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员测评概论

合集下载

人员素质测评课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课第一章
式和风格,以及其融合于团队的可能性。
2024/6/10
27
2、安 置
• “垃圾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 分工的精细化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不同要求,人—岗之间的 最佳匹配如何实现,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课题。通过人 事测评,可以对个体的兴趣、人格、能力、技能等多方面进 行分析,为人力资源的合理安置提供信息。
• 测评性质:客观测量(人事管理活动) • 测评内容:知识、技能、倾向、个性特征、发展潜力 • 测评目的:科学评价人员素质 • 测评技术: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 • 测评对象:组织各类人员
2024/6/10
8
பைடு நூலகம்
广义的测评包括主观性测评和客观性测评
• 主观性测评 • 个人面试 • 证明核查 • 简历评价
差异性:“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棵树上长不出 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它总会通过一定的 形式表现出来。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是素质表现 的主要媒体与途径。
三、素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 素质形成决定于两个基本因素——遗传和环境。
• 1.遗传是素质形成的生物学前提 • 遗传是指生物个体前后代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似性。个体素质是可
2024/6/10
26
1、招聘甄选
• “尽管可以教一只火鸡爬上树,但最好还是找一只松鼠。” • 人事甄选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预测候选人未来工作的
绩效,人事测评可以为预测应聘者将来的工作行为与绩效提供 科学依据: • 通过各种能力测验我们可以预测个体在将来胜任工作的可
能性(司机、厨师、飞行员); • 通过对个体的人格测量,我们可以预测个体将来工作的方
三、人事测评在HRM中的应用领域

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

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概述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概述第三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程序第五节人员素质测评的要素内容人员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从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出发,运用各种测量技术,收集受测人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对人的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求对人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从而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一节素质概述一、素质的概念二、素质的基本特征三、素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四、素质的构成素质的概念:“素”,意为生帛,引为白、无色、原、本与真等,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质”,独立于人的意识外的客观实在,是底子,物类的本体和禀性。

素质,人或事物本来的特点或性质。

于事物即本质,于人即素质。

人完成特定活动和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质是人的行为、绩效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和根本因素。

素质的基本特征:1.基础作用性2. 稳固性和可塑性3.内隐性和表出性4.综合性和可分解性5.共性和差异性6.层次性素质形成的决定因素:1.遗传是素质形成的生物学前提。

遗传是生物个体前后代特征上的相似性。

个体素质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不能得出人的素质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2.良好环境是素质形成的根本条件。

环境,从心理学角度说,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而对人的素质形成发生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3.后天的学习才是素质提高的捷径素质的构成:二分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三分法:生理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概述一、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二、人员素质测评的特征三、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四、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五、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测评是测量与评价的简称测量用数字或符号对人的特点进行描述,而不论其价值的大小评价是依据定量描述或直觉经验来确定某种特点的价值。

测量和评价都要依赖某种法则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事物用数字加以确定。

测量的三个元素:法则;数字或符号;事物测量的两个要素:参照点与单位评价(评定):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2.评价的三个要素:搜集信息并定量描述;加权;价值判断。

第一章 人才测评概论2014

第一章  人才测评概论2014




对个人来说:帮助个体有效识别并整合既有的自有 资源和可控资源,理性思考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 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职业与兴趣完美结合) 对组织来说:从团队性向诊断及功能优化角度, 切实做到个人能力与岗位资质需求、组织目标与团 队优势功能最大程度匹配,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实 现组织目标价值最大化。 对个人与组织关系来说:有效平衡个性张扬与组织 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1.1.8 人才测评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划分标准
1按测评标准 2按测评范围和测评客 体 3按测评技术与手段 4按测评主体 5按测评时间
类型
无目标测评、常模参照性测评、效标参照性测评 单项测评、综合测评 领导干部测评、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一般人测评 定性测评、定量测评、中性测评 自我测评、他人测评、个人测评、群体测评 上级测评、同级测评、下级测评 日常测评、期中测评、期末测评 定期测评、不定期测评
1.1.2 人才测评的基本原理
人才测评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活动,它为什么可 行、依据什么理论来进行。
(一)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差异性 (1) 个体素质差异 (2) 群体差异

