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武三部六病

合集下载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医学论1.1三部六病的概念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

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髓归结为“三纲六要”。

“三纲”:“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伤寒大家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全息方中枢汤

伤寒大家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全息方中枢汤

伤寒大家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全息方中枢汤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 川椒10g甘草10g 大枣10个丹参30g 百合30g 乌药10g瓜蒌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桂枝10g 大黄 10g 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临证加减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 黄连18g )2 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g 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3 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

)4 舌苔白腻:陈皮15 g草果6 g藿香10 g梹榔10 g5大便干:芦荟3 g瓜蒌仁10 g利肠汤:(白芍30 g芦荟3 g威灵仙10 g甘草10 g)6 大便稀:苍术15 g葛根15 g7 便血:槐花15 g8 蛔虫:梹榔10 g榧子15 g川椒10 g使君子15 g9 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川楝子30 g10 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 g橘核30 g荔枝核30 g木香10 g小茴香10 g)11 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12 感冒:葛根30 g13 鼻炎:葛根30薄荷10 g14 咳嗽:瓜蒌30 g杏仁10 g桔梗15 g或加梨15 胸痛:瓜蒌30 g16 血压高:夏枯草30 g17 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18 脉滑:白虎汤(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10 g粳米10 g)19 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20 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车前子30 g大黄5 g)21 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22 心悸:牡蛎30 g五味子15 g23 心烦:豆豉10 g栀子10 g牡蛎30 g24 小便不利:车前子30 g滑石15 g25 尿血:小蓟15 g生蒲黄15 g26 浮肿:决渎汤(黄芪30 g郁金15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车前子30 g白茅根15 g)半决渎汤(黄芪30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或茯苓15 g车前子30 g或加冬瓜皮15 g西葫芦15 g27 肢麻:黄芪30 g桑枝10 g28 肢痛:葛根30 g王不留3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海风藤15 g29 腰痛:葛根30 g川断30 g30 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 g大黄10 g桂枝10 g芒硝10 g 甘草10 g)31 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 g牡蛎30 g王不留30 g)32 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 g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33 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 g浮萍20 g土茯苓20 g苦参20 g)34 失眠:珠砂2 g珍珠母15 g炒枣仁30 g35 畏冷:身冷加附子5 g肢冷加桂枝10 g36 手足心热:地骨皮30 g白薇15 g37 耳鸣:磁石30 g代赭石15 g38 目昏:茺蔚子10 g决明子30 g白蒺莉30 g沙苑子10 g青葙子10 g39 色素沉着:红花10 g桃仁10 g40 白带:白果30 g41 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 g42 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 g 石膏50 g半夏9 g 麦门冬20 g人参6 g 粳米10 g 甘草6 g)42 头项痛:葛根30 g43 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小麦60克大枣30枚);44 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菖蒲10克郁金15克45 癫痫:本方加钩藤30克远志6克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地龙10克,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刘绍武】三部六病常用协调方剂

【刘绍武】三部六病常用协调方剂

【刘绍武】三部六病常用协调方剂人体整体气血失调普遍存在,成为许多疾病的病因。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诱导发挥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

协调疗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伤寒论》第148条,此条具有“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等症状。

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既非表证,也非里证,而为半表半里证,既非阳证,也非阴证,而为寒热错杂证。

张仲景独具匠心,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此证,协调整体,和解表里阴阳,通调三焦气机。

在临床上,整体气机不调,表里阴阳不和,并非像第148条那样各证俱显,往往只有一证或数证。

针对这种寒热虚实难辨,表里定位不明的情况,即凡人体疾病矛盾双方,呈现非对抗性的矛盾,不出现大热、大寒、大虚、大实的表现,都可采用协调方协调整体,进行双向调控以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最终达到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生机衡常。

协调疗法的特点① 治疗面广② 双向调控③ 安全性高④ 利于久服协调疗法的优越性① 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

