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面图纸说明

合集下载

青银高速路基路面说明-新

青银高速路基路面说明-新

路基路面说明一、路 基(一) 路基设计原则及依据路基设计系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依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中央分隔带宽3.0 m ,路缘带宽0.75m ,中间带全宽4.5m 。

开口部设臵地点 (1)收费广场两端。

(2)互通式立交、特大桥两端。

(3)正常路段每4~5公里设臵一处(避免设在弯道超高路段)。

4. 路基设计标高以中央分隔带边缘的高度作为设计标高。

5. 超高方式本路段平曲线半径均大于5500米,不设超高。

(三) 公路用地范围1.0米以内3.0米,11.5米。

边坡坡率均采用1:1.5,填土高度大于8.0米,1:1.75。

K74+400-K74+470右侧路段,开挖高度在2.8-4米之间,土质为风积粉1:1.5。

K84+585为滏阳新河分洪区,分洪区内一旦分洪,使地基受水浸泡,使土的工程性质50厘米碎石垫层,并在碎石垫层中设臵土工格栅一层,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2) 软土地基软土地基主要分布在K73+000-K90+000之间,呈不边续分布,软土主要表现为淤泥质亚粘土,分布在地表以下3-6米。

设计采用的处治原则及措施,由于软土地基分布较长,只对路基填土高度大于5米、软土层承载力小于100KPa、地下水位较高路段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同时铺设50cm碎石垫层及土工格栅。

(3) 特殊路基处理根据实验资料,当CBR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对上、下路床进行掺灰处理,掺灰剂量根据实验数据采用3%~5%。

(八) 路基防护沿线路基防护是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美化景观”的原则,设臵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植草,砼网格骨架护坡辅以植草,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网格加护脚等。

1. 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4.0米时,采用边坡植草防护;2. 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大于4.0米时,采用砼网格骨架护坡辅以植草;3. 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网格加护脚;K74+919-K84+585段位于滏阳新河分洪区内,分洪期间,路基将会受到冲刷,考虑路基左侧(迎水面)、右侧(背水面)受到水的冲刷程度不同,所以路基左侧边坡采用全坡面浆砌片石护坡防护,浆砌片石厚度40cm,下铺设15cm砂砾垫层;右侧采用浆砌片石护脚加浆砌片网格相结合的型式,地表以上1米坡面采用浆砌片石全防护,浆砌片石厚度40cm,下铺设15cm砂砾垫层,1米以上采用砌石网格,浆砌片石厚度40cm, 宽度40cm(九) 取土方案的确定及节约用地的原则路线所经过的地段位于河北平原区,属于重点产粮区,沿线地形平坦,没有突起的山丘和土坎可作为取土场地。

[江西]高速公路技改工程施工图及设计说明118页(含桥梁)_yg

[江西]高速公路技改工程施工图及设计说明118页(含桥梁)_yg

2
109~110
3
111~113
第一篇 总体设计
昌泰高速技改工程
设计说明书
1.项目概况及测设过程
1.1 项目概况
昌泰高速起于樟树市昌傅镇,经新余市、峡江县、吉水县、吉安县,止于泰和县马市,
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江西省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昌泰高速全线由
两段组成,一段是省高速公路 S69 樟吉高速,桩号为 K0~K106;另一段是国家高速公路 G45Biblioteka 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S1-3
1.3.4 路基调查 本次技改工程旨在针对原排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对昌泰高速全线进行技术性改
造,以及时排出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 积水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为目的,同时也应兼顾经济性与可实施性。 1.3.5 路面调查及检测 (1)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本册目 录
图号
页数
页码
S1-1 S1-2 S1-3 S1-4
1
1
1
2
11
3~13
3
14~16
S2-1 S2-2 S2-3 S2-4
2
17~18
2
19~20
1
21
14
22~35
S3-1 S3-2 S3-3 S3-4 S3-5 S3-6 S3-7 S3-8 S3-9 S3-10 S3-11 S3-12 S3-13 S3-14 S3-15
标段(K121+023~K147+721)的勘察设计。根据收集的测设和基础资料,编制完成江西昌 泰高速技改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第 1 页 共 11 页
昌泰高速技改工程
1.3.2 资料收集 本项目为路面技改工程,需要收集、调查既有公路的相关资料,时间紧,信息量庞大,

