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石室的简要介绍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
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蕃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奉二宫。
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纪》“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萧)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劢附传》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4.魏、晋时期地方骚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此可知,此举表明( ) A.政府意图稳定社会秩序B.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C.国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5.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
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地位的动摇B.民族交融的加强C.社会动荡的刺激D.世家大族的提倡6.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
嘎仙洞石室祝文的书法价值

气呵成 ,布 白合理 ,疏密得 当,有 透气 感。文章 结尾每 3 - 6字为一列 ,下面留白 , 左 下角用落款
填补 ,非常圆满 。另正数第 四列 ,刻写至 “ 昭告
由于北魏推行汉化政策 , 胡汉文化相互交融 ,
打 破 了汉 人 传 统 的 书 法 风格 ,出 现 了浑 朴雄 强 为
主的 、特别能表现北方 民族强悍性格又适合 石刻 的新书体 。尽管嘎仙 洞祝文还处在隶转楷 的过渡
语 的差异形成起 到了初步 、直接有效 的影 响。
( 四 )社 会原 因
得多且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总之 , 男女在选词方面的差异较大 , 了解其存 在的原因 ( 生理 、心理 、 家庭和社会原因 ) 不仅可 以深化人对词汇使用与社会相互关联的认识 , 从而
影响不 同性 别的思 想状 态 及动作行 为 , 还 能不 断加
伯都与鲜卑谐音) 。原鲜卑与汉之间始终有乌桓相
隔 ,现在 “ 不为文字”的鲜卑可直接与汉地接触 , 并使用汉字。当公元 4 3 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时 , 汉字正处在隶转楷的变化时期 ,公元 4 9 3年魏孝
演 变 ,即隶 转楷 。
四 、有 娴熟 的 石刻 刀 法
因是 皇 家祝 文 ,又 是 皇 帝指 派 ,石 刻 祝 文 可
书体 的形成 ,不仅仅 是书写者的功绩 ,这里 面还 有刻工们对书法作 品的再创造 ,他们可能文化不 高 ,但刻字水平很高。书法作品中古拙的意味多
数应是刻工们的创造 , 有了他们的参与和再创造 ,
才有 了如此 美妙 的 中国汉 字 书法艺 术 。
五 、有 雄 浑独 特 的魏 碑特 点
祝 文全 文 共计 阴刻 l 9行 ,2 0 1 字 ,竖 写有 列
发现嘎仙洞石刻的历史意义

发现嘎仙洞石刻的历史意义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嘎仙洞。
这个洞可不简单,就像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一旦被打开,就散发出耀眼的历史光芒。
嘎仙洞石刻的发现啊,那意义可大了去了。
你看啊,这就好比在一片茫茫的历史沙漠里,突然发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以前,很多关于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就像一团迷雾,模模糊糊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是这嘎仙洞石刻一出现,就像一阵大风,吹散了好多迷雾。
这石刻就像是一部古老的史书,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鲜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活动、生活了。
这就像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家族很久之前的老照片,上面的人虽然陌生,但是又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它让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鲜卑族的存在,不是那种模模糊糊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
再说说文化方面吧。
嘎仙洞石刻就像是一颗文化的种子,虽然它被深埋在岁月的泥土里很长时间,但是一旦被发现,就开始生根发芽。
它让我们看到了鲜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
这文化啊,就像一条大河,有无数的支流汇聚而成。
鲜卑族的文化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支流,而这石刻就是这条支流上的一座灯塔。
它照亮了鲜卑族文化的许多角落,像他们的信仰、习俗,还有艺术创作等等。
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这石刻简直就是一个强大的纽带。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个大家庭,那这石刻就像是家里祖传的宝贝。
它让鲜卑族的后人,甚至是所有中华儿女,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家族的历史脉络。
就像你突然知道了自己的爷爷的爷爷是从哪里来的,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那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
而且啊,这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研究来说,就像是拼图游戏里找到了一块关键的拼图块。
以前我们对于古代北方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文化交流之类的问题,总是有很多的猜测和推断。
这石刻一出现,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就好比你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了一盏灯,能让你看清楚周围的环境一样。
再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嘎仙洞因为这石刻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了。
从石刻形象改变看鲜卑拓跋的汉化

从石刻形象改变看鲜卑拓跋的汉化化学与化工学院靳朝辉 201200112013鲜卑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而拓跋鲜卑,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即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氏一族。
