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改文章三法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学(最新整理)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实习教师:刘燕授课班级:九年级93班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2、学写驳论文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故事导入: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
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
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
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客人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
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儿孙一听又乐了。
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者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
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歌。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只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要纵观全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忽视了整体的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9页。
二、解题、作者介绍、文体知识1、解题: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子健)(1912—1966)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在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和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
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驳论点)。
清 唐彪之《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卷一凡书之首卷,不得不将根本工夫言之。
正虑初学见之,以为迂阔当也,然不可因此将全书去之不阅,后尽有切近易入目者,请随意从后卷起可也。
(一)学基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
然涉世处事,亦不可不静,读书穷理,亦不可不敬。
二者原未尝可离。
故周子言圣人主静,程子喜人静坐,已包敬字在内。
朱子恐人流于禅寂,于是单表敬字,日:“动时循理则静时始能静”。
此言最为了徹。
大抵执事有恪,动时敬也,戒谨恐惧,静时敬也;时行而行,物来顺应,动时静也,时止而止,私意不生,静时静也,二者本不宜分属。
但整齐严肃,于事上见得力,故日: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也;澄清静坐,于道理上易融会,故日: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也。
今彪先欲人读书穷理,故专阐发“静”字,因多集古人之言以证之。
唐彪日: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之为功大矣哉!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静则万物毕见矣。
惟心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徹。
古人云:静生明。
《大学》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颜子未三十而闻道,盖静之至也。
伊川见其徒有闭户澄心静坐者,则极口称赞。
或问于朱子日:程子每喜人静坐何如?朱子日:静是学者总要路头也。
每日间取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行之数年,不患不长进。
然世人有终日读书不辍者,竟无片时静坐者,是止知读书之有益,而不知静之为功大也。
何不取古之言细思之?《易》云:君子以洗心退藏于密。
又日:“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
”《诗》云:“夙夜基命宥密。
”诸葛武侯日:“宁静以致远。
”司马迁日,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
诚以静坐不视,则目光内照,不听,则耳灵内徹,不言,则舌华蕴,故日:三化反照于内,则万化生焉,全才出焉。
虽然,非可以徒然从事也,必宜觅致功之法。
