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会影响英镑的投资价值吗.
全球负利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Money & Central Banking 央行与货币全球负利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启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将政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
目前全球已有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
然而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
本文认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的货币政策应提早关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经济领域。
文/廖淑萍W ealth Management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July 2016财富管理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March 201667廖淑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IntroductionDOI:10.19409/ki.thf-review.2016.07.018Money & Central Banking央行与货币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July 20166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将政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
2016年以来,伴随着日本央行负利率政策的推出,全球已有五大央行实行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
而美联储已于2015年底启动加息进程。
这表明,随着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分化,其货币政策的分歧日益加大。
这将给中国货币政策、汇率稳定等带来多重挑战。
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利率不仅影响个人储蓄和消费,也会影响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
而世界各国货币当局也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引导资金流向、影响货币供求,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在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利率为负(通胀率高于名义汇率)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名义利率是否也能为负,理论界存在一定争议。
此前理论界一直认为,名义利率存在“零下限”,但有学者指出,如果能提高预期通胀率,则可以实现负利率。
负利率会带来摧毁性后果的12个理由

随着全球负收益率债券规模不断攀升,刷新纪录,摩根大通分析师认为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由此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了。
1. 削弱银行盈利能力的确,丹麦和瑞士央行率先推出的分级存款利率计划减轻了银行准备金费用的负担,但即便如此,银行也不能免于净利息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如果利率进一步深入负值领域的话。
这是因为银行似乎无法或不愿将负存款利率转嫁给零售客户,这令他们几乎没有用来抵消成本的选项。
2. 减少而非增加实体经济的信贷创造适度负政策利率的引入似乎对信贷创造有积极影响。
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极低的负利率有助于进一步的信贷创造。
丹麦和瑞士在2015年推出了相当低的负利率,是年这两个国家的信贷增长均较上一年出现恶化。
3. 推升而非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与信贷创造类似:引入适度的负利率政策似乎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即对家庭和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但是更深层负利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的观点鲜有支撑。
丹麦和瑞士在2015年推出了相当低的负利率。
到2015年中期,丹麦银行的非金融企业新增贷款利率较2014年底上升了约20个基点,家庭新增贷款利率在2015年上半年上升了60个基点。
在瑞士,2015年和2014年银行向非金融企业发放的新投资贷款利率都小幅上升了5个基点左右。
之后,负政策利率的影响不一。
这些似乎表明,由于存款利率基本维持在零水平,贷款利率几乎没有进一步下降,银行竭力避免进一步压低净息差。
4. 家庭和非金融企业的储蓄率上升而非下降最近几年欧元区和日本采取了负政策利率,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家庭储蓄率相对美国下降。
同样,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自2014年推出负利率政策以来,欧元区和日本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政盈余减少幅度超过了美国。
不确定性上升以及为退休储蓄的压力增大,可能是家庭和企业储蓄率保持高位的原因。
5. 货币市场运作受损负利率加上量化宽松导致货币市场活动显著放缓:简直就像处于“冰河时代”。
每日数据显示,自2014年中期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以来,无担保(EONIA 成交量)和有担保(GC Pooling欧元隔夜指数成交量)货币市场成交量明显下滑,且下滑势头在欧洲央行2015年初开启购债计划后加快,推动利率在2015年末/2016年初于负值领域进一步下降。
【负利率】

负利率
1、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率,物价指数(CPI)快
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CPI指数)
目前,我国环球金汇的银行一年定期利率是3%,而通货膨胀率是3.3%,负利率也就是实际收益率,是-0.3%。
2、所谓的负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
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
这时居民
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
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
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
实际为负。
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就是经常听到的CPI指数)。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3、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
负利率政策的运行逻辑、影响及启示

