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应用解剖学

合集下载

耳部应用解剖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

3、结构
(1)耳廓软骨
耳廓是单块表面覆盖着皮 肤的弹性软骨。它和周 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 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 延续。
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 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 组织充填。
耳轮棘:耳轮前方向上弯 曲处有一突起。
耳轮尾:耳轮的下端向下 延伸。
(2)耳廓的韧带 非固有韧带 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 后韧带由耳甲的后面至乳突的外侧面。 固有韧带 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
鼓室结构的保护性机制还包括使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关 节的保护性形态及镫骨肌和鼓膜张肌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 和过度的移动。
鼓室或中耳为颞骨内内衬粘膜性性鼓膜的不规则间隙。鼓室内含从鼻腔 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鼓室内有3块可动的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连接 鼓室的外侧壁与内侧壁,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
耳部应用解剖
颞骨
颞骨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形态结构较复
杂: 上—顶骨;前—蝶骨及颧 骨;后——骨。 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 和茎突组成。
以外耳门的为中心,分为鳞部、鼓 部、乳突部和岩部等数部
1、鳞部
前:蝶骨大翼; 上:顶骨; 后:乳突; 内:岩部。 外面:颞肌、颞中动脉沟; 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颞线:颧突后根向后的延续 *外耳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的
甲的部分周界;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 在耳廓的颅面尚有不很明显的纤维束。
(3)耳肌 非固有肌,由耳廓至颅,可使耳廓作为一整体运动;另一为固有肌,连接耳
廓的不同部分。
非固有肌
耳廓前肌是三块肌肉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起自帽状腱膜的外侧缘,其纤 维汇聚止于耳轮棘。牵拉耳廓向前上方。
耳廓上肌为三块肌肉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起自帽状腱膜,以一扁薄的肌臆 止于耳廓颅面的上部。使耳廓略向上运动。