素质差异
个体素质差异的存在是进行人才素质测评的前 提。
哲人庄子说过,事物存在“毕同毕异”。用这 句话来看待人的素质,颇为确切。这就是说,世界 上一切人的素质既存在共同的一面(“毕同”), 同时,所有人的素质均有相异(“毕异”)之处。
1.1.6 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技术


心理测验 履历分析 面试技术
情景模拟技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公文筐等。 评价中心

中国各种评价中心形式使用频率
复杂程度 复杂 评价中心形式

第一章_人员测评导论萧鸣政版本

第一章_人员测评导论萧鸣政版本
70-89
93 76
46
92 83
55
100 87
67
97 92
71
三、人员测评的概念
1、人员测评的定义 指测评主体从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出发, 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 品德和能力等方面的本来的、基本的性质进行 的测量和评价。
人员测评的内核是人员素质测评
• 测验:测验是用以测量个体的行为或作业的工具。如《国家 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基础体力测验、急行跳高和跳远测验 等。 • 测验通常分为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 态度测验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测评与人才测评的含义是一 样的。
小测验: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你一个人开着车一个车站。等公车的 有3个人,一个是再不抢救就要死去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 你命的医生,你做梦都想报答他,一个是你这辈子最爱的女 人/男人,错过了你会后悔一辈子。车上只能载一个人,你会 带谁?
Answer :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 我则留下来陪我最爱的人一起等公交车
测评:测量和评价的总称。 • 测量是指按照某种规则使用某种工具对某一特征赋值的过程 。 • 评价是指在数字度量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的主观分析。 • 二者联系:测量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评价是测量的归宿和 目的。
人才测评 对具有一定才能 的个体的测评

人员测评 对16岁以上 具有正常劳动能3、管理游戏 游戏的题目是“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将被试人按4人一组分成几个 小组,形成若干个公司董事会,给各董事会一些关于市场状况和本公 司下属各单位情况的资料,要求他们研究确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的目标,并做好计划与组织工作。
4、案例分析讨论 5、角色扮演 第二天 1、公文处理 2、无领导小组讨论 第三天

第一章人力资源测评概论 《人力资源测评》PPT课件

第一章人力资源测评概论     《人力资源测评》PPT课件

曾国藩提出,领导者必备“八德”
1. 勤,即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勤以治事;勤则不 匮。
2. 俭,即俭以养廉;廉以服从。 3. 刚,即所展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
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 困心横虑,正是玉汝于成;好汉打脱 牙,和血吞,咬牙立志。 4. 明,即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 明以应物。
魏徵之论御臣之术蔬(节选)
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 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以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 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 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四)人力资源测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人力资源测评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测评为组织科学用人提供必要的信息。 ✓人力资源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工具。 ✓人力资源测评是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2.人力资源测评的可行性
人力资源测评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 和管理的基础被广泛应用,是由于其自身的效度和信 度特征。当今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测评 的思想得以更好的实施。
持编制测验事宜,各地相继编制了40多种测验。
(七)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由于前苏联在1936年批判“儿童学”时一概否定 并制止了心理测验。当时,联共(布)决议称:心 理测验“在科学上是无效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上有 时简直是有害的。”这就等于禁止了心理测验的存 在或发展。受此影响,中国也把心理测验列入禁区。 于是,在1949~1978年的30年内中国的心理测验没 有任何发展。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安利之, 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 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 鄼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 德者,必身劝,为之驾,谴诣相国府,署行、义、 年。

人员测评概论

人员测评概论

(三)测量学基础理论
真分数理论:真分数=观察值±误差分数 1.信度:测评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或稳定性。重测信度、复本 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效度。 2.效度: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程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 构效度。 3.项目分析:对测验项目的质量的分析。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4.常模:从某一总体中抽取的测试样本在该测验上得分的分布情 况。 5.量表:定量描述特征的数据表。 6.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分数 7.智商
1.生理层次 2.心理层次 3.社会属性
二、组织和个人视角的人员测评

回报社会 回报员工 回报顾客 回报资本
组织或单位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 安全需要 生存需要
个人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择业
胜任工作 创造价值 可持续发展能力
招聘
职业或岗位
组织 地域
三、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
宏观:政策、法规、环境 微观:个人、家庭、学校、企事业用人单位
个性理论: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
能力理论: 个性理论: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主要个性理论流派:
类型理论: 1.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2.迈尔斯—布里格斯的人格类型理论 3.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3.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二)组织管理基础理论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 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 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讲义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讲义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与素质测评一、素质(一)素质的涵义字典上:素即本色、白色;质指性质、本质;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特点。

