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5.23±10.34)岁;临床症状为:脸色苍白或发紫,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停搏20~30s,呼吸微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经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我院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本组研究符合我院伦理规范,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率、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CA)是心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死亡期,临床多表现为丧失意识,呼吸快而表浅转为呼吸停止,低血压,心音消失,大血管无法检测到脉搏等,发病数分钟内,重要器官组织缺氧,对生命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增大了死亡风险。心脏骤停多数发生在院外,心肺复苏时间对抢救成功率、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患者因治疗无效失去生命,给家庭带来了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诊心肺复苏术(CPR)在临床重要作用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认可,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防止各项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5],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率可达到15%~36%,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可能与心脏骤停原因各异、救治时间及时与否、院外是否实施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CPR还需进一步完善。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所得数据收集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处理分析,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经t检验;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经x2检验,如果结果为P&循环恢复情况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2~2004年接受治疗的38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45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急诊治疗,但未采用2005年国际心脏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观察组采用2005年国际心脏复苏指南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中,自主循环恢复30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中,治疗无效5例,有效16例,成功12例,生存12例,而对照组分别为26、6、3、3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肺复苏术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急诊;心脏骤停;应用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急诊心肺复苏术在临床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还能够避免各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1]。
在急诊科中,心肺复苏(CPR)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较为常用也较有效的方法。
有研究显示,目前临床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可达到13%~36%,虽然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3]。
很多患者因为突发的各种疾病出现突然的心脏骤停,有些因为治疗无效而失去生命,给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为了并探讨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5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与2002~2004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8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首先将此次研究方案报送医疗道德委员会批准,对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均签署自愿书,保证此次研究室所有参与者真实意愿的表现。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1-10T16:03:08.3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宋守霞张芹[导读]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行。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400)【摘要】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出本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30例,常规组运用常规心肺复苏术,规范组运用规范化心肺复苏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
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是70.0%,规范组是86.7%,规范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规范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行。
【关键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208-02心脏骤停会造成短时间内的自然死亡,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其院前急救非常重要,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
美国相关指南要求,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涵盖初期判断并启动急救方案、及时心肺复苏、尽快除颤、及时给予高级生命支持以及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其中心肺复苏术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步骤,其成功率是评价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关键性指标[2]。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选出本院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情况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出本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等检查证实,符合心脏骤停相关诊断标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无搏动、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等症状。
心脏复苏的病例分析与讨论

心脏复苏的病例分析与讨论心脏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用于恢复心脏停搏的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本文将通过一个病例分析与讨论,探讨心脏复苏的关键流程、技术和研究进展。
1.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位50岁的男性,突发心脏骤停,目击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急救人员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发现患者无意识,没有自主呼吸和脉搏。
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并呼叫增援及紧急医疗救援车辆。
