH2)、羧基(一COOH)等亲水性基团, 因此吸湿性很好,尤其是羊毛,侧链中亲水基团较蚕丝更多,故其吸湿性优于蚕丝。
合成纤维: 含有亲水基团不多,故吸湿性都较差。

维纶——大分子中含有羟基(一OH),经缩醛化后一部分羟基被封闭,吸湿性
减小,但在合纤中其吸湿能力最好。
(1)吸收水
——由于纤维中极性基团的极化作用而吸着的水。
吸收水是纤维吸湿的主要原因。
直接吸收水:由于纤维中亲水基团的作用而吸着的水分子。 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较强,主要是氢键力,同时放出的热量 也较多。
间接吸收水:其他被吸着的水分子。a.由于水分子的极性 再吸着的水分子 b.纤维中其他物质的亲水基团所吸引的 水分子。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较弱,主要是范德华力,同时 放出的热量也较少。

同一种纤维的吸湿等温线与放湿等温线并不重合,而形成吸湿 滞后圈。
吸湿滞后值(即差值)与纤维的吸湿能力和相对湿度有关。在 同一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性大的纤维,差值比较大。如羊 毛 2.0%, 粘纤 1.8%~2.0%,蚕丝 1.2%, 棉 0.9%, 锦纶 0.25% ,涤纶等吸湿等温线和放温等温线则基本重合。
如:棉经丝光后,由于结晶度降低使吸湿量增加;

棉和粘胶—同属纤维素纤维,每一个葡萄糖剩基上都含有3
个一OH,但棉纤维的结晶度为70%左右,而粘胶纤维仅30%左右,
W粘胶>W棉。

纤维无定形区内缝隙孔洞越多越大,纤维吸湿能力越强。
如:*粘胶纤维结构比棉纤维疏松,缝隙孔洞多,是其吸湿能力远 高于棉的原因之一;
(2)车间温湿度调节
如:纤维处于放湿时,车间空气的RH%<规定值;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于纵向膨胀。 原因:大分子沿轴向排列,吸湿后分子间
距增大;大分子构型改变。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 纤维吸湿膨胀的各向异性,会导致织物变厚、 变硬并产生收缩,干燥后仍无法恢复。
织物吸湿前后织物结构的变化
•缩水的利弊? •弊:织物变小、变短; •利:制作雨衣、水龙带。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三、对密度和体积的影响 开始密度随着回潮率
烘箱法、红外线辐射法、高频加热干燥法、 吸湿剂干燥法等。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亲水基团:-COOH-,-NH2 ,-OH, -CONH
l 棉、粘胶: -OH;
•棉
羊毛:-CONH,-COOH,-NH2,-OH 蚕丝:-CONH,-COOH(少),-NH2,-OH
•羊毛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亲水基团:-COOH-,-NH2 ,-OH, -CONH
l 维纶:-OH;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3.吸、放湿平衡回潮率与时间的关系 (1)都是对数曲线; (2)起始段快,以后减慢直至平衡; (3)吸湿平衡所需时间小于放湿平衡所需时间; (4)吸放湿平衡回潮率不等。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二、温度恒定,相对湿度与平衡回潮率的关系 (大气湿度对回潮率的影响)
1.吸湿等温线和放湿等温线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 a-b,c-d都处于吸湿等 温线和放湿等温线之间。 • 纤维的实际平衡回潮率 处于两条线之间的某一值, 通常讲的平衡回潮率是指理 论平衡回潮率,即两曲线的 中间值。
纤维的吸湿滞后现 象
第六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3.吸湿滞后产生的原因 一般认为,吸湿时大分子间的连接点被迫拆
天然纤维因含有杂质及伴生物,纤维的公定 回潮率和纱线的公定回潮率常不一致。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共26张PPT)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共26张PPT)

