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常见原因及治疗策略
肝硬化脾亢治疗临床分析

肝硬化脾亢治疗临床分析肝硬化脾亢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肝炎、酒精性肝病等患者。
本文将对肝硬化脾亢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其效果和可行性。
一、药物治疗1. 降压药物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主要症状之一是高血压,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是治疗的首选。
常用的药物包括贝他类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利尿药物治疗:肝硬化脾亢患者常因肝脏功能下降而出现水钠潴留,导致体内液体积累,加重脾脏肿大。
因此,利尿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脾亢的症状,同时降低脾脏压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免疫调节药物治疗:肝硬化脾亢的病因往往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因此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脾亢的程度。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二、介入治疗1. 门静脉高压下造影术:通过影像学观察,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明确脾脏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该方法安全、准确,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2. 门腔静脉分流术:该手术是目前治疗脾亢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脾脏压力,改善脾亢的症状。
手术后,患者的脾脏肿大情况可以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三、器官移植对于肝硬化脾亢患者,肝脏功能严重受损,药物和介入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肝脏移植是一种最终的治疗选择。
该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肝脏来替代受损的肝脏,从而实现病情的根本性治愈。
移植后,患者的肝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脾亢的症状逐渐减轻。
总结起来,肝硬化脾亢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也十分重要,患者需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和患者应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胆外科脾功能亢进疾病诊疗技术

肝胆外科脾功能亢进疾病诊疗技术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外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则呈增生现象,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不能确定导致脾功能亢进原发因素者,称为原发性脾功能亢进,临床上较少见。
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其常见病因如下:①门静脉高压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②感染性疾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病毒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③造血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等;④类脂质沉积症:Gaucher病、Nieman-Pick病;⑤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等。
肿大的脾使血细胞在其内滞留,脾窦的增生造成对血细胞的阻留、吞噬破坏的作用加强,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
但不同的原发病,导致脾功能亢进的病理机制也不尽相同,按不同病因归列如下一、血液系统疾病1.溶血性贫血通常与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和自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脾主要作为血细胞破坏的场所或产生自身抗体的场所参与发病。
先天性者主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镰刀形细胞性贫血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主要临床表现是贫血、黄疸和脾大。
脾切除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而异常破坏红细胞引起,按血清学特点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以温抗体型多见,且脾切除有效。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容如下所述。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多见,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全身出血的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免疫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常在发病前有感染病史,起病急骤,全身皮肤出现瘀斑,牙龈、口腔、鼻腔黏膜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系也可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慢性型较常见,以青年女性为多,起病缓慢,出血症状一般较轻,主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或局限于某个部位出血,如鼻出血,女性也可以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
脾功能亢进吃什么药

脾功能亢进吃什么药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
首先,中成药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成药有制气、行气、健脾等作用,可以有效调节脾胃功能。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健脾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缓解腹胀等症状。
但是,使用中成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用和控制剂量。
其次,消化酶制剂也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常用药物之一。
消化酶制剂可以辅助消化食物,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养分。
常用的消化酶制剂包括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胰酶、胃痛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但是,使用消化酶制剂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
此外,一些中药也可以作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的药物。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甘草、陈皮等,它们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湿等作用。