耳的应用解剖学.160222

耳的应用解剖学.160222

l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l中耳
l鼓室
l咽鼓管
l乳突
l内耳
l骨迷路
l膜迷路
前庭蜗器
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郭
外耳道
乳突 鼓膜 鼓室
咽鼓管
耳廓
外耳道
外耳门至鼓膜,长2.5~3.5cm,略呈“S”形。外1/3为软骨,内2/3 为骨(颞骨)。成人:耳郭拉向后上方。儿童:向后下方。内有耵 聍腺、毛囊、皮脂腺
• 上壁是前庭膜,只有2~3微米。 • 外壁有两个主要结构:螺旋韧带和血管纹;螺旋韧带紧贴耳蜗外
侧壁;内衬血管纹。 • 下壁有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柯替器,是听觉感受器。
柯替器在基底膜上,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构成。
耳蜗和蜗管
螺旋器
前庭阶 鼓阶
蜗管
蜗管下壁膜上有螺旋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29
耳的应用解剖学
教学目标
• 掌握外耳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 掌握中耳的组成,鼓室6壁的解剖标志,熟
悉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 掌握内耳的结构,熟悉耳蜗及前庭结构及
功能特点
听觉系统的组成
1. 外耳 2. 中耳 3. 内耳 4. 听觉 中枢神 经系统
颞骨的解剖
• 乳突部 • 岩部 • 茎突 • 鼓部 • 鳞部
内壁(内耳外壁)
内壁(迷路壁) : 鼓岬, 前庭窗(卵圆窗), 蜗窗(圆窗), 面神经管凸
前壁
• 鼓膜张肌 半管开口
咽鼓管鼓口
颈内动脉管
• 前壁(颈动脉壁):鼓膜张肌半管口、咽鼓管鼓 室口、颈内动脉管
后壁(乳突壁): 上-鼓窦入口
下-锥隆起 内侧-面N管垂直段.
• 后壁(乳突前壁):面N管垂直段、锥隆起(内藏 镫骨肌)、鼓窦入口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部手术
针对耳部疾病如中耳炎 、外耳道炎等进行手术
治疗。
听力康复
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听 力辅助设备如助听器和 人工耳蜗,帮助他们改
善听力。
02
外耳
外耳的解剖结构
01
耳廓
由软骨和皮肤组成,具有收集声 波的作用。
02
外耳道
连接耳廓与中耳的管道,具有传 音功能。
03
耳屏、耳轮、对耳 轮等结构
这些结构有助于固定和保护外耳 。
耳的解剖结构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和导 向。
中耳
包括鼓膜、中耳腔和听骨,主要功能是传音和 增压。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平衡。
耳的临床应用
听力检测
通过听力测试评估听力 损失程度,为听力障碍 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
据。
平衡功能检查
通过前庭功能检查评估 平衡障碍,为眩晕、晕 厥等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乳突
位于鼓室的后方,容纳中耳的 动脉和神经。
中耳的功能
01
02
03
声波传导
中耳通过听骨将声波从外 耳传导到内耳,使我们能 听到声音。
声音放大
中耳的听骨链具有放大声 音的作用咽鼓管和鼓膜的 传音作用,使外耳和中耳 之间的声阻抗得以匹配, 提高声音传导效率。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 声音并将其导向中耳。此外,外耳还能过 滤和聚焦声音。
中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与功能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鼓室,其主要功能 是将声音从外耳传导到内耳,并增强声音 的强度。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负责将声波转 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
平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五部分: 鳞部 、乳突部 、鼓部 、茎突 、岩部
鼓 部
从前上向后方卷曲的四方形簿骨板,它构成外耳道骨部的前、下及后壁的一部分。 (1)鼓沟:内侧端的窄沟,鼓膜附着。 (2)岩鼓裂:鼓索神经、鼓室动脉、静脉通过。 (3)鼓乳裂:该裂内侧投影为面神经乳突段,乳突手术 及面神经手术的解剖标志。 (4)茎突:位于鼓部的下面。 (5)茎乳孔:位于茎突的后面。
乳突部
似园锥形,可分为内外两面 1、外侧面:粗糙 (1)乳突切迹:位尖部内侧【二腹肌】 (2)枕动脉沟:位乳突切迹的内侧。 2、内侧面:光滑而凹陷 乙状窦
岩 部
岩部似三面锥体形,故称岩锥位于枕骨与蝶骨之间的夹角内。分为锥基底,尖部、三面和三缘。内耳迷路位于其内。尖部与枕骨和蝶骨构成一裂隙,称破裂孔。
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 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第二节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
1. 耳廓的正常位置:【整形】 耳廓长轴与鼻梁平行 耳廓上缘在眼眉水平线上 耳廓下缘在鼻小柱根部水平线上 2. 正常耳廓的外部解剖标志
外耳 external ear →收集、传导声波
茎突位于鼓部下方的中段,乳突之前。茎突呈细长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茎突近端被鼓部的鞘突所包绕、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面神经管由此出颅骨。
耳应用解剖
外耳—鼓膜以外的部分 中耳—鼓膜-鼓室内壁 内耳—颞骨岩部的部分
鳞 部
一、内侧面:重直位、鳞状骨板,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深沟,脑的沟和回印迹。 二、外侧面:光滑,外耳门的前方有呈水平位的颧突,其根部分前、中、后三个根,前根呈结节状,中根为园锥形隆起,后根向后移行为颞线,颞线在外耳门上方的骨嵴,称乳突上嵴,与外耳道上棘之间的三角形浅凹,称筛区【道上三角】,相当于鼓窦的外侧壁,为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学
分为头、颈、柄、长突、短突 (2)砧骨 (Incus): 重量25mg,长度7mm
分为体、长脚、短脚 (3)镫骨 (Stapes):重量3mg,长度4mm
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底
21
22
(4)听骨链(Ossicular Chain) 鼓膜-锤骨柄-锤骨头-锤砧关节-砧骨体-砧 骨长脚-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头-镫骨脚- 镫骨底-前庭窗
(一)分型 1. 气化型 2. 板障型 3. 硬化型 4. 混合型
内耳道底至茎乳孔,长24-26mm; 4. 颞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 )
茎乳孔至面肌,长15-20mm。
27
分支 1. 岩浅大神经
副交感神经纤维,泪腺分泌。 2. 镫骨肌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镫骨肌运动。 3. 鼓索神经
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舌前味觉。
28
血液供应 1. 颈外动脉:
内层-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
17
18
2.内壁(迷路)Labyrinth
(1) 水平半规管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2) 面神经管 Facial nerve
(3) 前庭窗 Oval window
(4) 鼓岬
Promontory
(5) 圆窗
Round window
19
3.上壁(鼓室盖)Tegmen Tympani 上邻颅中窝
5
6
一.耳廓 Auricle
1. 构成:弹性软骨(脂肪)外覆皮肤 2. 起源:胚胎第一、二腮弓 3. 分部:耳轮(helex)、对耳轮(antihelex)
耳屏(tragus)、对耳屏(antitragus) 耳甲(auricular concha) 4. 特点:耳廓皮肤薄、易冻伤 耳穴联系全身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㈣岩部:岩锥,横卧的三棱锥体,分1底、1
3面和3缘,内有听觉和平衡器官
尖、
1、前面:即中颅窝后部,其重要标志有:
⑴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节。 ⑵岩浅大、小神经沟:平行,大在内达 面神经 裂孔,小在外达鼓室小孔。 ⑶弓状隆起:上半规管在其下。 ⑷鼓室盖:弓状隆起外侧浅凹形簿骨板,其下鼓 室
⒊、鼓室内容: ⑴听骨及听骨链:为锤、砧、镫三骨,是人体内最小的一组骨 头,三者相连成链,界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传导声波。 ⑵听骨韧带:听骨链借6条韧带悬吊于鼓室内。 ⑶鼓室肌: ①鼓膜张肌:起自鼓膜张肌管止于锤骨颈,收缩牵拉锤骨柄 向内,增加鼓膜张力。 ②镫骨肌:起自锥隆起,止于镫骨颈后,收缩牵拉足板减少 内耳压力。 ⑷鼓室隔: 在中、上鼓室之间,由锤骨、砧骨及周围韧带、粘膜皱壁组 成有鼓前峡、鼓后峡—鼓峡,鼓峡部是维系中鼓室与上鼓室、鼓 窦仍至乳突的重要通气引流通道。
4、岩尖部: 在上缘内侧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 后部压迹,上缘尖是外展神经经过,故岩 尖气化良好者患急性中耳炎可并发三叉神 经痛外展神经麻痹。 Δ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 在鳞部与岩部之间上下并列
5、内耳道: 长约10mm 、 Ф5.9mm ,底是有筛孔 的骨板,构成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 Δ横峭: 分内耳道底为上小下大两区,上前为 面神经管区,上后为前庭上区。下前为蜗 区,下后为前庭下区。 6、茎突: 细长形,平均约 2.5cm ,与乳突间有 茎乳孔,是面神经管出颅口。
三、中耳: 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㈠鼓室: 是颞骨内不规则含气腔,以鼓膜紧张部 上、下缘为界,分上、中、下 三部分 1、鼓室大小: 上下径 15mm ,前后径 13mm ,内外 径 — 上 6mm 、中 2mm 、下 4mm ,容积 1-2ml。