5、公定回潮率——在贸易和成本计算中,为了
P127
纤维种类
涤纶 腈纶 锦纶
维纶 丙纶
公定回潮率 0.4
2.0
4.5 5.0
0
几种常见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纱线种类 棉纱、
棉缝纫线1)
精梳毛纱
粗梳毛纱
公定回潮 率(%)
8.5
16
15
纱线种类
绒线、
针织绒线
山羊绒纱
麻、化纤、 蚕丝2)
公定回潮
率(%) 15
15
而下降,静电现象大多会有所降低。
(介电系数上升,介电损耗增大)
7、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随回潮率增加纤维的折射率、吸光率增
加,光泽变暗,颜色变深,耐红外光性能
增强,耐紫外光性能下降。
谢谢大家!
Thank You
快速为其特点
但温度、含杂、结构状态等影响结果。
主要内容
1 32
43
34
吸湿指标与常用术语 影响纺织材料的吸湿因素
吸湿对纺织材料性能的影响 吸湿性测试简介
三、吸湿对纺织材料性质的影响 1、对重量的影响
吸湿对公定重量、工艺设计、成本核算、贸 易等均有影响。
前述关于公定回潮率的计算即是考虑吸湿
对重量的影响
a0 0
环境温湿度、试样量影响。
随回潮率增加纤维的折射率、吸光率增
G0——材料的干重(g)。
趋回向潮于 率一作个统稳一定规的定值,,这此时其时的的回中回潮潮率:率称W称为公—定—回潮率
前注纤述意维关 : 烘于公至公定绝定回干回潮,结潮率果率的受的值烘计是干算纯温即属度是为、考了烘虑工干吸作时湿方间便GG、而a0— ———试试样样的的湿干重重

第六章 纺织纤维的吸湿性

第六章 纺织纤维的吸湿性

第六章纺织纤维的吸湿性1、名词解释:回潮率:湿重对干重之差与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含水率是水重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平衡回潮率:公定回潮率:标准回潮率:公定重量:吸湿平衡:吸湿等温线:在大气压力和温度一定且不变的条件下,材料的吸湿平衡回潮率随相对湿度变化的曲线吸湿等湿线:相对湿度一定时,平衡回潮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纺织材料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叫吸湿滞后性标准大气条件:吸湿积分热:吸湿微分热:4、为什么平衡回潮率的值是一个范围值?由于纺织材料的吸湿滞后性,使得从不同状态到达平衡状态时的回潮率不尽一致,所以是一个范围值,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5、试述纺织材料的吸湿机理。

(一)亲水基团及其作用:纤维大分子上是否存在亲水性基团,是决定纤维吸湿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极性基团的多少、极性的强弱、结构状态等综合影响吸湿性,(二)结晶度(结晶区与非结晶区的比例)实验证明:纤维的吸湿作用主要发生在非结晶区,这是肯定的,水分能否进入结晶区,目前尚有争议,但水分进入结晶区的量是很少的。

除结晶度影响纤维的吸湿性以外,在相同的结晶度条件下,晶型和晶粒的大小对吸湿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晶粒小,吸湿性大。

(三)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的纤维所具有的表面积。

比表面积越大,吸湿能力愈强。

(四)伴生物的性质和含量6、影响纤维吸湿的内外因素各有哪些?一般的影响规律如何?影响吸湿性的外界因素:一、吸湿平衡与平衡回潮率(时间):吸湿平衡是动态的,其稳定性很差,而且是自动进行的,外界条件一变,平衡就立即遭到破坏,而且要达到新的平衡需一定的时间。