负利率政策的运行逻辑、影响及启示The Operation Logic, Influ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范 东近期,欧洲多个国家国债利率降为负值;丹麦日德兰银行发布利率为负的个人贷款。
截至9月初,全球到期收益率为负的债券规模达17万亿美元,已占全球债券总规模的近1/4。
负利率相关讨论再度成为焦点。
什么是负利率,其理论逻辑和运行机制如何,各国在实施负利率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以及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造成什么影响?本文将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负利率?随着货币成为经济流通的纽带,反映货币价格的利率成了测度经济运行效能的标尺,被社会各方所重视,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现代经济历史中,人们围绕利率决定和运行机制的探究从未停止。
顾名思义,负利率是指出借人转让货币使用权的同时,需承担本应由借款人承担的利息率,使得名义利率为负;与之相对,传统利率理论坚守“利率零约束”的底线,认为利率不可能、也不应该为负。
因此,负利率理论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
其理论演进脉络和运行逻辑如下。
(一)负利率的理论脉络:利率的三大历史性变迁 第一,古典学派的微观利率分析框架。
现代货币创造之初,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人们普遍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并无本质差异,利率反映了货币供需平衡关系,是由货币体系以外的真实因素所决定,具有“真实分析”的特征。
由于这一观点更多基于微观层面参与者的视角,因此被称为微观利率理论。
早在1752年,英国学者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货币》中就明确了货币外生,货币价值高低与货币数量多少成反比的看法。
这一观点引领了随后直至20世纪早期的货币理论思潮,经威克塞尔(1898)、费雪(1906)等诸多学者的拓展丰富,形成了以微观利率理论和货币数量理论为核心的古典货币理论框架。
负利率对银行的影响

负利率对银行的影响欧洲央行成为了第一家步入负利率的主要央行,顾名思义,负利率是向特定“储户”收取费用看起来,这已经引起主要债权国德国民众的不满,因为欧洲央行明显有“劫富(qin)济贫(lan)”之嫌。
情况真的如此吗?欧洲央行自己给出了解释:欧洲央行的使命是通过设定通胀率接近却低于2%的目标,在中期保证物价的稳定。
和很多其它央行一样,欧洲央行通过设定利率来影响通胀。
如果央行希望采取措施对抗高通胀,通常会加息,使得借款更加昂贵,储蓄变得更加吸引。
相反,如果央行希望对抗太低的通胀,就会降息。
鉴于欧元区通胀预期将长期远低于2%的水平,欧洲央行管委会已经判定需要降息了。
欧洲央行可以下调三个主要政策利率:对银行的隔夜借款工具,主要再融资利率和央行存款工具。
主要再融资利率是银行常规性向欧洲央行借钱支付的利率,而央行存款利率那么是银行把资金存放在央行获得的利率。
这三个利率都被下调了。
为了维持商业银行相互拆借的货币市场的运转,这些利率不能过分的接近。
鉴于之前央行存款利率已经为0,再融资利率为0.25%,下调再融资利率至0.15%意味着央行存款利率下调至-0.10%才能维持这个利率走廊。
下调利率是保证中期物价稳定的综合措施之一,而中期的物价稳定是欧元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你的储蓄将不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只有那些在欧洲央行局部账户上有存款的银行才必须支付费用。
当然,商业银行可能选择下调给储户的利率。
但是同时,消费者和企业也可以更廉价地借钱,这有助于刺激经济的复苏。
在市场经济中,储蓄的回报取决于供求关系。
比方说,低的长期利率是低经济增长和资本回报缺乏的结果。
实际上,欧洲央行的利率决议最终将有利于储户,因为这些措施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创造一种有利的环境让利率逐步回到更高的水平。
央行的核心工作是调节储蓄或借款对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吸引程度,但这并不是通过惩罚或褒奖的精神下完成的。
通过下调利率,进而使储蓄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增加借款的吸引力,央行就鼓励了人们花钱或投资。
负利率是好还是坏呢?

