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设计相关理论著作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相关书籍

中国古建筑相关书籍

中国古建筑相关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相关书籍推荐:
1. 《中国古建筑史》- 郭沫若
这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包括建筑的起源、发展过程、基本构造、建筑风格等内容。

2. 《中国古建筑寻根》- 梁思成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代表作之一,以他多年的研究经验,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构造特点以及地域风格。

3. 《中国建筑史》- 余秋雨
这本书主要从文化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

4.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朱信凯
这本书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通过插图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

5. 《中国宫殿建筑》- 祁新元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包括秦、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样式和细节。

除了以上书籍,还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专著、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等,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研究》、《唐代建筑研究》等。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

中国设计史导—言以传统手工艺为特征的设计是设计的古典形态。

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构成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路径。

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封成立,标志中国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章东方欲晓一原始夏商周设计距今约7000至8000 千年,原始建筑、制陶、编织等设计形态开始出现。

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夏、商、周王朝。

夏、商、周时代手工业规模宏大。

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青铜冶炼、制陶、玉石工艺、骨牙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手工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了直接服务王室官府的“百工”制度。

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出现,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设计发生新的变革。

随着设计和工艺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总结意义的著作《考工记》。

商周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向文明的时代,商周之际创作的《周易》一书蕴含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活动。

石器是原始人类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

从数百万年前打制成形、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约万年一直延续至数千年前,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磨光的磨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反映出原始设计的面貌。

设计起源于劳动,包括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力低下,自然力量神秘莫测,难以控制。

原始人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他们试图采用某种方式来使外界力量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巫术和宗教活动反映出原始人类的这种意愿。

在巫术和宗教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工艺制品。

不少原始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巫术、宗教和神话的内容,有的原始工艺品本身便是巫术活动中巫师使用的器物。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生活在现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用石块制造工具,打制成适应砍砸、刮削等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

他们从实用需求出发,打制的石器注意对称、均衡等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设计意识,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手段。

艺术设计经典理论

艺术设计经典理论

1、《考工记》与《墨经》之间的关系《考工记》与《墨经》是先秦两大科技文献,产生的时间应以前者为早。

因为,《考工记》只讲禁果,不提韩、赵、魏,显然它的初稿在三家分晋以前(即春秋时期)出现。

其二,《考工记》只讲青铜熔铸,不讲钢铁锻铸,显然它成书于铁器流行之前(即春秋战国时期之前),而《墨经》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应该说,作为工艺技术汇总的《考工记》,主要反映了工匠的传统,而《墨经》则有更多的学者传说,他反映的一些科学理论认识是直接以手工业技术实践为基础的。

墨子结合了学者传统和工匠传说,总结了工艺技术的经验知识,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形态。

虽然早期工艺技术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它应用早期科学理论的程度,但早期科学理论认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考工记》与《墨子》之间的渊源关系证明了这一点2、《考工记》与《周礼》的关系《周礼》儒家经典。

其中《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都城的建设的一代大典。

《周礼》原为六篇,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因第六篇《冬官》亡佚,后补入《考工记》以代之。

其中前五篇都有着整齐的布局和同意的体例,每篇开天都有一段序官,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五大官的职掌及其职责。

而冬官之缺的《考工记》,体例与上述五官不相同,它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的汇编,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技术领域的成就,英国科学家史学家约瑟博士认为《考工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的最重要的文献”。

3、《考工记》- 内容特点《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而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

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一方面是说“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

4、设计是综合和的产物。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通过许多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查到许多古代建筑的信息,窥探到许多已经消失建筑的伟大。

在中国古代,那个没有大型起重机机械等现代建筑机械的时代,建筑工程之大、工程难度之高的许多项目,其建设效率更令人瞠目结舌。

唐长安皇宫,北京故宫三倍之大,只需十月建成;武则天时代明堂,故宫太和殿四倍之大、比应县木塔更高,不到一年建成;唐太宗赏赐给魏征的小殿,从皇宫搬到魏征府邸到盖成,仅用5天时间。

这些“神速”背后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这些建设工程的秘密,就隐藏在一本北宋建筑“神书”——《营造法式》中,图1所示。

图1一、《营造法式》的成书背景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

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

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二、《营造法式》的书籍简介《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汇编而成,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全书36卷,357篇,3555条。

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原书《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所以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

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行全国。

中国设计史书籍

中国设计史书籍

中国设计史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设计史的书籍推荐:
1. 《中国设计史》(作者:陈志刚)
该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设计史的著作,从古代的器物设计到现代的工业设计,全面梳理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

2. 《中国工艺美术史》(作者:王振华)
这本书主要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陶瓷、织锦、木雕等工艺美术形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有很大帮助。

3. 《中国建筑史》(作者:李学勤)
该书从史前时期到现代,详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传统建筑、宫殿建筑、园林建筑等,对于了解中国建筑设计的演变非常有帮助。

4. 《中国传统家具史》(作者:李学勤)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历史,包括家具的种类、制作工艺、风格特点等,对于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与制作非常有参考价值。

5. 《中国现代设计史》(作者:葛兆光)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包括近代工艺美术运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中国现代设计的演变
非常有帮助。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对于设计师、学生以及对中国设计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许多经典的书籍涵盖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 《古建筑构件》(朱季明著):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构件,包括檐、楼阁、亭台、廊庑等。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是一本非常详尽的参考书。

* 《中国建筑结构史》(李祖原著):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演变过程,涵盖了从木结构到砖瓦结构的发展。