二、吸湿等温线(温度):在大气压力和温度一定且不变的条件下,材料的吸湿平衡回潮率随相对湿度变化的曲线。

各种纤维的平衡回潮率在相同的湿度条件下是不同的,这是材料本身的差异造成的。

不同的纤维具有不同的吸湿等温线,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曲线形状都呈反S形,反S形的明显程度是有一些差异,但它们的吸湿机理应当说在本质上基本一致的。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15
Φ =60%
Φ =45%
10
Φ =30%
Φ =15%
5
0 10 20 30 40
温度(℃)
(1)羊毛
15
Φ =100%
13
Φ =90%
11
Φ =80%
9
Φ =70%
Φ =60%
7
Φ =50%
Φ =30%
5
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2)棉纤维
6.2.4 吸湿滞后性
在同一空气 条件下,纺织材 料吸湿平衡回潮 率比放湿平衡回 潮率小的现象叫 吸湿滞后性(或 叫吸湿保守性, 吸湿滞后现象)。
0 7.0 13.0 1.3
几种常见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纱线种类
公定回潮率 (%)
棉纱、棉缝纫线1)
8.5
纱线种类 绒线、针织绒线
公定回潮率 (%)
15
精梳毛纱
16
山羊绒纱
15
粗梳毛纱
15
麻、化纤、蚕丝2)
同纤维
注:1)棉纱及棉缝纫线均含本色、丝光、上蜡、染色等各种品种。 2)麻和化纤均含纤维及本色、染色的纱线,丝均含双宫丝、绢丝、油丝。
对不同纤维 吸湿滞后圈的大 小是不一样的。
平衡回潮率(%)
25
20
放湿
d
c
15
a
b
10
吸湿
5
0 20 40 60 80 100
相对湿度(%)
6.3 吸湿对纺织材料性质的影响
6.3.1 对重量的影响
吸湿对公定重量、工艺设计、成本核算、贸易等均有影响。
6.3.2 对形态尺寸的影响
纺织纤维是由大分子组成的一个 各向异性体,吸湿后膨胀明显表现为 各向异性,具体讲就是:长度方向和 直径方向上的膨胀增加率不一样。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b.
c. d.
羊毛:油脂等。
麻:胶质。 化学纤维表面的油剂
(二)外界因素
1.温度的影响

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空气和纤维材料温度的提 高,纤维的平衡回潮率将会下降。
2.相对湿度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空气中水 蒸气的压力越大,水分子到达纤维表面的机会越 多,纤维的吸湿也就较多。

在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因素:
2.产生原因: a.能量获得概率的差异;b.水分子进出的差异; c.纤维结构的差异; d.水分子分布的差异; e.热能作用的差异等。
2. 吸湿滞后性曲线
大气相对湿度(%)
纤维的吸湿滞后现象

同一种纤维的吸湿等温线与放湿等温线并不重合, 而形成吸湿滞后圈。 吸湿滞后值(即差值)与纤维的吸湿能力和相对 湿度有关。在同一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性大的 纤维,差值比较大。 据资料表明,在标准状态下,差值为: 羊毛 2.0%, 粘纤 1.8%~2.0%, 蚕丝 1.2%, 棉 0.9%, 锦纶 0.25% , 涤纶等 吸湿等温线和放温等温线则基本重合。
一、 对重量的影响 Gk=G0×(1+Wk) Gk=Ga×(1+Wk)/(1+Wa) 二、对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 纤维吸湿后体积膨胀,横向膨胀大而纵向膨胀小, 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不利之处:
使织物变厚、变硬,是造成织物收缩的原
因之一。
纤维吸湿膨胀的各向异性,会导致织物变厚、 变硬并产生收缩。
织物吸湿前后织物结构的变化
总结
影响纤维回潮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包括:

化学结构-纤维大分子亲水基团的数量和极性的强弱;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第6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1. 纤维的吸湿机理

水分与纤维的作用及其附着与脱离的过程。
Peirce理论
(1) 吸收水



由于纤维中极性基团的极化作用而吸着的水。 吸收水是纤维吸湿的主要原因。 直接吸收水


间接吸收水

由于纤维中亲水基团的作用而吸着的水分子。 水分子结合力较强,主要是氢键力,同时放出的热量也较 多。 被直接吸收水吸附的水分子。 特点:水分子的结合力较弱,同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少。
吸湿等温线曲线特点——总体描述