昔周濂溪欲人寻孔颜真乐在休处,罗仲素欲人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如何,柴阳皆两赞其妙。
彪亦有一诀,欲人寻认此身本来真面目。
三法之中,任用一法,时常寻看,或十年,或二十年,寻看得来,固属上智,寻看不来,心亦有所专主,自然能静。
诗词欣赏之切入、减字、替换三法——以《唐宋诗词选读》的教学为例

联想:(浅层次)街灯——明星——天河——街市想象:(深层次、创造性)牛郎织女民间故事:受压迫、痛苦、黑暗—— 对旧传统的反抗(悲剧)诗中:自由、幸福、光明—— 对新生活的追求(喜剧)对比到乏味,也经不起学生问几个“为什么”。
教法的改变,关键在于备课要备得深入,要深到课文作者的构思过程中。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夜”之壮美?“书”写了怎样的情志?再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如何扣“望”和“怀”写景抒情?刘禹锡《始闻秋风》如何写出风“始”之意?如何体现是“秋风”?怎样写出“闻”秋风的感受?杜甫有《客至》与《宾至》,“客”与“宾”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又有哪些不同?这样对内容有统摄力的题目,抓住它,就可以理清诗的层次脉络和情感。
词本是用来填的,唐至五代,只是供歌女歌唱而已,有词牌而无题目。
到了北宋,文人参与写词后,词就渐有了题目。
这样的词主要的功能就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了,教学中尤其要指导学生关注。
如晏殊《破阵子·春景》,题目特意加“春景”二字,可以问词中写了哪些“春”意——燕子来,梨花落,碧苔生,黄鹂鸣。
春“景”有物有人,人之“景”如何体现春意?“女伴”“采桑”“昨宵春梦”“今朝斗草”,这是青春人行春日事,而“笑从双脸生”则写出春天心情。
再如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梅”是哪般姿态,词人又托梅“咏”何种情志?从题目切入是非常便捷有效的分析方法,学生能很快把握诗词的层次脉络,为后续的鉴赏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二、比较分析诗意用“减字法”1.减字分析情蕴古人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盛唐人因为善用虚字,所以其作品开阖响应。
善用虚字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果。
体会虚词,可用“减字法”,减去虚词,再进行比较。
比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颈联与尾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论文修改意见

论文修改意见论文修改意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文修改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修改意见冉金花论文修改意见:1、论文格式不对,目录放在摘要前;2、没有参考文献,谢辞。
3、论文的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
4、摘要及关键词重新写。
5、论文第二章详细写。
6、加子课题题目。
宋党伟论文修改意见:1、目录让word自动生成;2、文章第二部分面临的主要问题较浅,请根据你的分析找出深层的问题、主要问题。
3、然后第三章主要是对策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4、论文字体、字号不对。
5、最后一部分差谢辞。
6、关键词3~5个。
陈云论文修改意见:1、论文格式不对,没有摘要,参考文献,谢辞。
2、写上子题目。
3、文章在第二章后加一章写出解决第三方物流问题的解决措施。
4、请提出自己的观点。
刘志波论文修改意见:1、目录应放在最前面。
2、第三章要详细写,并且要有小标题。
3、第四章写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4、第五章总结5、可去掉英文摘要马锐锋论文修改意见:1、将论文题目改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对策,然后第二章要有小标题并详细写;2、注意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对策要联系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3、总结前对移动电子商务作展望4、谢辞不是谢词5、开题报告中加上参考文献6、任务书的格式重新排版,()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写本论文应达到的目标7、请修改完后将其打印出来,交过来。
付元论文修改意见:1、只能打开论文及任务书,任务书的题目不对,请改正,然后将打印稿交过来;论文修改意见:逻辑结构混乱,第一部分请从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着手引出安全问题,然后介绍防火墙目前的技术及解决措施、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最后对防火墙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作展望,不是对电子商务作展望,请认真修改。