② 解决了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

③ 解决了中医治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难题。

④ 解决了多种病证缠身,顾此失彼的难题。

一、调神汤【组成】协调基础方加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车前子30g、大黄5-10g。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适应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及内耳眩晕症等,以及头痛、失眠、心烦等证见上鱼际脉,辨证为阳亢气滞者。

【临证加减】凡具有本方证(聚关脉或上鱼际脉)者,不论兼有其他何证,均可用本方合兼病方或兼证药治疗之。

例如:1、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小麦60g、大枣30枚);脉滑者,本方合白虎汤。

2、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5g、菖蒲10g、郁金15g。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

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

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部六病精华选辑

三部六病精华选辑

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学说1、什么是“三部六病”?“三部六病”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

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

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2、“三部六病”学术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三部六病”学术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1)三部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宇宙观。

《周易》说:“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伤寒论》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

三才之道,即“一分为三”,符合时空的划分,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

(2)六病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属性论。

《周易》说:“一阴一阳则为道”。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杀死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学说即“一分为二”,符合对立统一法则。

3、“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面对当今社会疾病谱,中医药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实现突破。

“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极俱可操作性和疗效优势。

【刘绍武:三部六病经验方】

【刘绍武:三部六病经验方】

【刘绍武:三部六病经验方】
调神平亢汤:小柴胡汤加石膏、牡蛎、桂枝、车前子、川军。

调胃舒郁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军。

调心宽胸汤: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栝蒌、五味子、麦冬、牡蛎。

调肠解凝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楝子、小茴香、川军。

降压汤:黄芪、苏子、茺蔚子、夏枯草、槐花、车前子、牡蛎、黄芩、红花、桃仁。

健髓汤:葛根、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王不留行。

调肾汤:小柴胡汤加黄芪、银花、丝瓜络、车前子、郁金、白茅根。

理目汤:小柴胡汤加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石膏、知母、白蒺藜、草决明、车前子。

中枢汤:调心调胃调神合方。

解肌汤:黄芪、党参、丹参、郁金、葛根、银花、丝瓜络、车前子。

理血复脉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生姜、通草、甘草、大枣、元参、鸡血藤、银花、王不留行、牛膝、桃仁、芒硝、大黄、葛根。

解毒汤:葛根、薄荷、银花、连翘、桔梗、元参、郁金、芦根、甘草、石膏、生地、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丹皮。

调肺汤:小柴胡汤加麻黄、杏仁、石膏、栝蒌、沙参、麦冬、五味子、粟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

《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

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

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

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

十二经络发生病变后临床表现多为线型分布,或反应于所络属的脏腑。

《伤寒论》六病的命名与《内经》十二经脉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

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所以表阳为开,表阴为阖,里阳为阖,里阴为开,一开一合,对立互根;半表半里居中为枢。

三部阴阳开合失常,就会出现六病。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六病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

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时间、空间、属性。

二、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三部的划分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均可以抽象为暴露于自然界的表部,包裹在内的里部,介于两者之间的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

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

1.表部人体中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撑机体的躯壳框架为表部。

表部以肺脏为主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肺脏逐渐取代了皮肤呼吸的功能,肺与皮毛关系密切,功能相连。

因此,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等属于表部范畴。

表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与外界的信息互换。

2.里部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了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管道,构成了有机的里部系统,这其中胃承担着“主受纳”的功能,在饮食物的传输方面起主导作用。

《伤寒论》中用“胃家”代表胃、小肠、大肠等腑系统;小肠承担着“主运化”的功能,小肠将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使水谷精微进入体内。

因此,里部的功能是适应饮食,完成水谷和水液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3.枢部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

枢部以心为主导,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注于心,合化为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环周不休,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处都要受血液的灌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枢神经、心、肝、胰、脾、肺、肾、内分泌腺体等内脏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枢部横跨表里二部,其功能是沟通表里内外,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4.表部、里部、枢部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表部、里部、枢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

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清吐浊,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运化水谷,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由表部摄取的清气和里部摄取的水谷精微,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形成血液。