曲线都呈反S形,吸湿机理基本一致。 具有多种吸湿机理 纤维种类不同,曲线的高低不同 纤维结构不同,吸湿机理不同
吸湿等温线曲线特点——机理分析

RH= 0%~15%时,曲线斜率较大,回潮率增速快

开始阶段纤维中游离的亲水基因比较多,容易吸湿。 主要靠间接吸收水 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的微小间隙中,形成毛细水; 纤维存在膨化过程 水汽分压大,水分进入纤维内部较大的间隙,纤维产生膨 化,毛细水大量增加,表面吸附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3. 大气条件
含水率对质量比电阻的影响
回潮率对纤维强伸性能的影响
标准大气条件

国际标准中的标准大气条件:

温度(T)为20℃(热带为27℃); 相对湿度(RH)为65%; 大气压力为86~106kPa,视各国地理环境而定; 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01.3kPa(760mmHg柱) 需根据大气压力,修正相对湿度值。 温、湿度的波动范围:

5. 公定回潮率
贸易上为了工商交接和统计的需要,由有关机 构统一规定的各种纺织材料的回潮率。 各国对于回潮率的规定可能有差别。 参照标准状态下回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气条件与纤维吸湿
一、相对湿度与平衡回潮率
(温度恒定,大气湿度对回潮率的影响) 1.吸湿等温线和放湿等温线 吸湿等温线:在一定的大气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干燥的 纤维在不同的大气相对湿度下因吸湿而达到的平衡回潮率与 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曲线。 放湿等温线:在大气压力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平衡回 潮率最大的纤维(大气相对湿度100%下平衡后)因放湿达到 的平衡回潮率与大气相对湿度的关系曲线。
4.5
2.0 5.0 0.5 0 7.0 13.0
洋麻
12
氨纶
1.3
混合材料或混纺纱的公定回潮率:
W混=Wi Pi
Wi(%)——混纺材料中第i种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Pi(%)——混纺材料中第i种纤维的干重混纺比
5.标准重量Gk (公定重量)
纺织材料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叫标准重量,也叫公定 重量。是交付结算的依据。
Ga G 0 W 100 (%) G0
Ga G 0 M 100 (%) Ga
Ga ——纤维材料称的的实际重量(湿重) G0 ——纤维材料烘干后的干燥重量(干重)
2.平衡回潮率
纤维材料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吸、放湿作用达到平衡稳 定的回潮率,称~。
8
3.标准回潮率 由于各种纤维的实际回潮率随温湿度条件而改变,为了 比较各种纺织材料的吸湿能力,在统一的标准大气条件下, 纤维材料放置一段时间后所达到的回潮率称为~ 。材料测 试必须在此回潮率下进行。
图4-2 各种纤维的吸湿等温等压线
率在相同的湿度条件下是不同的。
39
吸湿等温线与温度有密切的依赖性,所以一般是在标 准温度下试验所得。不同温度时的吸湿等温线以棉为例,如 下图所示。
40
二、吸湿滞后性(纤维原有的湿度对平衡回潮率的影响)
1. 定义 同种纤维在一定的大气温湿度条件下,从放湿达到平衡 的回潮率大于从吸湿达到的平衡回潮率,这一性能称为纤维 的吸湿滞后性,也称“吸湿保守现象”。如下图所示: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其含湿量趋于一个平衡值,这时,单位时间
内纤维材料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等于从纤维内放出的水分,这种现 象称为吸湿平衡。