公路路面结构图的识读—路面工程量的计算

公路路面结构图的识读—路面工程量的计算

一、设计图纸路面结构层工程量的计算
起点桩号
止点桩号
水泥稳定碎 水泥稳定碎 距离(m) 石基层的顶 石基层底面
面宽度(m) 宽(m)
(顶面+底 面)/2
水泥稳定碎 级配碎石底 级配碎石底 石基层的面 基层顶面宽 基层底面宽 积(m2) 度(m) (m)
(顶面+底 面)/2
级配碎石面 积(m2)
K54+860 K55+860
K54+860 K55+860
1000 11.25 11.25 11.25
11250 11.25 11.25 11.25 11250 11.25 11.25 11.25 11250
上、中、下面层的计算宽度11.25m,上、中、下面层的面积11250m2; 由于上、中、下面层边部构造是垂直的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情景1 公路路面结构图 的识读
实训1:路面结构层宽度和路面工程量计算
路面结构层次及路面结构图的识读
【知识目标】
熟悉路面结构图的识读; 理解路面结构宽度计算和路面工程量。
【能力目标】
能计算路面结构层宽度和路面工程量。
你的标题
路面结构图的识读
能从图中读出如下信息: 路面各结构层次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材料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厚度
级配碎石底基层的计算宽度12.166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面积(m2) 12166 m2; 第二种方法计算:级配碎石底基层的计算宽度12.106m,级配碎石底基层的面积(m2) 12106 m2 第一种方法计算:级配碎石底基层的计算宽度12.166m,级配碎石底基层的面积(m2) 12166 m2; 两种方法计算的工程量每公里相差60m2
情景1 公路路面结构图 的识读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78cc8ad4-715d-11ec-8993-7cb59b590d7d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北城路是交通中心周边道路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道路位于规划交通中心北侧,靠近高速铁路客运站。

道路起点为在建北城路西段,终点为北城桥。

全长870.73米,红线宽30米。

现状裴城路为既有道路,既有路面为水泥混凝土结构,本次设计中将破除原有道路结构,按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新建。

道路采用城市次干道标准,断面为单块板。

道路周边地块形成于年,道路两侧分布有民用住宅区、教育机构和少量企事业单位。

基本上没有必要拆除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

本册设计内容含道路、照明、排水管线及交通工程等,本设计说明为道路部分及总体设计说明。

二、初步设计批准意见和实施(一)初步设计批复1.道路红线宽30m:4.0m人行道+2.0m绿化带+18.0m道路+2.0m绿化带+4.0m人行道。

(二)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1.跟随回答。

三、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范(一)设计依据(1)我院与建设单位(眉山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021qt-005补1,2021.08);(2)北城路红线图(市交通中心至永通河)(美建轩[2022]65号);(3)《眉山市东坡大道、裴城路、红星路、环湖路东延段道路路面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版)》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年8月;(4)测量单位提供的实测道路横、纵断面数据;(5)我院相关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资料;(6)初步设计批准意见和审查会议纪要;(7)眉山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永通河至双赋园(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8)眉山市公共交通客运公司关于裴城路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设计的函(眉公交函[2021]7号)(9)其他有关资料。

(二)、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22)(2)《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22)(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2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 14-2022)(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9),建筑基础设计规范(GB507—2002)(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志(GB57 68-2022)(11),《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22)(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范》(cjj152-2022)(13)《北京市废旧轮胎胶粉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导则》,北京市道路管理局,北京路科安发(2022)912;四、技术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

04高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04高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说明1路基设计1.1设计原则(1)详细研究该地区的公路建设条件,充分借鉴和吸收已建、在建的同类项目勘察设计成功经验及建设精髓,将本项目建设成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生态公路。

(2)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要求进行测设,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方案研究。

(3)结合该项目特点,遵循《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的原则,加强路基横断面、路基路面排水和防护设计,以增加路容美观,减少路基病害。