1、广义: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

2、狭义(心理学):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卷》: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任何有成就、有发展的个体或组织,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但素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系统性:素质是由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统一体。

3、稳定性:素质不是个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偶然显现,而是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行为和特点。

4、可塑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条件的制约,同时素质的发展也受环境的影响。

5、差异性:个体间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

6、内在性:素质虽然是个体之上的一种客观实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

7、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行为方式、工作绩效与行为结果是组织表现的主要媒介与途径。

(三)素质的构成⏹生理性素质: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心理性素质: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社会性素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素质二、素质测评(一)测评:测包括测评者的“望、闻、问、切”,即耳听、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等。

包括测验、测试、探测与观测。

评即评论、评价、评定。

(二)人员测评⏹是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

(三)素质测评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既要尽量采用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要凭借人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主观性综合评定。

第一章_人员素质测评概论 (王淑红)

第一章_人员素质测评概论 (王淑红)

1、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测验的早期尝试 心理测验的正式诞生 心理测验的发展


2、人员素质测评在军事上的成功运用 3、管理科学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促动 4、学科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三、人员素质测评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一)人员素质测评在招聘与配置中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面) (二)人员素质测评在培训开发中的运用 (三)人员素质测评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测验的行为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行为,只能抽取一些 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人员素质测评的客观性
– 客观性是科学性的保证 – 如何保证客观性?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1、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



中国古代测评的内容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制度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

人员素质测评的间接性

从行为推论到心理

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对性
– 相对性包括两个含义:人员素质测评是相对测量,
而不是绝对测量。测评的结果只有相对意义,没有 绝对意义。心理只有高低、多少的区别,没有全或 无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的代表性
– 人员素质测评是抽样测量,而不是具体测量。用来
人员素质测评
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概论
一、人员素质测评的涵义

(一)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
概念:人员素质测评是指根据一定目的,综合运用定量 与定性的多种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工作 技能、个性倾向及特征、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实施测量 和评价的活动 。
1、人员素质测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2、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 3、测评内容主要是人的心理特征 4、人员素质测评活动包含了测量和评价两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用三个词评价尧对舜的考察过程? 从这个例子中您得到了什么启示? 如果是您选择接班人,您将如何设计考察程序?
一、人员测评的基本流程
准备阶段:
1.确定测评目标 2.搜集测评数据 3.成立测评小组 4.制定测评方案 (确定被试范围、设计和审查人事测评项目的构成体系、编制或修 订人事测评参照标准、选择测评人员、选择测评方法和测评辅助 工具、培训测评人员)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
能力理论: 1.认知能力理论 一般认知能力能够跨行业的预测人们的工作 绩效和成就等;在特定领域的绩效中,一般 认知能力是个体绩效差异的首要决定因素。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
能力理论: 1.认知能力理论
2.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和新兴智力理论
3.职业能力理论:职业技能理论和胜任素质理论 职业技能——狭义为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主要包 括知识和技能;广义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胜任素质——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 机。 个性理论:
(三)测量学基础理论
真分数理论:真分数=观察值±误差分数 1.信度:测评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或稳定性。重测信度、复本 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效度。 2.效度: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程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 构效度。 3.项目分析:对测验项目的质量的分析。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4.常模:从某一总体中抽取的测试样本在该测验上得分的分布情 况。 5.量表:定量描述特征的数据表。 6.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分数 7.智商
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 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
t检验:用于小样本(样本量<30)的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
(四)统计学基础理论
多元统计: 1.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和F检验,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 属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多元回归:用多个变量去预测一个变量的方法。
人才测评
仇莉娜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箱:lina0129@
教学方法
讲授 个人课题研讨 案例分析 小组研修与模拟
参考书目
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技术,龙立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职业资格考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人员素质测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人事测量,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组织战略理论: 1.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 2.战略资源理论 组织匹配理论: 1.人—岗匹配理论:理论基础为能级对应理论和岗位差异 理论。 2.人—团匹配:相容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 3.个人—组织匹配: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 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二)组织管理基础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1.权变理论: 2.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1)结果绩效论:目标管理法(MOB)、关键业绩指标法(KPI) 和经济增加值法(EVA)。 (2)行为绩效论:代表人物坎贝尔。行为锚定等级法和行为观察法。 (3)能力绩效论:360度考核法和胜任力评估法。 (4)关系绩效论:鲍曼和穆特威德鲁在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基础上 于1993年提出的。关系绩效的三维模型——人际关系绩效、组织公民 绩效和工作责任感。都服从舜的指挥, 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 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 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 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 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 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 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 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 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1.生理层次 2.心理层次 3.社会属性
二、组织和个人视角的人员测评
事 人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 安全需要 生存需要 生理自我
回报社会 回报员工 回报顾客 回报资本
择业
组织或单位
胜任工作
个人
职业或岗位
创造价值
可持续发展能力
招聘
组织 地域
三、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
宏观:政策、法规、环境 微观:个人、家庭、学校、企事业用人单位
测量的总方差可以分解为代表目标测量的方差成分和构成误 差的方差成分。
(四)统计学基础理论
概率论: 1.随机现象与概率 2.样本与总体 3.小概率事件 4.样本量与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
(四)统计学基础理论
数据类型:数据所呈现特征,类别数据、等级数据、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
集中趋势: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靠拢的倾向性和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 中心点的位置。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服务 医学 科学家 社会科学 工程师