心电图显示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即时除颤(defibrillation)并给予经食管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持续抢救20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并转至重症监护室。
2. 心脏复苏的关键流程心脏复苏的关键流程包括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电击与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发现是指目击者对心脏骤停的迅速识别和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早期CPR则指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开始的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以保证血液循环和氧供。
早期电击是在心电图监测下对室颤或无脉搏电活动的患者进行除颤。
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包括经气道插管并给予药物、持续心电监护等进一步的抢救措施。
3. 心脏复苏技术心脏复苏技术主要包括胸外按压、人工通气和除颤。
胸外按压是心脏复苏的基础,通过给予合适的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
人工通气则通过口对口、口对鼻或人工气道插管等方法提供氧气,以保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
除颤是在心电图监测下对室颤或无脉搏电活动的患者进行电击,以期恢复正常的心律和心脏功能。
4. 心脏复苏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脏复苏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例如,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自动化体外胸外按压设备(A-CPR)的研发和应用,使得胸外按压的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通过快速容许电除颤(RDC)的创新,心脏骤停患者在除颤之前能够更快地恢复胸外按压,从而提高了除颤的成功率。
5. 讨论与结论心脏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分析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分析摘要目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后的康复效果仍不理想,为了提高抢救效率,现纳入急诊护理干预。
方法:6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行心肺复苏抢救,双盲法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对比两组的康复情况和护理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对照组更稳定,住院时长更短,有效率更高,数据值对比,P<0.05。
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后,采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效果,对改善病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康复效果心脏是给全身血液泵血的重要器官,一旦心脏骤停,血液无法有效回流,心脏内的血液无法向其它组织和器官泵血,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胞、组织会快速坏死,超过一定时长,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
心肺复苏有很大几率可以使心脏重新跳动,但根据患者体质和各器官、组织缺血时长的不同,导致抢救后期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阻碍了患者病情康复,为了更好的维护患者健康,必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来提高康复效率,为此,本次研究纳入了急诊护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选取6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64±4.32)岁。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51±4.18)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对照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后给予常规护理,密切注意患者心电监护仪的变化,除依靠仪器对患者进行监护外,护理人员还需定时为患者进行心理、血液、体温的测量。
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后给予急诊护理:①首先要确认患者呼吸是否通畅,肺部是否有肺水肿、气胸等不良并发症,必要时需要开展机械通气,利用吸痰器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治疗中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
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
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标签:心肺复苏;人工胸外按压;萨勃心肺复苏机近年来人们意识到胸外按压的质量问题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在胸外心脏按压操作中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压,并让胸廓充分反弹,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心肺复苏。
萨勃机使心脏按压准确有效持续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已经把“心脏复苏机”列入“急诊科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
在国际论坛上,已有专家明确指出,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由人工完成。
“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内科抢救过程中主要用于临床由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电击伤、溺水、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以及作为各种晚期衰竭终末患者抢救时的脱手胸外心脏按压的替代治疗。
其快速有力的按压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院前急救治疗及收入急诊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我科于2013年培训规范使用“萨博”心肺复苏机)。
人选条件:①就诊时或就诊过程中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发生CA,CA时间院外不超过15 min,院内不超过5 min。
②除外胸腹部创伤、严重胸廓畸形患者及孕妇。
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CA患者70例接受的是人工标准按压,设为人工对照组(简称对照组)。
院前65例心肺复苏的急救分析

院前65例心肺复苏的急救分析目的:探讨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骤停(CA)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结果:65例心肺复苏患者中复苏成功12例,失败53例,抢救成功率为18.5%。
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脏骤停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有密切关系。
标签: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分析心脏骤停(CA)是院前急救中最紧迫的临床急症,目前我国心肺复苏综合抢救成功率较低[1],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今急诊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65例院前CA患者的资料,以期达到提高本院院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5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28~85岁,平均65.1岁。