不要东拼西凑郑赛论文修改意见:1、论文的格式每章应从新的页面开始;2、论文至少要有三章,每章要有小标题;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撰写,而不是抄袭;4、开题报告,请加上参考文献;5、任务书请仔细检查,有错,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一栏填写本论文要在达到的目标。
“任务驱动型”作文论证分析三法

周刊
任务驱动型 作文论证分析三法
陈亚平
过程的逻辑关系 , 本文介绍三种增强 任务驱动型 作文逻辑严密性的论证方法 . 关键词 : 任务驱动型 ; 逻辑严密 ; 论证方法 摘㊀要: 凡是议论文 , 理性逻辑论证与思辨是其根基 , 因此 ,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需 要 严 密 的 逻 辑 , 透彻的分析, 需要的是论证
������������������������������������������������������������������������������������������������������������������������������������������������������������������������������������������������������������������������������������������������������������������������������������������������������������ ������
例子出发 , 继而回归到文章所要表达的 未 成 年 人 的 三 观 培 养上 , 最后扣问人们 的 社 会 责 任 意 识 ,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与逻辑力量 . 二 ㊁运用论证法 由于学生在刚接触 任务驱动型 作 文 时 , 总是害怕离开 材料主题太远 , 或者 是 思 维 不 够 严 谨 , 于是在运用一些语言 时显得比较呆板或者是不停地重复 . 为 此 , 应教会学生使用 多种句式形式来增强语言的逻辑性 , 如可 以 使 用 话 题 作 文 中 的因果 ㊁ 假设 ㊁ 对比 ㊁ 反问 ㊁ 比喻论证等 方 法 , 通过语言的表述 将道理阐述清楚 . 如: 小王与长辈间存在矛盾 , 存在 种 种 无 奈 和 苦 恼 , 但事 情难道不能解决吗 ? 并非如此 , 小王完 全 可 以 用 一 种 更 加 平 和的方式与长辈们沟通 , 不喜欢聚会的方 式 亦 可 以 变 成 另 一 种让小辈们觉得轻松惬意的方式 . 只 要 二 者 能 和 睦 共 处 , 共 享天伦之 乐 , 寻 找 一 种 适 合 的 方 式 又 有 何 不 可? 多 一 点 沟 通, 多一点理解 , 让长辈不自伤 , 让晚辈不自恼 . 如此抗拒 , 只会 让 长 辈 们 寒 心 ㊁ 难 过, 不 如 笑 脸 相 迎, 迎 合长辈们的希望 , 让 长 辈 们 开 心, 不 是 一 件 好 事 么? 古 人 可 以为了长辈 , 在冷洌 的 寒 风 中 卧 冰 求 鲤 , 难道作为一文明富 足社会中的青年连出席一些聚会都做不到么 ? 解析 : 本文段运用了设问 ㊁ 反问句 式 , 很好地表达了对小 王的劝慰 , 娓娓道来 , 将道理蕴含在句 式 中 , 特别是最后一句 与古人的对比和反问更增加了对小王的劝抚效果 . 三 ㊁就事论事法 围绕 中 心 事 件 抽 丝 剥 茧㊁ 层 层 深 入, 始终围绕任务进行 分析 , 从一而终 , 不可要求论证过程面 面 俱 到 , 能从本质上分 析问题 存 在 的 纠 结 点 在 哪 里 , 进而明确自己的任务展开 论证 . 如: 家 族 聚 会 是 当 下 人 们 联 络 亲 情㊁ 维系亲人关系的重 要纽带 . 你出生在一个大家族 , 一定 会 有 很 多 的 亲 戚 . 亲 戚 们聚在一起 , 能谈谈天 , 聊聊生活琐事 , 不也是一种很愉快很 轻松的放松方式吗 ? 如今社会 , 已不再 像 古 老 的 原 始 社 会 或 者古代的传统家庭 关 系 那 样 , 而 是 各 自 分 散, 呈现家族关系 分散的模式 . 亲戚们因为分散在各地 , 平常很少有时间聚在 一起 , 时间一长 , 亲 戚 间 的 关 系 自 然 就 愈 发 生 疏 了.而 这 样 的家族聚会 , 正能把 聚 少 的 亲 戚 们 联 络 起 来 , 哪怕是一起坐 下来喝一杯茶 , 也是 对 亲 情 的 一 种 维 护 , 是促进亲情的一种 好方法 . 而且 , 它也是长辈们的期盼 , 是长辈们对晚辈㊁ 家族 之情维系的一种体 现 , 你 经 常 借 故 缺 席, 自然是拂了长辈们 的好意 , 也难怪长 辈 们 不 高 兴 了 . 还 有 , 家族聚会大多在节 假日举行的 , 也不会 占 用 你 太 多 的 时 间 , 用一点时间换来亲 人之间的热络 , 不也是一种让人温暖的行为吗 ? 解析 : 本段中能紧 紧 围 绕 家 族 聚 会 层 层 分 析 , 从古代 讲到现代 , 从分散讲 到 相 聚 , 从 原 因 讲 到 方 法, 始终围绕 是 否应该参加家族聚会 这个任务来论证 , 分析透彻 . 在 任务驱动型 作 文 的 写 作 中 , 当 然, 以上所概括的这 三种论证方法 , 如果仅仅使用一种 , 可能会使论述过于单薄. 为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 都会兼用多种论证方法 . 作者简介 : 陈亚平 , 福建省宁德市 , 周宁县第一中学 .
