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丰子恺忆儿时摘抄

丰子恺忆儿时摘抄
以下是丰子恺的《忆儿时》的摘抄: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
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小时候,我常常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耍。
那时候的公园很大,有草坪、假山、花坛、游乐设施等等,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
我和妈妈一起在草坪上踢足球,爬假山,摘花坛里的花朵。
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行为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我们曾经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除了在公园玩耍之外,我还喜欢去外婆家。
外婆家在农村,有很多小动物,比如鸡、鸭、猪等等。
我常常和表哥一起去河边捞鱼,抓螃蟹,甚至还亲手杀过一只鸡。
那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惜,也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不再做出任何伤害生命的行为。
同时,我也将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忆,并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2)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2)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
他叫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
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头里,领我到木场桥去钓鱼。
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从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
然后放下水去。
他又说:“浮珠动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鱼就逃不脱。
”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
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
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
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
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
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
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
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
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
后来又晓得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
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的故乡。
”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又只有这三件事。
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丰子恺忆儿时阅读理解

丰子恺忆儿时阅读理解
稿子一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丰子恺的《忆儿时》。
你知道吗?丰子恺在这篇文章里,把他小时候的事儿讲得那叫一个生动有趣。
他说起养蚕,哎呀,那可是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每天眼巴巴地等着蚕宝宝长大,看着它们一点点地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啦!
还有钓鱼,那时候的他呀,拿着鱼竿,坐在河边,满心盼着鱼儿上钩。
就算有时候等了好久都没收获,也不觉得沮丧,就觉得能在那待着都是一种享受。
还有他提到的吃螃蟹,那滋味儿,现在想起来估计都还让他流口水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品尝着美味的螃蟹,这画面多温馨呀!
丰子恺在回忆这些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儿时的怀念和喜爱。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跟着他一起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稿子二
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丰子恺先生的《忆儿时》。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丰子恺在跟咱们唠家常,把他小时候的那些好玩儿的事儿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你瞧,他讲的那中秋赏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抬头看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吃着甜甜的月饼,多幸福啊!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似的。
还有他玩的那些游戏,比如说,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东躲西藏的,紧张又兴奋,每次被找到或者找到别人,都能乐上好半天。
还有过年的时候,穿新衣、放鞭炮,那热闹劲,简直了!满大街都是喜气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不知道你们读了《忆儿时》有啥感受,反正我是被深深打动啦,真想回到小时候,再好好地玩一玩、闹一闹!。
忆儿时(节选)读后感

忆儿时(节选)读后感忆儿时(节选)读后感篇一《忆儿时》一文,我看到一个充满童真而温润有情的童年时代的丰子恺,也看到了一个敦厚、仁爱、有一颗慈悲心的丰子恺。
三篇文章中透射出他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然,生死也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纯真的,他们有一颗孩童般的心。
他们真诚地对待世间万物,把名利和杂念置于身外,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的面对人生。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孩童般快乐的活着,不必因生活中的琐事自寻烦恼。
丰子恺童年时,杀生取乐的三件事让他感到悔恨而愧疚。
我在童年时,也有一段类似丰子恺的悔恨经历。
那是一五年的秋天。
正逢秋季,我懒散不已走在河傍。
当时是多么轻松,但现在想,我对曾祖母多么惭愧!我在散漫地享受自己的秋后时光,她,在病榻上忍受自己人生中的最后时光!这是我无法原谅的悔恨!当我漫步前行,行走至老家大门口时。
我便感觉到,今天的气氛有些不对劲——白纸灯笼挂在门檐上。
悲伤的气氛席卷而来。
亲人们都戴着孝帽,满面哀容站在门口。
我当时并不忙乱,安静地走在通往卧室的楼梯。
——现在依稀还记得,曾祖母去世时的房间紧邻着我的房间。
父亲悲伤而急切地寻向我。
他的脸色我应该怎么形容?他早已抵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泪水如同失去闸门的洪水般涌出。
母亲,她的脸白得不成样子,紧闭的双眼已满含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了,当时的我,不知道是如何想的。
我一股脑儿地往外跑,跑向自己的卧室,开始玩起新研制的发电机来。
任凭父母如何劝导我过去,我就是不为所动。
当时的我,竟然不想去再看曾祖母最后一眼!当我玩起自动机时,我似乎听到墙外的大人们的窃窃私语。
“这孩子也真是不听话啊~”“是啊,奶奶她都要去世,竟然还不来看一眼~”不知当时的我是如何体会这些评价的。
我贴近墙面,传来的是“咚咚咚”的声音。
后来,我被告知,那时,曾祖母已经去世!或许,在她临终时没有见到我,想通过敲墙的方式向我告别吧。
童年时,曾祖母待我极好。
我常去老家串门,最喜欢吃的,就是她的红烧鱼。
忆儿时主要内容谁写的