纤维材料在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称为吸湿
性。是指纺织材料从气态环境中吸着水分的能力。
3
2、吸湿平衡现象的实例: (1)雨后的晴天是否适合晒被子?为什么? (2)夏天天气很热在地上洒水,为什么开始
4.公定回潮率(Wk) 贸易上为了计重和核价的要,由国家统一 规定的各种纺织材料的回潮率。(纯粹是为工作方便而
选定的,接近但不是标准回潮率)。
各国对于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的规定并不一致,我国常 见的几种纤维的公定回潮率见表4-2。
11
纤维种类
原棉 羊毛洗净毛(同质毛)
公定回潮率/%
8.5 16 15 18.25 19 16
20
(1)多数初始吸收 水为直接吸收水。 (2)而在高湿时的 吸收水主要为间接 吸收水。 (3)直接吸收水取 决于纤维中的极性 基团。 (4)间接吸收水与 纤维中的空隙和无 序区有关。
Speakman,提出羊毛吸湿的三 相理论。 1、第一相:水分子是与角朊分 子侧链中的亲水基相结合的水。 2、第二相:水分子被吸着在主 链的各极性基团上,并取代分子 链段间的相互作用。 3、第三相:水分子是填充在纤 维空隙间和分子间的汽态水。
标准大气条件: 大气压力:1个标准大气压,即101.3kPa (760mmHg柱)
级别 1 2 3 标准温度(℃) A类 20±1 20±2 20±3 B类 27±2 27±3 27±5 标准相对湿度 (%) 65±2 65±3 65±5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要求,选择不同的标准级别:
一级用于仲裁检验; 二级用于常规检验; 三级用于要求不高的检验。
(一)纤维内在因素
1.亲水基团的作用 纤维大分子中,亲水基团的多少和极性强弱 均能影响其吸湿能力的大小。数量越多,极 性越强,纤维的吸湿能力越高。
各种基团对 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 合成纤 维吸水性都有很大影响。
如:羟基(-OH)、 酰胺基(-NHCO-)、羧基 (-COOH)、氨基(-NH2)等。 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很大,能与水分子形 成化学结合水(吸收水)。
二、 影响纤维吸湿的因素
影响纤维回潮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包括: 化学结构 - 纤维大分子亲水基团的数量和极性的 强弱; 聚集态结构 - 纤维的结晶度、纤维内孔隙的大小 和多少; 形态结构 - 纤维比表面积的大小,截面形状、粗 细及表面粗糙程度;纤维伴生物的性质和含量 。 外在条件包括:温湿度;气压;原来回潮率的 大小。
纤维吸湿、放湿是呈指数增长的过程,严格来说
达到平衡所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纤维集合体体
积愈大,压缩愈紧密达到平衡的时间也愈长。
一般单纤维或3mg以下的小束,6秒钟将基本平衡;
50g的块体达到平衡约1小时或更多;
100kg的絮包达到平衡约要4个月到一年。
二.吸湿指标
1.回潮率与含水率 (1)回潮率W: 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干重的百分比。 (2)含水率M: 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湿重的百分比。
一段时间感觉比较凉爽,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感觉比较湿热?

