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空间--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
家乡古迹的保护与开发

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我对三坊七巷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的小学学业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小时候印象里的三坊七巷很简单,乌瓦白墙、斑驳的墙壁总是会脱落下外层的泥灰,露出些他内在的黄色肌肤、小巷子里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总是有许多的坑坑洼洼的小槽,一到下雨的时候就形成了许多水洼,那里头的水永远的是清澈的,可以印出天的蓝色、屋顶上那彩色的飞檐,精美的雕梁画栋,如果没有那些现在器具的出现,置身其中的你真会以为到了古代的大户人家里。
三坊七巷的面积并不大,而且坐落颇有点北方道路的样子,是规规矩矩的,所以当时闭着眼睛也懂的要怎么走,那时刚学了《雨巷》的我们自豪的认为我们所走的巷子,就是和大诗人一样的。
三坊七巷里杂居着做各式各样营生的人,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遭遇见闻让这片老区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尽管有了电视,有了收音机,但那些丝毫没有动摇民俗传统的地位,人们在晚饭后就会聚在水榭戏台边唱唱闽剧小曲,泡上一壶茶水,一起开心的聊着,孩子们则拿着简易的玩具在人群中穿插的来回跑动玩耍。
当时的三坊七巷,乱!但是又不失她古朴的美,她不断的被现代事物冲击着,但是她依然展示着她的魅力。
就这样,她在现代与古典的混搭中度过了十几个年头……也许你会奇怪,旧的事物被新生事物取代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既然现在经济已经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放着市中心这一片老旧的房子呢?既没有经济价值也影响市容。
我想说的是,还有个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忘记——经典,就应该被传承!三坊七巷的地理位置北邻晋子城的护城河,南邻唐罗城的护城河,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
它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
据文献记载自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士大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众多有影响的名人。
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人留下的遗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历史。
可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城市文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完整版)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浪潮之下,对三坊七巷保护意识不足,造成三坊七巷内部分地块被占用、高楼林立、部分建 筑破坏严重等恶劣现象,使得保护三坊七巷这一历史文脉迫在眉睫。
2006年开始,福州市启动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在确定的范围内,全面实施保护。依 据现状建设和遗存现状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对42个文保单位、挂牌保护民居以保存方式进行 保护,保护面积为81.75亩,占总街区面积的14.7%,这些单位的保护和更新严格按照[“修旧 如旧”的原则进行,原则上不允许异地重建。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
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 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三坊七巷全 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 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 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价值和保护状况调研
目录
CO 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3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修复保护 4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5 三坊七巷开发利用研究 6 新时代下三坊七巷的保护
目录
CONTENTS
1 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
简介: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 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 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 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 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 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CONTENTS
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浅谈福州

浅谈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王敏颖(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2008级)摘要:福州规模最大的明清传统居住街区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存,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当前,历史文化古迹资源开发面临着不合理的改造和被破坏的巨大压力。
而错误的建设和盲目的开发更加快了资源特色的消失;历史文化古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对难解的问题。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三坊七巷”为例来浅要探索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福州;三坊七巷;开发;保护引言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始建于西晋末年,集中展示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之博物馆”。
“三坊七巷”,总面积约为42.6公顷。
三坊是指文儒坊、衣锦坊、光禄坊;七巷是指黄巷、塔巷、宫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和吉庇巷[1]。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后改建为马路,现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一起被正式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1 “三坊七巷”的市场优势1.1 地理优势街区内的八一七路和南后街是福州著名的传统商业街,依托城市最繁华的东街口,商业价值巨大,战略地位突出,是福州市重要的三产基地,商业地位不容忽视。
目前“三坊七巷”周围有数家星级酒店宾馆、10余条商业街、好又多等数十家超大型购物超市、百货商场、以及83家各类旅游社[1]。
1.2 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交相辉映“三坊七巷要体现出它巨大的旅游价值,就要把它和名人效应、古建筑效应、福州民俗结合在一起。
”和三坊七巷有关的近代历史名人很多,如严复、林则徐、冰心、林觉民等。
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将名人故居、楹联、生前使用过的器具等布置后供游客参观。
这不仅给游客文化上的认知享受,而且是高品位的观赏享受。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生态型开发

d v lp e tp o e s i st e l i o slp e e v d i h r a itrc ls ci n fo a hso ia e od e e o m n r c s , ti h i ng f s i r s r e n t eu b n h so ia e t r m itrc lp r v o i
城市 文化 资本 /
CI TY CU LTURE CAPI TAL
-
形态具有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的特征 。
资 源 具 有 多 重 性 。 如 :矿 产 、 食 物 、 物 种 和 土 地 等 属 于 物 质 资 源 ,而 社 会 ( 构 、 习俗 ) 历 结 、
史、地域特 征和传统 文化等 则可 以列 入 文化 资源 的范畴 。当物质 资源赋予其 精神和 文化 的特征 后 , 便 具有 多重性 的特点 。 比如 历史 文化街 区 ,通常其 主要功 能是提供 某个社会 群体居住 生活 的空间环