从游牧于大兴安岭到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再到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拓跋鲜卑从东北一路南迁进入中原并最终汉化,充分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形。
而拓跋鲜卑在各个时期的活动中心都留下了石刻艺术,通过这些石刻形象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依稀分辨出拓跋鲜卑汉化的进程。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
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1980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
但在石刻祝文中则保留了“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如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
证实了可汗、可敦出于鲜卑,柔然称可汗、可贺敦源于拓跋部,其后突厥、回纥、蒙古等的称呼略同。
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
鲜卑的地方在汉魏时期处于匈奴的势力范围,鲜卑人也一直依附于匈奴,随同匈奴南下侵扰中原,开始和中原地区有所关联,部族开始逐渐汉化。
同时随着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而南匈奴归附中原王朝,鲜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公元295年(晋元廉五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领部落时,将部族活动中心迁至盛乐。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正是建立魏国,并迁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493年(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
家乡古迹嘎仙洞(外一篇)

成了夫妻。
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天宫。
雷公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令:“月亮仙子必须回天宫。
”月亮仙子知道母亲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对雷公说:“我已和鄂伦春人结为夫妻,决不回去。
”雷公回到天宫将此事禀报王母娘娘,娘娘听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眼看妻子要被抓回到天宫去,小伙子急忙上前拦救,却被雷公一掌击到嘎仙洞的石壁上。
石壁被击开一条长长的石缝,小伙子被击在了石缝里。
月亮仙子悲痛欲绝,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黄飘带,让飘带落盖在丈夫身上,死去的丈夫顿时化作了一棵黄菠萝树,傲然挺立在石缝隙里,留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
第一次目睹嘎仙洞的真面目还是在小学毕业组织的郊游。
那天刚好赶上天降暴雨,雨水冲刷着石壁从山顶垂洞口直泄下来,犹如一门帘挂在洞口。
这让我想起了吴承恩笔下的水帘洞。
片刻,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其中。
洞内吐着薄雾,洞外白云缭绕,烟树云海,气象万千。
一进到里面,看到最宽广的部分就是中间大厅,大厅里有一块很大的天然石板,周围是一些不规则的石块。
这大概是首领族长用来聚会或议事的场所。
石板很大,两边几乎贴近洞壁,游人只能扶着洞壁慢慢向里走。
继续往里走,洞里面是倾斜着往上的,漆黑一片,用手电照明无济于事,唯有点起火把,方能隐约可见。
斜洞的底部、东西各有一耳室。
这个斜洞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居住之地。
大洞东壁上部还有处小洞,或许是部落存放猎品等物的仓库。
站在洞中,真是难以想象两千年前,鲜卑人是怎样居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的。
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外敌作斗争,顽强地生存下来。
鲜卑是我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拓跋部。
是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的一部分。
其先主的原始部落,就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的洞穴居住。
大约东汉时期,由于茂密的森林不能适应游牧发展的需求,于是,拓跋鲜卑原始部落便从大兴安岭崇山密林中走出来,从这里南下,越过长城,扫平群雄,问鼎中原。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什么民族的发源地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什么民族的发源地
鲜卑族。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
地理位置:
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
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
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
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
遗址历史:
嘎仙洞遗址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太平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东胡人鲜卑属于中国先秦史籍中的东胡的一支,因此我们先从东胡说起。
“胡”指的是匈奴,聚集在今日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广大草原上,“东胡”族群,顾名思义,在匈奴以东的另一支游牧民族。
“东胡”一词出现在战国末期。
而根据其聚居地以及史书记载的一些史实,也可大概追溯其渊源。
简而言之,夏商时期的土方、西周时期的屠何、春秋时期的山戎应该都是东胡的前身。
在先秦时期,匈奴势力不强,东有东胡,西有月氏,都远胜匈奴。
秦时东胡直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而自立才改变了这种形势。
冒顿单于继位之初,东胡对他很是轻视。
先向冒顿讨要千里马,再向冒顿讨要阏氏,冒顿都一一依从了。
此后,东胡认为冒顿不值一提,便不加防备了。
前206年,冒顿趁机突袭东胡,东胡王被杀,东胡部落联盟崩溃,残部分为两批向东逃亡,一部逃往乌桓山,称“乌桓”,另一部逃往鲜卑山,称“鲜卑”。
两者都以山名作族名,也有可能是先命族名,再命山名。
如“乌桓”有聪明之义,“鲜卑”有瑞兽皮带之名。
汉初匈奴和鲜卑、乌桓下面先来谈一谈乌桓。
乌桓族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乌桓山为今日何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一座乌辽山,应该就是昔日乌桓人迁驻之地乌桓山。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听命于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