寻找职业自我; 岗位对组织价值、岗位 本身难度以及市场供给 量。
观念
三、人事匹配的结果
1.高配 2.适配 3.低配 4.绝配
第三节 人员测评历史与学科基础
一、人员测评的历史 二、人员测评基础理论 (一)心理学 (二)组织管理学 (三)测量学 (四)统计学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
行为的分析维度
发生的频率 反应的强度 持续的时间 发生的数目 意义或影响 可改变程度
案例:《尚书· 尧典》尧对舜的测试与考察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 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 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 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 心,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 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 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 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 道。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 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四、人员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测评概念: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
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兴趣、动机、价 值观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与职业、 岗位、组织的匹配度。
作用:
1.鉴定功能 2.预测功能 3.诊断功能 4.导向功能 5.激励功能 1.自我认识 2.职业选择 3.潜能开发
3.因素分析: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出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并加以 分析的一组统计方法的总称,它能够达到简化变量的目的。探索性 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构方程建模: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 利于统计分析技术,对复杂现象的理论进行处理,根据理论模式与 实际数据关系的一致性程度,对理论模型进行评价,已达到对实际 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目的。主要研究不可直接观测变量与可测变量 的关系。
(二)组织管理基础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1.沙因组织文化论 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层、支持性价值观和基 本的潜意识假定。 2.丹尼森的组织文化论 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以及考察的三个维度。 (1)适应性——创新、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学习的组织。 (2)使命——愿景、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具体目标。 (3)参与性——授权、团队合作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4)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一致性、合作和配合。
房列曙 主编:《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上下 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 凌文辁,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 张厚粲主编《心理教育与测量》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陈雪枫“西方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应用问题”,《华南师 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 ;4 :75 - 77
第四节 人员测评的内容布局
一、人员测评的基本流程 二、人员测评的基本方法
如果你是俱乐部经理, 如何组建一支梦之队?
如果你是俱乐部经理
测 评
经济、及时、准确的选出合适的人选
测评的原理
心理反应——行为反应 情境反应——惯常反应 内在反应——外在反应
行为的特点
人的行为是动态的 人的行为是可控制的、可改变的 人的行为是多样的 人的行为是有原因(动机)的 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制约 B=F(P,E)
(一)心理学基础理论
能力理论: 个性理论: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主要个性理论流派: 类型理论: 1.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2.迈尔斯—布里格斯的人格类型理论 3.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3.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二)组织管理基础理论
(三)测量学基础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假设在某一项目反应上只有一个单一潜在 特质起作用,并且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一潜在 特质水平与项目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 1.测验等值 2.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3.题库建设
(三)测量学基础理论
概化理论:任何测量都是在特定测量情境下进行的,测量的根本目 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特定条件下的测量结果,而是要以此来推断更 广泛的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测量结果。
能力理论: 1.认知能力理论 2.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和新兴智力理论 新兴智力理论包括智力三元论、多元、成功和情绪智力理论。 三元论:人类的智力乃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智力 统合体的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份;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也由 此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组合 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实用性智力。 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认知智力。 成功智力:分析型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和实践性智力。 情绪智力:强调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职业能力理论:职业技能理论和胜任素质理论 个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