区视 为 文化 资 源 ,从 生 态学 的视
野 ,恩 考 历 史 文 化街 区 保护 与利
用的形态。
上熹的 惹地 霞段
已消逝 的历 史地 段形态 段保有 的形 态
l时 现 点
现时 段该历 史地 历 史轴
二 、资 源 的 生 态 型 开 发 与 利用 的 概 念
根 据 生 态 学 原 理 的描 述 ,生
Ta i g t e “ r e Co m u ii sa d S v n La e ” hit rc la d c lu a te tofFu ho t sa k n h Th e m n te n e e n s so ia n u tr lsre z u Ciy a n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发展研究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发展研究作者:吴建铭景秀艳来源:《商业经济》2019年第01期[摘要]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的破坏性改造、整体街巷建筑文物修缮保护、注重文化和文化生态保护三个不同阶段。
经过保护,基本恢复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保护了重要建筑,整理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开发,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5A级文化旅游地、闽台文化创意园核心区、文博业集聚高地。
但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统筹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瓶颈,需从体制和机制上开展建设,并对文化资源做好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在制度和资源保护基础上,把握核心文化要素和历史文脉,提炼开发主线和开发内容,并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博览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开发的统一。
[关键词]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统筹[中图分类号] TU984.114;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1-0063-04Abstract: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 of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uzhou have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destructive transformation with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mode,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relics of the whole lanes and streets, and emphasis o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fter protection, the lane patter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has been basically restored, important buildings have been protected,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sorted out and protected. Through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have become a 5A-level cul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core area of Fujian-Taiwan Cultural Creative Park and the gathering district of the cultural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bottleneck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s. We need to carry out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do a good job in excavating, sorting out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system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we should grasp the core cultural element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refine the main line of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cultural exposition industry and leisure tour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Key word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development, overal planning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概况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为例摘要:文化遗产不仅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记录着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所以,每一座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不容轻视的。
所以保护文化遗产便是保护人类的文明,而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遗产,不但是一个增加一个城市魅力的所在,更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底蕴。
而目前在中国,这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财富均处于严峻的状态之中,本文就针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问题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作出一些简要的分析与提出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三坊七巷引言目前,随着社会与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各地被发现。
人们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上的文化与休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业高速的发展,而一个出色的旅游景点,必定要有它的文化底蕴,所以文化遗产,便是人们旅游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与核心。
人流不断,时光荏苒,再坚强的历史也经不起岁月与人群而开始残破蒙尘,福州的三坊七巷便陷入了这种窘境,三坊七巷如今因建筑衰败坍塌,被拔除那些猥琐狰狞的钢筋水泥碉堡而裸露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已是残垣断壁,令人唏嘘不已。
而经过抢救性的修复以后,也依然萎缩成了二坊五巷。
所以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越来越重要,不能让拥有这座文化遗产的福州人民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再模糊了她历史的辉煌,我们必须找出有效的补救方法与保护措施,让三坊七巷再次恢复往昔的荣光。
1 福州三坊七巷的介绍三坊七巷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中轴线以西,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
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因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与之相邻的南后街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
其中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建筑159座,其中有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等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区级、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古建筑。
三坊七巷开发利用浅谈三坊七巷是福...

三坊七巷开发利用浅谈三坊七巷是福...
