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规范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全文)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房颤_房扑的规范化抗凝

美国前10名处方药,全美年3百万人(3千2百万处方) 用华发林,当然也是麻烦最多的药物之一 ATRIA研究(2001):美国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 年龄(岁) <55 55~64 65~74 75~84 >85 华法林率 43% 58.1% 60.7% 57.3% 34.5% 总应用率 55% 中国部分地区回顾性调查(2003): 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率 6.6% 胡大一等全国人群流调(2003):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 2%
卒中减少: 62% 绝对风险减少: 2.7%每年(一级预防) 8.4%每年(二级预防) 颅外出血风险增加: 0.3%每年
Hart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9;131:492–501
ASA VS.华发林预防房颤卒中荟萃分析
年龄 (岁)
中国AF卒中的患病率
%
12.95%
24.81%
17.5%
Hu D, 2004
Qi W, 2003
0
5%
10%
15%
20%
25%
Hu D, 2003
Hu D, et al. 2004 Chin J Intern Med; in press. Random sample of population Qi W, et al. 2003 Chin J Cardiol; 31: 913-916. Case-control study. Hospitalized patients Hu D, et al. 2003 Chin J Intern Med; 42: 157-161. Case-control study. Hospitalized patients
非瓣膜病房颤(NVAF) ASA VS.华发林随机对比研究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房颤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多发生在心功能障碍和室率持续增快的患者 具有可逆性
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房颤抗凝治疗:CHADS2评分 房颤转复抗凝:升级(<48h肝素化)
危险分层-CHADS2评分新拓展
危险因素
2006
ACC/AHA/ESC CHADS2积分 VASc积分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1 1 1 1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7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卒中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将会增 加颅内出血或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 此不推荐为发病2周以内的缺血性卒 中患者进行抗栓治疗。 发病2周以后若无禁忌证应开始抗栓 治疗,其治疗原则与一般房颤患者相 同。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8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的风险与房颤患者相同,因此遵循 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心内科 尚永志
主要内容
前言 房颤分类 房颤伴随病及并发症 房颤的抗凝治疗 总结
前
男性多于女性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
言
普通人群的发生率0.77%(30-85岁)
40-50岁:0.5%
>80岁:7.5% 致死致残主要原因: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脑卒中
2012年房颤分4类
初发 AF
首次发现,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
左心耳封堵术
指南推荐 对于长期口服抗凝剂有禁忌症的高卒 中发现的患者,可以考虑经皮介入性 左心耳封堵术(IIb B); 对于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考 虑手术切除左心耳(IIb C)。
总结:
1.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部分。 2.心房纤颤治疗倾于"全或无",即对于存在血 栓栓塞风险的患者,推荐抗凝;无卒中危 险因素的心房纤颤,不予抗凝。 3.心房纤颤目前仍然以口服抗凝药为主,随 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抗凝已经由华法 林“单元化”走向“多元化”时代
房颤抗凝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房颤管理指南
/TIA二级预防指南 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房颤患者如何正确把握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
注. 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欧洲心脏病学会; 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美国心脏协会; ACC: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美国心脏病学会; HRS: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美国心律协会
房颤导致卒中数量每年约有52.5 万
脑血管病患病率(总体、农村及城市)均呈上 升趋势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卒中患者至少有700万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心源性卒中发病 率占7.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 Mehndiratta MM,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4;85:1308–1312. doi:10.1136/jnnp-2013-306992
因 素 基于出血风险评分,抗凝患者可纠正和不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不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高血压(尤其当收缩压>160 mmHg 时)a,b,c
年龄e(>65岁)a(≥75岁)b,c,d
VKA 治 疗 时 INR 不 稳 定 或 达 到 INR 治 疗 目 标 的 时 间 <60%a
严重出血史a,b,c,d
药物诱导的出血,如抗血小板药物和NSAIDsa,d
卒中病史a,b
过量饮酒(≥8 个饮酒量/周)a,b
依赖透析的肾病或肾脏移植a,c
潜在的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肝硬化性疾病a
贫血b,c,d
恶性肿瘤b
肾功能受损a,b,c,d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精选全文

口服抗凝药HAS-BLED出血评分
H 高血压(1分) A 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各1分) S 卒中史(1分) B 出血史或者出血倾向(1分) L INR值波动大(1分) E 老年(年龄>65岁)(1分) D 药物和酗酒(各1分) 评分为0 ~ 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分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高。
推荐意见
推荐类别
证据级别
当患者拒绝接受OAC治疗时(无论是VKAs还是NOACs),可考虑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即每日联合服用75-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或仅服用75-325 mg阿司匹林(疗效略低)。
IIa
B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Leif Friberg,et al.Circulation. 2012;125:2298-2307.
和ATRIA评分相比,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和其他评分标准相比,HAS-BLED评分包括 可以进行积极管理以降低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和出血以及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具有 更强的临床相关性 其有效性在多项独立的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
卒中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策略和选择 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抗凝药物的监测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RE-LY房颤REGISTRY的结果发布
基于三个最近的INR控制情况(%)
P ≤0.005 vs. 北美
*
*
*
*
*
*
20%
0%
最新房颤管理指南
2012 ESC心房颤动指南 2012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 9 2012 英国 NICE心房颤动指南 2012 加拿大心房颤动指南 2012 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 2012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
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500万为NVAF患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
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老年患者错失平台通知;②心内科工作站建立:由资深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根据老年房颤患者常见问题,如房颤相关知识(危害、危险因素、潜在风险、并发症及对应的健康管理)、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华法林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对应的健康管理)、饮食原则、运动原则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反复线上讨论后规范统一教育内容;③平台文章推送:由护士或平台工作人员拟写统一宣教内容文章,医师审阅后在平台发布,每日或每周推送给患者,并设置签到或阅读后课堂问答,落实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规范教育;④个体化提醒管理:通过随访平台、微信、短信等方式,针对患者病情设置个性化用药提醒,包括药物剂量、时间和特殊剂量切药方法,及按时行INR检测的提醒;⑤规范诊治管理:对线下多家医院房颤相关诊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患者因距离就近原则或信任原则治疗前后选择不同机构,出现诊疗差异和资料缺失情况,尽可能保证各区域老年房颤患者享受统一的教育资源;⑥建立老年患者和子女微信群:将平台每日或每周推送的文章发至群聊,二次提醒患者接受教育,并在群中每日提醒用药和INR监测,加深对患者规范化管理。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房颤治疗方案