可以通过煎剂、水煎或煮汤的方式服用。
但是,中药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用药或误用。
除了药物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调整。
首先,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多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其次,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过久。
另外,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蔬菜、粗粮、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成药、消化酶制剂和中药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
同时,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调整也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措施。
最后,提醒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脾功能亢进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是一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可经脾切除而缓解。
本病经治疗原发病后,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可减轻。
一般认为脾功能亢进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这种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了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
脾脏切除后,临床症状可得到纠正。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原发性脾亢原发性者是指基本疾病未能确定,但临床上却具有脾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
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系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系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脾亢继发性者是指由于脾以外的疾病影响到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其原发疾病多数是已经诊断明确的。
临床上更多见的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包括发生在下列各种病因较明确者:(1)急性感染伴脾大:如病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疟疾等。
(3)充血性脾大即门脉高压: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等)及肝外阻塞性(有门静脉或脾静脉外来压迫或血栓形成)等。
(4)炎症性肉芽肿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结节病等。
(5)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癌肿转移等。
(6)慢性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血等。
(7)类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症。
(8)骨髓增生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
(9)其他:如脾动脉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3.隐匿性脾亢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脾亢,因骨髓代偿性增生良好,所以周围血象未显示血细胞减少,但一旦有感染或药物等因素抑制造血功能,即可导致单一或全血象细胞减少症。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

脾功能亢进单方验方、特色疗法和西医疗法一、单方验方1.活血化瘀汤 水蛭、地鳖虫各6g,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延胡索、黄芪、炒大黄各10g,炙鳖甲15g,生牡蛎、丹参各3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常用于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停滞者。
2.下瘀血丸 京三棱、蓬莪术各10g,陈皮、穿山甲、红花各15g,生大黄30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每日2次。
此丸可消癥散结,常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肝脾肿大者。
3.疏肝散瘀汤 当归、红花、苏木、青皮、柴胡各10g,生麦芽、焦山楂各30g,白芍、乌药、穿山甲、郁金各15g,桂枝、甘草各6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治疗脾亢证属肝气郁滞、气血凝结而见两胁刺痛者。
4.培土消癥汤 炒麦芽、炒山楂、焦术、山药各30g,枳壳、鳖甲、炒鸡内金、白芍各15g,青皮、穿山甲、香附、两头尖、柴胡、莪术、白芥子各10g。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消积破癥,治疗脾亢证属脾虚食结、痰饮停聚而成癥瘕者。
5.新加桃仁承气汤 鲜生地15g 拌捣生生纹 6g),桃仁泥、焦山栀、川贝母、粉丹皮各10g,风化消3g 拌人)), 汁、童便各100ml 拌人服)。
每日1剂,文火水煎服。
此方有清热凉血、化瘀解毒之功,治疗脾亢证属热盛伤营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吐血不止、脉洪数者。
6.肝脾灵粉 炙山甲片、炙鳖甲各30g,红花、丹参、黄芪、陈皮各25g,三棱、莪术各10g,田三七8g。
共研细粉,每服6g,每日2次。
此粉剂有益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功。
治疗脾亢证属瘀血内阻而见肝脾肿大明显、广泛出血者。
7.化癥回生丹 )参180g,安南桂、两头尖、麝香、片姜黄、虻虫、川椒炭、京三棱、藏红花、苏子霜、五灵脂、降真香、干漆、没药、香附、吴茱萸、延胡索、水蛭、阿魏、川芎、乳香、良姜、艾炭各60g,公丁香、苏木、桃仁、杏仁、小茴香炭各90g,白芍、当归尾、熟地黄各120g,蒲黄炭30g,益母膏240g,鳖甲胶500g,大黄250g拌以高米醋750g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3次,晒干为末)。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原因与处理方法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肝功能逐渐丧失。
肝硬化常常与多种并发症相关,其中之一就是脾功能亢进。
本文将探讨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一、脾功能亢进的原因1.门脉高压:肝硬化时,肝脏组织受损,血液循环受阻,导致门脉高压。
门脉高压会使血液在门脉系统中积聚,增加了脾脏的负担,导致脾脏充血和肿大,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
2.肝功能减退: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的进行性减退,肝脏无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和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这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液中毒物质的积累,进而刺激脾脏的功能增强。