三坊七巷开发利用浅谈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街道,改革开发必须有一套系列的规划,要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特色,体现三坊七巷过去历史和文化、经济繁荣景象,保持和记载福州先人光辉业绩和灿烂文化,三坊七巷开发重点要在文物古迹上作文章,本着保护和整修为主,大力宏扬福州传统特色民俗文化,笔者建议:
一、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逐步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文物资料,尤其对古建筑,要加以修缮和保护。
二、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对名人文物要重点布置,有关名人历史介绍以及用过的东西,如林则徐、严复、沈葆祯等。
三、要建立文化民俗一条街。
主要以福州寿山石、木画脱俗、雨伞、角梳等工艺品一条街。
四、福州名小吃一条街,如鱼丸、肉燕、肉丸、拌面、扁肉等,充分体现三坊七巷的传统小吃特色。
五、古玩收藏市场一条街
重点以福州生产的古玩为主,兼营瓷器,尤其重点的卖买旧书市场,提高福州文化层次和档次。
六、闽剧、评话一条街
专门表演闽剧、评话等,吸引游客来三坊七巷参观,提高福州传统文化特色。
七、搞好三坊七巷名树、名园的绿化工作,以及环境卫生工作,恢复三坊七巷建筑艺术特色。
八、开展读书、演讲、书评、歌咏、体育健身等活动,活跃三坊七巷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三坊七巷的开发要规划统一管理,管理开发,综合利用,利用保护资源,积极开展为人民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各项事业和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邮遍:350001。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被 誉 为城 市里 坊 制 度 的 活化 石 和 “ 清 建筑 博 物 馆 明 。
街区” 。国务 院采纳 了建议 , 提出“ 对文物古迹 比较集 中 街 、 建筑群 、 小镇 、 村落等也予 以保护 , 核定公布为地 方各级 ‘ 历史文化保护区 ” 。同时该文件 明确将 “ ’ 具有
一
定 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 的街区”作为核定历史文化
名城 的标准之一 ,这标志着历 史街 医保 护政策得到政
20 0 8年第 1 4期( 2 9期 ) 总 4
农家之友
理论研究
福州三坊七巷 文化遗产保 护刍议
陈剑 勇
( 州 市 博物 馆 , 建 福 福 福州 300 ) 50 0
[ 摘要 ] 福州三坊七巷历 史文化街 区位 于福 州市中心 , 人文底蕴深厚 , 同时还较 完整保 留古代街 区格局 以及 百余 座 明清古建筑 , 誉为城 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和“ 被 明清建筑博物馆” 通过对三坊七巷的保护 管理 实践来探 讨如何更 。
民巷 、 宫巷 、 吉庇巷 ; 占地面积 3 . 总 83 5公顷 。三坊七巷
自从 晋 、 代 形 成 起 , 是 贵 族 和 士 大 夫 的 聚 居 地 , 唐 便 于 清至 民 国走 向辉 煌 ,涌 现 出 大 揖 对 当 时社 会 乃 至 中 陌
近代 史进程有着重 要影响 的人物 , 如林则徐 、 复 、 严 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文化的多线演化论” 、 “ 生态适应决定论” 、 “ 文 化 整 合 水 平 ” 等, 标 志 着 文 化 生 态 学 的 正 式 诞生。 其中,斯图尔德进行了原始社会、农业革命、工 业革命到现代生活的调查研究,包含了人口迁徙;地 域所涉及的行为形式所带有的文化特征;文化遗产、 发明和技术的传承等,指出了文化历史对环境的生态 适应所形成的创造性过程,这对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 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一种新的视野和思考。 对于拥有 2200 多年历史的福州城来说,三坊七 巷毋庸置疑是其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文化习俗也在 这里得到传世,主要呈现出三种代表性文化:海洋文 化、坊巷文化和近代文化。三种文化的形成与周围的 环境演化是息息相关的。从时间的沿革来看,永嘉二 年的“ 衣冠南渡” ,各路贵胄纷选水网密布的子城营 造屋舍,水路的便捷造就了繁茂的商业活动, “ 水到 门前即十 洲” ,出 入 方 便,居 住 环 境 堪 比“ 海 外 十 洲” ,三坊七巷成为了人们居住的首选之地,人口迅 速增长。 往后,闽王王 审 知 采 长 安 城 规 划 形 式,建 罗 城 “ 守地 养 民” ,城 南 扩 大 到 南 门 兜,城 西 至 善 化 门 ( 今善化坊) ,三坊七巷始为“ 城中心” ,吸引了一大 批以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的居民。而后唐先民 沿着南后街这条轴线,完成了“ 非” 字形叶态结构 的街区改造,明清时修缮为鼎盛完整之格局直至今 日。目前,它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 l59 座,其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区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l 处,市级挂 牌 保 护 单 位 8 处,历 史 保 护 古 建 筑 l3l 处,走出了一大批对于中国历史进程起到举足轻重作 用的人 物,如 林 则 徐、沈 葆 桢、严 复、林 旭、冰 心 等。坊巷文化将这些人家更好地聚落在一块,读书、 科举、做官、联姻、贸易、参与仪式及其他活动等, 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9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 3] 新认识 。但在 l970 年代后,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