许多国家开始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刺激他们的经济增长,在这些措施中,负利率可以说是最具争议性的。
那么负利率到底对经济有利还是有害呢?下面我们来阐述下其三个主要利弊。
有利方面负利率能刺激消费者支出:低利率是一个刺激消费者支出的强大工具。
当把钱存在银行会产生惩罚性利息的时候,消费者更愿意把钱用来购买他们需要的商品。
同时,在利率接近于零或者低于零时偿还购买汽车和家电的贷款会比利率高时容易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消费者乐意消费,就得让他们对经济前景有信心。
例如,尽管美国的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欧洲,美国4月的零售率上涨了1.3%,是13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因为消费者信心达到了一年多来的最高点。
相比之下,就像利率一样,欧洲的消费者信心处于负值,这反映出了消费者对经济的悲观态度和他们的财务状况。
负利率能鼓励银行放贷:资金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银行则是这一动力的主要提供者。
美国和欧洲的银行被大萧条中的资产负债表弄的伤痕累累,他们在几年的恢复之后才愿意把存在各自中央银行和政府债券中资金用来放贷。
负存款利率鼓励银行房贷,因为放贷的利息收入要比存在央行获取负利息要好的多。
考虑到这一因素,欧洲央行在2016年3月将其存款利息设定成负值,这使得银行一夜之间收回了存款的0.4%。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银行借款和进行更多放贷,它还将基准贷款和边际贷款利率下调了5个点,分别达到0%和0.25%。
如果这这些措施还不能提高欧元区银行放贷的信心,那么什么能呢?负利率刺激投资:负利率也能刺激投资,因为融资的成本非常低。
企业可能会被诱导进行新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其他生产型资产的投资,而投资者将会关注承诺提供积极回报的房地产、股票和其他资产。
当然,这些“套利交易”的风险是可能产生巨大的资产泡沫,在下面会进行解释。
然而,有史以来最低的利率是股票市场在2015年6月达到新高的最主要因素,他们也在促进全球经济从近6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进行复苏。
不利方面泡沫过多:虽然央行希望银行在贷款组合中加入一些测量过的风险,问题是过低的利率会催生过多的投机并在经济的许多方面产生泡沫。
负利率时代的影响

负利率时代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负利率时代,是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这样一段时期。
在负利率的条件下,投资者更有必要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对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
但遗憾的是,在资金较为宽松的背景下,银行存款和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不断下滑,给普通居民投资者带来了极大地挑战。
10月24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9%,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5%,高于CPI增长率。
自此,中国正式步入负利率时代。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国的居民投资者应如何做出理智的投资策略以应对危机,本文将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负利率时代;投资;物价指数;存款利率1990年以来,我国实际负利率时期有四段。
从形成机制上来讲,都是由于物资短缺或者经济过热引发通胀快速攀升到存款利率以上形成的,随着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逐步实施,实际利率都很快转正。
相比之下,本次负利率有所不同。
尽管2014年底开始央行全面降息降准,利率一路下行,但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后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正驱动通货膨胀率单边缓慢上行,以至于存款利率再度低于通货膨胀率。
8月份CPI达到2%,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经过过去一年央行的连续下调后,目前已降到1.75%,至此实际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减去CPI)为-0.25%。
这意味着时隔5年后我国再次进入实际负利率时代。
一、研究背景中国自2010年2月CPI达到 2.7%后,开始进入负利率时代。
2012年3月,国家统计局表示我国2月份CPI同比上涨3.2%,维持两年的“负利率时代”结束。
自2015年8月26日起,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10月23日,央行再次宣布“双降”,明确自10月24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2024年英镑或许会受到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024年英镑或许会受到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24年,英国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其中之一就是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这一调整或许会对英镑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英镑的潜在影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脱欧后正试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取代失去的欧盟市场。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
英国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科技创新,并鼓励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
这可能会推动英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和数字产业转变。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将对英镑产生多重影响。
首先,高科技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例如,一些有技术优势的国际科技公司可能会选择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其在英国的业务规模。
这将导致英镑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英镑的汇率上升。
其次,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提高英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英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壮大,他们将能够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服务。
这有望促进英国出口的增长,并给英镑带来正向压力。
然而,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也可能面临挑战。
首先,这种转型需要时间和资源。
在转型期间,传统制造业可能会遇到困境,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和经济不稳定。
这可能对英镑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为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可能导致投资者对英国的兴趣下降,进而影响英镑的汇率。
其次,转型期间可能出现技术和人员的短缺。
高科技和数字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相关专业人才。
如果英国无法满足这些人才需求,可能会限制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
这可能对投资者信心和英镑的汇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除了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英镑的走势。
例如,货币政策的变化、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可能对英镑汇率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英镑的汇率变动归因于产业结构调整。
总之,2024年英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对英镑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