3.血小板减少:肝硬化时,肝脏无法正常生成足够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到重要作用,减少的血小板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脾脏作为血小板的储存器,会释放更多的血小板来弥补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脾功能亢进。
二、脾功能亢进的处理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轻门脉高压、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凝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降低门脉压力、减少脾脏充血,从而缓解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2.脾切除术:对于脾功能亢进严重的患者,脾切除术可以考虑作为治疗选择。
脾切除术可以减轻脾脏的负担,降低脾脏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然而,脾切除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3.静脉血管内治疗:对于门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静脉血管内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经脾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门脉高压,改善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4.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也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蛋白质,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此外,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概述演示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治疗方法。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推广
预测未来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将在脾功能亢进领域得到更 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和协作,为患者 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脾脏活检
免疫学检查
脾脏活检是确诊脾功能亢进的金标准 ,可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免疫学检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测脾脏相关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的水平,有助于评估脾脏 免疫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显示脾脏的功能状 态和血流情况,有助于了解脾功能亢 进对全身血液系统的影响。
04 治疗原则及方案选择
如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等,可导致红 细胞在脾脏内破坏过多, 引起脾功能亢进。
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等, 可导致脾脏淤血和肿大, 进而引发脾功能亢进。
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可引起全 身免疫反应,累及脾脏导 致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脾脏 对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引起脾功能亢 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机体产生针 对自身细胞的抗体,导致脾脏对相应 细胞的破坏增加,引发脾功能亢进。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脾功能亢进时,血常规检 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数量减少,但细胞 形态正常。
骨髓象
骨髓象检查可显示骨髓增 生程度,有助于了解脾功 能亢进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
脾功能亢进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脾功能亢进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脾功能亢进系一种综合征,一般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所引起的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早在1866年Gretse和1880年Banti就提出了较详细的描述,逐渐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至1907年Chauffard引用脾功能亢进来描述这类疾病的表现。
但值得提出的是: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所引起的主要作用是破坏附有抗体的血小板,是一种正常的脾脏功能,但由于功能的加强而导致脾脏肿大。
在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仅仅是由于异常红细胞的存在,而使正常脾脏功能加强,用以破坏异常的红细胞,脾脏本身并无功能的异常。
此两者的主要缺陷是红细胞和血小板本身,而不是脾脏,虽然二者的血细胞均在脾脏内破坏,脾切除亦能使疾病缓解,但实际上均不能称为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属中医学“积聚”、“瘕瘕”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与分类 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者是指基本疾病未能确定,但临床上却具有脾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
继发性者是指由于脾以外的疾病影响到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其原发疾病多数是已经诊断明确的,可见于下列情况。
(1)充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或脾静脉阻塞或血栓形成及脾脏髓外造血等。
(2)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如传染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慢性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等。
(3)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病等。
(4)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症等。
(6)其他:脾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2.病理 虽然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可有以下几种学说:(1)滞留吞噬作用:血细胞通常在脾内滞留,并遭受破坏,脾有病理性肿大时,破坏血细胞功能加强,骨髓代偿性增生以补偿血细胞的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功能亢进常见原因及治疗策略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最常见的脾脏疾病。