鱼丸制作技艺;5 、酱鸭手工技艺— — —苏苏酱鸭、老 制作技艺;7 、裱褙制作技艺— — —“ 米家船” 裱褙、 — —南后街花灯 卤酱鸭制作技艺;6 、花灯制作技艺—
“ 二宜轩” 裱褙技艺;8 、肉丸制作技艺— — —木金肉
[ 6] 其中,第六项花灯制作工艺在福州已 丸制作技艺;
文主义地理学者采用了一种更具人文主义的现象学方 法,在经验基础上对地方的构成和人的存在关系进行 诠释。他说, “ 地方是一个独特的实体,一个‘ 特别 的整体’ ,有历史和意义。地方使人们的经验和理想 具体化。……它是一个应该从赋予地方以意义的人的
[ 4] 角度来加以理解和澄清的现实 。 ” 而从后现代的社
手工技艺— — —同利肉燕制作技艺;3 、肉松手工技艺 — — —鼎鼎肉松制作技艺;4 、鱼丸手工技艺— — —永和
94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住民的坚守保存了下来,但题材已经不再是字画,靠 糊一些风筝和花灯、学校的挂图勉强度日。如今第三 代传人林文光不负“ 人在店就在” 的祖训,在官方的 支持下回归原店址,“ 盛世收藏”米家船依旧兴旺, 慕名而来的人不亚于往昔。从这一实例中可以看出, 外部的历史、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同样能对人基于 本地的身份认同造成影响,但只要“ 地方” 稳定不 变,保证了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完整性,两者相互作 用,将是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开发的正途。所以 适当动员原住民的民间力量,还原住民在地在场参与 保护 自 己 的 文 化 遗 产, 促 进 地 方 的 稳 定 感 是 大 势 所趋。 ( 二) 全球化促成的“ 行动者网络空间” 对三坊 七巷的应用 单纯的地方带给人稳定和安全感的同时,在某个 程度也束缚了人的潜能发展,这和空间恰好是相对 的。从地方到空间,更多是由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向的 过程。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驱使下,空间已不局限 于人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而应该是动态的,多 样化的行动者在一定空间结构关系的约束下,甚至是 一种 虚 拟 结 构 形 式 中, 重 构 的 多 重 符 码 化 的 景 观 空间。 传统研究中,空间一般划分成第一空间( 物理 空间) 和第二空间( 表征性空间) 。以早期的三坊七 巷为本体, “ 第一空间” 指代的是其实在的规模、大 小和建筑形态。20 世纪 20 、30 年代,城市社会空间 的研究以芝加哥学派为开端,引入生态学的分析方法 分析城市成长的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为争夺有限 资源发生的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分化过程及其伴随的城 市文化问题。l974 年,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 利?列斐伏尔出版的《 空间的生产》 标志着人文社
会理论观点出发,地方与个人或群体的身份认同也是 密切相关的,具有某种多样性和动态性。地方与认同 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地方构成个人或社会 群体身份的一部分,而社会与文化意义又通过不断的
[ 5] 。根据以上观点的 空间实践将意义记录在地方之中
演化,笔者将结合自己走访三坊七巷期间的场记,从 以下方面进一步论述地方的内涵。 首先,地方是人生物学意义上的“ 呵护场所” 。 这一场所因是人记忆中重要的情感纽带和归属地而富 有意义。小到儿时常玩耍的一副玩具,大到自己所生 活的地球,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凡是能满足诸如食 物、水源、栖息和繁衍等具有呵护和养育心灵需求之 处都能称为地方。所以,地方是稳定的,但并非固定 不变的,它可移动,也兼具了有形或无形性,例如, 记忆中的味道、歌谣、绘画、诗歌、神话传说等能给 人精神以慰藉和安全感的,仍被认定为“ 虚拟” 的 地方。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中有八项传统手工技艺,是走访这些三坊七巷生人 谈及最广泛的。包括 l 、佛跳墙手工技艺;2 、肉燕
有千余年历史。著名的作家冰心就曾回忆说, “ 我们 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 前,就已是‘ 花市灯如昼’ 了,灯月交辉,街上的 人流彻夜不绝。 ” 家住南后街 l62 号董执谊故居的董 家后人董俊回忆起儿时父母送的羊形纸糊花灯和闹元 宵这一传统习俗仍历历在目。目前,整体的灯市,随 着三坊七巷的改造工程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的南 后街花灯基本上既是作坊也是商店,存在着边制作边 销售,是福州嫁娶闹元宵等民俗的重要手段。现如今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坊七巷开始恢复 这一文化生态,每年元宵期间在南后街照常举办灯 市,寻回这些传统民间艺人,比如省级花灯制作传承 人郑祥霖老人等,在南后街展示他们的制作工艺和与 时俱进的精美花灯成品,将地方的记忆表征继续传承 给我们的下一代。 其次,地方能够保障人格发展的完整性。这是一 种根植于公共参与的保护运动过程,能够体现出地方 的社会修复活力和自我组织能力,使得人与环境更加 和谐相处。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就是人的“ 文化唤 醒” 和身份认同。笔者通过对于三坊七巷南后街上 老字号裱褙店— — —米家船的研究发现,裱褙的题材和 元素实际上体现了原住民对于“ 地方” 认同的建构 过程。明清伊始,三坊七巷文风鼎盛,读书人很多, 米家船裱褙的都是极好的字画,就连店名也来自清末 著名书法家何振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抗日战 争期间,“ 米家船” 同福州城一块沦陷,也被迫停 业。之后的十年浩劫,米家船的门匾以及珍藏多年的 珍贵书画都被当做“ 四旧” 被烧毁, “ 地方” 因为原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福建 福州 3500l2 )