* 《中国建筑史》(李祖原著):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近现代都有涵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很好的解释。

* 《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大观》(朱志英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技艺,包括木工、石雕、瓦当等方面。

*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经典案例》(徐京著):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

* 《古代建筑学》(梁思成、刘述先著):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刘述先合作完成,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和设计。

* 《中国古建筑图典》系列(罗森著):系列图典分为不同的地域和时期,详细记录了中国各地的古代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设计的好资料。

这些书籍覆盖了从建筑结构到设计风格的多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文化内涵都有很好的帮助。

设计学概论——精选推荐

设计学概论——精选推荐

1、设计史确立的时间及核心人物:A. 1977年英国设计史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B.佩夫斯纳是使设计史成为独立学科的核心人物,其专著《现代运动的先锋》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并在公众的心目中确立了有关设计的概念,并影响了公众对设计的趣味和观念。

C.对于《现代运动的先锋》的评价:全书的理论核心在于现代主义是对19诗句至20世纪逐渐扩大的工业化之反响。

2、设计史的理论奠基人:A.森珀:德国建筑家、理论家。

他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

他的专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中探讨了装饰与功能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史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他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大战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立了唯物主义的大旗;他将建筑与工艺同传统的大美术、小美术做了并臵,他以机械的唯物主义理论成为设计史的先驱。

B.里格尔:奥地利美术史家。

他的专著《风格问题》。

里格尔强调艺术作为一门心智的学科所必然有的精神性,他成为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即艺术意志;他强调艺术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成果,是人的创造性精神的物质表现。

C.正是森珀对装饰风格的功能及材料与技术的机械唯物主义研究,与里格尔的以艺术意志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立场,这为后世的对功能与形式的探讨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势:A.传统意义上讲,设计理论一直为它的学科美术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这是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

B.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都是从19世纪开始出现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1837年成立的英国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其中重要的人物有琼斯和德雷瑟。

琼斯的理论专著《装饰的基本原理》,他强调:美的实质是种平静的感觉;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而勉强的形式既不适合也不美。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

一.结合《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谈谈古代设计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要分析古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也不是几个字能说得清楚的,下面就针对我喜欢的陶瓷方面来浅谈中国古代艺术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的陶瓷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最初是因为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

再往后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了陶瓷很多优良的性能,比如耐火性,可以烹饪做饭等等。

当发展到隋唐时,陶瓷业发展的就比较成熟了,瓷器逐渐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有关陶瓷方面的知识浅析中国古代陶瓷在材料,纹饰,色彩,在雕塑与灯具方面的应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一)陶瓷材料古代陶瓷材料在家具的设计中应用的比较多,很多家具设计师将陶瓷元素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既满足了东方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大多数都是将陶瓷材料用于家具设计中,进行艺术性表面装饰的设计,这些实际对现代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以镶嵌的形式进行表面局部装饰,局部应用于桌、椅、柜的面层;以拉手、面叶、脚轮等配件形式进行家具构件装饰,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应用于灯具、花瓶、餐具等家居小摆设品上,为现代的家居生活创造了一种和谐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战国时期各工种规范与工艺文献)《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考工记中合金成分配比,《考工记》中记载了六种器物的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

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

《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

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

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

短毂则利,长毂则安”。

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

《考工记》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兴修,它记述了包括“浍”(大沟)、“洫”(中沟)、“遂”(小沟)和“畎”(田间小沟)在内的当时的沟渠系统,并指出要因地势水势修筑沟渠堤防,或使水畅流,或使水蓄积以便利用。

对于堤防的工程要求和建筑堤防的施工经验,它也作了详细的记述。

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而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

它认为天时节令的变化会影响原材料的质量,进而影响制成品的质量,所以强调“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

它重视地气,是由于某些地方生产的某种原材料质量较优,或者有制造某种工艺的优良传统。

它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至于工巧,它认为是与分工有关。

《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分工细密,攻木之工有七种,攻金之工有六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之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

分工细密,人尽其能,则有助于工匠技艺专精。

它对“工”的见解非常卓越。

它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不断创新,提高工效,保持优良传统工艺的歌颂。

在生产经营上,为了使制成品合乎规格,保证良好的效益,需设工师专管。

《考工记》对此也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这是说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

《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规格,为买者乐于接受,残次品不能上市。

为了提高效益,必须精于算计。

《考工记》以修筑沟防为例,提出“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

就是说,在沟防修筑中,应以劳工一天完成的进度作标准,以完成一里地的劳力和日数来计算整个工程所需的人力。

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一方面是说“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

郑玄注说,“百工司空事官之属”,“监百工者,唐虞已上曰共工”。

虽然《考工记》所记都是官工,但它说有些诸侯国对于有些产品,并没有设官工制造。

它指出其原因是:“粤(越)之无馎也,非无馎也,夫人而能为馎也。

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

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

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这是说,这些诸侯国和有的地区,或由于山出铜锡,或由于地处边区,所以民间都能制造这些产品,而不必专门设官制造。

《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

梓人传《梓人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河东解(xie)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

本文讲述了有木匠来敲翡封叔家宅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的故事。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念。

文章主要思想好的管理者应该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细致掌握全局要领、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信任下属,且不干涉下属人员的工作。

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为要,干涉下属的工作,侵夺下属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夸耀自己,没有全局观,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

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

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主张减少下户役钱。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他博闻多学,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载。

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使辽所撰《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保存一部分。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

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