(4)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2一般路基设计a)路基标准横断面主线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8m,其中中央分隔带3.0m,行车道2×2×3.75m,左侧路缘带2×0.75m,右侧硬路肩2×3.5m(含路缘带0.5m),土路肩2×0.75m。

b)路拱横坡采用中央向两侧倾斜的双向路拱坡度,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中心线标高;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横坡为2%,主线土路肩横坡为3%。

c)路基超高当平曲线半径采用值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5500m时,设置超高。

路基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中央分隔带的边缘旋转方式(土路肩横坡保持原有横坡度向外倾斜不变)。

为防止路面滞水,影响行车安全,设置超高应使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小于1/330。

d)边坡坡率结合路基所在地段的地形、水文及填高情况,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填方路基高度H≤8m时,坡率1:1.5;当8m<H≤20m时,采用折线形边坡,每8m一级,上部8m 坡率1:1.5,下部坡率1:1.75。

路堑边坡设置原则:土质、全风化及强风化岩路堑顶层边坡采用1:0.75~1:1.25坡率;弱风化岩质边坡坡率依岩石风化程度为1:0.3~1:0.75;膨胀土路堑段采用1:1.5。

当挖方H≥8m时,采用阶梯形边坡,每8m一级,并设宽2m边坡平台,平台上设截水沟。

路基宽度26米行车道宽4×3.75米公路一级四车道高速公路

路基宽度26米行车道宽4×3.75米公路一级四车道高速公路

一、总说明书本设计为湖南省XX高速公路的施工图设计,设计任务段为K84+900~K85+913.62,全长共为1013.62米,在整个设计当中应当包括公路平纵横设计、路基工程的设计、路面工程的设计、桥涵的设计等。

1 设计标准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计算行车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00米,行车道宽4×3.75米,设计荷载:公路一级,全部实行封闭、全部控制出入。

1.1 路线方案的确定见地形图平面图1.2路线起点、中间控制点及里程本段起点桩号为K84+900,终点桩号为K85+913.62,路线全长为1013.62米。

该段的线形较好,平曲线的半径为750米,通过的地区多为山地.1.3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设计在满足工程经济的前提下既要符合高速公路标准的要求,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其它影响因素。

1.4 技术标准与技术指标的的总体适用情况本项设计方案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D2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 D60-2004)的要求。

2 路线路线的布设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依据,按高速公路的标准来进行设计,路线的设计应当根据道路的等级及其使用的任务和功能,合理的利用地形,正确的利用技术标准,以保证线形的均衡性。

路线的设计当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面进行综合的设计,以保证路线的整体的协调性,作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且应当考虑车辆的行驶时的安全舒适性以及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的反应,并适当的注意与当地的环境和景观相协调,路线的选择应尽量的避免穿过地质不良的地段。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全套图纸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全套图纸
执行情况:0 号、7 号桥台采用柱式台、桩基础,修改圆柱墩墩身含筋率。
4、K12+945 大兴田大桥 本桥上部构造采用左幅 16x40/右幅 17×40 米先简支后结构连续 T 梁,桥墩采用柱式墩、桩基础;桥台为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本桥跨越沟谷,桥型布置基本合 理;分联建议根据桥墩高度适当调整。最后一跨桥位于填挖交界处,可考虑取消;大桩号侧桥台 位于挖方段,宜采用柱式台、桩基础。圆柱墩墩身含筋率达 332kg/m3,有误,请核改。
执行情况:6 号桥墩桩顶高程抬高 3m,5~7 号桥墩柱采用 D220 桩采用 D240 结构,与通用图保持一致 0、11 号 桥台采用柱式台、肋板台、桩基础。
2、上寨大桥 本桥上部构造采用左幅 20x30/右幅桥一 2x30/右幅桥二 12×30 米简支后结构 连续 T 梁,桥墩采用柱式墩、方柱墩、桩基础;桥台为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桥墩高度在 30~40m 范围内采用方柱墩、桩基础,与桥梁通用图不符,建议采用 D220/D240 构造;相同跨径线位置处 桥墩桩基础长度差别较大请核查;部分桩顶高差在 1m 内应保持一致;部分承台顶高程明显有误, 请核查。
执行情况:桥型图中补充被交路位置,净空等资料,桥台采用柱式号大桥 本桥上部构造采用 5x40 米先简支后结构连续 T 梁,桥墩采用双柱式墩、 桩基础;桥台为重力台、扩大基础。从桥型布置图立面中看,本桥最大填土高度 28m,建议采 用 30m 跨径方案。 执行情况:按意见修改为 6x30mT 梁。
页数
4 1 34 55 36
本册目录
备注
序号
图表名称
图号
第1页共1页
页数
备注
贵阳至黄平高速公路 TJ2 标(K8+400~K16+240)

