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压轴题

1.(阅读理解)如果点M ,N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 ,n ,在数轴上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MN m n(m n)=->或MN n m(n m)=->或m n -.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 与点B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 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 在点A 的右侧,点C 表示的数与点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

()1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

()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P 到点A 和点C 的距离:PA =______,PC =______.

()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

达C 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一般情况下

2323

a b a b ++=+是不成立的,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0a b .我们称使得2323

a b a b

++=

+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b . (1)若()1,b 为“相伴数对”,试求b 的值;

(2)请写出一个“相伴数对”(),a b ,其中0a ≠,且1a ≠,并说明理由; (3)已知(),m n 是“相伴数对”,试说明91,4m n ??

??+?

-

也是“相伴数对”. 3.如图一,点C 在线段AB 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 、AC 和BC ,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 是线段AB 的“巧点”.

(1)填空: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 (问题解决)

(2)如图二,点A 和B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和40,点C 是线段AB 的巧点,求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应用拓展)

(3)在(2)的条件下,动点P 从点A 处,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中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当A 、P 、Q 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

4.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1)AB= .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

(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5.如图,相距10千米的A B 、两地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C 地位于A B 、两地之间且距A 地

4千米,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A 地出发沿马路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B 地匀速运动,当

到达B 地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到达A 地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时),小明的位置为点P .

(1)当0.5=t 时,求点P C 、间的距离

(2)当小明距离C 地1千米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点P 与点A 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6.(1)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4BC cm =,点M 、N 分别是

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AC a =,BC b =,点M 、N 分别是AC 、

BC 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度;(结果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3)在(2)中,把点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 是直线AB 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 7.如图1,点A ,B ,C ,D 为直线l 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

(1) ①直线l上以A,B,C,D为端点的线段共有条;

②若AC=5cm,BD=6cm,BC=1cm,点P为直线l上一点,则PA+PD的最小值为 cm;(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

AQ+AE+AF=3

2

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8.如图1,在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与O重合,D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

(1)如图1,若CF平分∠ACE,则∠AOF=_______;

(2)如图2,将∠DCE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0

①当t=1时,α=_________;

②猜想∠BCE 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开始∠D 1C 1E 1与∠DCE 重合,将∠DCE 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 (0

9.(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

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

PC

+的值不变.

10.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

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

(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

11.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的一点,∠EOF 为直角,OC 平分∠BOE , (1)如图1,若∠AOE=45°,写出∠COF 等于多少度;

(2)如图1,若∠AOE=()090n n ?<<,求∠COF 的度效(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2,若∠AOE=()90180n n ?<<,OD 平分∠AOC,且∠AOD-∠BOF=45°,求n 的值.

12.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a a a ?,记为n a , 如322228??==,此时,3叫做以2为底8的对数,记为2log 8 (即2log 83=) .一般地,若(0n

a b a =>且

1,0)a b ≠>, 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 记为log a b (即log a b n =) .如4381=, 则

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 记为3log 81 (即3log 814=) .

(1)计算下列各对数的值:2log 4= ;2log 16= ;2log 64= .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22log 4,log 16,log 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

(4) 根据幂的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说明上述结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2412--;

;(2)2t ;362t -;(3)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

,33

. 【解析】 【分析】

()1因为点A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所以点A 表示数24-;点B 在点A 右侧且与点A 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故点B 表示:241212-+=-;()2因为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运动2两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则t 秒后点P 表示数

242t(0t 18-+≤≤,令242t 12-+=,则t 18=时点P 运动到点C),而点A 表示数

24-,点C 表示数12,所以()PA 242t 242t =-+--=,

PC 242t 12362t =-+-=-;()3以点Q 作为参考,则点P 可理解为从点B 出发,设点

Q 运动了m 秒,那么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再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Q 运动到点C 之前;②点Q 运动到点C 之后. 【详解】

()1设A 表示的数为x ,设B 表示的数是y .

x 24=,x 0<

∴x 24=- 又

y x 12-=

y 241212.∴=-+=-

故答案为24-;12-.

()2由题意可知:

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242t 0t 18-+≤≤,点A 表示数24-,点C

表示数12

()PA 242t 242t ∴=-+--=,PC 242t 12362t =-+-=-.

故答案为2t ;362t -.

()3设点Q 运动了m 秒,则m 秒后点P 表示的数是122m -+.