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26例(40%),呼吸系统疾病12例(18.5%),外伤包括颅脑外伤、创伤失血性休克11例(16.9%),脑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 复苏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进行操作,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开放气道行人工呼吸,继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应为30∶2,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心室颤动时持续心电监测,按药物→按压→电除颤进行,除颤能量为200、200~300、360 J,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续时间1~40 min。
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分析

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11-07T15:47:43.1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吕芳[导读] 分析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效果。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43摘要目的分析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心搏骤停的90例病人作为实验对象。
治疗时实施心肺复苏。
观察医治结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开始复苏术<5 min的病人比>5 min病人的存活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的概率高,比较治疗后病人状况,治疗成功病人的除颤时间比治疗失败病人短,P<0.05。
结论在心搏骤停病人的护理中实施心肺复苏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满意度,其临床效果很好,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心搏骤停为心脏急症之中最为严重的状况,心脏骤停发生之后,因为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在10s左右病人即可以发生意识丧失,在4min后就会发生不能挽回的症状——脑死亡[1]。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断的进步,采用心肺复苏医治心脏骤停病人的成功率大大的提升,故如何在病人有效的心脏骤停时间内应用恰当合适的心肺复苏,为提高病人恢复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2]。
为了评价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治疗中实施的临床价值,我院对其开展了深入探究,现详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患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抽取本院于2017年1月到2017年8月间收治的心搏骤停的90例病人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年龄区间是60-79岁,平均年龄是(66.12±3.10)岁;病因:28例是因为猝死导致心脏骤停,30例是因为高处坠落导致心脏骤停,28例是因为重度的颅脑损伤导致心脏骤停,4例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心脏骤停。
全数病人上述的一般的资料相对比差别不显著,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心肺复苏的措施为:(1)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快速将气道开放实施人工呼吸;(2)予以胸外的心脏按压、按压的频率是100次/min、由单人操作的时候按压与通气的比例是30:2,在必要的时候行球囊—面罩的通气来辅助呼吸或是气管内插管;(3)予以电除颤进行对症处理:比如室颤者在实施持续的心电监测的时候予以药物,之后进行按压,最后进行电除颤,其中除颤的能量分别是200J,200-300J以及360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可明显挽救患者生命 、 为进一步临床治疗创造有利条
件 , 者对 我 院 5 心搏骤 停者 实施 心肺 复苏 术 的救治 效 笔 8例
果 报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选取 2 1 0 1年 5月 至 2 1 0 2年 3月我 院救治
诊 断标 准 , 1 意识 丧失 、 动 脉搏 动 消失 ;2 呼 吸停 止 () 大 ()
进 行处理 , 于符合 正态 分布 的 数据 采 取 t 验 , 量 数据 对 检 计
用均数 ±标准差 ( ±s表示 , ) 计数 资料采用 X 检 验, 2 以
P<0 0 .5为差异 有统计 学意 义 。 2 结 果
自主循 环恢 复 2 例 、 3 1% , 5 占4 .0 存活 1 例 、 3 .6 , 9 占 27% 复
苏术 开始 时间 <5ri 比 I5m n者 的 自主循环 恢 复率 和 n者 > i a 存活 率高 , 见表 1 。
表 1 复苏术 开始 时间 <5m n者 与 i5m n者 的 i > i
38 7
/ e a ntm /M e cn n diie o Chia f
,
t 2 2, 1 /7, . 磐 01 / . No 4 o
・
临床经验 ・
5 8例 心 搏 骤 停 心 肺 医 院 内科 , 林 市 桂
【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术救治心搏骤停的效果。方法
13 观察 指标 由专 人对 5 . 8例心 脏骤 停者 心肺 复苏 术 成
功与 失 败 等 相 关 情 况 进 行 记 录 , 录 复 苏 术 开 始 时 间 记 < i 者 与 I5mn 的 自主循 环恢 复 例数 和 存 活 例数 , 5mn > i者 心肺 复苏术 成 功例数 。 14 心 肺 复 苏成 功 判 断 标 准 ( ) 及 颈 动 脉 搏 动 ; . 1扪 ( ) 压达 6/0m H 2血 04 m g以上 ;3 面部 、 () 口唇 、 甲床 、 肤转 皮
或抽搐 样 呼吸 ;3 瞳孔散 大 固定 ;4 面色 苍 白或 青 紫 、 () () 口
唇发绀 ;5 皮肤 黏膜 发绀 ;6 心 电图 : 室停 搏 、 () () 心 室颤 、 无
脉室 速 、 无脉搏 心 电等 活 动 之 一 。其 中男 3 7例 、 2 例 ; 女 1
年龄 2 7 (90 I .0 岁; 2~ 6 5 .0- 0 ) 心脏骤停原因分类 : - 5 心血管
疾病 ( 性心 肌梗死 、 急 心功能 不全 )4例 ( 13% ) 呼吸 系 2 4 .8 , 统 疾病 ( 慢性 阻塞 性肺 疾病 等 ) 1 (89 % )外 伤 1 1 例 1.7 , 0例 (72 % )脑 血管 疾病 ( 梗死 、 出 血 ) 1 .4 , 脑 脑 9例 (5 5 % ) 1 .1 , 中毒 ( 机磷农 药 、 鼠强等 ) (.0 ) 有 毒 4例 69 % 。
529 ) 449
选取 5 8例心脏骤停者且给予相应心肺复 苏术 , 同时对
心肺 复 苏术成功 率和 除颤 时间等进 行观 察与数 据的 整理 、 统计 分析 。结果 经 心肺 复 苏术后 5 8例 心搏 动骤 停 者 自主循 环 恢复 2 5例 、 4 .0 , 活 1 、 3 .6 , 中复 苏术 开 始 时间 < i 占 31% 存 9例 占 27 % 其 5 m n者 比 >5ri 的 自主 循 环 恢 复率 和存 活率 1 n者 a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02 0 - 7 - 63 7 8 21 )40 8 2 3 0
l一40 l m n。
心搏 骤停 是指心 跳呼 吸突然停 止 致使 血液 循 环发 生终 止 现象 , 为临床 较为常 见且 病情危 重 的急症 之 一 , 作 心搏 骤停 往往 会对 机 体重 要 脏 器 产生 极 大影 响 , 如循 环 停 滞 例 4~ i 6mn时大脑 会发 生严重 损伤而 受损 脑 细胞往 往 难 以恢 复正 常功 能 , 以心肺 复 苏 术作 为 救 治 心搏 骤 停 的有 效 ]所
() 6 昏迷变浅 , 出现反 射或挣 扎 ;7 心 电 图可见 波形 改变 , ()
按 压有效后 还应 持续 5分钟 以上 。
15 统计 学处理 .
本次 所得数据 利用 SS . P S 20统计 软件 1
的 5 例 心 脏骤停 者 为研究 对象 , 8 所有 患者 均符合 心脏 骤停
高 , 复 苏成功者 除颤 时 间明显短 于失败 者( 00 ) 且 P< .5 。结论
苏术 , 范复 苏操作 方法是 抢救 成功的 关键 。 规
心 肺复 苏术是救 治 心搏 骤停 有 效且 可 行 的 方法 , 进行 复 早
【 关键词】 心搏动 ; 骤停 ; 心肺复苏术 ; 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5 17 . 4
12 心 肺复 苏术 措施 . 首 先保 持 呼 吸 道通 畅且 快 速开 放 气道进 行人 工 呼吸 ; 其次 给予胸 外 心脏按 压 、 按压 频 率为 其
2 1 复 苏术开始 时 间 <5 m n者 与 ≥5 m n者 的 自主 循 环 . i i
恢复和存 活情 况 比较
5 例 心搏 动骤停 者经 心肺复 苏术后 8
自主循 环恢 复和存 活情 况 比较 ( , ) n%
100/ i、 人操 作 时按 压通 气 比例定为 3 2 必要 时行 0  ̄mn单 0: , 气管 内插 管或是 给 予球 囊 一 罩 通气 辅 助 呼 吸 ; 外 给予 面 另 电除颤对 症处 理 : 如 室 颤 者在 进 行持 续 心 电监测 时按 照 例 药 物 一按 压 一电 除 颤 步 骤 进 行 , 中 除 颤 能 量 分 别 为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