耳解剖

耳解剖

内耳结构----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上(前)半规 管、后半规管、外(水平)半规管
内耳解剖 --骨迷路 耳蜗
cochlear
▪ 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
管组 成,骨蜗管围绕蜗轴2
1/2—2 ¾ 周,底周相当于鼓

▪ 蜗轴伸出骨螺旋板将骨蜗管
分成
▪ 上下二腔,上腔又由前庭膜
分成
2腔,故蜗管内共有:
镫骨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减少 内耳压力,声刺激的兴奋阈值为70~90dB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咽鼓管(ear tube)
部位: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 毗邻:内:颈内动脉
上:鼓膜张肌半管 分部: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开口:内低外高
鼓室口:鼓室前壁上部 咽口:鼻咽侧壁
咽鼓管 Eustachian tube
咽鼓管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
道 ▪ 起--止,长约35mm ▪ 静止时咽鼓管呈闭合状 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中 耳内外之压力,引流中耳 之分泌物 ▪ 小儿的咽鼓管特点?
平、短、宽
咽鼓管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短14mm 平 宽
小儿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侵入鼓室
中耳
(骨-软骨交界;鼓膜外0.5cm) ▪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 ▪ 外耳道皮肤是耳廓皮肤的延续
— 软骨部皮肤富有毛囊, 皮脂 腺及耵聍腺-厚 — 骨部皮肤缺乏毛囊结构--菲薄
耳部解剖
外耳
耳的组成 中 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中耳(middle ear)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内耳又称为迷路(labyrinth)
▪ 位于颞骨岩部,有 听觉和位觉 功能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耳镜检查术是通过耳镜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的形态、色泽及活动等情况,以利于诊断和治疗。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外耳道起自外耳广],止于鼓膜,全长约2・0~2・5cm,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衬皮肤。

其外1/3为软骨部,内2招为骨部,两者交界处较狭窄。

外耳道并非一直管,略成S形弯曲,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而后稍向后,再向前下。

用耳镜检查成年人鼓膜或欲视清外耳道全貌时,须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

婴儿的外耳道发育不完全,较短而狭窄,幼儿外耳道的方向系向内、向前、向下,故检查其鼓膜时,应将耳廓向下牵拉,检查方法较成人困难。

外耳道的皮肤较薄,含有毛囊腺、皮脂腺及盯聘腺,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紧密相贴,故外耳道皮肤炎症肿胀时,疼痛剧烈。

鼓膜位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鼓膜呈倾斜位。

其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与外耳道底约成45。

~50。

角。

鼓膜的边缘附着于颠骨上,其中心向内微凹陷,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

鼓膜上1/4部薄而松弛,缺乏纤维层,称松弛部,在活体呈红色。

下部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叫光锥。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1,病人体姿常取侧坐位,被检查者侧对检查者。