①当m 9≤,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244m -+,则

()PQ 24m 4m 122m 2=-+--+=,解得m 5=或7,

当m=5时,-12+2m=-2, 当m=7时,-12+2m=2, ∴此时P 表示的是2-或2;

②当m 9>时,m 秒后点Q 表示的数是()124m 9--,

则()()PQ 124m 9122m 2=----+=, 解得2931m 33

或=, 当m=293时,-12+2m=223, 当m=

313时,-12+2m=263

,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

2226

33

或. 答: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为2,此时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是2-,2,2226

,3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相关概念,解题时同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数轴上的动点代表的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2.(1)94b =-;(2)92,2?

?- ??

?(答案不唯一);(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将()1,b 代入2323

a b a b ++=+,从而求算答案; (2)先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算出a 、b 之间的关系为:94a b =-,满足条件即可;

(3)将将,a m b n == 代入

2323a b a b ++=+得出4

9m n ,再将4

9

m n 代入91,4m n ?

? ??+?-得到491,94n n -+-?? ???

,分别去计算等式左右两边,看是否恒等即可. 【详解】

解:(1)∵()1,b 为“相伴数对”,将()1,b 代入

2323

a b a b

++=+得: 112323

b b ++=+ ,去分母得:()151061b b +=+ 解得:94

b =- (2)

2323

a b a b ++=+化简得:94a b =- 只要满足这个等量关系即可,例如:92,2??

- ???

(答案不唯一) (3)∵(),m n 是“相伴数对” 将,a m b n == 代入2323

a b a b ++=+: ∴

2323

m n m n ++=+ ,化简得:49

m n 将49m

n 代入91,4m n ?

? ??+?-得到:491,9

4n n -+-?? ???

将:491,94

a n

b n =-

+=- 代入2323a b a b

++=+

左边=49

149942336n n n -+--+

= 右边=49149942336

n n n -++--=+

∴左边=右边

∴当(),m n 是“相伴数对”时, 91,4m n ??

??+?

-也是“相伴数对” 【点睛】

本题考查定义新运算,正确理解定义是解题关键.

3.(1)是;(2)10或0或20;(3) 152t =;t=6;607t =;t=12;907t =;454

t =. 【解析】 【分析】

(1)根据新定义,结合中点把原线段分成两短段,满足原线段是短线段的2倍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2)由题意设C 点表示的数为x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合适的方程即可;

(3)根据题意先用t 的代数式表示出线段AP ,AQ ,PQ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得出合适的解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

解:(1)因原线段是中点分成的短线段的2倍,所以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 故答案为:是;

(2)设C 点表示的数为x ,则AC=x+20,BC=40-x ,AB=40+20=60, 根据“巧点”的定义可知: ①当AB=2AC 时,有60=2(x+20), 解得,x=10;

②当BC=2AC 时,有40-x=2(x+20), 解得,x=0;

③当AC=2BC 时,有x+20=2(40-x ), 解得,x=20.

综上,C 点表示的数为10或0或20;

(3)由题意得()()60601026046601015t t AP t AQ t PQ t t -≤≤??==-=?

-≤??

,,<, (i )、若0≤t ≤10时,点P 为AQ 的“巧点”,有 ①当AQ=2AP 时,60-4t=2×2t , 解得,15

2

t =

, ②当PQ=2AP 时,60-6t=2×2t , 解得,t=6;

③当AP=2PQ 时,2t=2(60-6t ), 解得,607

t =

; 综上,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152t =

;t=6;607

t =; (ii )、若10<t ≤15时,点Q 为AP 的“巧点”,有 ①当AP=2AQ 时,2t=2×(60-4t ), 解得,t=12;

②当PQ=2AQ 时,6t-60=2×(60-4t ),

解得,907

t =

; ③当AQ=2PQ 时,60-4t=2(6t-60), 解得,454

t =

. 综上,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t=12;907t =;454

t =. 故,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152t =;t=6;607t =;t=12;907t =;454

t =. 【点睛】

本题是新定义题,是数轴的综合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并进行求解. 4.(1)3.(2)存在.x 的值为3.(3)不变,为2. 【解析】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

(2)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

(3)先确定运动t 秒后,A 、B 、C 三点对应的数,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

解:(1)∵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2)=3. 故答案为3.

(2)存在.理由如下: ①若P 点在A 、B 之间, x+2+1-x=7,此方程不成立; ②若P 点在B 点右侧, x+2+x-1=7,解得x=3. 答:存在.x 的值为3.