“ 麦当劳化” 现象— — —大量老街古建筑的拆除,“ 修 三坊七巷,福州城中心仅存的一处业态分布相当 严谨的宝地,被誉为“ 里坊制度活化石” 、“ 明清建 筑博物馆” 和“ 近代名人的集聚地” 。它起于晋,完 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一大 批先贤精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 影响。时代变迁,2006 年底“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 程” 正 式 启 动,原 本 三 千 多 户 的 居 民 将 进 行 动 迁, 只保留十分之一的人家,关于其拆迁和保护的矛盾和 争议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如何在维护三坊七巷原有 历史文化特色基础上,保障其建筑的完整性和人文 性;如何针对三坊七巷的综合生态进行良性的商业开 发和文化保留,都将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历史演变 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是经历了几百年乃至数千年 的历史逐渐形成的,具有无可替代的延续性规律。纵 观整个二十世纪,亦或是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着
[ l] 来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在当年的论著《 文
化变迁理论》 中,他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 编号:JAl3432S)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文化生态学视域的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 ) ,女,福建福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92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 这一概念,阐 学” ( Geosophy = ‘ ge ’ + ‘ sophia ’ 明了地方作为一种意义中心的建构方式的观点。他认 为,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复杂的形式与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地方与空间— —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
93
结构。在早期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当代人文地理 学应从人类社会实践与经验的角度出发,以人之主观 性为基础,重新对地方以及其内在的隐喻进行概念 化。从地方所承载的主观性意义出发,对地方进行重
形成了一 种 积 极 向 上、 略 为 相 似 的 社 会 文 化 形 态 体系。 当然,环境对于文化也存在反作用。近代的战乱 频发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动,三坊七巷一些大家族开始 远离是非之地,甚至移居海外。原本精美的院落宅子 沦落成普通人的生存聚集之所,大量雕梁画栋被变卖 毁坏,井井有条的场所也变更功能,随意搭建,垃圾 成堆,文化的记忆被过度损害,对本地环境的直接适 应也跟着降低。当人开始缺乏对本地的归属感,仅与 特定的环境保持微弱的生存联系,他们的文化行为在 复杂的人工机械化环境面前也将逐渐模糊。 二、从地方和空间两维度出发,推进三坊七巷文 化生态的构建机制 20l3 年 l 月底,新华网进行福州三坊七巷“ 会 所门” 调查,发表题为“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变‘ 豪 华会所’ ? ” ,大公报也拟文“ 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 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 ,2 月初,新华网再次引用人民 日报海外版《 三坊七巷 文保与商业能否兼得》 ,内容 直指三坊七巷不少老街区已面目全非,原则上不应对 外招租的,反成为禁止非会员入内的高端会所。笔者 采访过不少原住民,从他们的言语中也不乏对这些消 失的文化记忆的惋惜。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文化 遗产、地方记忆和空间意象对于维持人的平衡和发展 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重返人的地方空间理念进行 新的街区的改造构建,才能促进人( 包含之前的原 住民) 对福州整个居住地域的归属感,从想象中的 空间走向“ 真实” 的“ 地方认同” ,这也是一种“ 文 化唤醒” 。 ( 一) 地方:精神表征的归属地 l947 年, J · K · Wright 通 过 创 造“ 地 理 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