三招教你把文章写得深刻

三招教你把文章写得深刻以小见大法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这说的其实也就是以小能见大、见微可知著。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
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来由的考察告诉了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了学习立业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的道理。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也是以小见大的经典。
请看下面的文段: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
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本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小事,川端康成却由此生发了美学思考,弓I发了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终将走到尽头,那就“活下去”吧,只为了欣赏更多的美。
审美,对于作者来说,早已不是目的或手段,而成为他生命本体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
研究“见大”的走向,大致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的、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
如上文所举的《花未眠》的文段,川端康成由花未眠发现的是一条审美理念:“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类似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饱含哲理。
这就是走的“向外的路”。
二是在对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的、向内的路,重人性幵掘。
化猫为虎三步骤浅谈公文修改

化猫为虎三步骤浅谈公文修改化猫为虎三步骤浅谈公文修改一、解题:什么叫“化猫为虎”?我曾经写过一篇《“照虎画猫”三步骤》的系列文章,说的是初学写作者,怎样入门写公文。
在那篇文章里,我说:什么是虎?什么是猫?领导要求起草的文件,就是我们将要画的“猫”。
但是,我们没画过猫,怎么办?好办。
你去找一只“虎”来,照“虎”画“猫”就行了。
“虎”是什么?“虎”就是公文的规范文本。
在本文里,我还是套用上边的比喻,把领导要求修改的、或者我们自已要修改的公文称之为“猫”,把修改之后的合格的公文称之为“虎”。
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化猫为虎”。
“化猫为虎”,就是修改文章。
也许,您注意到了,我写的是“化”,而不是“画”。
为什么用“化”而不用“画”呢?我以为,“画”者,只不过是画皮毛而已。
凡是大家,表面上,看其用笔在“画”,实则,用心在“化”。
“化”者,一是,“化”灵魂,二是,“化”筋骨,三,才是画皮毛。
此“画”,也是“化”,由内而外的“化”。
凡是大家,都注重文章的修改。
“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都经过了多年的和多次的修改。
他给恩格斯写信说‘这自然象生小宝宝一样,在一阵剧痛以后用舌头去遍舐那活宝宝,多愉快呀。
’在文学家方面,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据说修改过七遍。
他们写那样大的作品还改了又改,我们平常写短文章更应当多加修改了。
”(何其芳《西苑集》) 何其芳先生说过,“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那么在,修改公文“化猫为虎”的过程中,要用那些功夫呢? (预告:下篇“二、“病猫”病在哪里?) 上文,我解释了为什么把修改文章叫做“化猫为虎”。
在此,我想说一说,怎样才能看出,要化的“猫”有什么毛病。
二、诊断:“病猫”病在那里?那么,在修改公文“化猫为虎”的过程中,要用那些功夫呢?记得,好象是陆游吧?他对想要学写诗的儿子说过:汝要学写诗,功夫在诗外。
俗语云:功夫在外不在内。
把这两句话的本意,借用并延伸一下,是不是同样可以说,修改文章的功夫,也在文章之外。
言之有序指公文三要素的

言之有序指公文三要素的古人对说话写文章,有三个要求,那就是要“有物、有序、有文”。
我们的公文写作也是如此。
(一)先说“有物”“有物”,就是要有内容。
公文内容,主要是指,观点正确,提法妥当,情况真实可靠,数字准确无误,措施要求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要做到言之“有物”,其前提是懂事明理。
《红楼梦》上有一一个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过去对这话,大家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是世故油滑。
其实,能够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
一个凡事稀里糊涂的人肯定写不好公文。
对于文秘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政治理论、文秘知识和经济、建设、财税、金融、教育、卫生等业务的学习,努力做到“肚里有”。
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对各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现在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业务是主管部门的事,我们只要从文字和格式_上把关即可。
其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把关文字,很难弄清文字的准确、妥当、贴切与否。
目前,很多部门单位的材料根本就拿不上个,很多时候,无法执行部门代拟稿制度,我们必须亲自动手起草初稿,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业务知识。
(二)再说“有序”“有序”就是要有条理、有规范,语言符合逻辑,行文符合格式要求。
公文文种可分为法律性公文、法规性公文、通用规范性公文、专用规范性公文、非规范性公文等几大类。
对于这些公文文种,特别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通用规范性公文、专用规范性公文、非规范性公文文种,我们都要明确它们的定义和格式特点,清楚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文种,努力做到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例如,请示和汇报两种文种,过去是不分的,如“关于xx问题的请示报告”,是请示呢,还是报告呢?含混不清,致使行文混乱,容易引发扯皮,影响工作效率。