房颤治疗方案第1篇房颤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方案旨在为房颤患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二、治疗目标1. 缓解房颤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控制心室率,预防心功能不全。
3.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降低血栓栓塞风险。
4. 改善心血管预后,降低死亡率。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凝治疗: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风险评估,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给予口服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沙库巴曲等。
(2)心律控制:针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可选用以下药物:①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降低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②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硝唑、维拉帕米等,用于控制心室率。
③钠通道拮抗剂: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3)心功能不全治疗:针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ACEI/ARB、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2. 电生理治疗(1)电复律: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2)射频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
3. 外科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电生理治疗失败的难治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迷宫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等。
4. 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
(2)心理干预:针对房颤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治疗。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1.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
2.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 长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心血管预后。
五、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抗凝治疗期间,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和规范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全文)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近20%的致死率及近60%的致残率。
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环节。
在血栓栓塞危险较高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抗凝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我国不少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仍然较高。
即使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多数患者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 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实际上,只要遵循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正确掌握适应证、动态评估栓塞及出血风险、注意监测,脑卒中风险高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将远远超过其风险。
目前临床上权衡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临床评估工具主要是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
CHA2DS2-VASc积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年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带来的临床净获益明显。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其抗凝治疗的方法均取决于危险分层。
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例如老龄和血栓栓塞史,既是卒中同时也是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
因此,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仍应进行抗凝治疗,而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临床上应用的口服抗凝药(OAC)主要分为两类:(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
(2)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②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华法林是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华法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每年发生卒中的绝对危险度降低2.7%,可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6%。
其经胃肠道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 min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36-42 h。
但华法林存在如治疗窗口窄、出血风险高、容易受其他药物与食物影响、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大、需要定期监测INR等缺点。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临床研究证实抗凝强度为INR2.0-3.0时,华法林可有效预防卒中事件,并不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稳定性常用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im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 TTR)表示。
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使TTR>65%。
INR在治疗
目标范国内的时间越长, 华法林疗效越明显。
目前建议采用SAMe-TT2R2积分评价华法林抗凝强度的稳定性,积分越高(>2),TTR 较高的可能性越小,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和死亡率也会增加。
因此,2018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房颤抗血栓治疗指南推荐NOAC 为一线口服抗凝药,尤其当SAMe-TT2R2积分>2时,建议选用NOAC。
否则,对口服VKA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频密INR检查和咨询。
NOAC具有稳定的剂量相关性抗凝作用,受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小,,应用过程中勿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便于患者长期治疗。
目前房颤诊治临床指南均推荐优先使用NOAC,推荐级别从Ⅱa, A(2012)提高到ⅠA(2016)。
当然,对于机械性心脏瓣膜或中至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仍然推荐使用VKA(华法林),而不推荐使用NOAC。
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远不如华法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减少房颤患者卒中、非中枢性血栓栓塞、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的有效性也不如华法林。
此外,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与口服抗凝药物有相似的出血风险。
因此,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
在抗凝治疗基础上需要再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尤其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的临床病例并不少见。
例如房颤合并急性冠脉
综合征(ACS)或冠脉介入治疗(PCI)或深静脉血栓(DVT)。
三联抗血栓治疗明显增加出血风险,所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有效的风险预测工具来评估血栓栓塞与出血风险(例如
CHA2DS2-VASc和HAS-BLED),调整危险因素;(2)尽可能缩短三联抗血栓治疗时间。
PCI术后考虑两联治疗(例如OAC和氯吡格雷)替代三联治疗;(3)考虑应用NOAC替代VKA;(4)应用VKA时,设定一个低于推荐目标值范围的INR目标值,并尽量使TTR最大化(例如>60%-70%);(5)在允许的范围内考虑低剂量NOAC,依据药物蓄积的特殊情况调整剂量;(6)P2Y12抑制剂选择氯吡格雷;(7)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100 mg/天);(8)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
OAC导致的出血可以表现为轻微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淤斑、月经过多等)和严重出血(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最严重为颅内出血)。
近期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与华法林相比较,NOAC 预防房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
OAC治疗期间应积极排查及纠正潜在可纠正的大出血危险因素。
一旦发生大出血,应及时停用OAC。
出血停止后是否重启抗凝治疗,建议由多学科会诊评估来决定。
总的来说,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其获益远远大于出血风险。
对于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房颤患者应给予抗凝治
疗,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房颤患者则并非是不应用抗凝治疗的理由。
担心出血是医生不选择或不适当中断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如何权衡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与出血的风险。
因此,临床医生需强化抗凝意识、掌握抗凝适应证和禁忌症、动态评估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风险以及熟悉口服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从而规范房颤的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