(3)BC AB -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为定值,是2.理由如下: 运动t 秒后,A 点表示的数为-2-t,B 点表示的数为1+2t,C 点表示的数为6+5t. 所以AB=1+2t-(-2-t)=3+3t. BC=6+5t-(1+2t)=5+3t. 所以BC-AB=5+3t-3-3t=2.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非负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数轴上动点的运动情况. 5.(1)1.5k ;(2)

317

,1,3,55

h h h h ;(3)5,20-5t

【分析】

(1)根据速度,求出t=0.5时的路程,即可得到P 、C 间的距离;

(2)分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各自又分在点C 的左右两侧,分别求值即可; (3)PA 的距离为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求值. 【详解】

(1)由题知: 5/,4, 10v km h AC km AB km ===

当0.5t h =时,50.5 2.5s vt kom ==?=,即 2.5AP km =

425 1.5PC AC AP k ∴=-=-=

()2

当小明由A 地去B 地过程中: 在AC 之间时, 413

55

t -==(小时), 在BC 之间时, 41

15

t +=

=(小时), 当小明由B 地返回A 地过程中:

在BC 之间时, 10241

35t ?--==(小时), 在AC 之间时, 102(41)17

55t ?--=

=(小时),

故满足条件的t 值为:

317,1,3,55

h h h h (3)当小明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AP=vt= 5, 当小明从B 运动到A 的过程中,AP= 20-vt= 20- 5t. 【点睛】

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的实际应用,掌握题中运用的行程题的公式,正确理解题意即可正确解题.

6.(1)5cm ;(2)2a b +;(3)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2a b -,

2

b a

-.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先求出CM 、CN 的长度,则

MN CM CN =+;

(2)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2CM AC =

,1

2

CN BC =,所以()122

a b

MN AC BC +=

+=

; (3)长度会发生变化,分点C 在线段AB 上,点B 在A 、C 之间和点A 在B 、C 之间三种情况讨论.

(1)

6AC cm =,M 是AC 的中点, ∴1

32

CM AC ==(cm ),

4BC cm =,N 是CB 的中点,

∴1

22

CN CB ==(cm ),

∴325MN CM CN =+=+=(cm ); (2)由AC a =,M 是AC 的中点,得

11

22

CM AC a ==,

由BC b =,N 是CB 的中点,得

11

22CN CB b ==,

由线段的和差,得

222

a b a b

MN CM CN +=+=+=;

(3)线段MN 的长度会变化.

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由(2)知2

a b

MN +=,

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时,如图:

则AC a BC b =>=,

AC a =,点M 是AC 的中点,

∴11

22

CM AC a ==,

BC b =,点N 是CB 的中点,

∴11

22

CN BC b ==,

∴222

a b a b

MN CM CN -=-=-=

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时,如图:

则AC a BC b =<= , 同理可得:11

22

CM AC a =

=, 11

22

CN BC b =

=,

∴222

b a b a MN CN CM -=-=

-=, ∴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变化,2a b MN +=

,2a b -,

2

b a

-. 【点睛】

本题主要是线段中点的运用,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难点,难度较大. 7.(1) ①6条;②10;(2)11

22

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

(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

2MC AC =

,12

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

(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

2t EQ +=,代入AQ+AE+AF=32

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

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

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

22

MN AD BC =

-. 如图2示:

∵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 ∴1

2MC AC =

,12

BN BD = ∴MN MC BN BC =+-

11

22AC BD BC =+- ()1

2

AC BD BC =

+-

()1

2

AB BC BD BC =++- 11

22

AD BC =

-; (3)如图示:

∵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

222

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

3

2

AD 时, 则有:3

2

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

32329922

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8.(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 ,

3

t 2

=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 ,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 ;

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 ,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 ,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

(3)根据α=∠FCA-∠DCA ,β=∠AC 1D 1+∠AC 1F 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 【详解】

(1)∵∠ACE=90°,CF 平分∠ACE ∴∠AOF=

1

2

∠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 ∴∠ACE=90°+30°=120° ∵CF 平分∠ACE

∴∠ACF=60°,α=∠DCF=∠ACF-30°=30° 故答案为:30°; ②∠BCE=2α,证明如下: 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 ∴∠BCE=180-(90+30t)=(90-30t)度 ∵CF 平分∠ACE

∴∠ACF=

1

2

∠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

∴2∠DCF=2(45-15t)= 90-30t=∠BCE 即∠BCE=2α (3)α=∠FCA-∠DCA=

1

2

(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

1

2

(90-30t)=45+15t ||45βα-=?

|30t|=45°

∴3t 2=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

2

AB ,于是可求;

(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4n -=0, 解得:n=4.