血液的循环,沟通了表里,形成了枢部(半表半里部),初步达成了机体的完整和统一。

肺脏既是表部的主导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因为在肺脏的终末结构肺泡的两边,一边是外界的空气,另一边是川流的血液,肺脏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将外界与血液联系起来,血气屏障是血气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肺脏具有二相性,为表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

肝脏和胰脏既是里部的重要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肝脏和胰脏是体内第一和第二大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胰液、多种激素和酶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关系密切,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也均需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血食屏障是血食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肝脏和胰脏具有二相性,为里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肾脏是枢部的重要器官,通过血尿屏障调节血水关系,主管水液代谢的调节,表部通过汗液,里部通过大便亦参与水液调节,因此肾脏为表里二部的中介脏器。

心脏是枢部的主导器官,心主血脉,血走全身,三部的相互联系要通过枢部完成,心脏为三部的中介脏器。

当体内各部分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当体内任意一部分出现偏盛偏衰的状况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当机体各部出现实性或热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阳证(表阳证、里阳证、枢阳证);出现虚性或寒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阴证(表阴证、里阴证、枢阴证)。

三阳证和三阴证是体内矛盾相互对立的结果,有时阳性和阴性的表现会因一定的条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使得疾病只表现出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呈现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这种状态称为“部证”。

三阴三阳证和每部的部证均对应一种治疗方法,以下三篇将详细论述三部六证九治法。

第二篇三部六病表部证的证治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的反应。

当发生对立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和阴性两种变化,三部会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候群,即六证;当发生统一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只表现出病变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的证候群,即三部的部证。

本篇主要探讨表部表阳证、表阴证和表部部证的证治。

以后两篇将分别讨论里部和枢部疾病的证治。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称为纲领证,亦称主证。

纲领证中有的证候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对诊断起决定作用,称为核心证。

纲领证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他证候,称为一般证。

诸多证候中核心证是主导,无此证则诊断不能成立;纲领证是疾病诸多证候的重要代表,是伴随核心证而存在的。

因此,临床辨证只要有核心证,即可确诊。

如果纲领证俱在,则诊断更为全面。

三部六病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两大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采用对抗的方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称为纠偏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采用非对抗的方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称为协调疗法。

六证为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六证选用纠偏疗法;三部的部证为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三部部证选用协调疗法。

一、表阳证的证治核心证:头项强痛。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

副主药:麻黄。

表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第7条、第31条选出。

头为诸阳之会,邪气侵袭肌表,首先表现在头面,故头项强痛为表阳证的核心证。

表阳证为表部的实热证,阳证必发热,表阳证的发热当为发热恶寒并见;自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故表阳证当有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表阳证当有咳喘,但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为或然证。

从体内驱除病邪有三条途径:分别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

表阳证部位在表,病性属热,故治疗宜用汗法,辛凉解表。

因第31条项背强几几与第1条头项强痛性质相同,强度不同,故借第31条葛根汤中之葛根做主药,与辛凉剂麻杏石甘汤组成表阳证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汤中,葛根性凉,既可发汗解表,又能清热生津为主药;麻黄发汗力强,驱邪外出为副主药;石膏清热解表,可限制麻黄之过汗;麻黄佐杏仁,可宣降肺气以定喘;甘草可安胃和中。

[医案举例]温某,男,48岁。

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药后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二、表阴证的证治核心证:手足逆冷。

纲领证:手足逆冷,脉细,肢节痹痛。

诊断部位:四末。

治则:温通法,温通血脉。

主方:当归桂枝汤(即当归四逆汤):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

副主药:桂枝。

表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337条、第351条选出。

手足距离心脏最远,表部虚寒时,手足逆冷首先出现,故手足逆冷为表阴证的核心证。

表虚气血周流不畅,故脉细;气血循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肢节痹痛。

表阴证的基本病理是四肢气血循行障碍,体表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出现表部虚寒的征象,故治宜温通血脉,选用第351条当归四逆汤为主方。

当归为主药,既能活血通脉,温煦四肢,又兼补血之功;桂枝性温,协助当归温通经脉,以畅血行为副主药;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补气;芍药、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阴补血;细辛沟通上下联络表里;通草通经活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