河南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河南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1.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1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根据根据初设批复意见,在定测过程中加强了详勘工作,并通过综合勘探和测试,进一步完成了对湿陷性黄土、高填深挖及不良岩土等特殊路基的勘探及测试工作,查明了不良地质的特性、范围与活动状况以及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经过分析论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路基横断面、排水、防护及取、弃土场等设计。

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根据施工图土石方调配结果,本着节约占地,绿化、复耕原则,完善取弃土场设计。

b)针对沿线黄土路段施工图外业阶段给予充分重视,期间进行的大量简易勘探点、路基钻探点作业以及详细调查走防沿线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情况,对黄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以保证路基稳定,同时经济合理。

c)详测阶段对初步设计路线平、纵方案进行了优化,着重于填挖平衡设计,减少取弃方数量,同时针对沿线大挖大填段均进行了优化布线。

d)详勘阶段加强了高边坡路基的地质勘察工作,施工图设计优化了边坡处理措施,并强调了稳定性观测及动态设计的要求。

1.2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执行的主要部颁标准、规范和规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编号JTG B01-200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编号JTJ003-8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编号JTG 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编号 JTG F30-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编号JTJ018-9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034-200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01-200)2.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说明本设计合同段起止桩号分别为K6+500与K13+620,主线全长7.12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采用初步设计推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方案,并按部审意见全线采用双层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

K219+900~K221+830段路面结构层厚度按重、特重车道方向分别进行设计。

特重交通方向(乡宁至临汾)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12cm沥青碎石(ATB)+40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重交通方向(临汾至乡宁)路面结构为:4+6+8cm沥青混凝土+36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K221+830~K269+260.135路面结构层厚度按重交通进行设计,路面结构为4+6+8cm沥青混凝土+36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匝道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34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

2.主线收费广场路面采用30cm(匝道28cm)厚的水泥钢筋混凝土。

3.根据交通厅晋交建管【2010】329号文件“关于临汾至吉县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的批复”中短隧道、长及特长隧道洞口300米内隧道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26cm水泥砼+15cm贫混凝土,无仰拱时增设10cm贫混凝土调平层。

二、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及文件组成内容1.K219+000至K269+260.135路面共划分为2个标段:第三合同段(K219+000至K240+350)、第四合同段(K240+350至K269+260.135)。

2.路面标段设计文件包含路面施工时必要的图纸和工程数量。

图纸由中间带设计图、中央分隔带设计图及路面结构图组成;工程数量包括路面、边沟、边沟下渗沟、超高段的中央分隔带排水沟、拦水带、水簸萁及碎落台的工程数量。

三、设计依据1.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LZ2合同段《初步设计》;3.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9.《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60-2007);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1.《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四、设计指标根据《国际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交通量调查分析结果,交通及交通组成见表1,路面设计技术指标见表2:五、结构组合和路面厚度计算(一)结构组合根据交通量及道路等级对路面的使用要求并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及沿线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其结构组合见表3.路面结构表表3(二)路面厚度计算路面厚度采用路面计算专用程序HPDS2006计算,采用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在双圆均布何在作用下,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进行设计计算,并对沥青路面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进行拉应力验算,并结合各结构层最小施工厚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路基顶面及路面各结构层交工验收弯沉值交工验收时需在路表面检测路表弯沉值,因路面结构层的强度、刚度与龄期有关,设计厚度时采用了标准龄期的材料模量值。