忆儿时主要内容谁写的
《忆儿时》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
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
《忆儿时》主要内容
丰子恺回忆儿时,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
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
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
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文汇读书周报》曾评价说:“如果要想在现代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该是丰子恺了吧。
”
他艺术家的真率与气节,对万物丰富的爱,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丰子恺爱子女更是众所周知,他的许多散文、漫画都直接以他的子女作为描绘的对象,其中多篇作品至今被收录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在陪伴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常感叹孩子的世界纯真美好,折服于孩子的惊人创作力与全情投入,关心子女却努力不充当评判者。
在他看来,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读《忆儿时》有感_读后感

读《忆儿时》有感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
本篇文章便是选自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的故居。
“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家园告示他精神上的家园,丰子恺先生不仅一次描述“缘缘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太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他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语言。
他的文章从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而又自然。
俞平伯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丰子恺的漫画:“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样的评语用在他的文章和小品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起来亦平淡的方式的思想,未必非要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朱自清曾经评价丰子恺说:“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无疑就是在夸奖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有内涵有含蕴。
《忆儿时》文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童年的玩、吃。
本篇文章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讲述了丰子恺记忆最深不能忘却的三件事:养蚕、赏月吃蟹,钓鱼,平淡中见风趣,质补钟健生活的真情。
丰子恺的外祖母过生日时,总会大规模的进行养蚕活动。
蒋五伯饲蚕,而丰子恺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了许多蚕宝宝。
祖母忙喊着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再走。
然而满屋的跳板,仿佛对丰子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即使祖母和蒋五伯都十分禁止,但丰子恺依旧每天走。
……第二件便是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不在于赏月,而在于吃蟹。
丰子恺的父亲常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做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好看的蝴蝶……第三件事是与同村的伙伴一起去钓鱼。
丰子恺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他的。
自此丰子恺学会钓鱼后,便只管喜欢钓鱼。
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
丰子恺这时一心都扑在钓鱼身上,不仅是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于是,有三四个夏季,都热心钓鱼,竟也给母亲省下了不少蔬菜钱。
《忆儿时》读后感(精选7篇)

《忆儿时》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忆儿时》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儿时》读后感1丰子恺先生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他的画一样,质朴,简洁,让人可以洞悉一切。
《忆儿时》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真实无华,却异常感人的文章。
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
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
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
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
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不过,对于作者“杀生取乐”的看法,确实也有一些争议的地方。
人们和动物共生共存,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人。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些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在我看来,我是绝对不敢杀生的,也不敢看别人杀生,但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也并不会联想到这些鲜血淋漓的场面。
所以,有些事情不用太过在意,更不用忏悔。
站在人类的角度,食各种生物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而站在动物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这也是动物对于人类的一种回报方式吧。
当然,对于一些时时相伴的动物,因朝夕相处与人类产生了感情,那么消灭它们将是一种残忍的行径,此时,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已升级到了朋友的关系,彼此依靠、相互依存才是最好的结果。
《忆儿时》读后感2童年,宛若星空,又蓝又美;童趣,宛若星辰,照亮了星空,使原本漆黑的星空透出点点亮光。
忆儿时阅读答案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 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 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 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 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 “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 可怀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 的杀虐!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
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 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 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 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 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 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 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 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 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 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 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 王囡囡照应我。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花蝇,又来约我 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蝉钓鱼 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 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 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欢喜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 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
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 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 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 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 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 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 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 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 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亿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 使我永远仟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
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
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
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
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
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
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来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
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
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
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
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
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
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
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
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
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
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
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
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
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
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
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
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
”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
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因此这回忆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侮。
二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
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
而对于蟹,尤其喜欢。
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
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
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
然我喜欢蟹脚。
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
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
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
所以陈妈妈说:
“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
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
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
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
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
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亿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