1883 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anti 详细描述了慢性充血性脾肿大,1907 年Chauffard 解释为由脾脏功能增强过度造成血细胞被过度隔离破坏而导致的一组症状。
临床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减少的血细胞相对应的前体细胞在骨髓中增生或正常,且大多数病例合并脾肿大,脾切除术后症状多数能缓解或恢复正常。
01
发病机制
四大学说是脾亢的经典发病机制理论,具体为:
(1)脾内阻留学说。
该学说认为脾亢的脾脏阻留更多的血细胞,脾血循环延长,脾内的葡萄糖浓度降低,酸度升高,导致血细胞更容易被吞噬破坏。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脾亢患者脾脏巨噬细胞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T 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明显活化,microRNA 615-3p 激活,脾脏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增加,是脾亢发病的重要原因。
(2)体液抑制学说。
该学说认为脾脏可分泌一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内分泌激素,脾亢时此激素分泌过多,抑制骨髓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增加了细胞破坏。
(3)自身免疫学说。
该学说认为脾脏作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脾亢时脾内浆细胞可产生抗血细胞自身抗体破坏血细胞。
(4)稀释学说。
该学说认为脾亢时机体处于高循环状态,体内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脾亢时循环血细胞减少与血液稀释有关。
总体来说脾亢可能的致病因素较多,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02
分类
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脾亢较为少见,多为血液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脾源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继发性脾亢主要原因为脾脏淤血,最常见的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此外还有脾静脉梗阻、布加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他还有部分感染性疾病,如风疹、伤寒、水痘、结核等,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高血脂、淀粉样变性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也可引起脾亢。
如发现有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合并脾肿大时应怀疑发生脾亢。
血液学、影像学和骨髓检查有助于判断引起脾亢的原因。
03
治疗
对于由血液病所致的原发性脾亢及部分继发性脾亢可通过治疗原发病缓解,一般不需切脾,尤其是骨髓纤维化,脾肿大系脾脏髓外造血所致,如果脾脏被误切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对于4 岁以内的儿童原则上不切脾,因为儿童期切除脾脏被认为有术后发生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 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的风险。
对于经过病因治疗无效的原发性脾亢,还要进一步争取非手术治疗的机会。
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血液病可通过保守治疗加以控制,如丙种球蛋白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治疗对于地中海式贫血均有较好的疗效。
即便患者初始治疗失败,也要采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再次判断保守治疗是否规范,是否还有调整用药的余地。
因为脾脏一旦切除就属于不可逆性的器官丧失,即便行脾组织移植,也无法完全恢复脾脏的全部功能。
笔者所在的医院就对外院转来计划切
脾的多位患者进行MDT 会诊,发现很多所谓的“保守治疗失败”实则为治疗不规范所致,而经过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三系细胞回升,经多年随访效果良好,避免了切脾。
对于继发性脾亢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发病,也与国情有关。
如最常见的充血性脾亢,首先要明确引起脾脏淤血的原因;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等则应考虑在切脾同时是否需要处理胰腺、血管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因为肝病无法逆转,要解决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脾脏淤血,除了肝移植或分流手术外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美国等肝病发病率较低、供体捐赠率及肝移植手术率较高的国家,极少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脾切除术,而以肝移植为主。
我国肝病患者众多,肝移植例数较少,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肝硬化引起,病因难除,肝损害多较严重,分流手术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脾切除门体断流术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务实之选。
近年来对脾脏功能的研究还发现,发生脾亢的脾脏不仅有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最终诱发肝细胞癌。
这就提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切除脾脏除了改善血细胞状况外,还可能会有更多受益,但对于骨髓增生明显低下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切除脾脏会有血细胞无提升甚至进一步降低的风险,应慎重切脾,如果术后血细胞恢复不理想应考虑使用促进骨髓造血药物。
除脾切除外,治疗脾亢的新疗法均是通过各种途径减少脾脏实质达到控制脾亢的目的,包括脾脏部分切除术、脾脏区域放射治疗、脾脏射频治疗、脾动脉栓塞疗法、脾脏酒精注射等。
此类疗法创伤相对较小,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疗效均不肯定,主要是远期脾亢复发率较高,加之术后脾脏与周围粘连较重,如需手术切脾则难度明显增加,现临床应用已较少,可用于病情较重、手术耐受性差患者。
目前临床上以脾脏全切除术为主要疗法,而其他类型的脾实质毁损疗法基本上
处于临床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是最常见的脾脏疾病。
脾亢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脾脏滞留血细胞过多、抑制骨髓造血、产生自身抗体以及脾亢患者循环血液稀释有关,均表现为脾脏破坏血细胞增多。
因为多种疾病均能诱发脾亢,其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学诊断。
脾亢的治疗应充分利用MDT 的优势拟定治疗方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尽可能通过治疗原发病改善脾亢。
如果原发病无法根治,脾切除术是脾亢的常规治疗方法,其他类型的保脾术式以及脾实质毁损微创疗法,存在脾亢复发率高的缺点,目前还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可有计划的开展。
我们的做法是:首选病因治疗,在规范的病因治疗效果不佳时才选择手术切脾。
一旦选择切脾则应强调疗效确切,目前仍以脾脏全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蒋安,李宗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