2・检查方法患者若为成人,则将其耳廓向后上方提起,小儿则向后下牵拉,以将外耳道展平拉直。

选一大小适宜的耳镜由外耳道口轻轻插入,为便于上下左有移动,插入深度以不超越外耳道的外1/3为宜,然后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的全貌。

3・失误防范(1)耳镜置入过深可压迫骨部,起疼痛与咳嗽(与反射有关)。

(2)进行耳镜检查时/要看清所检查的各个部位,不可盲目操作,以防损伤鼓膜,因此,必须牢记外耳道的长度及鼓膜的形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部
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 蝶骨间,位于颅底
有三个面、三个缘、一个底、一 个尖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茎突部
起于颞骨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呈 细长形,平均长约2.5厘米
茎乳孔:茎突与乳突之间,面神经出颅 部位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二)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部
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前,鼓部为 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 壁、部分后壁
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 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 环
鼓乳裂、鳞鼓裂、岩鼓裂 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入颅途径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
(external ear)

面 耳
廓后



外耳道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构成支 架,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 侧面,颅耳角约30度。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 贴,炎症时剧疼,用解剖学
外耳道:起于耳甲腔底,止于鼓膜,长2.5~ 3.5cm。 外耳道外1/3部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及能 分泌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 甚少,皮肤与软骨 紧贴, 故在炎症肿胀时引起剧痛
耳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 (temporal bone)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部
耳的应用解剖学
鳞部
鳞部外面:与临床有关的结构 骨性外耳道——上壁 颞线——颅中窝界线 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的一小棘
状突起
鳞部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的毗邻结构
前:颞颌关节 后:乳突气房 上:颅中窝,仅 隔一层骨板,骨折时 可累及颅中窝。 前下:腮腺 后内:乳突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上 颌动脉(外耳道)
同名静脉→颈外静脉,部分→颈内静脉;耳 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乙状窦相通
乳突部
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故名乳突 道上三角区:乳突外侧面,道上棘后方外耳道 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三角形区域。又名 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在枕缘附近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为乳突 导血管之通路,内侧面为颅后窝之前下方,有一弯 曲的深沟为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耳的应用解剖学
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 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 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 鼓窦相连
鼓窦入口
锥隆起—镫骨肌腱
鼓索神经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 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下壁:一小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 前方为颈动脉管
的后壁,如果此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上 下 径 : 15mm , 前 后 径 : 13mm , 内 外 径 窄 (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容积:1-2ml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有6个壁:为外、内、前、后、上 (顶)、下(底)。 鼓室六壁模拟图
外壁:膜+骨,骨部较小,即鼓膜以
侧壁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
颈内动脉的鼓室支―前壁 静脉-翼丛和岩上窦 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乳突粘膜感 觉 鼓索神经:司舌前2/3味觉
耳的应用解剖学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长3.5~3.7cm,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室与 鼻咽的管道。两口:鼓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部;咽 口位于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下方
上的鼓室外侧壁。 鼓膜构成 鼓膜象限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 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
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规管凸 匙突 圆窗
耳的应用解剖学
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 上部有两个开口: 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咽鼓管的鼓室口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 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6岁延伸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内耳(inner ear)
耳的应用解剖学
骨迷路
外半规管 半规管 上半规管
前庭
后半规管 球囊
椭圆囊
耳蜗
蜗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蜗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膜蜗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内包含平衡和听觉结构,包括位 觉斑、壶腹嵴、内淋巴囊和膜蜗管
椭圆囊-椭圆囊斑(又称位觉斑),感 受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 皮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 球囊支的纤维分布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半规管: 骨半规管腔隙的1/4 膜壶腹:壶腹嵴,高度分化的感觉
上皮-支柱细胞和毛细胞
壁缺损,鼓膜为
蓝鼓膜,半球形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 锤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 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 鼓室丛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血管与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 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
神经:耳大、枕小神经、三叉神经的耳颞 支—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支—外耳道后壁
淋巴:前—耳前、腮腺淋巴结,后--耳后淋 巴结,下--颈浅、颈深淋巴结上群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中耳 (middle ear)
乳突 鼓室
中耳
鼓窦 咽鼓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tympanic cavity)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 透镜状
外1/3骨部、内2/3软骨 及膜部,软骨限于上内部 其余为膜性。平时闭合 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
耳的应用解剖学
功能: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 力的平衡。清除鼓室分泌物
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约40度角,矢状面 45度角。鼓室口高于咽口2~2.5cm
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较短、平、宽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 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 上鼓室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