需要指出的是,纺织材料的吸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如果大气中的水汽分压力增大,使进入纤维中的水分
子多于放出的水分子,则表现为吸湿,反之则表现为放湿。
纤维吸湿或放湿比较敏感,一旦大气条件变化, 其含湿量也立即变化,而纺织材料的性质与吸 湿有关,所以在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时,试 样应趋于吸湿平衡状态。(调湿)
第六章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
1
本章知识点: 1、纺织材料的吸湿平衡与吸湿指标(重点) 2、纺织材料的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难点) 3、大气条件与纤维吸湿 4、吸湿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一、吸湿平衡
吸湿平衡与吸湿指标
1、纤维材料的含湿量随所处的大气条件而变化,在一定的
大气条件下,纤维材料会吸收或放出水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纤维素纤维: 如棉、粘纤、铜氨等纤维,大分子中的每一 葡萄糖剩基含有3个-OH,在水分子和-OH之间 可形成氢键,所以吸湿性较大。醋酯纤维中 大部分羟基都被乙酸基(-COCH3)取代,而 乙酸基对水的吸引力又不强,因此醋酯纤维 的吸湿性较低。
蛋白质纤维: 主链上含有亲水性的酰胺基、氨基(一NH2) 羧基(一COOH)等亲水性基团,因此吸湿 性很好,尤其是羊毛,侧链中亲水基团较 蚕丝更多,故其吸湿性优于蚕丝。
33
(二)外界因素 1.温度的影响 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空气和纤维材料温度 的提高,纤维的平衡回潮率将会下降。 2.相对湿度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空气中水 蒸气的压力越大,也即是单位体积空气内的 水分子数目越多,水分子到达纤维表面的机会 越多,纤维的吸湿也就较多。
在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因素: 对亲水性纤维来说,相对湿度对回潮率 的影响是主要的, 对疏水性的合成纤维 来说,温度对回潮率的影响明显。
例:T实际回潮率0.3%,粘胶实际回潮率12%,为使二者干重混纺 比为65/35,求涤粘的湿重混纺比。
g 65(1 0.003) 解: ( 1 ) 1 100 g1 (100 65)(1 0.12) g1 62.5 g 2 100 62.5 37.5 涤 / 粘的湿重混比(投料比)为 62.5 / 37.5。
纤维种类
黄麻 罗布麻 大麻 剑麻 粘胶纤维 涤纶
公定回潮率 /% 14
12 12 12 13 0.4
几 种 纤 维 的 公 定 回 潮 率
羊毛洗净毛(异质毛) 干毛条 油毛条 精梳落毛
山羊绒
兔毛 牦牛绒 桑蚕丝 柞蚕丝 亚麻 苎麻
17
15 15 11 11 12 12
锦纶6、锦纶66
腈纶 维纶 含氯纤维 丙纶 醋酯纤维 铜氨纤维
38
2. 吸湿等温线的特点:
(1)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随
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回潮率增大。 (2)曲线都呈反S形。表明吸湿 机理基本一致。 0-15% 斜率大,吸湿速率快, 极性基团吸水。 15%-70% 斜率小,吸湿速 率慢,间接吸附水。 70%-100%斜率大,吸湿 速率快,吸湿膨胀,空隙增加。
(3)纤维种类不同,曲线的高 低不同。表明各种纤维的平衡回潮
1、Peirce理论认为,水分子在纤维中的存在形式有: (1)直接水:亲水性基团直接吸着的水 (2)间接水:直接水本身因具有极性而再吸着的水
19
间接吸收的水分子存在于纤维内部的微小间隙中成为微 毛细水,当湿度很高时,间接吸收的水分子可以填充到纤维 内部较大的间隙中,成为大毛细水,大毛细水的结合力除氢 键引力以外包括范德华力、表面张力等,所以结合力小。
思考题3:为什么粘胶纤维的吸湿能力大于棉, 合成纤维的吸湿能力低于天然纤维?
4.纤维内的伴生物和杂质
纤维的各种伴生物和杂质对吸湿能力也有影响。 a.棉纤维中有含氮物质、果胶、棉蜡、脂肪等; b.羊毛表面的油脂(拒水); c.麻纤维的果胶和蚕丝中的丝胶; d.化学纤维表面的油剂;
2. 结晶度的影响
化学组成相同的纤维,吸湿性不一定相同,因内部 结构不同。 (1)结晶度增大,吸湿性减小(吸湿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 如棉经丝光后,由于结晶度降低使吸湿性增加 如,棉: 结晶度70%左右,回潮率8.5%
粘胶:结晶度30%左右,回潮率13%
粘胶吸湿性好于棉。
29
3.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内部空隙
(1)比表面积 单位体积的纤维所具有的表面积。 纤维的表面具有吸附作用。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 表面能越高,表面吸附的水分子数则越多,吸湿性越 好。细纤维的比表面积大,故比粗纤维的吸湿性好些。 (2)纤维内部孔隙 内部孔隙越多越大,水分子越易进入,纤维的吸 湿能力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