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预防青少年犯罪总结模版(2篇)

2024年预防青少年犯罪总结模版(2篇)

2024年预防青少年犯罪总结模版____年预防青少年犯罪总结概述在____年,针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政府的角色及政策、学校的教育措施、家庭的关注和社会的参与。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具有复杂和多样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教育:部分青少年接受教育资源不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导致他们对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不清。

2. 家庭问题: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意识、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影响:部分社会环境恶劣,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网络诱惑等负面影响,引发不良行为。

4. 心理问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适应困难等都会增加其犯罪倾向。

5. 毒品滥用:部分青少年滥用毒品成瘾,导致犯罪行为。

二、政府的角色及政策____年,政府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政府采取了如下一系列政策措施:1. 教育投入: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和优质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和道德观念。

2. 法律法规:完善青少年犯罪法律法规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分类预防和教育,推动扶持政策和措施的全面实施。

3. 增强公共安全:加强社区警务力量,提高公共安全感。

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

4. 建立康复机制:对于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政府建立了全面的康复和管控机制,通过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手段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三、学校的教育措施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取了以下几项教育措施:1.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2. 法治教育:学校注重法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篇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解读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引言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持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和青少年群体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迫切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青少年犯罪类型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其中,盗窃、暴力伤害和网络犯罪是主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

一、盗窃盗窃是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青少年盗窃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会经济压力、缺乏监护和攀比心理等。

重要的对策是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二、暴力伤害与往年相比,暴力伤害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与社会失范、道德败坏、家庭教育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修养。

三、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崭露头角。

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涌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福、缺乏家庭温暖等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出现。

加强家庭教育和关怀,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都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个体因素青少年个体因素对于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问题、自我认同困难、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效果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效果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效果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给受害人带来伤害,也对犯罪者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效果,并通过深入研究来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

首先,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和危害性入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接着,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然后,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实际效果。

最后,结合实证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具体预防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和危害性青少年犯罪行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模式的变迁,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盗窃、打架斗殴等传统型犯罪行为,还包括网络犯罪、暴力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发展。

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缺乏父母关爱等问题,易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经济状况的不稳定、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媒体对暴力的宣扬等,都可能引导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个体心理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挫折感等,易导致其对社会产生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人带来直接伤害,也对犯罪者本人未来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犯罪行为不仅容易导致犯罪者受到法律制裁,还容易给犯罪者本人带来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同时,青少年犯罪行为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终身难以摆脱犯罪困境。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精华)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精华)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因此,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

青少年犯罪还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九个方面: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向黑社会发展。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

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据报道,在安徽合肥市蜀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个被告中,只有一个19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

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峰拥而上,先打后抢。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摘要青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转型期,心理波动大,诱发激情犯罪的机率高;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激情犯罪具有犯罪意念产生快、行动迅速、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特点;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预防可以从广泛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及时实施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激情犯罪心理预防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发生以后,在社会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关于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广泛讨论。

据统计,情绪型犯罪已占到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的70-80%,即使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情绪型犯罪也高达13%。

在青年学生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然而,人们在探究这类犯罪的根源时,往往习惯从违法犯罪的环境中去找原因,而忽视对犯罪人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类犯罪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规律,并探讨相应对策。

一、激情犯罪的概念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挫折攻击型”犯罪。

激情犯罪本身并不是我国刑法上规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有关学者基于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动因而归纳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即犯罪人在某种强烈情绪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根据人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般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中类型。

人在心境状态下,情绪相对平静、微弱而持久,一般不具有突然爆发的可能,因此,不大可能会诱发情绪型犯罪。

与此不同的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

”冲动性、强烈性和短暂性等特点。

现代医学测定,人在激情状态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色变白,心理出现大的改变。

同时,在思想意识中,除了兴奋之外,其它都是空白,原来想都未想的事情,这时也会做出来。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我们如今理所应当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率也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界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对那坡县人民法院近五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统计,分析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并针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年份青少年犯罪人数年犯罪总人数所占比例20XX年 1 151 0.66%20XX年 5 142 3.52%20XX年 5 143 3.50%20XX年 2 146 1.37%20XX年8 151 5.29%二、那坡县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不稳定趋势。

20XX年,那坡县人民法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1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0.66%;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5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3.52%;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5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3.50%;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2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1.37%;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9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5.29%。

20XX年以来,该院共审理青少年犯罪件17件21人,其中,学历分布情况为:小学学历1人,占判刑总人数4.76%;初中学历的19人,占判刑总人数的90.47%;高中学历1人,占判刑总人数的4.76%。

案件类型分布情况:盗窃5件、强奸1件、抢劫3件、抢夺1件、故意伤害1件、寻衅滋事1件、非法拘禁1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我国的法律制度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历来持宽容的态度,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遇原则。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却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

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监护群体都希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纪守法,对青少年的轻微违反犯罪行为也是“宽容多于严厉”。

但是,这种“博爱”不仅未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反而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状况的恶化的诱因。

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因此,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为材料基础,进而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状况并据此予以矫治,才能够实现有效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标。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对青少年界定的年龄标准各个国家是不同的,例如,《日本少年法》规定青少年是指14岁以上20岁以下的少年;《德国青少年刑法》规定是指从“14岁到18岁”,《德国青少年法庭法》规定“18岁到21岁”的群体也可适用《青少年刑法》。

青少年的范围应该界定为13岁到25岁比较合适。

毕业论文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1. 暴力犯罪突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总体上呈现出
不断上升的趋势(江西等省份由于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犯罪情节愈发恶劣,犯罪类型趋于复杂。

暴力文化的传播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刺激性和吸引力,抢劫、盗窃、强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极为突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青少年暴力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智能化的犯罪手段。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趋成人化、智能化,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作案的情形也日益增多。

青少年的年龄虽然小,但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模仿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为突出,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比较明显。

3. 团伙犯罪突出。

人具有集群的意识,青少年表现的更为突出。

青少年一般喜欢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在这样的小群体中,具有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倾向的人混迹一起,便会诱使成员之间互相模仿、交叉感染,强化共同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

近几年各地发现了不少在校生和社会不良青年组成的带有封建行帮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内部成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外界环境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是不均衡的,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缓慢,由此产生了如下的矛盾:一是生理发育和心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心理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迅速,而缓慢的心理发育不能与之相适应,使他们缺乏调节和支
配自己的能力,常表现为无法正确处理过于旺盛的精力,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状况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容易诱发犯罪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心理不成熟,心理调节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承受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特别在中学阶段,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不能依靠自身进行心理调节,也无法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来宣泄,青少年往往会选择寻找刺激、欺负他人等外部行为来缓解,在不知不觉中去犯罪。

(二)外部成因:成长环境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始场所,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

各种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孩子身上而发生作用。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结构存在缺陷。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表现为两个方面,要么过分宠溺、骄纵,要么过于严厉的管教、动辄打骂。

在这两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极易产生逃避和叛逆的心理,当压力超过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时,就很可能受偏激心理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三是父母行为不良。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性格态度等对青少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父母
的不良行为会给子女的心理以某种消极的“暗示”。

2. 学校环境。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不当教育的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但是,学校教育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并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样很容易使成长中的青少年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

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好。

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进而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达不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

而青少年的青春期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青少年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由于未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指导,使得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书籍等,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3. 人际交往环境。

差异交往理论认为,一个人参与系统的犯罪行为的几率,大致上是由他与犯罪行为模式进行接触的频率和持续性决定的。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与其同同龄群体的
不良交往息息相关。

团伙犯罪一直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

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青少年”,在不良文化的& 论文网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