那么,报告与请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是从公文处理上讲,报告与请示的最大区别是,报告属阅件,请示属办件;报告一般不需要办理、回复,请示则应办理、批复,要有回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修改文章三法
霜刃
“文章不厌百遍改”,是说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虽有绝对化之嫌,但强调精心修改还是可取的。
古人对文章的修改十分重视。
宋代诗人吕本中就说过“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清人李沂《秋星阁诗话》则以比喻来表达此意:“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昔人谓‘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
作而不改,是食有刺宣栗和青皮胡桃也。
”大匠不示人以璞,真正负责的作者是不会向读者拿出自己的“毛坯”的。
那么,古人是如何修改文章的呢,这当中有没有可供今人借鉴的合理成分呢?一般说来,古人改诗饰文,不外以下三法。
一.搁置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冷处理法。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唐子西的话说,文章写好之后,“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比之前时稍稍有加焉;复数日,取出读之,疵病复出,凡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这是完稿后,暂时搁置,在以后的几天内反复修改。
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也有类说法:“当其甫(刚刚)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
惟过数月,始能知之。
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
故当时确能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
”唐彪认为文章的疵病一般写作的当时是不容易发现的,因为如果当时就能发现,也就不会那么写了。
这一观点很符合写作的心理实际。
作者刚写完时,思维还处于原稿的“状态”中,“难以自拔”,文章的毛病也就不易发现,这正是所谓当局者迷。
搁置一段时间以后,便可以以“读者”身分去检查文稿,由当局者转为临时的“旁观者”。
再说,在搁置的一段时间内,作者对文章本身或对文章之外的相关情况或许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这时再修改态度也就更为客观,立足点也就更高。
有名的《醉翁亭记》首句“环涂皆山也”之所以成为简洁为文的典型,据说就是欧阳修冷处理的成果。
二.吟诵法诗圣杜甫就曾说他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长吟就是大声诵读。
诗歌也好,散文也罢,写出来总是让人读的。
因此,一般的人在写好诗文后,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吟诵一番,这样既可自我体会思想感情,也能及时发现文字语法等方面的毛病。
一般说来诵读比默读效果要好。
清人何绍基很重视高声朗读,他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起来,
篇终不混茫读不了结。
”关于吟读式修改,有一个常为人们提起的例子。
欧阳修为韩琦作的《相州昼锦堂记》,第一稿中有“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来欧阳修又送去第二稿,韩琦仔细对照了一番,看到只不过加了两个“而”字,成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粗一看并无差别,可是吟诵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原稿无“而”字,读起来就显得过于急促,似有气不足之感。
有了这两个“而”字,节奏变缓,读起来沉郁有力,更能表现韩琦那种“衣锦还乡”、踌躇满志的心态,全文也因之而生色。
三.求助法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诗能改,尚矣。
但恐不能自知其病,必资师友之助。
妆必待镜明者,媸不能自见也。
”最后一句是个很妙的比喻,意思是一个人化妆,之所以要照镜子,是因为脸上的灰尘、病疵等自己看不见。
故李沂认为,自己的诗文自己能修改好,当然最好。
但一般情况下,自己是不容易发现毛病的,故要借助镜子。
这里的镜子,实际上是比喻帮助自己修改文章的师友。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类似的主张:“著作脱手,请教友朋,倘有思维不及,失于检点处,即当为其窜改涂抹,使成完壁。
”古人不仅提出这些有益的观点,有的还能切实行之。
欧阳修作《岘山亭记》时,已经身为朝廷重臣,但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属下章子厚求教。
章看
了原稿,果然指出其中“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之句音节欠佳,气势不畅,于是将后二句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
如此一改,不仅音节和谐,而且“之上”和“之渊”对比鲜明,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另一个例子是,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稿成后请他的好友李觏指正。
李当即指出,文稿结尾部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中,“德”字下得欠妥。
前文“苍苍”、“泱泱”所表之义博大,相较之下“德”字显得太实太板,且与“山高水长”不能般配,提议换成“风”字。
范欣然接受。
确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给人的感觉飘逸深远多了。
至于古代传为佳话的许多“一字师”、“半字师”的轶闻,由于篇幅所限,也就不再赘举了。
记不得是古代哪位大作家,晚年仍孜孜不倦地修改早年的文章,其妻劝他不必自苦,说你这么一把年纪了,难不成还怕先生(此指老师)嗔怪吗?大作家回答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这种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很值得今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