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把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到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
并在上谷宁城置乌桓校尉对乌桓各部加以管辖。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
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曹操征乌桓谈完乌桓再来谈鲜卑。
就地理位置而言,在西汉初期的鲜卑逃得更远,已至大兴安岭一带,因为有乌桓相隔,所以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全部重要知识点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伍子胥被迫奔吴“而耕于鄙”,吴国贵族寿梦子季札拒不从政“而耕于野”,楚国贵族狂人接舆“躬耕以食”。
据此可知当时A.贵族阶层基本没落B.新生产关系在滋长C.井田制度完全瓦解D.土地私有制被确认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但有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所有权,成为自耕农,还要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也转化为自耕农,如材料所述,这种自耕农,随着奴隶制的瓦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在滋长,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土地私有制被确认,排除D项。
故选B项。
2、商鞅以医国圣手自居,在他看来,普通人不配参与商议决策,而且还不能议论变法,只能遵照执行。
如果秦国百姓敢私下议论商鞅变法,不管是夸还是骂,马上发配边疆。
由此可知,商鞅主张A.隆礼重法B.愚民之治C.是古非今D.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时为树立绝对权威以全面贯彻实行新法,商鞅采取了愚民政策。
规定秦国百姓只能遵照执行法律,不准私下议论变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隆礼”,排除A项;“是古非今”指的是对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态度,对现代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小提示:3、《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因,排除C 项;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立,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嘎仙洞石室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
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
方向南偏西30°。
主洞长92米,宽2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
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斜洞长22米,宽9米高7米。
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洞壁平整,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
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当考古工作者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历史和尘埃后,201字隶书《祝文》难以置信的出现了,这一发现正好和《魏书》相印证,《魏书》说:凿石为祖宗之庙。
不过人们任为,此话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处凿的3个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而大洞洞口丑陋,无碎石现象。
且工程极大,非人工所为。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西10公里处的嘎仙山。
嘎仙洞本是该山一个天然成形的山洞,很早就存在,当地鄂伦春人都知道,并流传着许多有关嘎仙的神话。
“嘎仙洞”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且是拓拔鲜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旧墟,洞内石壁上当年北魏皇帝拓拔焘勒石祭祖的碑文清晰可辩。
从这里南迁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为民族大融合与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朽的业绩。
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深邃莫测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来此探古访幽。
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他们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国内外闻名。
在嘎仙洞下,在篝火旁,游人可以和鄂伦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罗子”,尽情领略鄂伦春族纯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拓拔鲜卑祖居大兴安岭,从嘎仙洞走出,历经3次南迁,是我国第一个统一黄河流域,成就北魏王朝的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石窟不朽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嘎仙山南侧25米的陡坡悬崖上,赫然一个大洞,洞口张作菱形。
洞内宏伟宽阔,穹顶浑然天成,高20多米,有如大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米,足可容纳数千人。
洞内幽暗深邃,神秘莫测,使人感到一种威严肃穆的恐怖气氛。
这个神秘的大洞,就是“千古之迷”的鲜卑石室。
《魏书》有石室规模“南北90步,南西40步,高70尺”的记载,但不知它在何处,找不到“石刻祝文”的实证,确定不了石室之所在。
而揭不开这一谜底,鲜卑史的难题无法解决,不知有多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此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却终成憾事。
1980年7月30日,深有研究、颇有抱负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论证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历四探嘎仙洞,终于发现了刻于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确定了嘎仙洞就是鲜卑石室。
石刻祝文的刻词为竖行,通高7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
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
这一考古成就,成为历史性的贡献,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