施工中应根据检测时结构的实际龄期所对应的材料模量值、施工厚度来计算各结构层的表面弯沉,以此作为检测各检测各结构层的标准弯沉值。

设计计算的各结构层交工验收弯沉值如下: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79.1(0.01mm)重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6.6(0.01mm) 第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7.9(0.01mm)第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0.0(0.01mm)第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3.7(0.01mm)第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98.2(0.01mm)特重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4.0(0.01mm)第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5.0(0.01mm)第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6.4(0.01mm)第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0.3(0.01mm)第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86.0(0.01mm)六、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一)面层1、面层材料级配组成K219+000~K221+830 乡宁~临汾方向(特重交通):上面层采用4cm细粒式AC-13 密级配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6cm中粒式密级配AC-20型SBS 改性沥青砼;K219+000~K221+830 临汾~乡宁方向、K221+830~K269+260.135 (重交通):上面层采用4cm细粒式AC-13密级配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6cm中粒式密级配AC-Z0型SBS改性沥青砼,下面层采用8cm粗粒式密级配AC-25 型沥青砼。

其材料组成分别见表4、5、6、7。

AC-13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4AC-2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5AC-25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6ATB-25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7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按《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60-2007)P16表26执行。

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各标段应对工地原材料进行试验,符合要求后进行配合比,并按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和相关的技术指标,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复核表8。

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83、沥青的选择对改性的基质沥青采用90号B级沥青,其余采用70号A级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9.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94、SBS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各项技术指标的试验应按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规范》(DB14/T160-2007)规定的方法执行。

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表105、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 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改性沥青用量。

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进行马歇尔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改性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试验结果应 符合现行山西省地万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 的有关技术要 求。

6. SBS 政性沥青的制备、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压实、接缝施工应严格 执行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 的要求。

桥面防水材料的技术要求应严格执行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规范》(DB14/T160-2007) 4.4.3 表16 的规定。

7、集料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骨料选用质地坚硬的玄武岩、石灰岩加工碎石,上面层采用洪洞县明姜镇圣王 玄武岩石料场加工碎石,该石料曾用于大运高速公路工程中;中、下面层可采用乡宁县管头 善村的石灰岩加工碎石。

根据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4/T160-2007)的要求;矿粉由石灰岩加工,其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1。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见衰12。

路面用砂应坚硬、清洁、干燥、无杂质,泥土含量应小于3%,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 要求见表13。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表11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12注:①坚固性试验根据需要进行。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13注:①坚固性试验根据需要进行。

②当进行砂当量试验有困难时,也可甩水洗法测定小于0.075m 部分含量(仅适用于天然砂),对高速公路要求不大于3%。

8.抗剥落剂如路面上面层碎石与沥青的粘附性不能满足规定要求,则需掺配总质量为1.5%~2%的消 石灰,便其粘附性达到规范要求的4 以上。

9.透层沥青、下封层及粘层沥青在铺筑路面面层前应在基层上洒布透层油,透层油要求在上基层铺筑碾压、表面稍干后及时 喷洒,喷洒透层沥青后,应立即洒布2~3m3/1000m2的石屑。

下封层采用稀浆封层,可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热沥青技术要求表9;乳化沥青用90 号A 或B 级石油沥青,基质沥青含量大于50%,技术要求见 (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4/T 160-2007))表14,下封层沥青洒布量折合沥青用量为(0.8-1.0) kg/m2。

为确保沥青面层层间粘结,在沥青面层的层间洒布粘层油。

重载交通路段粘层油应采用改性 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 (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表15。

(二)基层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水泥剂量应控制在5%-5.5%之内,最终剂量 应以试验的7d 浸水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准。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低于32.5级,不得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及受潮变质水泥。

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30%,碎石采用当地石灰岩加工,规格要满足设计要求,见表14。

水泥稳定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方孔筛) 表14(三) 底基层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剂T 在4%~5 %之内,最终剂量应以试验的7d 浸水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准,水泥、砂砾等技术指标同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要求,级配组成见表15。

水泥稳定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方孔筛) 表15基层及底基层强度要求:在铺筑路面面层和基层前,首先应对各结构层进行强度试验,必须 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对抗压强度的要求,对不满足其强度要求的不能铺筑;基层选用乡宁境内的石灰岩碎石,底基层可选用石灰岩碎石及吉县境内的砂岩碎石。

基层、底基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 及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见表16、1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及7d 侵水抗压强度 表1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及7d 抗压强度 表17(四) 垫层潮湿路段设砂砾垫层,采用沿线河沟中的砂砾,其通过0.07m 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