故AB=4.

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 ∵M 为线段PB 的中点, ∴PM=

1

2

PB . 同理:PN=

1

2

AP .. ∴MN=PN+PM=

12(PB+AP )= 12AB= 1

2

×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 (2)设AB=a ,BP=b , 则PA+PB=a+b+b=a+2b . ∵C 是AB 的中点,

1122

BC AB a ∴=

= 1

2

PC PB BC a b ∴=+=

+ 2212

PA PB a b

PC a b ++∴

==+, 所以

PA PB

PC

+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0.(1)①5;②OQ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

(3)t =70

3

秒.

【解析】 【分析】

(1)①由∠AOC =30°得到∠BOC =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 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 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 和∠COQ 度数比较判断即可;

(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 =3t ,∠AOC =30°+6t ,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 =45°,利用∠AOQ 、∠AOC 、∠COQ 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 ; (3)先证明∠AOQ 与∠POB 互余,从而用t 表示出∠POB =90°﹣3t ,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 表示∠BOC 度数;同时旋转后∠AOC =30°+6t ,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 度数,同理再把∠BOC 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 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 【详解】

(1)①∵∠AOC=30°,

∴∠BOC=180°﹣30°=150°,∵OP平分∠BOC,

∴∠COP=1

2

∠BOC=75°,

∴∠COQ=90°﹣75°=15°,

∴∠AOQ=∠AOC﹣∠COQ=30°﹣15°=15°, t=15÷3=5;

②是,理由如下:

∵∠COQ=15°,∠AOQ=15°,

∴OQ平分∠AOC;

(2)∵OC平分∠POQ,

∴∠COQ=1

2

∠POQ=45°.

设∠AOQ=3t,∠AOC=30°+6t,

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

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

解得:t=65,

∴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

(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

∵OC平分∠POB,

∴∠BOC=1

2

∠BOP,

∵∠AOQ+∠BOP=90°,

∴∠BOP=90°﹣3t,

又∠BOC=180°﹣∠AOC=180°﹣30°﹣6t,

∴180﹣30﹣6t=1

2

(90﹣3t),

解得t=70 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1.(1)22.5° (2)1

2

n° (3) 120

【解析】

【分析】

(1)由∠AOE=45°,可以求得∠BOE=135°,再由OC平分∠BOE,可求得∠COE=67.5°,∠EOF为直角,所以可得∠COF=∠EOF-∠EOC=22.5°;

(2)由(1)的方法即可得到∠COF=

1

2

n°; (3)先设∠BOF 为x°,再根据角的关系得出方程,解答后求出n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AOE=45°, ∴∠BOE=135°, ∵OC 平分∠BOE , ∴∠COE=67.5°, ∵∠EOF 为直角,

∴∠COF=∠EOF-∠EOC=22.5°, (2))∵∠AOE=n°, ∴∠BOE=180°-n°, ∵OC 平分∠BOE ,

∴∠COE=

1

2

(180°-n°), ∵∠EOF 为直角,

∴∠COF=∠EOF-∠EOC=90°-

12(180°-n°)=1

2

n°, (3)设∠BOF 为x°,∠AOD 为(x+45)°,∠EOB 为(90-x )°,OC 平分∠BOE , 则可得:∠AOD+∠DOC+∠EOB=∠AOB+∠EOC . x+45+x+45+90-x=180+1

2

(90-x ), 解得:x=30,

所以可得:∠EOB=(90-x )°=60°, ∠AOE=180°-∠EOB=180°-60°=120°, 故n 的值是1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邻补角定义,角的和差,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12.(1)2,4,6;(2)4×16=64,222log 4+log 16log 64=;(3)

log m+log log a a a n mn =;(4)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2)观察三个数字及对应的结果,找出规律; (3)将找出的规律写成一般形式;

(4)设log m=x a ,log a n y =,利用n m n m a a a +=转化可推导. 【详解】

(1)∵224=,4 216=,6 264= ∴2log 4=2,2log 16=4,2log 64=6 (2)4、16、64的规律为:4×16=64 ∵2+4=6,∴2log 4+2log 16=2log 64

(3)根据(2)得出的规律,我们一般化,为:log m+log log a a a n mn = (4)设log m=x a ,log a n y = 则x a m =,y a n = ∴x

y x y a a mn a +==

∴log mn=x+y a

∴log mn=log m+log n a a a ,得证 【点睛】

本题考查指数运算的逆运算,解题关键是快速学习题干告知的运算法则,找出相应规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